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终曲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lossle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南阿尔卑斯山的仲夏,美丽而明亮。两个星期以来,我每天都为了夏天即将结束而忐忑不安,我将这种不安视为所有美感的附属品,那样的不安,带着某种神秘感,就像某种味道强烈而特别的佐料。一旦有任何雷雨征兆,更是格外令我担心,因为自八月中旬开始,即使是小雷雨都可能一发不可收拾:它可能持续几天不停,即使雨后天气放晴,但夏天也早已随之消失了。在阿尔卑斯山南麓,夏日在雷雨中挣扎,然后轰轰烈烈地匆匆死亡,迅速消失,这过程几乎已成定律。当雷雨在天空肆虐几天之后,当无数的闪电,轰隆不止的雷声交响曲,以及温暖狂暴的大雨终告平息或消失之后,某个早晨或某个午后,曾呼风唤雨的云层散去,温柔澄净的天空中净是秋天幸福的颜色,而周遭风景褪去了些许色彩,阴影逐渐浓烈、深沉、扩大;那就像一个年届五十岁的人,昨日看起来仍健朗,一场突然的病痛,便让他挫败的脸上布满小细纹,仿佛沧桑给他每一道皱纹刻下了浅浅的沟痕。
  去年夏天的雷雨十分可怕。当时,夏日狂野地抗拒死亡,那临死前的狂怒,那壮烈的忿恨,那挣扎不屈,令人胆战心惊。然而,一切终是徒劳,几番狂啸后,夏日终究无助地消逝了。

  今年的仲夏似乎不会如此狂野,不会拥有如此戏剧性的结束;虽然仍有可能,但这回它仿佛想要不紧不慢地寿终正寝。近日散步时,我在阴凉的石窖酒馆享有面包、乳酪和葡萄酒的乡村式晚餐;那几天,从散步到返家的途中,最特别的是那沉潜的夏末之美,它深深地刻印在我的脑海里。当时,温暖的空气均匀分布,冷空气缓缓冷却,夜露静静凝结,夏日虽略做了挣扎,但仍然静悄悄地消逝;那样的夜晚,显得特别不平凡。日落后若外出漫步两三个钟头,便可从身边无数的小小波动中,感受到这种夏日的挣扎。白日留下的暖空气整夜顽强地聚集着,隐匿在每一座森林、每一丛灌木及每一条山谷道路中,抵抗着风的吹袭。此时,山丘西侧的森林是暖空气的重要藏匿处,其周围暴露遇冷气中,因此,漫步于洼地、河谷或森林中时,由于树木的种类或疏密不同,可以明显地感受到空气的变化。就像滑雪穿越山区时,可借由调整膝盖位置来感觉地势的起伏及山脉的走向,几次练习后,滑雪者便能以膝盖的感觉来了解整个山势。同样地,在這暗无星月的森林中,我借着些微的空气流动变化来感知周围景物。
  一走入森林,膨胀的暖流迎面扑来,仿佛热气从暖炉中流泻而出。随着森林的浓密稀疏,温热的空气或膨胀、或减弱。湿湿的凉意令人感觉河道的存在,它们虽早已干涸,但泥土中仍残存着湿气。同一地区的气温,也因地点不同而有所差异,但在这初秋仲夏交替时节,更令人明显地察觉温度的变化。就像冬季里光秃秃山头的玫瑰色,就像春天空气的湿润和植物的生长,就像初夏夜蛾的成群飞舞,在这样的夏末夜晚里,在奇特的空气变化中漫步,感官所经历的体验,同样也强烈地影响这人的生命力与情绪。
  昨夜从石窖酒馆漫步回家途中,在山坡路与圣安波迪欧的坟墓的交汇处,一阵湿凉冷风从草地和湖面吹拂而来。森林中令人惬意的暖空气逗留着,匍匐在金合欢、栗树和桤树之下。森林抗拒秋天,夏天抗拒死亡,这都是对命运的顽强抵抗!同样,当生命之夏流逝之时,人们也抗拒着衰竭与死亡,抗拒着自宇宙间逼近的生命冷流,抗拒着生命冷流入侵自己的血液之中。于是,带着全新的挚诚,人们沉醉于生活中的小玩笑及各种声响,沉醉于生命表象中的种种美好,沉醉于颤抖着的缤纷色彩,沉醉于匆匆飞过的云影;人们从充满恐惧的微笑中抓住逝水年华,从注视自己的死亡中获取畏惧与慰藉,同时战战兢兢地学会了面对死亡的艺术。这正是年轻与年老的不同。有些人早在四十或五十岁就超越了这道界线,有些人则直到五十或者六十岁才察觉,但无所谓;此时,我们将生之艺术转向其他领域,过去忙于培养成熟洗练的人格,如今则努力摆脱、瓦解它。我们几乎是在一夜之间突然感觉自己老了,年轻时的想法、兴趣及情感,似乎遥不可及。如同夏日的稍纵即逝,这些过渡时期的小玩笑,令人感动,令人惊惧,令人发笑,令人颤抖。
  森林不再翠绿如昨。葡萄叶开始转黄,叶下垂吊着蓝色、紫色的果实;傍晚的山峦闪烁着紫色光芒,天空带着翠绿色,渐渐步入秋天。之后呢?之后,不能再前往石窖酒馆,不能去阿格诺湖午泳,也不能在栗树下小坐或作画了。能回到自己喜欢且有意义的工作岗位的人,能陪伴爱人的人,能回到故乡的人,是幸福的。梦碎的人,天气一变冷就躲到床上的人,因为逃避而踏上放逐之路、成为异乡客、旁观那些拥有故乡与朋友、倚赖自己的职业与工作的人,看他们如何努力辛苦,看战争与横祸如何在不知不觉中慢慢降临,破坏他们所有的信仰与努力。正是这种无所事事、无所信仰甚或失望的人,才看得见真相———老人以对真理的偏爱取代年轻人的乐观,因而,只有他们看得见苦涩的生命真相。像我们这样的老人,冷眼旁观一切———看着这世界在乐观者的旌旗下如何日臻完美;看着每个民族如何觉得自己日益神圣完美,同时日益理直气壮地穷兵黩武,看着艺术、运动及学术领域里的新巨星及新潮流,如何借由报纸而声名远播;看着一切事物充满生命的光和热,充满感激,充满高昂的生命力及强烈的不死意志。生命的焰火一波接一波,就和提挈诺夏日森林里顽强的热空气一样。生命之戏永远激昂,内容虽贫乏,但对抗死亡的奋斗永不停息。
  在冬天来临之前,还有一些美好的事物等着我们。蓝色的葡萄将又柔又甜,小伙子们边唱山歌边摘葡萄,头系彩巾的年轻女孩站在金黄色的葡萄叶中,宛如美丽的野花。许多美好事物等待着我们;今日看似苦涩的事,他日将结出甜美的果实。好好学习死亡的课题吧。眼前且等待葡萄成熟,等待栗子落下,同时期望能享受下一次的月圆之乐。显然很快便老去了,而死亡还在远方。正如一位诗人所说的:
  老者何等幸福
  炉热,酒红
  甚至平静地迎接死神———
  只是,且慢,不在今朝!
  选自《提挈诺之歌》
其他文献
谈教育,玩,是天地之间学问的根本说到“玩”,你知道吗?我觉得不懂得“玩”,确实是一种缺点。怎么说呢?席慕蓉曾经说,如果一个孩子在他的生活里没接触过大自然,譬如摸过树的皮、踩过干而脆的落叶,她就没办法教他美术。因为,他没第一手接触过美。我有一个非常欣赏的作者,叫沈从文,我觉得他的文学魅力来自他小时的逃学经历———到街上看杀猪屠狗、打铁磨刀的小贩,看革命军杀人、农民头颅滚地……这给他呈现的是人生百态。
2016年春节期间,我靠一本书挡住过年的诸般喧闹,获得了一种温暖而睿智的阅读感受。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严肃而诚挚,却有一个嬉皮士式的书名:《跟着康培混世界》。美国一对杰出的华裔夫妇生了两个儿子,“一个是天才,一个是奇迹。”现代商品社会对各种各样的天才并不陌生,毋需多言。单说“奇迹”,其名康培,一生下来便“没有肺大动脉,没有右肺……是最严重的法洛四联症”。医生说,这种病人在医学史上最多只能活到两岁!
“琴、棋、书、画”自古以来即为文人雅士引以自豪的高品位艺术形式,围棋以她丰富的文化内涵挤身其中,最终成为中国古代雅文风园中的绚丽奇葩。围棋是一部无字的天书,是一部浓缩了中国文化智慧的天书。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无数喜爱她的人们把自己的理解和智慧不断地赋予她,使她的内涵更加厚重,充满了深奥玄妙的神秘色彩。围棋是一个浓缩了的宇宙,围棋作为典型的中国文化。她的太极阴阳,与《易》相通。从“黑白”两种符
在向远方来的朋友介绍市情时,我常会禁不住用“莫以宜春远,江山多胜游”的诗句。这句诗是韩愈写的。这位唐朝的大文豪,文坛上的领袖人物,积极倡导古文运动,文风雄奇,风格鲜明,一扫六朝以来的绮靡文风。韩愈也被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当年他的同科进士、翰林学士王涯被贬为袁州刺史,韩愈写了两首诗相送。其中一首是这样写的:“淮南悲木落,而我亦伤秋。况与故人别,那堪羁宦愁。荣华今异路,风雨昔同忧。莫以宜春远,江山多胜
厦门的早晨,空气中透着一股淡淡的海腥味。阳光很好,高大的椰树在风中飒爽着它那矫健的身姿。柔和的海风吹拂在脸上,使人有一种酥软清新的感觉,荡涤着登游武夷山时的疲惫。我们是乘轮渡来到鼓浪屿的,这座小时候在歌谣中就十分向往的岛屿,以它的朴实和原始生态迎接着我们。由于厦门市政府出于对鼓浪屿原始人文和自然景观的保护,在岛上禁止机动车辆通行,游人只能靠步行或者坐电瓶车游览其景观。穿梭在纵横交错,洁净而通达的小
午后,刚满16个月的外孙女在家里待不住。于是我把她抱下楼,放进婴儿车,拴好安全带,推到街对面的绿化带去。惯于扰人清兴的雾气没来,大风没来,海也懒洋洋地卧在远处。和气的太阳公公从花旗松针叶间漏下柔光,安抚着爷孙俩。我突然想到,林荫道下的缓步,我竟然带着一个“天堂”———被我的双手推着的、移动的天堂。抱着泰迪熊的小宝贝,很快进入状态。迎面走来一位遛狗的邻居,我对她说,向公公问好。小宝贝向他招手。邻居停
2010年1月22日,美国华盛顿近郊的阿灵顿国家公墓却迎来了一位“特殊”的逝者———61岁的流浪汉雷蒙德·威维尔。鸣枪、鸣号、礼兵列队等一系列仪式之后,身着深蓝色礼服的海军少尉甘布瑞左膝着地,代表美国总统和国家双手向逝者家属威维尔的长女奉上了一面国旗……这些画面通过电视传进了千家万户,也唤起了人们对之前发生过的一场有关“威维尔够不够资格安葬在阿灵顿国家公墓”的争论的回忆。威维尔曾在军中服过役,但一
北宋是中国封建社会最值得称道的朝代,也是一个最不幸的朝代。这个朝代,有史家肯定的辉煌灿烂,有士人赞颂的仁政善举,有政治的清明、经济的繁荣、文化的发达、科技的进步,也有不尽人意的地方。特别是“靖康之耻”,倾覆了堂堂帝国,葬送了大好河山,使中原百姓处于连年战火之中,民不聊生,望眼欲穿,渴盼统一,至今依然令我们唏嘘感叹。宋叶梦得在他的《避暑漫抄》中记载:“艺祖受命之三年,密镌一碑,立于太庙寝殿之夹室,谓
我的家乡在江南平原,那里河流密布,水网如织。可以说,在我整个童年与少年时代的印象中,一直是水维系着这个世界,同时,也是水阻隔了这个世界。我想,我是属于极少数的那种生于水乡而对水又如此深怀恐惧的人,不光是因为水可以让人联想到窒息,也不光是曾目睹过那么多人的步伐止于岸边、滩头,我始终觉得是水分隔了那些土地,让一块变成两块,让一个世界变成几个,而土地与世界恰恰是两种最能决定人命运的东西。记得在我的少年时
夏天去华盛顿,在飞机上看《舌尖上的中国》,听得一句“家常百味,也是人生百味”,唇舌间蓦地回忆起许多味道。思及味道,第一个想到的人是姥姥。姥姥有许多拿手菜,记忆最深的一道菜是煎豆腐。把鲜豆腐切成长方形薄片,在放了葱花的热油里煎,外焦里嫩之时撒上酱油与盐,盛在白瓷盘里,香嫩可口,无论冬夏都是令人眷恋的美味。谈起豆腐的味道,不禁想到了清代才子袁枚。他四十岁就辞官隐居,以文字生財,以佳肴闻名。他住在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