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产品转型升级背景下的专业基础课程改革的实践探索

来源 :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ragile2001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专业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是通过重构专业基础课程基本知识、理论和技能与实际工作过程对接进行改革。在教学过程中结合微化型课程教学和与实际工程相融合的训练项目,实施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创建幸福课堂,提高教学质量;依据课程教学目标,对学生强化过程考核和结果考核,夯实技能型人才的专业基础,以适应现代机械产品转型升级的需求。
  【关键词】转型升级 改革 综合分析 应用 职业能力
  【Abstract】The teaching reform of fundamental courses is reformed by constructing professional basic courses basic knowledge, theories and skills and the actual working process of docking. Combining micro teaching and combined with the engineering practice of the training program in the teaching process, implementing a variety of teaching methods and means to adapt to the teaching content, create a happy classroom, and improve the teaching quality. According to the curriculum teaching goal, strengthening the process assessment and result assessment of the students, lay a solid foundation for professional technical talents, in order to adapt to the modern mechanical product upgrade demand.
  【Key words】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Reforming; Comprehensive analysis; Application; Vocational ability
  【基金项目】项目名称:面向现代机械产业转型升级的机械分析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的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JZ20135613;负责人:李会文。
  【中图分类号】G712;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9-0236-02
  一、引言
  世界各国的课程教学改革在于教学内容和过程追求的不是学科架构的系统化,而是工作过程的系统化,倡导“主题探究”与“设计学习”活动,但都是根据本国的职业教育特点来进行研究的。国内课程改革强调学习方式的转变,改变学生单纯、被动地接受教师知识传输的学习方式,构建开放的学习环节,为学生提供获取知识的多种渠道以及将所学知识加以综合应用的机会。职业学校越来越重视应用“工作过程”理论指导专业和专业基础课程的设计,并从理论和实践上进行了积极地探索。特别是专业基础课程大部分强调由传统教学法改为项目教学法或任务驱动法等的单一的教学模式改革。从国内外研究进展程度比较来看,这些课程改革的经验对于专业课程来说有值得借鉴之处,但对于专业基础课程这一涵盖内容较广的学科来说其教学模式过于单一,不利于新经济环境下的现代机械产品转型升级的需求。对专业基础课程来说,涵盖的内容较多而学时少,如何根据教学内容特点来制定多元化的教学模式是一个难点和瓶颈,因此,专业基础课程的改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课程改革的目的意义
  为使本课程教学符合职业岗位的需求,提高教学效果,曾多次深入到企业调研,了解企业对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的需求,了解职业岗位对课程教学的要求;借鉴香港职业教育办学理念和“回归工程”的项目式教学模式;真实体现工学结合内涵,依托顺德及其周边地区人才大市场,以地方职业岗位群为出发点和归宿,从全新的视角、以全新的课程教学理念,并以课程内容体系为切入点,通过面向现代机械产品转型升级的“机械分析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的探索与实践,提高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幸福指数及岗位就业能力;促进学校的综合改革和教学质量(人才的综合素质)的提高;推进其他专业课程教学质量进一步提高,从而推动学风、校风的建设。
  三、课程改革内容
  1.开发面向现代机械产品转型升级的“机械分析应用基础”课程教学内容体系;以实际工程项目为载体,突出课程内容的应用性、目的性,打破学科界线,淡化理论系统性,以直观、具体的形式,将抽象而复杂的理论分析形象化;教材改革具体内容见表1:
  表1 教材内容组成
  2.实施与“机械分析应用基础”课程各阶段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多种教学方法、手段并用;切实体现工学结合的内涵,提高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幸福指数及岗位就业能力。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不同,教学组织、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的运用如表2:
  表2 教学实施规划
  3.完善“机械分析应用基础”课程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方式;通过对学生过程性考核和结果性考核,要求学生熟练掌握通用机械零部件和常用机械传动机构的工作原理、结构、特点及选用的基本方法;具有与本课程相关的解题、运算、绘图、查阅国家标准、使用技术资料的技能;具有测绘、拆装、调整、运用和维护一般机械装置的技能,以及分析和处理一般机械传动装置中问题的能力;能运用网络获取、处理和表达与本课程有关的技术信息;具有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相互合作的能力。
  四、课程改革主要措施   构建机械专业基础课基本知识、理论和技能与工作过程对接的教材体系,使教学与生产紧密结合;以机械分析为主线,以实际应用为目的,以现有机械或机械传动系统及其所涉及的常用机构传动和通用零部件为对象,按其运动分析、结构分析、工作能力分析、精度分析的要求,整合传统学科的相关内容而成,其中还包含使用与维护等方面的工程常识,并融入创新思维与方法,力求形成真正符合高职高专特点,并有利于毕业生持续发展的机械行业基础教材。
  实现机械专业基础课教学内容与地方经济实际工作过程的有机对接,夯实技能型人才的专业基础;以常用传动机构和典型零部件为载体,从机械分析的角度,组织课程内容,再按不同种类传动机构和典型零部件所涉及的知识划分内容模块,然后根据不同内容模块达到培养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目标。
  “机械分析应用基础”课程实施不同教学内容运用不同教学方法的模式并存且形成体系,突破机械专业基础课程单一的项目教学改革瓶颈和难点。
  1.设计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引导式、参与式、互动式、开放式、自学讨论式多样化的教学过程;采用案例教学、直观教学、现场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综合运用传统的教学手段和多元化的现代教育技术手段。
  2.营造一流的教学环境,实施“自主、探究与合作”的学习方式,充分利用顺德企业众多的特点,建设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多功能专用课室并充分利用各专业实训基地。营造教学环境的工程氛围,采用模拟实际工程项目、贴近职业岗位实际工作过程的实训课题,结合“体验式”、“任务驱动型”教学,让学生在模拟、体验生产一线分工协作的情境中学习,给予学生自主学习、自由探究、自主发展的空间,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依据高职教育的发展趋势,将“机械分析应用基础”课程内容体系进行微化。按照新课程标准及教学实践要求,我们将设计以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将教学内容分解为若干个大知识点,将每个大知识点又分成若干小知识点而设计成为一次微课,然后将各微课组合为一微课群来完成每学时的教学任务。这种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针对某个知识点开展教与学活动,是以知识点为认知单元结构,突出对学生的“学”的设计,突出知识内容的重点。这种教学模式利于所有学习者个性化自主学习和移动学习。
  合理运用“微时代”资源,拉近教师、学生、学科的距离,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
  现代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结合课程的改革,将课程内容的重要知识点及学习资源、学习要求通过微信公众号和微信公众平台及时和学生沟通,掌握学生的学习动态,提高学习效率。
  构建“机械分析应用基础”系列化、系统化的课程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方式,强化过程性考核和结果性考核并行;通过课程教学评价改革有效推进教风和学风建设。这种考核方式以课程标准的能力目标和知识目标为依据确定各阶段的考核项目和内容,它包括两个核心:
  1.完成工作任务过程中综合能力(知识应用、技能)的体现,包括:掌握机械分析有关知识的程度、掌握机械分析技术与技能的程度,以及运用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自学能力、计算能力、查阅资料的能力、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等。
  2.完成工作任务过程中职业素养的表现,包括:学习态度、职业意识、诚信、合作意识、创新思维等。
  根据项目教学目标和要求,从掌握知识的程度、综合能力和职业素养方面提出考核观测点。注重学生学习过程,在完成项目过程中评价学生学习表现和效果。根据考核标准和成绩等级标准,采取自评、互评和教师总评的方式将各工作阶段成绩的加权成为学生科目成绩。达到全面、系统、客观地评价学生的目的。
  五、课程改革实践成效
  通过对课程的有关教学内容进行有机整合和改革, 构建了全新的课程教材,并己由机械工业出版社公开发行。将实际工程问题、创新教育和素质教育融入教学过程,在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上的锐意改革与创新,使该课程特色鲜明,课程设置的实验教学、拆装实训、专题讲座、大型综合作业、创新讲座等实践环节,极大地加强了实践教学的内容与方法,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实践效果显著,对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全面培养发挥了重要作用,新的课程体系,充分体现了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应用能力的改革思路。体现了“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的原则,使学生能在有限的时间里尽快掌握解决生产实际问题最急需的知识。采用灵活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全面系统地评价了学生的学习状态,提高了学生的后续发展能力,有利于学生就业后尽快适应现代机械产业转型升级的需求。
  六、结论
  课程教学体系的改革,打破了传统学科的界限,摆脱了传统学科界限以及系统化知识体系的束缚,紧紧围绕所研究的对象,沿着“机械分析”这一主线,并以解决机械行业职业岗位所面临的实际问题为目的。综合运用传统的教学手段和多元化的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真实形成教师易教、学生易学易懂的良性循环。客观的课程评价体系,促进高职教学向能力本位转型,全面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切实提高学生就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参考文献:
  [1]黄劲枝,程时甘.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高职机械专业基础课群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7(4):67-70
  [2]姚利民.高校教学方法研究述评[J].大学教育科学,2010, (1):20-29
  [3]程时甘,黄劲枝.机械分析应用基础[M].机械工业出版社,2013.10
  [4]田正琳,周长江,刘子建.机械基础课程群研究性教学的新模式与实践[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12(4):96-98
其他文献
复合纳滤膜是介于反渗透和超滤膜之间的一种压力驱动膜。由于复合膜纳滤膜是由超薄皮层和具有非对称结构的支撑层构成的,所以在低压下具有高的选择性及渗透性,因此,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目前,大多数聚酰胺商品膜是以聚砜、聚醚砜等作为多孔支撑膜,以聚酰胺为活性层制备复合膜,这些基膜通常有很好的机械性能和化学性能,但是在基膜表面没有化学键与表皮活性层结合,因此没有强烈的相互作用力在支撑层和表皮层之间,制备出的膜较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9-0155-01  活跃的课堂气氛能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真正做到教师只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如何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呢?从课堂教学过程来看,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期刊
【摘要】数学是人们在生活、劳动和学习中必不可少的工具,它能够帮助人们处理数据、进行计算、推理和证明,数学模型可以有效地描述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数学为其他学科提供了语言、思想和方法,是一切重大技术发展的基础;数学在提高人的推理能力、抽象能力和创造能力等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具有数学学习的好习惯是学好数学的根本保证。  【关键
期刊
【摘要】德育教育在素质教育的深化中已经成为教育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目前我国初中德育教育中很多问题有待改善,这给初中的教育活动带来新的考验。本文主要从初中德育教育的实施途径为出发点,提出初中德育教育实施的要点,加强德育教育的整体发展,培养学生的德育素养。  【关键词】初中德育 有效途径 浅析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9-0209-01
期刊
【摘要】礼仪是一个民族精神面貌和凝聚力的体现,是衡量一个人道德水准的尺度。中职学生进入社会后,如果能以其扎实的技能、高雅的仪表风度、完善的语言艺术、良好的个人形象,展示自己的气质修养,赢得尊重,将是自己生活和事业成功的基础。因此,中职学生在走上工作岗位前应具备良好的礼仪素养。然而,面对当前部分中职学生礼仪素养缺失问题,作为职教工作者,我们不得不引起深思与探讨“如何培养中职生的礼仪素养”这个不可忽视
期刊
【摘要】在素质教育及新课程改革持续深入的教育背景下,一方面要确立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着力在教学观念、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上加以创新,另一方面要注重回归教学本体,围绕教学课程展开教学课改。音乐教学是学生素质能力培养的主要路径之一,在实施音乐课改时,要紧密围绕学生的音乐技能传授,音乐个性塑造进行教学改革及创新,使音乐本体能够回归音乐课堂。本文就音乐课改,给出相应的思考和建议。  【关键词】音乐课堂 音乐
期刊
【摘要】想象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本能,对孩子而言则是一种天性,从小教育、培养、发展孩子的想象力将会使他们终生受益。想象力的培养、开拓和应用是美术教育最重要和最基本的内容之一。在美术教学中,通过灵活运用各种途径进行探究性、综合性的美术活动,有意识地挖掘和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能够取得灵活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小学美术 培养 想象力  【中图分类号】G623.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
期刊
【摘要】通过对亳州市的电子企业对于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人才需求的调研,制定了适合于亳州市电子企业发展要求的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培养目标,重新构建了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的课程体系。亳州职业技术学院作为市属高职,其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必须要从当地企业的实际需求出发,以扎实理论知识为基础,以培养职业技能为导向对专业课程进行改革和建设。  【关键词】市属高职 专业课程改革 职业技能  【中图分类号】TN9
期刊
【摘要】技能大赛是职业教育实践技能的检阅场,给学校和学生带来各种潜在的利益,然而随着对技能大赛奖牌的过度追求,职业教育渐渐偏离教育初衷。笔者结合自身感受,浅谈对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的认识。  【关键词】职业院校 技能大赛 机器人  【基金项目】江苏省职业技术教育学会2015-2016年度立项课题(XHXS2015017)。  【中图分类号】G719.2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
期刊
【摘要】音乐治疗是集音乐学,心理学,医学等为一体的交叉学科,属于新兴的边缘学科。笔者通过参与南京市社区成人智障音乐治疗课题,了解了社区成人智障的特征,并通过实践探索成人智障音乐治疗的要点,最后从专业学习者的角度思考和总结了音乐治疗师如何在社区成人智障领域充分发挥专业影响力。希望透过本文章,可以对日后的社区成人智障音乐治疗提供参考和意见。  【关键词】音乐治疗 社区康复机构 成人智障  【基金项目】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