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我国近代著名的教育家袁公为,对公民教育的理论与方法进行了探索与研究,形成了自己对公民教育的独到思考与认知:世界近代的公民教育是历史发展的产物;广义的公民教育概念;社会学、政治学和心理学为公民教育提供理论基础和知识借鉴;从学校到社会,从小学到中学,从课内到课外,从知识教学到行为训练的系统的公民教育实施方法。袁公为公民教育思想对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仍具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全文查看链接
结合上述公民教育概念,袁公为具体分析了公民教育与体育、职业教育、文化教育、道德教育及政治教育之间的内在关系。
全文查看链接
根据上述公民知识教学内容,袁公为指出,公民知识教学方法应遵循由近到远、由具体到抽象、由现在反思过去、由现在到未来的原则,采用观察、认识、体验等方法,由自我扩展到他人、集体、社区、国家,加强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实施有关自然的、社会的、文化的教育,促进公民人格的提升与完善。袁公为还进一步指出了公民知识教学的具体方法,他指出,按方法的来源,可将公民知识教学分为直接方法和间接方法。直接方法由受教育者亲身体验而获取公民知识,间接方法借助于言语、文字及图形等获取公民知识;按教材提供的顺序,将公民知识教学分为心理方法和说理方法。心理的方法,即为受学生兴趣、需要以及知识能力等支配的学习顺序,贴近学生的兴趣、需要和知识能力开展公民知识教学,与实际生活息息相关,该方法适合于小学生群体。而说理的方法则较接近教师的兴趣、需要及知识能力开展公民知识教学,教学内容具有较强的理论性,与实际生活并无直接关系,该方法适合于中学生群体。
全文查看链接
所谓社会公民教育,在袁公为看来,指的是在学校之外,利用多种教育手段灌输公民知识、培养公民品格、陶冶公民性情、锻炼公民能力,以培养良好公民的实践活动。社会公民教育的内容十分丰富,包括农工商人补习教育、识字教育、健康教育、美育、低能残疾人的特殊教育及罪犯的感化教育、家事教育。
全文查看链接
第四,充分挖掘社会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袁公为关于社会的公民教育方法启示我们,今天的思想政治教育应当注重充分挖掘促进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社会资源。胡锦涛同志在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着重指出:“要把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动员起来,把社会各方面的资源整合起来,使它们充分发挥作用、密切配合,积极营造大学生健康成长的良好社会环境。”[4]社会生活及其基础上形成的实践方式是思想政治教育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现实基础,充分挖掘和整合社会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积极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社会资源的育人作用具有重要意义。首先,积极探索和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资源和载体,诸如建立校外思想政治教育基地、社会实践基地,聘请各界成功人士、知名学者演讲、做客,新闻媒体,报刊杂志社等;其次,制定思想政治教育社会资源整合的规章制度,建立和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社会资源整合的长效机制,使其得以正常化、制度化和规范化。此外,需要指出的是,与袁公为公民教育方法论思想所产生的时代背景不同,我们当今的思想政治教育处于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文化和思想多元化的时代,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社会不断地全面进步,人的权利意识、主体意识、参与意识逐渐觉醒,人的思想和活动的独特性、差异性、选择性不断增强,在主体人的发展和客体对象物的发展关系中,人的发展愈来愈成为主导方面。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充分发挥其社会价值的同时,更应关注个人价值的实现,坚持以人为本,积极引导个体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充分调动个体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塑造个体健全的人格,规范个体的思想和行为,以提高个体的政治素质、思想素质、心理素质和道德素质,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这是思想政治教育顺应时代发展的基本要求。此外,随着我们进入信息化时代,互联网的广泛应用,信息技术的日益更新,互联网的广泛普及,如微博、手机、微信、QQ、MSN等通讯手段和交流工具广泛使用,改变了以往报刊、广播、电视信息单向传播的局限,改变原来的利用幻灯、录音机、电视技术的电化教育,更多地广泛采用多媒体教学,改变了纯言语模式,更多地利用多媒体呈现的生动的教育内容与教育信息,为思想政治教育发展与创新带来了良好的机遇,使思想政治教育由家庭、学校、社会实体领域拓展到网络虚拟环境,大大拓展和丰富了我们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和载体,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技术化含量。
全文查看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