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构建情味语文课堂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fjbjx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堂好课就像一件艺术珍品,它会吸引大家集中精神,积极投入;它会让人津津乐道,回味无穷。语文学科因其工具性和人文性和谐统一的特点,在师生情感交流与互动方面得天独厚。况且,语文教材选编的文章,大多文质兼美、音韵和谐、情文并茂。教学中,只要老师能引导学生付出真情,使学生的情与文章的情融为一体,语文教学就会达到“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的境界。
  今天的语文课,不单只是传授知识与训练技能,更重要的是激发兴趣和培养能力,启迪思维和熏陶人格。而创设语文课堂的情味,会有效达成这一目标。
  首先是读 语文课重要的是把课文读懂,把作品用词造句的精妙、谋篇布局的独运、精神风骨的透析、艺术特质的显现,让学生有不同程度的领悟,教学才有真正的质量。学习语言不是一个纯客观的认识过程,而是一个带有浓厚主观色彩的感性和理性统一的感悟过程。因此我们要鼓励学生尽情朗读,在朗读中将自己的发现表达出来,在朗读中获取对人生、人性、人与自然、社会交往乃至善与恶的本质感悟。教师未及学生感悟就为他贴标签式的介绍,其实效果可能适得其反。读李白《将进酒》,同学们一张嘴就慷慨激昂“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问这样处理情感是否准确,同学们说黄河啊,多有气势!读了几遍之后,有同学就发现了,诗人是在悲叹人生短促啊,“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此句才是要旨。为什么要写黄河呢,思考讨论后明确,有人说这是反衬,以黄河的伟大永恒形出生命的渺小脆弱;有人说,这是比兴,先言黄河水,以引起人生易逝之论。那么情感基调就应该是低沉悲怆的,此时再读,就不是一味地豪壮高声了,而从同学的专注神情来看,显然,对李白的理解更近了一步,对诗的鉴赏力也更提升了一步。这样的教学效果是通过读和交流来达到了,这样的课堂自然是生动、智慧、有情味的。
  其次是教师的导 利用导入为本节课定下情感基调,营造适合的课堂氛围。或幽默,或欢快,用富有情趣的语言,使学生情不自禁地随着教师的指导去体会文章的意境、思想和情感。好的导语,应像诗一样精练、感人、富有吸引力,使学生产生强烈的阅读欲望。比如在讲李清照《醉花阴》时,用导语“一次沉醉的回忆,一阕生活的欢腾,记得的不是长亭日暮,而是把盏言欢的惬意;不是惊飞的水鸟、暗香盈盈的荷花,而是人乐我乐乐融融的光景。那是少女的清照:快乐、妩媚、新奇、活泼、开朗……丈夫走了,妻子瘦了,云是愁云,雾是惨雾,茜纱帐里,寂凉如水,夕阳西下,疏篱隐约,菊香阵阵,一缕又一缕扰乱了独酌女子的思绪,风儿轻卷珠帘,仿佛撩开了一帘幽梦。这是思夫的清照:感伤、浓情”,这样自然而然地把学生带入了李清照的情感世界,一节课行云流水,情蕴丰厚。学生沉浸其中,或轻松或伤感,似乎人人都有了词人的诗情画意。课后精彩的作业反映出这节课确实打动了学生的心。
  课堂是动态的,同学在真正的思考感悟中经常会有所发现,此时教师一定要和学生平等交流,在思维碰撞中可能就迸发出智慧、亮点!比如《当仁·不让于师》中有一段文:叔孙武叔毁仲尼。子贡曰:“无以为也,仲尼不可毁也。他人之贤者,丘陵也,犹可逾也;仲尼,日月也,无得而逾焉。人虽欲自绝,其何伤于日月乎?多见其不知量也!”思维活跃的学生就发问了:“子贡怎么可以直呼老师的名字?”交流之后很容易得出一个结论:可见孔子和弟子平等交流的和谐关系。可是为什么其他章节中没出现“仲尼”两字呢?探究中,大家关注到“叔孙武叔毁仲尼”这个事由了,终于有同学恍然大悟:面对别人诋毁自己敬爱的老师,子贡理直气壮地与其辩理,他直呼师名,可见他不带个人私情,让他为老师的褒扬更加可信。同学们笑着感叹着可爱的子贡,高大的仲尼。在轻松中感受了作品思想以及先贤的人格光辉。
  再次是唤醒学生的体验 教师只要能在课堂上及时抓住学生心中的每一次感动,引导学生反复咀嚼,仔细玩味,语文课堂就必然会充满情味,绽放出美丽的光彩。那些文本的情感美、文体美、语言美得到了认同和赞赏,学生的阅读欲、创作欲就会被点燃,长期濡染可培养学生的语感和美感,触发学生的灵感,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涵养学生优美的气质和优雅的气度。学习孟浩然的《夜归鹿门歌》时,大家涵咏诗意,品评着“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的清远意境,感受着景的清幽人的超脱。一位学生快速写出了她对诗人心境的体悟:四十岁应试名落孙山,或许在一路追寻的过程中,他学会了安然接受,于是他有了一份超乎常人的平静,看到之景写进诗中,淡然地观察着俗世的一举一动,最后摆出自己的态度,孤独中学会自安,羁旅中学会平静。孟浩然的诗,淡如一杯水,喝下去滋润心灵,那种平淡中的富足,正如他的心境一般。我想,一节课上,有了学生这样的句子,这节课应该充满着情味,绽放着美丽的光彩。
  构建情味课堂,让语文课堂成为学生向往的乐园,我将继续尝试和探索。
其他文献
文言文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可是,很多学生却不喜欢文言文,学起来感觉是不得已而为之。但是,在高中语文教学活动中,文言文教学占据着相当的比重,无论从继承传统文化的角度还是积累字、词、句、章等技巧的角度,都占有极其特殊的地位,它是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朗读是提高语感的重要途径,对于培养学生审美能力,想象能力等,具有很强的作用。语文教学离不开朗读,但是现在高中语文教学,急功近利现象严
针对传统负荷预测模型的不足,提出一种基于时序谷时段充电的小区私家电动汽车负荷预测模型,在满足居民小区内大规模私家电动汽车有序充电的同时进行负荷预测,并为小区充电站
设计了一种飞轮电池系统,主要由五部分组成:电源端功率变换器、励磁电容、电机端功率变换器、集成飞轮的开关磁阻电机以及控制系统。为了增强系统的适用性,所设计的电源端功率
一、立足文本,把课背精、背透是根本  备精、备透课文是语文课堂回归自然本色的根本所在。备课时一定要立足文本,吃透教材,从整理上把握教材,并对教材内容进行筛选、整合,使教学内容切合学生实际。优秀的语文老师,是用一生的时间来备课的。  有位老师在教学《变色龙》时,设计了这样的问题:了解变色龙是一种怎样的动物?屏幕显示“变色龙”变色画面,接着花了近5分钟时间向学生介绍“变色龙”的习性,继而问喜欢这样的动
语文知识如何复习才能奏效?高考迎考复习怎样实施“少教多学”策略?这是一个对高三语文教师和学生都十分重要的问题。由于语文学科的特殊性,学生在语文学习上付出了很大的努力,效果却很不明显,学生在不断地受挫感中艰难前行,渐渐对语文复习失去兴趣和希望,于是高考语文复习就进入“多教少学”或“只教不学”等误区。那么,如何改变这一现象,使高考语文复习变得“少教多学”呢?现以2013年高考试题为例,谈一点浅见。  
在作文教学中,常常见到“情感的伪化”:一副老气横秋的“庄肃严正”,一番虚情假意的“浅吟轻唱”,一套空话连篇的“文字泡沫”,全然不见少年出乎自然的纯真和本该属于他们这个年龄的独特体验,字里行间“神圣”得再也找不回一个真实的自我。这些陈词滥调的背后,是学生对作文兴趣的消退,真情失落业已成为作文教学中的痼疾!对此,我曾苦苦思索:如何让学生在作文中表达真实的自我?如何调动学生作文时的真情?  美国教育家华
近百年前,为了时代的需要,人们曾对儒学进行过一次惨绝人寰的“屠戮”。儒学被认为是万恶之根本,而儒学的创始人孔子——这个两千年来保持着圣人地位的伟人,则更是遭受了不应有的不公正待遇:他的很多言论被作了断章取义的歪曲理解,比如“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孔子关于中庸的论述以及对农业生产的态度等。究其原因,则是时代之所需了,这里不再赘述。  我今天要说的是《大学》,在读《大学》之前,
对于高考作文四个发展等级“深刻、丰富、有文采、有创新”,很多学生会有这样的感叹:深刻太困难,丰富靠积累,文采学不来,创新有危险。于是,他们抓住“丰富”这根救命稻草,拼命积累素材,各种话题都不放过,古今中外兼而备之。殊不知,仅有论据的堆叠而没有深刻的思考,没有能说服人的道理,就像一个人仅有繁丽的衣饰而没有灵魂一样,缺了灵性,只能导致肤浅和平庸。所以,深刻不可抛。  何谓深刻?在高考《考试说明》中,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