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行二次电切术的临床意义及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来源 :中华泌尿外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hy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NMIBC)行二次电切术的临床意义及膀胱肿瘤术后复发、进展的危险因素。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7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171例NMIBC患者的病例资料,男134例,女37例。单次电切组95例,年龄(64.4±10.7)岁;体质指数(BMI)(23.5±3.0)kg/m2;肿瘤直径(24.7±8.8)mm;肿瘤分期Ta期67例,T1期28例;肿瘤分级低级别44例,高级别51例。二次电切组76例,年龄(66.0±9.2)岁,BMI(23.7±3.0)kg/m2,肿瘤直径(25.3±9.3)mm;肿瘤分期Ta期44例,T1期32例;肿瘤分级低级别41例,高级别35例。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采用全麻,患者取截石位。首次电切采用标准电切法,切除肿瘤及周围1~2 cm范围黏膜,记录肿瘤大小、位置、数量。术后2~12周行二次电切,二次电切时依次切除原肿瘤基底部位、原肿瘤周围黏膜炎性水肿区域和其他可疑肿瘤部位。两组均于术后24 h内采用表柔比星或吉西他滨行即刻膀胱灌注化疗。术后第1周开始持续膀胱灌注,方案为每周1次,共8次;之后每月1次至术后1年。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首次电切后膀胱肿瘤残留的相关因素以及术后复发、进展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行二次电切手术的时机。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分析二次电切对膀胱肿瘤患者生存的影响。

结果

二次电切时发现17例肿瘤残留,分别为Ta期9例和T1期8例,其中Ta期5例升级为T1期,余12例病理分期无变化。Ta期与T1期残留率(11.8%与10.5%,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肿瘤数量(OR 4.255,95%CI 1.186~16.124,P=0.034)、肿瘤大小(OR 7.800,95%CI 1.852~32.841,P=0.005)、病理分级(OR 3.764,95%CI 0.947~14.968,P=0.006)是肿瘤残留的危险因素。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是否行二次电切、BMI、肿瘤大小、病理分期、病理分级均为膀胱肿瘤复发、进展的影响因素(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单次电切(OR 0.25,95%CI 0.135~0.561,P=0.000)、肿瘤直径≥30 mm(OR 3.548,95%CI 1.899~6.629,P=0.000)、病理分级高级别(OR 2.62,95%CI 1.026~4.990,P=0.043)是肿瘤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单次电切(OR 0.114,95%CI 0.033~0.391,P=0.001)、肿瘤直径≥30 mm(OR 4.026,95%CI 1.628~9.956,P=0.003)、病理分期T1期(OR 5.623,95%CI 1.818~17.385,P=0.003)是肿瘤进展的独立危险因素。首次电切和二次电切间隔时间≤6周组和>6周组分别为47例和29例,两组的无复发生存时间分别为22.6个月和17.8个月(P<0.05),无进展生存时间分别为23.4个月和22.3个月(P>0.05)。171例的随访时间为3~31个月,平均16.7个月。单次电切组与二次电切组无复发生存时间分别为19.4个月和23.8个月(P<0.05)。25例出现肿瘤进展,单次电切组22例,二次电切组3例,两组无进展生存时间分别为22.1个月和24.7个月(P<0.05)。

结论

二次电切术可以减少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后的肿瘤残留率,延缓患者术后的复发及进展,改善患者预后。

其他文献
目的对云南省柯萨奇病毒B组2型(coxsackievirus B2,CV-B2)不同时间分离的15株病毒VP1区3′端编码序列基因特征进行分析。方法对云南省2005—2006年从急性迟缓性麻痹(acute flaccid paralysis,AFP)病例、2013年从健康儿童和2014年从手足口病(hand,foot and mouth disease,HFMD)病例中分离到的15株CV-B2的V
目的对基于细胞感染的RT-qPCR法测定轮状病毒疫苗效力进行验证。方法根据人用药品注册技术要求国际协调会议(ICH)指导原则,对该方法的特异性、准确性、精密性、线性范围和耐用性进行验证。结果该方法仅能扩增测定相应型别的轮状病毒株,具有特异性;该方法测定G2、G3、G4型轮状病毒效力的回收率为97%~108%;细胞板内和板间变异系数(coefficient of variance,CV)在0~2.6
反向遗传学技术可直接在基因水平上对病毒的基因组进行操作,从而快速直接的对病毒复制、致病等机制进行详细的研究。目前,呼肠孤病毒科的多种病毒,例如,哺乳动物正呼肠孤病毒(mammalian orthoreovirus,MRV)、蓝舌病毒(bluetongue virus,BTV)等均已利用反向遗传学技术这一有力工具,在病毒各项基础研究中取得了较大进展。但是,对于呼肠孤病毒科轮状病毒属成员,反向遗传学操
目的侵袭性真菌病病原学诊断的经典培养方法耗时长,常常导致临床确诊延误。本研究通过荧光染色技术对侵袭性真菌病尤其是少见真菌病进行快速诊断,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7年9月—2018年9月通过荧光染色法进行侵袭性真菌病菌种鉴定及病原学诊断的病例,对其中3例少见侵袭性真菌病进行病例总结报道。对临床标本进行预处理,直接涂片并滴上荧光染液,捻磨混匀后在荧光显微镜下直接观察,根据镜下菌体形
目的探讨人牙髓间充质干细胞来源外泌体(hDPSC-exosomes)对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刺激的小鼠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成熟和功能的影响,评价其对免疫系统的调节作用。方法原代培养成人恒牙牙髓间充质干细胞,并提取细胞培养基中的外泌体,透射电镜观察其形态及粒径,Western blot检测其表面CD9、CD63的表达。分别用PBS、LPS
目的对本地区不同来源副溶血性弧菌进行生物学特性、耐药性和不同温度杀菌效果的研究,为副溶血性弧菌临床治疗和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样本进行生化鉴定、血清分型、药敏试验以及不同温度杀菌效果试验。结果从1 166份食源性腹泻患者粪便中分离到副溶血性弧菌107株,检出率为9.18%。从72份小海产品中分离到副溶血性弧菌42株,污染率为58.30%。食源性腹泻患者粪便中分离到的副溶血性弧菌共分为8个群,主要
目的观察并比较分析单纯疱疹病毒Ⅱ型(herpes simplex virus type 2,HSV-2)经不同途径感染小鼠后的致病情况。方法将6周龄雌性BALB/c小鼠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小鼠分别经滴鼻、生殖道途径感染HSV-2(每只104CCID50/20 μl),对照组小鼠经上述两种途径注射PBS。感染后不同时间点,分别取肺、神经系统、生殖系统组织进行病理学观察及病毒载量检测。通过原位杂
目的探讨红色诺卡菌细胞壁骨架(N-CWS)膀胱灌注预防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NMIBC)术后复发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0月至2018年11月118例分别接受N-CWS和表柔比星膀胱灌注治疗的NMIBC患者的临床资料,男77例,女41例。年龄(65.1±11.9)岁。所有患者均行经尿道膀胱肿瘤切除术(TURBT)。根据膀胱灌注方案将患者分为N-CWS组和表柔比星组。N-CWS组5
期刊
目的探讨卡介苗(BGG)膀胱灌注预防中、高危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NMIBC)术后早期复发的有效性、安全性。方法2015年7月至2019年5月选取18~75岁的膀胱肿瘤患者纳入研究,均经病理检查确诊为NMIBC,均为中高危复发或进展风险患者,美国东部肿瘤协作组(ECOG)体力评分0~2分。排除标准:①有免疫缺陷或损害(如艾滋病)、正使用免疫抑制药物或放疗,有可能引起全身性BGG疾病反应者、对BGG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