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人,还是魔鬼

来源 :电影评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sdf2002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作为历史人物,袁世凯在历史上的确犯了许多不能原谅的过错,但是同时我们也应当看到,袁世凯毕竟不是魔鬼,作为一个有血有肉、有灵魂、有思想的中国人,他的身上一定也有闪光的东西,有人性的光辉。高有鹏的长篇历史小说《袁世凯》的可贵之处、成功之处就在于作者没有把袁世凯当作一个魔鬼来写,而是把他当作一个有血有肉的有灵魂有思想的中国人来写。
  [关键词] 高有鹏 《袁世凯》 历史小说
  doi:10.3969/j.issn.1002-6916.2012.01.045
  
  谈到袁世凯,人们首先想到的是:他挟制清帝退位,窃取了中华民国总统;当上总统之后,便向革命势力发动疯狂进攻,血腥屠杀革命党人;为了实现复辟帝制的野心,为了取得日本帝国主义的支持,承认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对内独裁,对外卖国;取消共和,实行帝制……总之,在历史教科书和人们的传统观念中,袁世凯是窃国大盗、是卖国贼、是魔鬼。
  最近,笔者读了高有鹏的长篇历史小说《袁世凯》以后,对有些问题有了新的认识和新的思考。比如:什么是人?什么是人性?袁世凯真的是一个十恶不赦的魔鬼吗?文学应当如何描写历史人物、尤其是反面的历史人物?
  什么是人?什么是人性?
  长期以来,受传统思维习惯的影响,我们常常是以二元对立的模式来认识人和人性的:非好即坏,非对即错,非伟大即渺小,非高尚即卑贱,非神圣即魔鬼。而事实上,这种看法既是肤浅的也是错误的。
  人是复杂的,人性是丰富的。法国启蒙主义时期的著名学者狄德罗早就说过:“说人是一种力量与软弱、光明与盲目、渺小与伟大的复合物,这并不是为难人,而是为人下定义” [1]。对于人性的丰富和复杂,列宁也有着深刻的论述和分析,在《托尔斯泰是俄国革命的镜子》中,列宁这样分析托尔斯泰的性格:“一方面,是一个天才的艺术家,不仅创作了无与伦比的俄国生活的图画,而且创作了世界文学中第一流的作品;另一方面,是一个发狂地信仰基督的地主。一方面,他对社会上的撒谎和虚伪提出了非常有力的、直率的、真诚的抗议;另一方面,是一个‘托尔斯泰主义者’,即一个颓唐的、歇斯底里的可怜虫,所谓俄国的知识分子,这种人当众拍着胸脯说:‘我卑鄙,我下流,可是我在进行道德上的自我修身;我再也不吃肉了,我现在只吃米粉饼子。’一方面,无情地批判了资本主义的剥削,揭露了政府的暴虐以及法庭和国家管理机关的滑稽剧,暴露了财富的增加和文明的成就同工人群众的穷困、野蛮和痛苦的加剧之间极其深刻的矛盾;另一方面,疯狂地鼓吹‘不’用暴力‘抵抗邪恶’。一方面,是最清醒的现实主义,撕下了一切假面具;另一方面,鼓吹世界上最卑鄙龌龊的东西之一,即宗教,力求让有道德信念的神父代替有官职的神父,这就是说,培养一种最精巧的因而是特别恶劣的僧侣主义。”托尔斯泰的性格是矛盾和复杂的,我们哪个人的性格不是矛盾和复杂的呢?
  如此看来,那么,我们过去平面化地把袁世凯仅仅看作窃国大盗、卖国贼和魔鬼,是不是太简单和太肤浅了呢?
  高有鹏在其长篇历史小说《袁世凯》的作者题记中提出了这样一个质疑:你说他是一个魔鬼,他可能就是一个魔鬼;但人说的都对吗?其言外之意是说:我们不能简单地把袁世凯看作魔鬼,而应当把袁世凯看作一个有血有肉的人。因为人的人性是丰富的、复杂的。
  毋庸讳言,袁世凯在历史上的确犯了许多我们不能原谅的过错,但是我们也应当看到,袁世凯毕竟不是魔鬼,作为一个有血有肉、有灵魂、有思想的中国人,他的身上一定也有闪光的东西,有人性的光辉。高有鹏的长篇历史小说《袁世凯》的可贵之处、成功之处就在于作者没有把袁世凯当作一个魔鬼来写,而是把他当作一个有血有肉的有灵魂有思想的中国人来写。
  在《袁世凯》中,我们既看到了袁世凯无赖、刁钻、自私、好色、圆滑、奸诈、独断、卖国的一面,如火烧了风雪楼、打闹南京城、刺杀革命党,签订亡国的“二十一条”,抛弃共和、实行帝制等,这些在作品中都有生动而细致的描绘。但在作品中,我们也看到了袁世凯聪明、果断、孝顺、有眼光、有志气、有抱负、注重乡情甚至爱国的一面。
  袁世凯并非生来就是邪恶的。在《袁世凯》中,我们看到,儿时的袁世凯,天真、活泼、可爱。受传统文化和家庭背景的影响,小时候的袁世凯,也曾有着远大的志向和宏伟的抱负。少年袁世凯在祭拜东岳庙的时候就说:“父亲大人在上,保佑儿郎早日成大器,执长弓,挽狂澜,做一个世间的英豪!”长大之后,面对破败的旧中国,他说:“他觉得自己又沉入了地下,变成了一只巨大的鳌。一千年过去了,要翻一次身!要将这贫穷、破碎、残弱、丑恶的山河都搅翻,重新造就一个山河!一个崭新的世界!”在小站练兵的时候,袁世凯慷慨激昂的对他的士兵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今后,大家的肩上,就直接担当起振兴国家的神圣重任了!今天,我们刻苦练兵,为的不仅仅是保家卫国,更重要的还在于振军威,兴国威!日本人,俄国人,英国人,他们都不断地欺侮我们。今天,我们,要翻过身来,成为东方巨人。享福的,贪图安逸的,混日子的,我一概不要,我要的是同生死共患难的热血兄弟,要的是同心同德的英才。”
  《袁世凯》的难能可贵之处还在于:即使在写袁世凯的劣迹和历史错误的时候,作者也没有把历史人物简单化和脸谱化,而是在不违背和回避历史真实的前提下,注重对袁世凯心理历程的刻画与挖掘,这既尊重了历史,又丰富了人物的性格,从而使这部作品既具有历史的厚重,又既有人性的深度。
  与日本签订亡国的“二十一条”,是袁世凯犯的一个主要历史错误。《袁世凯》真实而可信地描述了袁世凯签订 “二十一条”时艰难而痛苦的心理历程:
  袁世凯向大家点了点头,掏出手绢,擦了擦眼,呜咽着说:“日本人,狗日的日本人,他们早就想吞占我大中国。还是在朝鲜时,我就清楚这一点。前年夏天,熊希龄先生发电报给我说,犬养毅来华,鼓动国民党与我们对抗,劝岑春煊做总统,一南一北相割裂。现在,他们不是要分裂我们,而要蚕食、吞并我们。陆征详诸君,极力与日本人,狗日的日本人,相争,终于使日本人撤回第五号,修正了许多。现今我们力量不如人,不能跟人家打。朱尔典先生的话,我们当牢记,埋头十年,卧薪尝胆,或许来日能抬头,否则,亡国之祸,不可免也!”
  大家都哭成一片。
  笔者认为,高有鹏先生在这里决没有为袁世凯开脱的动机和意图,他只是描绘了一个中国人面对屈辱条款时的真实的心理反应,展现了袁世凯人性的丰富和复杂,目的就是使这个历史人物更加的丰满、鲜活。我们应当知道,袁世凯也是人——一个中国人,一个中国的领导人,面对屈辱条款,他不感到痛苦,难道会感到兴高采烈吗?
  长期以来,由于众所周知原因,我们的作家,在塑造、描写历史人物的时候,常常放不开手脚。这主要表现在:塑造正面历史人物,不敢触及他们的缺点和错误,塑造反面历史人物,不敢正视他们的优点和功绩。正是从这个意义上,笔者认为,高有鹏的长篇历史小说《袁世凯》,为我们今后如何塑造历史人物,尤其是如何塑造反面的历史人物提供了一个较好的范例。长篇历史小说《袁世凯》的成功告诉我们:反面历史人物不是魔鬼,他们也是人,他们也有鲜活丰富的人性。只有真实而生动地描绘出他们丰富而复杂的人性,文学作品才会生动、形象,才会真实、感人,才会具有永恒的艺术魅力。
  
  参考文献
  [1]狄德罗:《狄德罗哲学选集》,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第43页。
   [2]畅广元:《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高等教育出版社,第288—289页。
  
  作者简介
  李东晓,周口师范学院中文系。
  
其他文献
【作者简介】袁健,男,江苏泰州人,中国传媒大学戏剧影视艺术学院硕士生,主要从事佛教电影、书法传播学研究。  “深悲早现茶花女,胜愿终成苦行僧。无数奇珍供世眼,一轮明月耀天心”。这首七绝为已故著名佛教居士、书法家,西泠印社第五任社长赵朴初先生所做的“弘一大师赞”。而获得我国电影政府奖最高奖“华表奖”与开罗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金金字塔奖”,表现近现代艺术先驱、一代高僧,弘一法师——李叔同所拍摄的电影《
《墨攻》(张之亮,2006)是一部植根于墨家思想的历史战争题材电影。影片通过表现主角革离与其他人物之间的命运,不断向观众抛出疑问:“兼爱”是什么?“非攻”的防守战到底有没有意义?战争的正义与邪恶是否存在一条明确的界线?通过这些问题激发观众的思考和想象,让观众从自身的视角出发去解读这部电影蕴含的深意。  一、人文视角下《墨攻》的叙事策略  电影作为一种叙事的艺术形式,主题、故事、结构等是其叙事的重要
计算机数字技术的产生促进了以虚拟空间三维模型为基础的虚拟现实技术的产生。这种技术可以实现在虚拟空间的场景设计搭建,给创作者以更大的表现空间,同时也给予观众更好的体验空间。传统动画电影本身就已实现了许多普通拍摄电影无法实现的故事情节与人物塑造,VR动画电影更是打破了传统动画电影中的镜头限制,使观众真切地处于虚拟的动画世界中。此时的空间再也不是“画中景”,而是观众身处的虚拟环境,所以VR动画电影的空间
影片《掬水月在手》是一部关于古典诗词大家叶嘉莹的人物传记片与文学纪录片,亦是学者导演陈传兴继《如雾起时》(以诗人郑愁予为对象)、《化城再来人》(以诗人周梦蝶为对象)之后,个人“诗的三部曲”的最终章。摄制组从立项、筹备、摄制到最终上映,历时三年有余,辗转北京、天津、台北、香港、澳门、波士顿、温哥华等十余座城市,全面而立体地呈现了中国古典诗词大师、研究专家叶嘉莹的传奇一生。  影片不仅突破性地启用空间
俄罗斯电影曾有过辉煌的巅峰时刻。在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苏联一年能卖出45亿张电影票,相当于每个苏联人平均一年观看20场电影,且观看的主要是苏联国产电影,人们为了一张电影票不惜排上两个小时的队。[1]而如今,情况有了很大的变化。国家变了、观众变了,吸引观众看电影的文化元素与技术条件也变了。现在每年俄罗斯观影总人次不超过2亿[2],即每个俄罗斯人平均每年看电影不足2次,而观看的电影中仅有1
始知锡良先生,缘于《十方艺术》总第三期上那二十个页码的专题介绍,也正是这个专题的刊发,让我与许多艺界朋友都深刻地记住了锡良先生,包括几位书坛上有大名头的人物,亦曾打电话到编辑部,问询过他的讯息。  “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世外桃源”一直是中国人渴慕的“圣境”。锡良先生有幸在这个“世外桃源”的原地生活了几十年。当周围的世界被传媒和各种新观念、新思想“装点”得“花团锦簇”“热闹繁华”时,锡良先生却保
近几年,影视市场热衷的一个概念叫做IP,即“知识产权”Intellectual Property的英文简写。在当下中国的电影电视产业语境中,可以将其解释为“文学潜在价值”,即可以用于影视改编的文学、漫画、音乐、游戏作品。在当下的实际使用中, IP的存在方式很多元,可以是一个故事,也可以是某一个形象,运营成功的IP可以在电影、电视、漫画、游戏等不同的媒介形式中转换。不可否认,IP有能力创造大量的价值
电影《桃姐》是近年来少有的令大多观众为之动容且获得良好口碑的电影。《桃姐》先后在第68届威尼斯电影节,第48届台湾电影金马奖,第31届香港金像奖中皆力捧大奖。这是一部充满诚意的影像作品,尤其长镜头叙事方面,凝聚着影片创作人的深邃思考。  一、细腻动人的影片内涵  电影《桃姐》以平稳缓慢的叙事节奏,讲述了一对主仆之间因相处长久,渐生“母子浓情”的故事。桃姐本名钟春桃,是一户梁姓富裕家庭的帮佣,自13
一、 西方现代文明的理性危机和对生命诗性的呼唤  西方现代工业文明以它的科学技术和追求资本的商品消费主义,消解了西方人的精神世界,尽管科技发达和生产力的进步曾给人类带来了物质生活上的无比富裕,但人也被逐步异化,在社会生产和生活中丧失了主体的能动性和高级的精神情感以及道德品格,从而机械、物欲、功利地生活在现代世界。这是西方文明的现代理性危机,在这种文化症候下,人类的理性不再是一种心灵上的生存智慧,而
[摘要] 电影《被遗弃的松子的一生》改编自日本作家山田宗树同名小说。影片用戏谑调侃的方式,描述了松子渴望得到爱,追逐爱,失去爱的坎坷人生。电影通过哲学的视角透视松子的一生,她的不幸是人格的必然,又是命运的偶然,在对“人与命运抗争”这一艺术母题的展现上,导演运用了风格化的拍摄、制作手法,丰富的音乐、绚烂的画面、诗意的语言,独特的风格化书写塑造了人物可悲、可悯的深刻形象,犹如悲剧中的一丝光明,关照观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