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观察低分子肝素与乌司他丁联合应用早期治疗对脓毒症患者的治疗效果,为脓毒症患者临床早期抗凝和免疫调理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25例脓毒症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13例和低分子肝素与乌司他丁联合治疗组(以下简称实验组)12例.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急性生理学与既往健康状况Ⅱ(APACHEⅡ)评分,以及治疗前后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10(IL-10),D-二聚体,凝血功能,血小板计数(PLT)变化.流式细胞仪测定两组患者治疗前后CD14+单核细胞HLA-DR.结果 (1)D-二聚体在实验组明显下降,并且在治疗5、10、16 d的D-二聚体值分别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对照组与实验组TNF-α随着时间延长均呈下降趋势,但实验组下降更为明显,在治疗3 d时分别为(38.1±4.5)pg/ml与(55.1±7.6)pg/ml,5 d时为(30.1±6.3)pg/ml与(49.2±3.9)pg/ml,10 d为(23.3±3.7)pg/ml与(42.4±6.5)pg/ml,16 d为(12.1±4.2)pg/ml与(39.8±7.1)pg/ml四个时间点与对照组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对照组与实验组CD14+单核细胞HLA-DR表达率随着时间延长均呈升高趋势,但实验组升高更为明显,在治疗3 d时分别为(41.6±5.5)%与(25.3±5.6)%,5 d时为(61.7±3.4)%与(35.7±4.5)%,10 d时为(62.4±4.1)%与(40.6±7.8)%,16 d时为(60.1±2.9)%与(43.3±2.3)%四个时间点与对照组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低分子肝素与乌司他丁联合应用早期干预,可以改善脓毒症患者恶化的全身炎症反应状态、免疫功能紊乱和血液高凝状态,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大剂量乌司他丁与低分子肝素对脓毒症患者的早期治疗研究
【摘 要】
:
目的 观察低分子肝素与乌司他丁联合应用早期治疗对脓毒症患者的治疗效果,为脓毒症患者临床早期抗凝和免疫调理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25例脓毒症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13例和低分子肝素与乌司他丁联合治疗组(以下简称实验组)12例.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急性生理学与既往健康状况Ⅱ(APACHEⅡ)评分,以及治疗前后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10(IL-10),D-二聚体,凝血功能,血小板计数(PLT
【机 构】
:
046012,山西省长治医学院附属和平医院ICU,046012,山西省长治医学院附属和平医院,普外科,046012,山西省长治医学院附属和平医院,普外科,046012,山西省长治医学院附属和平医院,血
【出 处】
:
中华普通外科杂志
【发表日期】
:
2007年22期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其他文献
副脾是正常人群常见的解剖变异,临床上将副脾误诊为肿瘤并进行手术切除的病例不在少数.分析我院4例误诊为肿瘤且实施手术切除的病例,探讨副脾误诊的原因,以减少误诊所造成的不必要的手术创伤。
期刊
碰撞癌是发生在同一器官或部位两个不同类型肿瘤的结合,两者之间无移行.我院2005年1月至2006年12月共收治经病理证实的胰腺及壶腹部碰撞癌7例,约占同期收治胰腺及壶腹部恶性肿瘤患者的2%,现报告如下。
期刊
在胃癌的综合治疗方案中,手术一直占据着主导地位,并已逐步进入了一个理性阶段.经过东、西方学者的反复论证,目前大家对于进展期胃癌较为统一的认识是将D2(淋巴结清除至第二站)手术作为标准术式,而最近两项新的临床试验结果的出炉为我们循证医学时代的D2手术增加了有力的证据[1-2]。
期刊
目的 探讨添加生长激素(growth hormone,GH)肠外营养对外科重症患者骨骼肌降解的影响.方法将20名外科重症患者随机分为肠外营养(parenteral nutrition,PN)组及添加GH的肠外营养组(PN+GH).在营养治疗前及后第5、8天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患者24 h尿中3-甲基组氨酸(3-MH)的排出量;在第8天做股四头肌活检,用免疫组化法检测泛素蛋白表达,核糖
目的 探讨血红素氧合酶-1(HO-1)基因在大鼠腹主动脉瘤(AAA)形成中的作用及机制.方法大鼠随机分成氯血红素组(实验组)和生理盐水组(对照组),建立腹主动脉瘤模型,于术后7 d取材,观察主动脉的扩张情况,免疫组化染色检测细胞间黏附分子(ICAM)-1及HO-1的蛋白表达.原位分子杂交检测动脉壁中HO-1mRNA的表达.结果实验组动脉扩张受到抑制,未形成AAA(P<0.01);其HO-1mRNA
患者男,59岁,因突发胸背部持续撕裂样剧痛,伴左腰胁部、右下肢压榨样疼痛于2005年12月入我院,入院时血压控制在120/70 mm Hg左右,右侧下肢皮温降低,右侧股动脉搏动减弱。
期刊
直肠及乙状结肠癌术后吻合口漏是术后早期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本研究回顾性分析2005年我院肛肠外科进行的初次直肠及乙状结肠癌根治性切除患者332例的临床资料,探讨直肠及乙状结肠癌术后吻合口漏的危险因素。
期刊
我科自2000-2006年,对有可能发生腹壁切口裂开的腹部手术患者198例经腹直肌切口采取内减张缝合,不仅避免了切口裂开,而且减轻患者术后的疼痛,取得了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期刊
例1女,53岁,发现右颈部肿块伴疼痛1个月、高热3 d就诊.发病以来无明显消瘦、心悸等,否认结核病史.体检:体温38.7℃.于甲状腺右叶可触及一个3 cm×4 cm大小肿块,质硬,轻度触痛,边界清楚,随着吞咽动作上下移动,同侧颈部可触及2枚拇指头大小质硬淋巴结。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