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半部”闽剧文学史的生动讲述

来源 :福建艺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lq562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79年,时任福州市文化局局长卓青高瞻远瞩,创立福建全省首个剧目创作室,并定下职责——“出人出戏走正路”.走正路,就是戏剧、曲艺是为人民服务;出戏,就是要组织、辅导全市戏剧(含曲艺)创作,推出大作;出人,就是要在组织、辅导创作过程中发现人才、培养人才、推出人才.20世纪八九十年代,戏剧、曲艺创作队伍强壮,创作人员有20多位,再加上福建省、福州市两年(80年代末改为三年)举办一届戏剧会演,剧目创作室任务何其重、辅导人员何其忙,可想而知.剧目创作室有条不成文的规矩,即“辅导不言利”,帮助作者提高剧本质量“不署名”.
其他文献
改革开放后,我第一次到外地观摩学习,就是去福州.之后数十年,则经常到福建看戏和参加各种活动.在这中间,结识了许多朋友,英慧兄便是其中之一.《闽都剧评》书稿中讲到的许多戏我也看过,因此在读英慧兄的剧评时,会唤起很多美好的回忆,仿佛又回到当年看戏和讨论会的现场,想起这些作品当时带给我的感动以及观众热烈反应的情景.
期刊
在新时期戏曲创作极为繁盛的福州地区,因为有着一群很具实力与事业心的戏曲名家在努力耕耘,才有了《林则徐充军》《天鹅宴》《丹青魂》《画龙记》《兰花赋》《王茂生进酒》等在全国颇具盛誉且产生巨大影响的优秀作品.如今,这些作品已成为新时期中国戏曲文学史中的重要篇章.
期刊
幼儿数学能力发展的目标具有多元性,其中包括数学核心经验的获得、情绪情感体验以及解决生活和游戏中数学问题的能力等。在幼儿园数学区域活动中,基于多元表征视角,提出以下三个方面的支持策略:把握幼儿数学发展目标的多维度与多元化,关注多元表征能力的发展;优化数学学习方式,创设多元表征环境,支持幼儿自主学习;用多元表征的视角进行观察分析,促进幼儿数学能力的发展。
引言rn2019年,笔者入选上海音乐学院仪式音乐中心第二届邀访学者,与山西大学杨阳教授、华南师范大学万钟如副教授、浙江师范大学刘健副教授、上海师范大学李亚博士等邀访学者一起交流碰撞过程中,萌发了关注传统音乐声环境历史变迁这一论题.大家经过商议互补,对声环境进行尝试界定,并由万钟如执笔如下:“音乐是声音的艺术,声音本质上是声学物理现象.然,在留声机被发明以前,音乐史的研究却常被诘为:\'没有声音的音乐研究\',无法触及声音的本体.确实,在漫长的历史时期,声音不可驻留,音乐音响也不可能留下,但音乐发生
期刊
舞剧是以舞蹈为主要表现手段,结合音乐、哑剧、舞台美术等表达主题思想、塑造人物形象、表现故事情节的戏剧形式.[1]作为戏剧特殊形式之一,舞剧亦具有戏剧艺术的诸多特征.《丝海箫音》是新中国福建舞剧创作的成功范例,在结构艺术上,是一部将戏剧结构、舞蹈结构和音乐结构高度融合的作品.就戏剧结构而言,便有许多显著的特征,值得其他舞剧创作参考与借鉴.
期刊
张英慧先生的评论,是对剧作、剧目的再创造,也是一种“创作”,另一种形式的创作.rn张英慧先生长期在闽剧界工作,数十年的坚守、数十年的深耕,对闽剧及福州地区的文化建设有着自己的一份贡献.他除了写出一些令人称道的好戏,同时也积极参与闽剧重大选题的研究与重点剧目的艺术指导.值得一提的是,在福州地区的许多新创剧目中,早在选题酝酿、剧本大纲创作之初,张英慧先生便以评论家的身份直接参与戏剧创作策划,并凭借深厚的理论素养和实践心得为创作生产保驾护航;剧本出来后,他又会同其他专家对其客观分析、精准把脉,对症开出“药方”.
期刊
南音,是中国传统音乐中公认的古老乐种,于2009年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2010年春,笔者第一次参加泉州市第八届国际南音大会唱,随同踩街的海内外弦友听赏清唱、合奏,民族音乐学家张振涛在《感受南音》中的一句话浮上心头:“泉州人,千万别把你怀中横抱的南琶立起来!那是一块真正的碧玉!”[1]十年已过,再次到泉州调研,在当地木偶剧团老团部拜访年近九旬的郑国权先生[2]互换微信时,他同步发来“泉州南音网”二维码,引起了我的兴趣.
期刊
姚林斌(浦城县赣剧艺术传承发展中心二级编剧):rn“石陂枪声”取材于石陂镇真实历史事件.前年,解放军总政治部专门派人到浦城了解这个事件,并将该事件完整地梳理出来,记载在中国人民地方军史上.去年,浦城县领导希望我能够根据该题材创作出一部剧目参加第八届福建艺术节暨第28届全省戏剧会演.我对该题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很快写出了初稿.福建省艺术研究院组织专家小范围地对初稿进行了“会诊”,提出了很多建设性的意见,对我产生了很大的启发.根据专家意见,我修改出了第二稿,也就是今天讨论的文本.
期刊
2018年,不知什么原因,忽然觉得有必要编辑出版梨园戏元老林任生先生的剧作集,遂向泉州历史文化中心提出.承蒙各位主事者亦有同感,“欣然接受”,则余亦欣然,自觉做了一件很有意义的好事,与挚友戏剧家庄长江欢忭拜舞,浮一大白.
期刊
前言rn在许多发轫于乡村和从民间小戏、民间歌舞基础上成长起来的剧种,早期的剧目多是农村题材戏,如《王婆骂鸡》《王小赶驴》《打猪草》《打酸枣》《夫妻看灯》《回娘家》《补锅》《王二姐思夫》《刘海砍樵》《走西口》《小放牛》《小寡妇哭坟》《双推磨》《庵堂相会》等等,但当一个剧种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为了获得城里人与文人士大夫的青睐,以得到更多的经济利益,便开始搬演帝王将相、才子佳人的故事.明中叶之后的领衔性剧种昆剧与京剧,其舞台上基本上找不到多少农民的形象,更不要说将农民当做正面的主人公了.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