“一带一路”视野下工程专业来华本科留学生培养质量提升路径探究

来源 :现代教育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delphibo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纵深推进,沿线国家学生来华学习的数量不断攀升,就读工程专业已成为来华留学生的热门选择。在新的历史时期,来华留学教育工作已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实施来华留学教育已俨然成为促进我国与沿线国家“民心相通 民心相向”的重要途径。然而,我国工程专业来华留学生培养质量和管理水平仍需提升,尤其是在本科生层次。为此,我国各高校应创新工作思路和方法,转变工作视角,努力破除培养工作环节中的结构性矛盾和机制体制障碍;通过推进导师队伍建设、精心打造课程体系、理顺管理模式,实现来华留学教育的“提质增效”目标,推动工程专业来华本科留学生培养质量的全面提升。
  [关键词]“一带一路”倡议;来华留学生;全球胜任力;“新工科”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9)11-0126-07
  [DOI]10.13980/j.cnki.xdjykx.2019.11.023
  一、问题的提出
  多元化的人力资源供给是推动“一带一路”倡议深入实施的关键保障,这其中包括国际组织人才、非通用语言人才、各学科领域的专业人才等[1]。同时,根据中国及沿线国家自身的经济特点、产业结构、人力资源储备和国家发展战略,工程人才是推进“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支撑[2]。通过分析沿线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可知,沿线区域大多为发展中国家经济体,且存在人力资源匮乏及文化素质较低、工业化水平亟待提升、较为缺乏基础设施建设等涉及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问题[3]。国家商務部在其2017年年度报告中指出,我国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所承包的工程业务体量持续加大,2017年承包工程合同额达到1 685.9亿美元,同比增长率为5.8%;新承包工程合同额达2 652.8亿美元,同比增长率为8.7%[4]。此外,主要包括铁路、公路在内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和高等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仍将继续发挥基础性和先导性作用,推进我国与沿线各国人民民心相向、相通,为倡议的深入实施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由于政治体制、文化理念、商业环境、基础设施水平存在较大差异,以及沿线国家与西方强权国家复杂的国别关系,均会对我国在沿线国家的工程项目产生不同程度的不利影响。此外,由于西方有些势力通过各类宣传渠道,向沿线国家塑造了针对我国不恰当的国家形象,蓄意为我国向沿线国家输出工程技术标准和相关工程产品造成障碍。在这样一个复杂的外部环境和商业生态背景下,除了加强我国自身拔尖创新型工程人才培养、强化优质人力资源储备以外,我国还应加强沿线国家本地化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一方面为沿线国家企业、科研机构提供高质量、可持续人才供给;另一方面也为我国“走出去”企业提供根植于当地文化、习得较强工程专业本领的战略型本地化人才支撑,推动我国工程技术标准、产品、教育理念的国际输出,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工程教育国际品牌,从根本上塑造我国高等教育的国际核心竞争力和软实力,为建设高等教育强国提供国际化资源的全面支撑。
  需要注意的是,目前我国相关学者和机构开展了在“一带一路”背景下,面向一流工程本科教育的、基于学生全球胜任力构建的研究,形成了部分学术成果。但以提升工程专业本科来华留学生教育质量为焦点,针对来华留学生全球胜任力提升的研究还未出现。在工程教育类来华留学生人数占比不断加大的背景下,通过研究如何提升来华留学生全球胜任力,提升工程国际教育人才培养质量,为推动我国来华留学生教育质量“体质增效”、进一步塑造“留学中国”品牌具有深刻意义。这也是本文论述相关研究理念和路径的逻辑起点。
  二、工程人才全球胜任力的内涵与架构
  国内高校或科研机构已针对全球胜任力的内涵及结构展开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如清华大学。清华大学于2016年启动了“全球胜任力:为迈向世界做好准备”(Global Competence: Preparing for the World)的专项研究,并开发了“全球胜任力”模块,包括世界文化与全球议题、道德与责任、语言、自觉与自信、开放与尊重、沟通与协同。在国际层面,由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实施的一项国际学生学业成就比较调查项目——国际学生评价项目(Program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以下简称为“PISA”),于2018年提出了全球胜任力框架,包括“知识、认知技能、社会技能和态度、价值”四个维度。PISA更为强调“全球思维”,强调学生对跨文化知识的习得与理解,具备分析和批判性思维,全面了解全球性重要议题(如气候变化、移民和贫困),以及理解产生这些议题的原因与未来发展趋势。
  关于工程人才全球胜任力的内涵和结构框架目前未见较为系统的研究成果,但国外相关研究机构和学者对工程人才全球胜任力提出了一些概念性分析。国外学界对工程人才的培养强调对工程企业用人需求的积极回馈,如国际著名工程教育期刊European Journal of Engineering Education曾发表社论,对“工科课程的终极目的”提出质疑:“工科课程的终极目的将是培养具有职业竞争力的学生,但教学人员是否帮助学生们习得了最重要的能力?”[5]再如,Magleby、Harb等学者提出:“只有对工程人才全球胜任力的内涵进行界定,才能按照这些维度培养出相应的学生,并给予相关评价。”[6]在此基础上,总结了工程人才全球胜任力的结构框架为跨文化交际能力和异质文化环境适应力、全球道德责任感、工程技术理论深度和工程实际能力。
  三、“一带一路”倡议下我国来华留学教育基本情况
  纵观新中国来华国际学生教育发展历程,从建国初期我国开始尝试从周边民族独立国家、部分社会主义国家招收来华国际学生,到1973年正式恢复大规模招收来华国际学生,再到如今来华国际学生数量接近50万人次,可以发现,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战略的实施和全球治理能力的提升,我国对国际学生的吸引力在持续增强。同时,由我国精心培养的、专业学术能力较强,又通晓中国文化的国际学生对推动中国文化理念和意识形态的国际输出,以及全球话语权提升做出了重要贡献。更具现实意义的是,广大国际学生校友学成回国后在当地重要部门担当要职,竭力促进其本国与中国的经济、文化等全方位交流合作。如西南交通大学20世纪50年代开始接收来华留学生,是中国最早接收来华留学生的重点大学之一。从20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西南交通大学培养的来华留学生对促进邻邦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建设,特别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文化交流互动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特别是为越南培养了一批高水平工程人才,包括越共政治局委员邓友、越南河内交通大学校长杜营海、越南建设大学校长黎文赏、越南城市建设环境保护部部长黎贵安、越南交通部副部长阮廷现和越南交通部设计院总工程师陶春林等[7] 。   2016年,教育部发布了《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进一步突出教育在共建“一带一路”中具有的基础性和先导性作用,倡议要为共建“一带一路”提供人才支撑,扩大人文交流[8] 。2016年4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做好新时期教育对外开放工作的若干意见》,提出来华留学生教育要实现“提质增效”目标,进一步优化来华留学生源国别、专业布局,加大品牌專业和品牌课程建设力度,打造“留学中国”品牌,进而不断提升我国的国际影响力和国家软实力[9] 。
  根据教育部相关统计数据显示(如图1所示),从2014—2018年,来华留学生总数从377,054名增至492,185名,增幅达31%。其中,沿线国家来华留学生人数从284,369名增长至398,844名,增幅近40%;而沿线发展中国家的来华留学生人数增幅更为明显,从189,187名增长至311,775名,增幅达1.2倍;在沿线发展中国家群体中,非洲国家的来华留学生人数增幅最大,从41,677名增至81,562名,增幅近一倍多[10][11][12][13][14] 。
  此外,根据教育部“2017年来华留学生简明统计”,2017年共计有58,090名来华留学生选择就读工科专业,占比达11.9%,仅次于选择“汉语言”专业的来华留学生。其中,在本科层次共计有27,008名来华留学生选择就读工科专业,占比17.4%,位列所有专业的第二位;而在研究生层次(含硕士和博士),选择就读工科专业的来华留学生人数达到17,815名,占比23.5%,位列所有专业的第一位。由此可见,来华就读工科专业高层次学位成为来华留学生的热门选择。主要原因在于,一是依托国家政策的积极引导,我国高校与沿线国家高校在高等教育领域开展了务实而富有成效的交流合作。通过设置各类奖学金,推动学分、学制双认证等工作,主动吸引了更多的沿线国家学生。图1 2014年-2018年来华留学生人数对比分析二是近年来我国大力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我国工程学科高等教育发展迅速,其软实力得到全面提升。具体表现为,师资团队中拥有海外高层次学
  习经历的数量得到较大提升、全英文课程体系的持续完善和国际化教学环境的有力塑造,“留学中国”的品牌效应已初见成效,这是关键因素。
  四、我国来华留学教育面临的挑战与问题
  (一)面临的挑战
  1. 国内公众舆论的质疑。近年来,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程度不断扩大,学生双向性流动的明显加强,来华留学教育被更多的公共群体关注。尤其是近两年来国内相关媒体对来华留学生奖学金投入与产比不高、学生素质整体性偏低的问题进行了关注,如最近关注度较高的“留学生违规驾驶非机动车事件”“山东大学留学生‘学伴计划’”等事件。为进一步解读好我国发展来华留学教育的相关政策,减少由于信息不对称而造成的盲区、误区,教育部国际司负责人于2019年7月20日回答了记者提问,介绍并强调了我国来华教育以“质量”为底色,推动来华留学内涵式发展的坚定决心[15]。于此,我国高校应以提升来华留学生培养质量和管理效率为关键抓手,助力提升我国来华留学教育的公信力,为推动我国来华留学教育营造积极正向的国内舆论环境。
  2. 高校自身提升留学生培养质量的迫切性。教育是国家之大计,更是民生之根本。建设高等教育强国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其中的关键节点在于高校是否能够真正落实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树人为核心、以立德为根本,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是塑造高等教育强国核心竞争力的立根之本。从另外一个方面看,高等教育强国核心竞争力的国际维度在于展现全球责任感,即高校应为世界文明的传承与创新培养优秀人才,在全球范围内推动形成“人类命运共同体”。因此,作为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实施主体,高校应主动探寻提升国际化人才的培养能力和培养质量的途径,这是发展的内在要求。
  3.各高校国际优质生源争夺更加激烈。我国来华留学教育一直存在生源质量参差不齐的问题。不可否认,西方国家高等教育体系经历几个世纪的演变与发展,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发展力,其育人文化、科研环境等先天性优势无法比拟。再加之为争夺优质生源,西方高校已构建多元的奖学金体系,进一步提升其对国际优秀学生的内在吸引力。
  (二)存在的问题
  1. 地域性成为生源质量分配不均的重要因素。国家政策层面缺乏相关政策引导和支持,以实现生源质量的定向分配,导致地域或区位发展因素成为优质生源分配的重要障碍之一。由于高等教育资源不充分、经济社会发展相对不均衡等地缘性原因,东西部高校所获得的来华留学生生源质量差别较大的问题一直较为突出。同时,目前国家层面缺乏相关政策引导和支持,这也是西部高校对推动来华留学教育的积极性、培养质量和培养能力相对较低的现实原因。
  2. 培养环节缺乏系统性。目前大多数国内高校的来华留学生培养方案均有待精细化和特色化,尤其体现在照搬中国学生的课程设置制订培养计划,未形成适合来华留学生认知能力和认知特点的独具特色的“专业核心课程体系”和“通识核心课程体系”,以及培养目标的设定未充分考虑当地工业企业的用人需求、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现状。其次,英文全英文课程体系和全英文专业体系不够完善。在现阶段,要在较短时间内持续提升我国对优质国际生源的吸引力,优化来华留学教育的“基础性构架搭建”,完善英文全英文课程体系和全英文专业体系是有效途径之一。最后,与专业学习相配套的来华留学生实践基地数量较少,甚至流于形式,专业学习和实践学习脱节。因而,毕生回国后无法满足当地企业的用人需求,造成人力资源的浪费。
  3. 管理体制僵化、特殊化现象突出。目前多数高校留学生事务的两种主要管理模式,即“内部职能型管理模式”和“事业部型综合学院管理模式”[16],导致来华留学生教育特殊化。但由于缺乏学校校际层面的扁平式工作督导机制,以及相关人事保障、激励机制的不健全,未能将来华留学生的培养绩效与职务、职称晋升进行有效挂钩,真正触及广大教学科研人员的核心利益,导致教学科研单位普遍存在工作积极性不高,甚至存在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态。   4. 来华留学教育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有待完善。针对来华留学教育教学质量评价工作,目前仅有由国家教育部国际司支持和指导,由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于2015年开始实施的“来华留学教育质量认证体系”。该认证体系已完成三批高校来华留学教育的质量认证工作。事实上,“来华留学教育质量认证体系”偏向于针对宏观办学及培养问题做出指导性建议。但由于学科间知识结构和培养理念的差异性、以及学校自身办学定位的分化和国际化发展水平的不同,“来华留学教育质量认证体系”无法深度结合高校的办学实际,针对各个专业领域的培养成效做出更为有效的判断。若要实现“一校一策”,高校唯有自行探索,构建契合自身发展需求的来华留学质量评价机制。
  五、提升工程专业来华本科留学生全球胜任力的有效路径
  高水平的留学生教育是世界一流大学的普遍特征,也是发达国家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重要标志[17]。来华留学生教育是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关键因素[18]。为加快推进建设我国高等教育强国的进程,提升来华留学教育,尤其是工程类来华留学教育将是关键发力点。
  (一)宏观层面
  1.不断加强来华留学生管理法规体系建设。持续完善来华留学生管理法规体系建设将为提升来华留学生培养质量、全球胜任力提供关键性制度保障,是我国提高“留学中国”品牌效益的根本性基础。正如前文所述,来华留学教育质量和来华留学生能否严格遵法守纪问题已受到我国公众的广泛关注。特别是中国政府奖学金项目承载着为来华留学生提供高质量的教育的学术性目标和培养“知华、友华、爱华”人才的政治性目标的双重使命[19] 。鉴于此,不断加强来华留学生管理法规体系建设既是现实使然,更是战略使然。具体操作层面,教育部、外交部、公安部等国家部委应从解决来华留学生的實际问题出发,制订“因时制宜、因地制宜”的法规政策[20],通过构建多部门协同联动机制及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切实解决来华留学教育中的实际问题,尤其要破除上层结构中有关来华留学生管理的各类结构性障碍。一方面营造开放、和谐,人文关怀氛围浓厚的在华学习环境;另一方面,提升来华留学生在华的公众形象,促进我国人民与来华留学生的融合与团结。
  2.优化教育教学和管理机制。所谓“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各高校应针对办学实际情况,探索建设来华留学教育发展数据库,逐步构建契合自身发展需求的来华留学质量评价机制,形成规范、系统、科学的质量保障体系。亦或在国家教育部的委托下,引入具有资质的社会第三方评价机制,为推动来华留学质量提升提供关键性技术支持。
  (二)学校层面
  1.加强师资和管理队伍建设。(1)加强专业导师队伍建设,激发队伍活力。导师的政治站位、专业素养、教学能力和师德师风是工程类来华留学生培养质量提升的关键,组建国际视野强、学术能力强、教学指导能力强的导师队伍是提升工程类来华留学生培养及其全球胜任力的基本前提。来华留学生导师队伍应形成科学、有生命力的架构,即以青年教学科研人员为主体,由资深教授把关的组织形态。同时,还应进一步探索构建导师队伍的激励机制,具体工作方向为:一是创新学术职称评定机制,将专业技术职务晋升与来华留学生培养积极性和实效性进行挂钩,优化教学和科研的价值导向;二是探索确立朋辈计划,即委派相关领域的资深教授作为来华留学生的引路人。指引其完成学习计划,增强其在华完成学习的信心和能力;三是建立来华留学教学与绩效动态评价机制。即为来华留学生授课的教师大幅度增加其工作量,体现优绩优酬导向,特别是英文课程授课教师的工作量。(2)加强“管理型”导师队伍建设,做好管理范式的转换。来华留学生保姆式的管理模式已被诟病多年,造成了对我国来华留学教育的负面影响。原因较为复杂,存在结构性因素。为解决这一问题,目前最有效的办法为加强来华留学生管理队伍建设。具体而言,应以制度建设为抓手,加快保姆式向管理型导师制的转变,让相关管理人员成为来华留学生的第二导师,引导其适应在华生活,确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对于管理人员自身来讲,应积极思考如何加强制度创新和深化理论研究,积极领会国家政策指示精神,更好地理解我国来华留学发展的规律,以破除来华留学工作的结构性矛盾或问题。
  2. 构建一流课程体系。(1)转变思维,在“新工科”背景下深度构建通识教育体系。深度构建通识教育体系是在“新工科”建设背景下提升工程类来华留学生培养质量的关键,是实现“新工科”交叉与融合的有效举措。各高校应充分审视学科交叉与跨界融合的重大意义,以及新技术和新产业的发展与需求,打破学科间的壁垒,促进来华留学工程教育专业知识结构的均衡性、科学性。首先,在学校层面牵头成立来华留学生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建设小组,通过实现垂直式工作督导,协同教务处、研究生院和教学科研单位,推进来华留学生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建设。其次,为提升来华留学生对中国文化环境的适应能力、对中国文化的认同感,强化来华留学生的工科基础知识架构,应在六大领域设置相关课程:一是在伦理价值观与法律底线观塑造方面,增强来华留学生对中国社会价值观的理解,以及科研伦理价值的认识,尤其增强其遵纪守法的底线观念;二是在跨文化沟通与人际交往能力提升方面,增强来华留学生适应中国社会,以及与中国科研团队有效配合的能力;三是在感知世界文明发展方面,提升来华留学生的命运共同体的意识,以及树立世界多元文明互学互鉴的价值取向;四是在中国传统文学鉴赏方面,提升来华留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价值的认知,提升其审美情趣和美学意识;五是在分析经济发展和社会问题方面,塑造来华留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洞悉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趋势;六是在提升利用新技术的能力方面,鼓励来华留学生利用大数据构建、程序编程等技术手段,助力其专业领域的科学研究。(2)持续发力,构建一流专业课程体系。专业课程体系是提高工程类来华留学生培养质量的重要抓手之一。从宏观上讲,构建工程类专业核心课程体系是为发展中国家培养兼具学术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工程复合型人才的关键,也是推动“中国技术和中国标准”实现国际输出的重要手段。对于来华留学生个人来讲,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是来华留学生的专业视野拓展、专业素养提升、研究潜力挖掘以及科研动手能力增强的关键。鉴于来华留学生知识储备、语言能力和学习能力的较大差异性,完善专业课程体系应着力强调课程内容的综合化、课程难度的梯度化、教学大纲的精细化,推动课程学分和毕业标准与中国学生趋同化。(3)精准对接实际需求,进一步优化产学合作育人机制。在工程教育领域,构建产学合作育人协同机制历来是保证工程教育质量的不可或缺的环节。各高校应深度对接我国走出去企业的用人需求,利用学校的智库资源研究来华留学生来源国的社会和经济发展实际,通过开展订单式培养模式、签署共建实践研习基地协议等多元途径,深化与企业的产学合作育人机制。同时,立足工程行业文化,以“中国故事”为载体,系统开展对工程类来华留学生对中国行业文化的认知与理解,探索构建符合我国主流价值和意识形态的行业文化育人新机制。   总而言之,在高等教育全球化进程不断加速的当下,来华留学教育俨然已成为推进我国高等教育走向现代化、国际化,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重要组成部分。进一步塑造“留学中国”品牌,尤其是塑造以工程教育为特色的来华留学教育品牌,实现中国工程技术标准和技术产品的国际输出,推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国际传播,助力拓展我国的“朋友圈”,是在新时期背景下来华留学本科教育工作的新内涵和新方向。鉴于此,以工程教育为特色的来华留学本科教育理应得到各来华留学生培养单位的高度重视。但提升工程专业来华本科留学生教育质量绝非一日之功,各高校唯有正视相关问题和挑战,持之以恒,不断创新工作思路和工作方法,才能将工程专业来华留学生教育打造成“留学中国”品牌体系中的一张亮丽名片。
  参考文献:
  [1]周谷平,阚阅.“一带一路”战略的人才支撑与教育路径[J].教育研究,2015 (10):4-9.
  [2]郑蕾,刘志高.中国“一带一路”沿线直接投资空间格局[J].地理科学进展,2015 (5):563-570.
  [3]林健,胡德鑫. “一带一路”国家战略与中国工程教育新使命[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6(6):7-15.
  [4]王胜文.2017—2018 中国对外承包工程发展报告[R].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2018.
  [5]LEMAITRE D,PRAT R, GRAAFF E, et al. Editorial: focusing on competence[J]. European journal of engineering education,2006(1):45-53.
  [6]MAGLEBY S P, HARBJN,PARKINSON A R. Developing global competence in engineers: what does it mean? What is most important?[EB/OL].https://peer.asee.org/developingglobalcompetenceinengineerswhatdoesitmeanwhatismostimportant.pdf.
  [7]邱延峻,范平志.以培养高层次留学生为战略起点 推动行业院校的国际化进程[J].中国高教研究,2008(12):22-26.
  [8]新华社.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做好新时期教育对外开放工作的若干意见》[EB/OL].http://www.gov.cn/home/2016-04/29/content_5069311.htm.
  [9]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印发《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的通知[EB/OL].http://www.moe.gov.cn/srcsite/A20/s7068/201608/t20160811_274679.html.
  [10]教育部.2014年全国来华留学生数据统计[EB/OL].http://www.moe.gov.cn/jyb_xwfb/gzdt_gzdt/s5987/201503/t20150318_186395.html.
  [11]教育部.2015年全国来华留学生数据[EB/OL]. http://www.moe.edu.cn/jyb_xwfb/gzdt_gzdt/s5987/201604/t20160414_238263.html.
  [12]教育部.2016年度我國来华留学生情况统计[EB/OL].http://www.moe.gov.cn/jyb_xwfb/xw_fbh/moe_2069/xwfbh_2017n/xwfb_170301/170301_sjtj/201703/t20170301_297677.html.
  [13]搜狐. 教育部:2017年我国出国留学人数达60.84万,来华留学48.92万人[EB/OL]. https://www.sohu.com/a/226787075_340226
  [14]教育部.2018年来华留学统计[EB/OL]. http://www.moe.gov.cn/jyb_xwfb/gzdt_gzdt/s5987/201904/t20190412_377692.html
  [15]教育部.质量为先 实现来华留学内涵式发展-教育部国际司负责人就来华留学相关问题答记者问[EB/OL].http://www.moe.gov.cn/jyb_xwfb/s271/201907/t20190719_391532.html.
  [16]彭庆红,李慧琳.高校来华留学生事务现行管理模式分析与分层管理模式探索[J].现代大学教育,2013(1):51-53.
  [17]张慧君.国际化进程中来华留学生教育质量的提高[J].高等教育研究,2007(24):46-47.
  [18]刘永云.来华留学研究生培养质量调查[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7(8):26-31.
  [19]DONG L,CHAPMAN D W. The Chinese Government Scholarship Program: an effective form of foreign assistance?[J]International Review of Education.2008,54(2):155-173.
  [20]来华留学生该怎么“管”[EB/OL].http://www.xzbu.com/7/view-8124754.htm.
  (责任编辑:赵叔梅)
其他文献
[摘要]研究方法是教育实证研究的核心,是决定教育研究质量的关键因素。作为教育实证研究的主流方法之一,混合研究是指在一个研究或者一系列研究中,以一定的世界观和研究逻辑思维为基础,设计研究方案的收集、分析,并有效混合量性研究数据和质性研究数据的实证研究方法。对研究者及学生而言,合理、严谨的混合研究论文设计离不开对混合研究设计的哲学导向、研究设计的基本逻辑以及研究设计的基本类型等层面的了解与探究。  [
期刊
[摘 要]信息技术的发展带来工作性质的变革,并影响到未来劳动力市场对人才技能的定义。《工作性质的变革》中认为,信息技术的发展必然带来工作性质的变化并正在重塑工作所需的技能。无论发达经济体中还是新兴经济体中,对非重复性认知技能和社会行为技能的需求皆呈现上升趋势,对完成重复性任务所需要的具体工作技能的需求均呈下降趋势,而复合型技能的回报率则持续走高。教师和学生应辨证思考工作性质变革的影响,秉承“为未来
期刊
[摘 要]建档立卡是精准扶贫的基础工程,也使建档立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成为重点资助对象。通过对近3年的学生资助政策进行梳理可以发现,我国学生资助工作围绕着建档立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这样一个群体在不断精准化。首先,完善精准帮扶政策,保证这个群体在学生资助资金评审中获得最高标准资助;其次,完善精准识别政策,再次把这个群体置于优先资助位置;最后,落实精准管理政策,以保障国家资助政策在这个群体身上得到最彻底的
期刊
[摘 要]本研究利用2011—2017年支援中西部地区协作计划输出省“211工程”院校的实际招生数据,从高校、教育部门和考生家长三个层面对影响录取率的因素进行作用机理探究,以分析协作计划对输出省份优质高校录取率的影响。研究发现,协作计划实施没有影响到输出省份对本省的“本地化”招生倾向,并且其对输入省优质高校录取率略有提高,但有轻微挤占到其他输出省的录取率。研究表明,适当增加当地教育投入,有利于高考
期刊
[摘 要]长春市净月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第一实验学校是净月区一所城区公办学校。在2016—2019 3年里,学校抓住改革契机,有效利用净月区“区管校聘”“绩效工资”“委托管理”3大改革举措,充分发挥家委会等外部资源力量,确立“尊重每一个生命,关注每一步成长”的办学理念,开展课堂教学改革实验。创设以“适性课程”“适性教学”“适性管理”等为主要特征的“适性教育”文化体系。全方位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教育教
期刊
[摘 要]传统认知科学的身心二元观点在面对人的复杂认知时产生了教学的离身困境,即教学观念的离身性、教学设计的预设性、教学环境的封闭性三重困境。文章以国内外具身认知思想下的认知科学理论与实践探索进行梳理,从现象学、生物学、技术学三个视角的研究实例中归纳出第二代认知科学的具身特征,进而提出教学应从体验性具身技术开发、生成性具身课程设计、交互式环境构建三个维度促进认知科学的具身转向。  [关键词]离身认
期刊
[摘 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基础教育办学规模和办学水平得到显著提高,但关于教育公平和教育质量提高的问题仍然困扰着我们,这也是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主要障碍之一。只有快速扩大优质教育资源,才能满足民众对优质教育的需求,实现让人民满意的办学目标。本文对优质学校的孵化困境、动力与路径进行全面的剖析,阐明其产生、发展的机制和规律,对教育的均衡发展有重要意义。在界定优质学校内涵、剖析其生成动力与机制的基础上,提
期刊
[摘 要]数字经济推动着社会经济、教育的发展,当前背景下加快专业改革与课程建设尤其重要。本文通过梳理智慧旅游行业与教育的发展现状,指出我国智慧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明确的培养目标,对标专业认证;打造“理论、素养、技术、实践”四位一体的课程体系;培育特色人才团队,打造一流师资队伍;推进教改机制创新,建立保障教学质量的本科卓越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旨在为智慧旅游学科建设提供借鉴。  [
期刊
[摘 要]供给侧改革在我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方面的内涵是,要求供给主体提供有效、高质量的科技成果,调整、优化和升级成果转化的供给结构。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存在有效成果供给不足、成果供给与产业需求结构失衡,产业缺乏需求动力、创新实力、吸收能力等问题。从科技成果供给侧改革视角看,供需结构矛盾、中试孵化资金投入匮乏、服务中介发展不完善是我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难的主要原因,可从构建技术创新联盟、健全风险投资机制、
期刊
[摘 要]社会实践作为我国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长久以来始终将“受教育、做贡献、长才干”作为主要目标,并将其视为认识两次飞跃的必由之路之一。在中国发展进入新时代的历史条件下,中共中央多次强调思想引领的重要意义。本文对社会实践政策的历史沿革进行梳理,从概念和历史出发,对现行社会实践政策存在的问题局限和如何进一步改善和加强社会实践工作进行了讨论和思考,提出了实操层面的建议。  [关键词]社会实践;第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