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我国教育事业在提高学生专业技术能力的同时也在加强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开设,对培养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但是,当前“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课程在教学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只有对课程进行适当教学改革,才能有效的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水平,增强学生的法律道德意识。下面将具体分析“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资源的主要内容,解析当前“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策略。
关键词:思想道德修养;课程改革;方案策略
一、引言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要加强社会主义公德、职业道德、个人品德,发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弘扬新世纪道德之风;保证法律面前公平、公正、公开,坚持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为了贯彻执行的党的十八大会议精神,高校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作为必修课程,通过课堂教学来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和法律水平。这就要求教师在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进行教学的时候,以书本教材作为教学基础,不断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从而提高思修课程的教学质量水平。
二、分析“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资源的主要内容
通过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课程教学资源进行深入探索和研究,专家学者已经制定出了多种高效率教学方式,例如案例教学法、体验式教学法等,案例教学法主要是选择一些真人真事的实际案例对学生进行教学,将课程知识融入到所选择的案例中,运用有代表性的生活案例能够引起学生的共鸣,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学到思想道德知识和法律知识;体验式教学法主要是让学生通过身体感觉器官或者行为亲历某件事情,然后从感知记忆中学到相应的知识,体验式教学法更多的是一种价值认识和领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针对特定的教学内容创设情境,让学生在不断体验中获得知识,实现思修课程教学目的。这些教学资源的改革大大提高了思修课程的教学效果,为思修课程的不断改善和优化提供了发展基础。
三、解析当前“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中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策略
问题:①课堂教学模式落后,缺乏课堂互动交流:课程教学目标的选择、教学方式的运用以及师生之间关系都是影响学生学习效果的主要因素,所以教师在课程教学中要充分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坚持以人为本的现代化教学理念,营造轻松活跃、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主动性,从根本上提高课程教学效果。但是当前高校思修课程的教学模式相对落后,仍然以传统的“教师为主、学生为辅”进行教学,由此形成了单一的师生关系,而学生在被动的学习中也就失去了学习兴趣,导致教学价值失去了原本意义。
②理论没有联系实际,缺乏教学实践:思修课程的教学任务不仅要向学生传授专业知识,还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运用能力,指导学生将所学习到的道德理论和实际生活相联系,采用这种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式,能够有效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开阔学生认知事业,提高问题分析能力和解决能力。但是当前教师还没有将思想道德理论与实际生活体验相联系,导致学生不能以主体地位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理论知识也缺乏足够理解,教学实践也就无法顺利进行。
策略:①树立现代化教学理念,强化整体性教育: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教学目的就是要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意识,鼓励学生将个人理想融入到社会民族事业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断奋斗。这门课程要求学生必须要亲历探索、思考归结,才能从中学到道德和法律知识,因此,高校要不断更新教学理念,摆脱传统的教学思维,积极创建自由学习、共同参与的教学环境,在理论教学的基础上,使学生的思维意识得到伸展。
②建立新型师生关系,突出教学价值: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教学目标就是要求学生深刻理解社会主义道德理论,中华民族传统道德、社会主义荣辱观,公共法律规范等。所以在课堂教学中必须以正确的教学思想作为指导,把教学双方视为共同学习的整体,并且要重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和个人主观性,使学生发挥出自身潜能。这就需要高校积极创建新型师生关系,也就是教师要尊重每个学生的人格尊严,始终关心爱护学生,加强与学生之间平等交流,在长期交流沟通的过程中,实现教师与学生共同发展和进步。
③运用多元化教学资源,合理转换教学体系: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教学中,教师不能仅仅采用一种教学方式来解决所有课程问题,必须要根据实际教学需求,灵活转换教学方法,积极改革教学课堂。另外,教师要充分利用现代化多媒体教学设施,构建校园网络学习平台,实现教学资源多元化、自动化,这不仅有利于促进高校数字信息化教学,还能更加方便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从而提升学生探索知识的综合能力。
四、结语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不仅能够提高培养学生的道德知识和法律知识,还能够增强政治素养和社会责任,但是在教学过程中由于课堂教学模式落后,师生缺乏课堂互动交流;理论没有联系实际,缺乏教学实践等问题,严重阻碍了思修课程教学发展。这就需要高校树立现代化教学理念,强化整体性教育;建立新型师生关系,突出教学价值;运用多元化教学资源,合理转换教学体系,从而快速提升思修课程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夏家春.试析"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实践教学.《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年6期
[2]宋友文.坚守道德底线与追求高尚情操——“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教学理念及其运用.《教学与研究》,2014年3期
[3]李晓兰,车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风格与教学艺术研究.《黑龙江高教研究》,2013年4期
[4]何林智.主体间性理论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路径研究.《教育与职业》,2015年21期
作者简介:
陈安琪(1982~),女,湖南长沙人,长沙环境保护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本论文为长沙环境保护职业技术学院2010年教育教学课题“‘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资源的运用”的研究成果。
关键词:思想道德修养;课程改革;方案策略
一、引言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要加强社会主义公德、职业道德、个人品德,发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弘扬新世纪道德之风;保证法律面前公平、公正、公开,坚持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为了贯彻执行的党的十八大会议精神,高校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作为必修课程,通过课堂教学来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和法律水平。这就要求教师在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进行教学的时候,以书本教材作为教学基础,不断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从而提高思修课程的教学质量水平。
二、分析“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资源的主要内容
通过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课程教学资源进行深入探索和研究,专家学者已经制定出了多种高效率教学方式,例如案例教学法、体验式教学法等,案例教学法主要是选择一些真人真事的实际案例对学生进行教学,将课程知识融入到所选择的案例中,运用有代表性的生活案例能够引起学生的共鸣,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学到思想道德知识和法律知识;体验式教学法主要是让学生通过身体感觉器官或者行为亲历某件事情,然后从感知记忆中学到相应的知识,体验式教学法更多的是一种价值认识和领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针对特定的教学内容创设情境,让学生在不断体验中获得知识,实现思修课程教学目的。这些教学资源的改革大大提高了思修课程的教学效果,为思修课程的不断改善和优化提供了发展基础。
三、解析当前“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中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策略
问题:①课堂教学模式落后,缺乏课堂互动交流:课程教学目标的选择、教学方式的运用以及师生之间关系都是影响学生学习效果的主要因素,所以教师在课程教学中要充分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坚持以人为本的现代化教学理念,营造轻松活跃、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主动性,从根本上提高课程教学效果。但是当前高校思修课程的教学模式相对落后,仍然以传统的“教师为主、学生为辅”进行教学,由此形成了单一的师生关系,而学生在被动的学习中也就失去了学习兴趣,导致教学价值失去了原本意义。
②理论没有联系实际,缺乏教学实践:思修课程的教学任务不仅要向学生传授专业知识,还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运用能力,指导学生将所学习到的道德理论和实际生活相联系,采用这种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式,能够有效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开阔学生认知事业,提高问题分析能力和解决能力。但是当前教师还没有将思想道德理论与实际生活体验相联系,导致学生不能以主体地位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理论知识也缺乏足够理解,教学实践也就无法顺利进行。
策略:①树立现代化教学理念,强化整体性教育: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教学目的就是要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意识,鼓励学生将个人理想融入到社会民族事业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断奋斗。这门课程要求学生必须要亲历探索、思考归结,才能从中学到道德和法律知识,因此,高校要不断更新教学理念,摆脱传统的教学思维,积极创建自由学习、共同参与的教学环境,在理论教学的基础上,使学生的思维意识得到伸展。
②建立新型师生关系,突出教学价值: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教学目标就是要求学生深刻理解社会主义道德理论,中华民族传统道德、社会主义荣辱观,公共法律规范等。所以在课堂教学中必须以正确的教学思想作为指导,把教学双方视为共同学习的整体,并且要重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和个人主观性,使学生发挥出自身潜能。这就需要高校积极创建新型师生关系,也就是教师要尊重每个学生的人格尊严,始终关心爱护学生,加强与学生之间平等交流,在长期交流沟通的过程中,实现教师与学生共同发展和进步。
③运用多元化教学资源,合理转换教学体系: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教学中,教师不能仅仅采用一种教学方式来解决所有课程问题,必须要根据实际教学需求,灵活转换教学方法,积极改革教学课堂。另外,教师要充分利用现代化多媒体教学设施,构建校园网络学习平台,实现教学资源多元化、自动化,这不仅有利于促进高校数字信息化教学,还能更加方便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从而提升学生探索知识的综合能力。
四、结语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不仅能够提高培养学生的道德知识和法律知识,还能够增强政治素养和社会责任,但是在教学过程中由于课堂教学模式落后,师生缺乏课堂互动交流;理论没有联系实际,缺乏教学实践等问题,严重阻碍了思修课程教学发展。这就需要高校树立现代化教学理念,强化整体性教育;建立新型师生关系,突出教学价值;运用多元化教学资源,合理转换教学体系,从而快速提升思修课程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夏家春.试析"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实践教学.《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年6期
[2]宋友文.坚守道德底线与追求高尚情操——“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教学理念及其运用.《教学与研究》,2014年3期
[3]李晓兰,车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风格与教学艺术研究.《黑龙江高教研究》,2013年4期
[4]何林智.主体间性理论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路径研究.《教育与职业》,2015年21期
作者简介:
陈安琪(1982~),女,湖南长沙人,长沙环境保护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本论文为长沙环境保护职业技术学院2010年教育教学课题“‘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资源的运用”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