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政策与15世纪中期藏传佛教在汉藏走廊的传播机制述论

来源 :中国藏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ephibas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明朝于15世纪出台的一系列政策刺激了藏传佛教在汉藏走廊地带的发展.宣德时期开始,藏传佛教僧人得以频繁赴京,汉藏之间的互动与联系因之加强.正统时期,朝廷允许藏传佛教僧人自在游方,藏传佛教僧人因之发挥能动性,借力地方军政系统的赞助以恢复、新建藏传佛教寺庙,从而确立并巩固了藏传佛教的在地影响.与此同时,明廷针对番僧的朝贡、护持与承袭政策为藏传佛教在汉藏走廊扩大影响力提供了制度基础.一方面,僧人将汉地的丰厚物资引入汉藏走廊用以营建寺庙,寺产更得到明廷敕赐护持保障.另一方面,明廷将番僧封号承袭与朝贡资格挂钩,激发了藏传佛教僧人以宗教安边、招抚番民的积极性.15世纪藏传佛教在汉藏走廊的发展是明朝中央政策的在地衍生物.
其他文献
《西藏通史——松石宝串》^①是近年来藏学研究领域出版的一部高质量的学术著作,甫一出版,即在国内外藏学界和广大读者中引起强烈反响,并且获得国家最高图书奖,其汉文版亦好评如潮。单说其著、译者,均是当代藏学研究领域内有重要影响的专家学者,由此可知,这样的一部藏学著作,其高质量的学术品格,自不待言。现在,其汉译第二版也已经出版,而且在第一版的基础上,经过各译者的通力协作,更臻完善。
波斯史学家拉施特丁的《史集》为研究蒙古人统治之前中央亚细亚草原上鞑靼人的历史提供了重要信息。拉施特丁认为,蒙古人统治之前中央亚细亚草原地区的居民以突厥部落为主,其组织“结构”为6个鞑靼人国家。本文以鄂尔浑和叶尼塞河流域突厥如尼文碑铭记载为依据,参照汉文史籍、敦煌和波斯手稿等的记载,探讨了9—12世纪在甘肃和新疆的广阔地域内活动的鞑靼人及其政权、9世纪上额尔齐斯河流域基马克人及其部落联盟的形成与鞑靼人之间的关系。
祁连山北麓裕固族地区由军事管辖转为行政管辖,由部落制改为县乡制,跨越两个时代、费时12年(1942—1954)才最后完成,可谓一场旷日持久的“马拉松改制”。围绕裕固族地区由谁管辖这一主题,裕、汉两族及张掖、高台、临泽三县反复争持,致使改制方案一改再改,久拖不决。究其原因,裕固族地区和河西各县分区对应的地缘关系、省府及专署不重权威的朝令夕改皆有其责,但主要原因是既定的县辖方案无法满足裕固族团结自治的特殊要求,致使任何一种县辖方案都缺乏稳定性。1954年,在党的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指引下,通过正确区分裕、汉两类
文章着重探讨了藏语虚词的特点和在虚词分类中颗粒度的把握问题,在词类研究中兼顾句法、语义分析,提出了从功能分类的观点,并对重要虚词的兼类和歧义识别提出了具有可操作性的结构与分布分析方法,同时,通过语料验证,观察了部分虚词的搭配模式和出现频率并对此进行了分析。
期刊
为纪念西藏民主改革60周年,由中国西藏文化保护与发展协会和中国藏学研究中心联合主办的'西藏民主改革60年系列丛书'发布会暨学术研讨会于2019年3月26日在北京召开,来自中国藏学研究中心、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共中央党校、中央民族大学、中国藏语系高级佛学院、西藏自治区社会科学院、西南民族大学等高校和研究机构的50余名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
2010年3月27日,国家社会科学基金2009年度重大招标项目“新形势下推动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若干重大问题研究”开题论证会在西南民族大学举行,校长赵心愚教授出席并致辞。该项目是本校建校以来获得的第一个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经济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郑长德教授担任项目首席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