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堂好课就像一件艺术珍品,它会吸引大家集中精神,积极投入;它会让人津津乐道,回味无穷。语文学科因其工具性和人文性和谐统一的特点,在师生情感交流与互动方面得天独厚。况且,语文教材选编的文章,大多文质兼美、音韵和谐、情文并茂。教学中,只要老师能引导学生付出真情,使学生的情与文章的情融为一体,语文教学就会达到“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的境界。
今天的语文课,不单只是传授知识与训练技能,更重要的是激发兴趣和培养能力,启迪思维和熏陶人格。而创设语文课堂的情味,会有效达成这一目标。
首先是读 语文课重要的是把课文读懂,把作品用词造句的精妙、谋篇布局的独运、精神风骨的透析、艺术特质的显现,让学生有不同程度的领悟,教学才有真正的质量。学习语言不是一个纯客观的认识过程,而是一个带有浓厚主观色彩的感性和理性统一的感悟过程。因此我们要鼓励学生尽情朗读,在朗读中将自己的发现表达出来,在朗读中获取对人生、人性、人与自然、社会交往乃至善与恶的本质感悟。教师未及学生感悟就为他贴标签式的介绍,其实效果可能适得其反。读李白《将进酒》,同学们一张嘴就慷慨激昂“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问这样处理情感是否准确,同学们说黄河啊,多有气势!读了几遍之后,有同学就发现了,诗人是在悲叹人生短促啊,“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此句才是要旨。为什么要写黄河呢,思考讨论后明确,有人说这是反衬,以黄河的伟大永恒形出生命的渺小脆弱;有人说,这是比兴,先言黄河水,以引起人生易逝之论。那么情感基调就应该是低沉悲怆的,此时再读,就不是一味地豪壮高声了,而从同学的专注神情来看,显然,对李白的理解更近了一步,对诗的鉴赏力也更提升了一步。这样的教学效果是通过读和交流来达到了,这样的课堂自然是生动、智慧、有情味的。
其次是教师的导 利用导入为本节课定下情感基调,营造适合的课堂氛围。或幽默,或欢快,用富有情趣的语言,使学生情不自禁地随着教师的指导去体会文章的意境、思想和情感。好的导语,应像诗一样精练、感人、富有吸引力,使学生产生强烈的阅读欲望。比如在讲李清照《醉花阴》时,用导语“一次沉醉的回忆,一阕生活的欢腾,记得的不是长亭日暮,而是把盏言欢的惬意;不是惊飞的水鸟、暗香盈盈的荷花,而是人乐我乐乐融融的光景。那是少女的清照:快乐、妩媚、新奇、活泼、开朗……丈夫走了,妻子瘦了,云是愁云,雾是惨雾,茜纱帐里,寂凉如水,夕阳西下,疏篱隐约,菊香阵阵,一缕又一缕扰乱了独酌女子的思绪,风儿轻卷珠帘,仿佛撩开了一帘幽梦。这是思夫的清照:感伤、浓情”,这样自然而然地把学生带入了李清照的情感世界,一节课行云流水,情蕴丰厚。学生沉浸其中,或轻松或伤感,似乎人人都有了词人的诗情画意。课后精彩的作业反映出这节课确实打动了学生的心。
课堂是动态的,同学在真正的思考感悟中经常会有所发现,此时教师一定要和学生平等交流,在思维碰撞中可能就迸发出智慧、亮点!比如《当仁·不让于师》中有一段文:叔孙武叔毁仲尼。子贡曰:“无以为也,仲尼不可毁也。他人之贤者,丘陵也,犹可逾也;仲尼,日月也,无得而逾焉。人虽欲自绝,其何伤于日月乎?多见其不知量也!”思维活跃的学生就发问了:“子贡怎么可以直呼老师的名字?”交流之后很容易得出一个结论:可见孔子和弟子平等交流的和谐关系。可是为什么其他章节中没出现“仲尼”两字呢?探究中,大家关注到“叔孙武叔毁仲尼”这个事由了,终于有同学恍然大悟:面对别人诋毁自己敬爱的老师,子贡理直气壮地与其辩理,他直呼师名,可见他不带个人私情,让他为老师的褒扬更加可信。同学们笑着感叹着可爱的子贡,高大的仲尼。在轻松中感受了作品思想以及先贤的人格光辉。
再次是唤醒学生的体验 教师只要能在课堂上及时抓住学生心中的每一次感动,引导学生反复咀嚼,仔细玩味,语文课堂就必然会充满情味,绽放出美丽的光彩。那些文本的情感美、文体美、语言美得到了认同和赞赏,学生的阅读欲、创作欲就会被点燃,长期濡染可培养学生的语感和美感,触发学生的灵感,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涵养学生优美的气质和优雅的气度。学习孟浩然的《夜归鹿门歌》时,大家涵咏诗意,品评着“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的清远意境,感受着景的清幽人的超脱。一位学生快速写出了她对诗人心境的体悟:四十岁应试名落孙山,或许在一路追寻的过程中,他学会了安然接受,于是他有了一份超乎常人的平静,看到之景写进诗中,淡然地观察着俗世的一举一动,最后摆出自己的态度,孤独中学会自安,羁旅中学会平静。孟浩然的诗,淡如一杯水,喝下去滋润心灵,那种平淡中的富足,正如他的心境一般。我想,一节课上,有了学生这样的句子,这节课应该充满着情味,绽放着美丽的光彩。
构建情味课堂,让语文课堂成为学生向往的乐园,我将继续尝试和探索。
今天的语文课,不单只是传授知识与训练技能,更重要的是激发兴趣和培养能力,启迪思维和熏陶人格。而创设语文课堂的情味,会有效达成这一目标。
首先是读 语文课重要的是把课文读懂,把作品用词造句的精妙、谋篇布局的独运、精神风骨的透析、艺术特质的显现,让学生有不同程度的领悟,教学才有真正的质量。学习语言不是一个纯客观的认识过程,而是一个带有浓厚主观色彩的感性和理性统一的感悟过程。因此我们要鼓励学生尽情朗读,在朗读中将自己的发现表达出来,在朗读中获取对人生、人性、人与自然、社会交往乃至善与恶的本质感悟。教师未及学生感悟就为他贴标签式的介绍,其实效果可能适得其反。读李白《将进酒》,同学们一张嘴就慷慨激昂“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问这样处理情感是否准确,同学们说黄河啊,多有气势!读了几遍之后,有同学就发现了,诗人是在悲叹人生短促啊,“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此句才是要旨。为什么要写黄河呢,思考讨论后明确,有人说这是反衬,以黄河的伟大永恒形出生命的渺小脆弱;有人说,这是比兴,先言黄河水,以引起人生易逝之论。那么情感基调就应该是低沉悲怆的,此时再读,就不是一味地豪壮高声了,而从同学的专注神情来看,显然,对李白的理解更近了一步,对诗的鉴赏力也更提升了一步。这样的教学效果是通过读和交流来达到了,这样的课堂自然是生动、智慧、有情味的。
其次是教师的导 利用导入为本节课定下情感基调,营造适合的课堂氛围。或幽默,或欢快,用富有情趣的语言,使学生情不自禁地随着教师的指导去体会文章的意境、思想和情感。好的导语,应像诗一样精练、感人、富有吸引力,使学生产生强烈的阅读欲望。比如在讲李清照《醉花阴》时,用导语“一次沉醉的回忆,一阕生活的欢腾,记得的不是长亭日暮,而是把盏言欢的惬意;不是惊飞的水鸟、暗香盈盈的荷花,而是人乐我乐乐融融的光景。那是少女的清照:快乐、妩媚、新奇、活泼、开朗……丈夫走了,妻子瘦了,云是愁云,雾是惨雾,茜纱帐里,寂凉如水,夕阳西下,疏篱隐约,菊香阵阵,一缕又一缕扰乱了独酌女子的思绪,风儿轻卷珠帘,仿佛撩开了一帘幽梦。这是思夫的清照:感伤、浓情”,这样自然而然地把学生带入了李清照的情感世界,一节课行云流水,情蕴丰厚。学生沉浸其中,或轻松或伤感,似乎人人都有了词人的诗情画意。课后精彩的作业反映出这节课确实打动了学生的心。
课堂是动态的,同学在真正的思考感悟中经常会有所发现,此时教师一定要和学生平等交流,在思维碰撞中可能就迸发出智慧、亮点!比如《当仁·不让于师》中有一段文:叔孙武叔毁仲尼。子贡曰:“无以为也,仲尼不可毁也。他人之贤者,丘陵也,犹可逾也;仲尼,日月也,无得而逾焉。人虽欲自绝,其何伤于日月乎?多见其不知量也!”思维活跃的学生就发问了:“子贡怎么可以直呼老师的名字?”交流之后很容易得出一个结论:可见孔子和弟子平等交流的和谐关系。可是为什么其他章节中没出现“仲尼”两字呢?探究中,大家关注到“叔孙武叔毁仲尼”这个事由了,终于有同学恍然大悟:面对别人诋毁自己敬爱的老师,子贡理直气壮地与其辩理,他直呼师名,可见他不带个人私情,让他为老师的褒扬更加可信。同学们笑着感叹着可爱的子贡,高大的仲尼。在轻松中感受了作品思想以及先贤的人格光辉。
再次是唤醒学生的体验 教师只要能在课堂上及时抓住学生心中的每一次感动,引导学生反复咀嚼,仔细玩味,语文课堂就必然会充满情味,绽放出美丽的光彩。那些文本的情感美、文体美、语言美得到了认同和赞赏,学生的阅读欲、创作欲就会被点燃,长期濡染可培养学生的语感和美感,触发学生的灵感,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涵养学生优美的气质和优雅的气度。学习孟浩然的《夜归鹿门歌》时,大家涵咏诗意,品评着“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的清远意境,感受着景的清幽人的超脱。一位学生快速写出了她对诗人心境的体悟:四十岁应试名落孙山,或许在一路追寻的过程中,他学会了安然接受,于是他有了一份超乎常人的平静,看到之景写进诗中,淡然地观察着俗世的一举一动,最后摆出自己的态度,孤独中学会自安,羁旅中学会平静。孟浩然的诗,淡如一杯水,喝下去滋润心灵,那种平淡中的富足,正如他的心境一般。我想,一节课上,有了学生这样的句子,这节课应该充满着情味,绽放着美丽的光彩。
构建情味课堂,让语文课堂成为学生向往的乐园,我将继续尝试和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