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白先勇笔下“城与人”的经典性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013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白先勇塑造了一批“台北人”和“纽约客”的形象。由于政治、文化的变化和差异,使这些人物显现“边缘人”的特质。而且,白先勇对人物所在之城的偏见,更加突显了人的内心状态。在人与城的相互影响下,成就了《台北人》和《纽约客》的经典性。
  关键词:台北人;纽约客;边缘人;经典性
  作者简介:姜彦竹(1996.6-),女,汉族,吉林省人,武汉大学本科,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14-0-01
  且不说白先勇作品是否经典,只提到《台北人》或者青春版昆曲《牡丹亭》,许多人对此一定不陌生。《台北人》曾入选20世纪中文小说100强,位居第7位。青春版昆曲《牡丹亭》在世界巡演多场,相当知名。他一生辗转各地,桂林、台湾、美国,一路上遇见许多人,也创作出许多人。城与人作为不可或缺的两部分,相互影响、支撑,成就了白先勇的作品,尤其是《台北人》和《纽约客》。
  一、关于“经典”
  在讨论具体作品之前,总绕不开对经典本身的看法。“经典”一词,在汉语意义的源头指儒家典籍,包含经书和史书,重在真理和教化,正如刘勰所说“恒久之至道,不刊之鸿教也”,但是刘勰所言的经典已经不限于儒家典籍。[1]直到现在,经典“面目全非”。比起孔孟之书,现在我们更熟悉的经典是《红楼梦》《狂人日记》等。显然,经典随着时代变迁、作品迭出而有所变化。
  如何判断一部作品是经典?哈罗德·布鲁姆以纯粹的审美视角构建经典,“只有审美的力量才能透入经典,而这力量又主要是一种混合力:娴熟的形象语言、原创性、认知能力、知识以及丰富的词汇。”[2]论述了陌生性、普遍性、竞争性和焦虑性等一系列的經典特征。卡尔维诺凭借作家的感性和经验,用十四条去定义经典,“重读”“重读都好像初读”“初读也好像是在重温”[3]等言语表露出读者的读书行为决定了一部作品的经典性。
  世人围绕经典的阐述不胜枚举。经典也正因为处于议论的风口浪尖,而成了经典或至少是接近经典的存在。纵观许多批评者对经典性的理解,本文对白先勇作品经典性的论述将聚焦于《台北人》、《纽约客》两本书中,对 “城与人”独特而极致的塑造。
  二、边缘之“人”
  欧阳子很早便指出《台北人》的人物共性,身在台北,背负着过去大陆的记忆。她通过今昔对比将人物分成三类,活在过去、融合过去与现在、斩断过去。而过去和现在几乎是对立的,简言之,过去的一切都好,现在的一切都坏。[4]时空的变化是形成台北人形象的重要原因。回到人物本身,不管是高官、舞女,还是知识分子、商人、佣人等,不管是属于哪种类型,他们都呈现出了“边缘人”的形象。
  何谓“边缘人”?这一词最初出现在社会学领域,出于种族和文化的差异,边缘人徘徊在某个社会主导群体之外,被称为“移民”“外来者”等。当边缘人出现在“文学”中,狂人、傻子、城市底层的市民、堕落的女性等人物形象几乎都可以囊括在内。边缘和中心向来是相对变化的,以“边缘人”称呼他们也许并不恰当,但是“边缘人”因为政治、文化差异产生的矛盾心理,以及漂泊无依的状态又正好相似。
  《台北人》中的人物来自社会各个阶层,欧阳子称白先勇写出了社会之“众生相”[4],我却以为他只是极致地塑造了“一相”。若用一词形容这“相”,“悲哀”算是一词。而这悲哀,一方面源自对大陆政权的丧失,人们被迫流亡;另一方面,在新世界台北,这些人又不再是政治的中心。而《纽约客》中,“客”一字注定了人物漂泊凄凉的异国人生。他们的“边缘”源于异国文化的差异。白先勇自身便是赴美留学,如同许多中国留学生感受到过西方文明强烈的冲击。但在骨子里,中国文化传统似在隐隐抵抗。当纽约客面临着两种文化博弈,没有绝对的胜负,游离在中西文化的边缘,承受着文化碰撞带来的焦虑和挣扎。
  三、黑夜之“城”
  奥尔罕·帕慕克曾说:“小说里的景观是小说主人公内心状态的延伸和组成部分。”[5]前面已提到边缘人悲哀的、焦虑的内心,而他们所在的城被白先勇刻画得是那么充满偏见,又那么极致地展现了属于边缘人的一面。
  《台北人》里,尹雪艳的公馆,丽儿住的洋房都在仁爱路,金大班跳舞在西门町,长春路上住着朱青、赖大哥、卢先生,还有台北近郊坐落着高官和贵妇的府邸。
  台北市的明暗之间仿佛划开了分明的界限,每一种光亮闪耀着属于他们自己的社会阶层。但不要忘了,光亮的底色是无尽的黑夜。整个城的氛围笼罩黑暗、压抑之中,正如台北人内心的失落。而且,这样的一幅台北地图在大陆地图的对比下,才更显绝望。路名上纵有大陆的长春、南京、温州,这些地方却只能遥相望。花桥荣记应该在桂林,舞场应该在上海百乐门,辉煌的府邸应该在六朝南京。台北的一切就像仿制品,假的真不了,难掩内心落寞。纽约的夜,更加细致。不知不觉,人们迷失、堕落、异化,人情淡漠。纽约的黑夜令人恐怖、窒息,同时引发人们对西方现代文明的重新思考。
  事实上来讲,台北和纽约并非如此,但白先勇写下的偏见极有魅力。就像伦敦不止有肮脏、犯罪率极高的街道,但仅这一点就让伦敦成为狄更斯的伦敦,仅是黑夜的灯光,就足以让台北成为白先勇的台北。
  参考文献:
  [1]刘象愚.经典、经典性与关于“经典”的论争[J].中国比较文学,2006,(第2期).
  [2](美)哈罗德·布鲁姆(Harold Bloom)著;江宁康译. 西方正典 伟大作家和不朽作品. 南京:译林出版社, 2005.04.
  [3](意大利)伊塔洛·卡尔维诺著;黄灿然,李桂蜜译. 阅读指南丛书 为什么读经典. 南京:译林出版社, 2015.11.
  [4]欧阳子著. 王谢堂前的燕子. 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4.09.
  [5](土耳其)奥尔罕·帕慕克著. 天真的和感伤的小说家.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2.08.
其他文献
摘 要:莫言的短篇小说《白狗秋千架》以倒叙的手法叙写了离开高密东北乡十年的读书人井河又归乡的一系列见闻以及暖的苦难经历,莫言对“高密东北乡”这一文学世界的构建正是始于这部小说。本文从小说的个别意象入手,揭示其蕴含的深刻含义,浅析从中透露出的悲剧性。  关键词:白狗;秋千;暖;安于现状;悲剧性  作者简介:龚凤娟(1997-),女,汉族,四川遂宁市人,本科,西华师范大学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师范专业
低年级是孩子行为习惯养成重要阶段.本文观察孩子的行为,分析未能形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影响因素,并综合学校、家庭两方面采取应对的教育措施,从整理习惯入手,取得一定的效果.
从我国物理教学的历史以及现状情况分析,便可以得出实验教学的方法并没有落实到学校的物理课堂教学之中,但是,不管是物理学的独到研究还是物理知识的全面掌握,都需要实验课堂
摘 要:俞平伯诗集《忆》是由孙福熙作封面画,丰子恺作画,朱自清作跋词的一部回忆幼年时代的儿童诗集。本文主要从两大方面来进行论述:第一部分通过对展现亲情的意象、朦胧的爱情意象、富有童趣的意象三个方面的论述揭示作者在诗中所体现的对童年的追忆和其丰富的情感;第二部分主要论述丰子恺吟读诗歌后所作的十八副图将诗歌中的意象具体化对读者们理解诗歌欣赏诗歌之美所带来的便利。  关键词:俞平伯;《忆》;意象  [中
脊髓性肌萎缩症(spinal muscular atrophy,SMA)是指一组由脊髓前角细胞变性所致的近端肌肉无力和萎缩的遗传性神经肌肉疾病.该病根据临床特点、起病年龄及所能达到的最佳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