恢复性环境刑事司法中被害人地位的反思及完善

来源 :中华环境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junfeng_19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以来,我国环境刑事司法在理论和实践层面均取得了长足进步。其中,恢复性司法理念的运用成为环境刑事司法改革中的一颗璀璨新星。《关于构建现代环境治理体系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提出,要"探索建立‘恢复性司法实践+社会化综合治理’审判结果执行机制。"
其他文献
联合国于1992年召开环境与发展大会以来,环境安全问题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并将其与恐怖主义、网络安全、毒品犯罪等视为对人类造成巨大负面影响的非传统安全问题。作为全球最大、一体化程度最高的区域组织,欧盟于2021年5月12日出台了《欧盟行动计划:实现空气、水和土壤零污染》(EU Action Plan:Towards Zero Pollution for Air, Water and Soil,
期刊
近年来,我国始终积极参与全球气候变化治理,展现大国担当。在“双碳”目标新时代,《刑法》以其自身的评价机能、引导作用及强大的威慑力,责无旁贷地成为保护气候变化的最后一道防线。近年来,《刑法》呈现出生态化的趋势,法益刑事保护提前、刑法规制对象的扩容或限制的减少、定罪量刑可操作性不断完善。但是《刑法》在应对气候变化、实现“双碳”目标上仍然需要完善,如:完善生态破坏犯罪立法、完善大气污染环境犯罪立法等。
21世纪的今天,环境问题日益成为一个全球性威胁,作为生物多样性大国的法国也难以独善其身。一方面,环境犯罪类型广泛且不分国界,其范围包括从珍稀物种贩运、过度捕捞到非法伐木和倾倒危险废弃物;同时,贩运珍稀物种的走私路线,也经常被用来贩运武器、毒品和人口,以及造假、腐败、洗钱甚至是谋杀等犯罪活动。换句话说,环境犯罪不仅仅是环境犯罪,它经常与其他犯罪活动同时发生。据估计,环境犯罪每年产生1100至2810
期刊
近年来,全国环境犯罪案件频发,环境犯罪案件的判决中越来越多地运用生态修复性措施。通过对697份适用生态修复措施的环境犯罪案件刑事判决书进行实证研究,发现实践中生态修复各项措施在发挥优势的同时,也存在法律规定不统一、程序适用不规范、监督机制不完善等问题。生态修复性措施在环境犯罪领域的适用,不仅有益于预防犯罪,更有益于环境的恢复与重建,推动“五位一体”的生态文明建设。应从完善法律供给、规范程序适用、完
工作压力是职场人群心理问题的首要影响因素。业绩压力、加班时间长、焦虑、工作量大等会对职场人群的睡眠造成不同程度影响。“很困,眼睛却瞪得像铜铃”“吃最贵的保健品,熬最深的夜”……为什么“困”的同时却睡不好?如何保证优质的睡眠质量?一份对智联招聘和某社交应用程序站内用户随机调查形成的《2022中国职场青年睡眠质量报告》显示,52%的职场青年入睡时间晚于24点。而由中国睡眠研究会、慕思共同推出的《202
期刊
鄂博梁Ⅱ号构造是柴达木盆地西部鄂博梁Ⅰ-Ⅲ号褶皱带中的一个局部构造,在古新世—上新世以来主要为河流泛滥平原相、滨浅湖相和深湖相构造环境,在“高山深盆”的构造环境下,接受了大量造山带物源碎屑补给并赋存卤水矿床。通过对钻孔岩性、孔隙度、给水度、地球物理测井等数据进行分析,总结下油砂山组下部和干柴沟组地层是区内相对较好的深层卤水赋存层位,可作为深层卤水的重点探矿层位进一步勘查。同时,鄂博梁Ⅱ号构造钻孔深
考察污染环境罪的罪过形式的观点嬗变,过失说缺乏"法律有规定"的依据,故意说有违反罪刑相适应原则之嫌,而混合说兼具过失说和故意说的"硬伤"。根据刑法基本原则、故意犯为原则过失犯为例外和刑法修正的精神等基本规则,基于"严重污染环境"的机能和性质,污染环境罪的罪过形式应为故意,但"严重污染环境"不是故意的认识和意志内容,也不需要行为人有预见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