曼氏无针乌贼(Sepiella japonica)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nRH)基因的鉴定、特征及成熟期的表达研究

来源 :海洋与湖沼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dts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nRH)在脊椎动物的繁殖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也存在于许多无脊椎动物中.利用cDNA末端快速扩增技术(RACE)克隆出曼氏无针乌贼(Sepiella japonica)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命名为SjGnRH,KP982885.1).SjGnRH基因的cDNA全长710 bp,开放阅读框(ORF)为273 bp,编码90个氨基酸,包括一条含有31个氨基酸的信号肽、12个氨基酸的GnRH多肽和44个氨基酸的GnRH相关肽(GAP);SjGnRH与剑尖枪乌贼(Uroteuthis edulis)和真蛸(Octopus vulgaris)的同源性分别为86.7%和73.3%;SjGnRH高度保守的十二肽与剑尖枪乌贼和真蛸的octGnRH相似度达100%,其信号肽的相似性分别为66.7%和54.8%,GAP区的相似性分别为95.5%和77.3%;实时荧光定量PCR (qRT-PCR)结果显示,SjGnRH基因在成熟期的表达具有特异性,在脑中表达量最高,且与其他组织差异显著(P<0.05);采用原位杂交技术检测SjGnRH mRNA在脑内的表达模式,结果表明:SjGnRH在食道上神经团、食道下神经团和视叶的不同部位均有表达,暗示SjGnRH可能参与曼氏无针乌贼的生殖调控作用.
其他文献
鱼类的体色图案作为外部形态最显著的特征之一,在动物生存与物种间的交流中起着重要作用.为探究金钱鱼(Scatophagus argus)体色发育及黑斑的形成过程,首先对成年金钱鱼鳍条中色素细胞进行显微观察,采用Olympus体视解剖镜观察了金钱鱼从胚胎色素形成期到仔鱼后期体表色素细胞的种类与分布特征,并跟踪观察了金钱鱼从稚鱼期到成鱼期主要图案黑斑的形成过程,同时对成年金钱鱼的黑斑和非黑斑皮肤进行透射电镜切片观察.结果 显示,构成金钱鱼体色共四种色素细胞,分别为:黑色素细胞、黄色素细胞、虹彩色素细胞和红色素细
硬骨鱼类具有独特的免疫系统,其头肾和体肾是重要的造血和免疫器官.为探索黄颡鱼头肾和体肾造血和免疫功能异同,采用Illumina HiSeq NovaSeq 6000测序平台对黄颡鱼头肾和体肾进行了转录组高通量测序;测序序列经质控、组装后,共获得59979个转录本(transcript),N50为3919 bp;获得的转录本在NR、GO、KEGG、Swiss-Prot和Pfam数据库中比对和注释,共有24487个Unigenes获注释.差异表达基因分析显示,1112个基因在头肾中上调,包括KIT配体、早期B
软体动物的早期发育研究对于理解其发育及演化机制有重要意义.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对笠贝(Lottia goshimai)的早期发育过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笠贝早期发育过程十分迅速,受精后9h左右即形成担轮幼虫,在24 h内发育为典型的面盘幼虫.扫描电镜下,可以观察到原肠作用中很有特色的外包式的细胞运动过程,并清晰地观察到前担轮环、贝壳形成区以及足原基的渐次发育.总体而言,笠贝的早期发育过程既体现了等裂型软体动物发育的典型过程(如外包式原肠作用),又展现出腹足纲动物的种系特异性特点(如贝壳的生长方向).研究结果
为了解海南近岸砗磲资源动态变化,于蜈支洲岛周边海域选取5个代表性站位,自2017-2020年采用断面调查的方法,开展了砗磲资源评估、种群数量变化以及其环境相关性分析等,结果显示:(1)各站位砗磲密度为0-30.00×10-2 ind./m2,且主要分布于3m水深,在该水深区域,站位3和站位11砗磲密度最高,站位4次之,站位9和站位13最低,统计学分析表明砗磲密度与站位呈显著相关性(P<0.05).(2)2017年,蜈支洲岛海域四种规格砗磲(壳长<5 cm、5-10 cm、10-15 cm和≥15 cm)均
为探究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筏式养殖模式可行性,在我国黄海北部首次开展了菲律宾蛤仔“斑马蛤2号”新品种的筏式与底播养殖模式对比试验.采用平均壳长为2.37 cm,平均全湿重为2.99 g规格的“斑马蛤2号”苗种为试验材料,对两种养殖方式的“斑马蛤2号”生长、存活、营养成分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筏式养殖“斑马蛤2号”夏季(4-7月)壳长、壳宽、壳高、全湿重、软体重的相对生长速率分别比底播养殖“斑马蛤2号”快149.54%、100.61%、116.30%、152.25%
为明确哈维氏弧菌感染下,泥蚶(Tegillarca granosa)不同组织弧菌载量的变化规律,通过哈维氏弧菌浸泡感染泥蚶的方法,建立弧菌浓度计数标准曲线,记录攻毒水体和泥蚶组织中的哈维氏弧菌含量的动态变化及相关关系.结果 显示,弧菌感染浓度为1×107 CFU/mL,泥蚶血液中弧菌载量显著高于鳃、闭壳肌、外套膜和肝胰腺,各组织中的弧菌载量呈现先上升,后下降,最后维持较低水平的变化规律.持续感染6d,泥蚶血液中弧菌载量降至102-104 CFU/mL,其他组织中弧菌载量降至100-102 CFU/mg.检
蜈支洲岛海洋牧场为海南省首个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为评估蜈支洲岛海洋牧场的资源养护效果,进而为下一步海洋牧场的渔业资源科学管理提供依据.采用渔业资源水声学调查方法,对蜈支洲海洋牧场近岛人工鱼礁区及海棠湾湾区的渔业资源现状及其季节变动进行了研究.2019年4月、8月、12月进行了3次调查,结果显示:4月近岛人工鱼礁区域共捕获游泳生物63种,平均资源量密度为63.71 t/km2,8月、12月海棠湾湾区共捕获游泳生物68种和120种,平均资源量密度分别为8.29 t/km2和7.21 t/km2.4-12月物
自然海域中曼氏无针乌贼产卵亲体性成熟提前和小型化现象明显,这可能是一种适应性进化,人工干预背景下曼氏无针乌贼繁殖期行为的动态变化值得关注.2020年4-6月室内采用聚焦个体扫描法和定点连续记录法分别观察和记录了曼氏无针乌贼繁殖期的行为活动,并按其生活习性和行为的生物学功能等进行系统化分类,构建了繁殖期行为谱.结果 表明,曼氏无针乌贼繁殖期行为谱主要包括三大类12种行为:(1)游泳行为主要分为前进和后退,繁殖期的雌性多处于静潜水底或静浮水中的状态;(2)捕食行为主要分为发现、定位、捕捉和咀嚼等系列动作,曼氏
虫草为一类具有悠久利用历史的真菌.随着研究的逐渐深入,虫草的概念也随之改变,同时也带来了机遇和挑战.虫草已由独处深闺变得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本文从概念出发,对虫草的研究历史、物种界定、分类研究,以及开发应用前景进行了综述和展望.
作为虫草属的模式种,蛹虫草是目前虫草类真菌中研究和应用最为广泛的物种之一.随着基因组序列的公布,蛹虫草组学水平的研究近年来取得了明显的进展.本文从基因组、线粒体基因组、甲基化组、转录组、蛋白质组、代谢网络等角度对蛹虫草组学水平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期望对进一步推动蛹虫草的深入研究提供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