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琴鼓浪屿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furen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厦门的早晨,空气中透着一股淡淡的海腥味。阳光很好,高大的椰树在风中飒爽着它那矫健的身姿。柔和的海风吹拂在脸上,使人有一种酥软清新的感觉,荡涤着登游武夷山时的疲惫。
  我们是乘轮渡来到鼓浪屿的,这座小时候在歌谣中就十分向往的岛屿,以它的朴实和原始生态迎接着我们。由于厦门市政府出于对鼓浪屿原始人文和自然景观的保护,在岛上禁止机动车辆通行,游人只能靠步行或者坐电瓶车游览其景观。
  穿梭在纵横交错,洁净而通达的小巷中,许多的门面、铺市直接沿巷而开,店内悬挂着包装或散装的海味,柜台上摆着各种式样不同,但大多有关海中动植物的旅游纪念品。因为游者较多因而交易比较频繁,一派热闹的景象。但往深处走,沿街就有色彩斑驳的古老民居。也许是时光的雕刻抑或是风雨的洗礼,这些民居大多有着苍老的面孔。行走在这些古老的宅院下,手抚残墙,一种难以言喻的心绪爬上墙头,透过远去的烟云,在老宅的窗户、亭台、楼阁中回望那曾有着辉煌或者辛酸而悠远历史。
  有宅门半掩,门内可依稀窥见矮凳、茶桌、沙发。一位上了年纪的老人正在闭眼养神,似乎在悠然的听着收音机或音响里的一曲老戏。在这个躁动得让人无法自静的年代,在这座古宅依然有那么一位闲淡而坚定的守者。
  走进鼓浪屿,也就走进了鼓浪屿的历史。在郑成功的纪念馆里,当年将军率军出海征战时的遗物赫然在目,每件陈列物似乎都在静静地诉说着那段豪迈的历史。馆前的那尊铁炮昂首着海面,让那侵犯的倭寇们胆战心惊。沿着弯曲而狭窄的小道向岛中山峰攀登,沿途的藤蔓、草丛中有不知名的小虫或其他什么动物发出吱吱的声响,在这隔峡望海的孤岛上,大自然的各种生命,延续着他们的繁衍和进化乐章。
  站在当年的“水操台”上,登高望海,远处的渡轮在碧绿的海面上静静的远航着,对岸的厦门城一片繁华,鳞次栉比的各种楼宇矗立在海岸,散发着现代都市的激情和气息。而跨海的高架桥给这座海滨城市,围上了一条美丽的彩带。满目所及蓝天、碧海、椰林、远航的渡轮、岸边的楼宇组成了一幅壮观的画面。
  一首古曲把我引领到菽庄花园,这钢琴演奏的曲调,音质纯正、音色柔和,且彰显着古韵。院内那考究的装饰和陈设,似乎告诉我这个曾为私家花园的建筑,有着他不同寻常的故事。走进观阅便知,此座建筑原为台湾名仕林尔嘉为怀念台湾板桥故居而建。因有了名仕的追捧和风雅,也难怪在这个孤岛上就有这淙淙的琴声了。
  据说这就是闻名遐迩的鼓浪屿琴园。当年的旅澳钢琴大收藏家胡友义,倾其毕生财力,遍走各国收藏了80多架古老的钢琴,于此建立起了“鼓浪屿钢琴博物馆”。整个岛屿拥有不下百家的钢琴世家,诞生了一批极富音乐天赋的钢琴大师。于是,鼓浪屿也就有了“琴岛”的美誉,这是多么美丽而富有诗意的名字。
  曾经沧桑的鼓浪屿,在高速发达的今天依然保留着它那朴素的原貌和生活习俗,这座沿海的岛中明珠,以它特有的民俗风情,接纳着慕名而来的游览者。来自内地的我本想留宿于岛中民居,以便静夜听海,在悠扬的海岛琴音中酣然如梦。但我又是否打扰了岛中居民的宁静,何况轮渡催返的笛音声声入耳。
  回望渐渐没入宁静的鼓浪屿,岛上的灯光星星点点,在静夜中透射着神秘的光环。恋恋不舍的我随着轮渡又一次跌入了五光十色的厦门城。
  选自《中国散文家》
其他文献
我觉得我们中国人的喉咙之大,在全世界,可称首屈一指。无论是开会发言,客座谈话,商店交易,或其他公眾的地方,说话的声音时常是尖而且锐,声量是洪而且宽,耳膜脆弱一点的人,往往觉得支持不住。我们的华侨在外国,谈起话来,时常被外国人称做“吵闹的勾当”,我以为是良有以也。在你好梦正浓的时候,府上后门便发一声长吼,接着便是竹帚和木桶的声音。那一声长吼是从人喉咙里发出来的,然而这喉咙就不小,在外国就是做一个竞争
作为写字儿的人,想必都很羡慕那种“天成”的作家,或者“天成”的写作状态。那往往是文学史上的神话———养在深闺或来自深山的单纯男女,从肉体到心灵都一尘不染,有感而发、提笔而就,一出手就是高峰。要不干脆就是孩子,比如7岁的骆宾王,“鹅鹅鹅,曲项向天歌”,几成天籁。然而很遗憾,水能提纯、保纯,但人不能,正如大部分人的人格都是滚滚红尘造就的,大部分作家的文学修养也是通过对前人、同时代人的阅读和思考来完成的
活着的事,大抵在两个方面:务实与务虚。缺其一,便可算得残疾。譬如一个家,家徒四壁势必难以为继,便是笃爱如牛郎织女者,也是“你耕田来我织布”地需要务实。但“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爱情没了,万贯家财很可能只是内战的火药捻;爱情,即务虚的一面。现在的中国,是空前地务实起来了;市场经济正在淘汰着懒汉和清谈家,这真是个好兆头,没有人不盼望她从此富强。但这并不是说,她过去就多么地理解务虚,连年的文打武斗
我一向以为,母亲会永远在老屋等我,无论何时,只要喊一声“妈”,那个亲切的人,便会欣喜地奔出来。我从未想过,有一天,我再也找不到她。母亲真的老了,变得孩子般缠人,每次打电话来,总是满怀热诚地问:“你什么时候回家?”且不说相隔一千多里路,要转三次车,光是工作,孩子已经让我分身无术,哪里还抽得出时间回家。母亲的耳朵不好,我解释了半天,她仍旧热切地问:“你什么时候能回来?”几次三番,我终于没有了耐心,在电
从地铁一号线长寿路站B出口出来,穿过对面的宝源路,就是广州西关有名的逢源老街了。老街两边的建筑中,夹杂着呆且千篇一律的新建的楼房,它们,已经挤占了很多的空间。这些新楼,有的拿来做着餐馆,有的做了宾馆。大多数的建筑还是显得有些陈旧与苍凉的低楼层的西关大屋和骑楼,不时有各种颜色的衣物从楼上的窗口挂出来,花花绿绿地飘扬在街口。从相传达摩祖师在这里渡江登陆时起,逢源老街就是广州的一条皱褶。清朝中晚期,逢源
是的,在她的缓和慢里,两岸的人们似乎没有失去什么,即使失去了什么,他们至少没有失去缓和慢,以及在温柔的缓慢里,看到和想到的许多细节。蒲河,远远地,我听到了她的声息,那是一个熟睡的老人,梦境里发出的鼾声。蒲河用柔软而修长的身体,服从岸边的沙土的地理,她弯曲着睡眠,一路折叠了多少波涛?我站在蒲河的身边,站在一位躺着沉思的老人身边。我不必问她在想什么,她的每一滴水都是思想。即使在最黑的夜晚,河,仍然睁着
谈教育,玩,是天地之间学问的根本说到“玩”,你知道吗?我觉得不懂得“玩”,确实是一种缺点。怎么说呢?席慕蓉曾经说,如果一个孩子在他的生活里没接触过大自然,譬如摸过树的皮、踩过干而脆的落叶,她就没办法教他美术。因为,他没第一手接触过美。我有一个非常欣赏的作者,叫沈从文,我觉得他的文学魅力来自他小时的逃学经历———到街上看杀猪屠狗、打铁磨刀的小贩,看革命军杀人、农民头颅滚地……这给他呈现的是人生百态。
2016年春节期间,我靠一本书挡住过年的诸般喧闹,获得了一种温暖而睿智的阅读感受。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严肃而诚挚,却有一个嬉皮士式的书名:《跟着康培混世界》。美国一对杰出的华裔夫妇生了两个儿子,“一个是天才,一个是奇迹。”现代商品社会对各种各样的天才并不陌生,毋需多言。单说“奇迹”,其名康培,一生下来便“没有肺大动脉,没有右肺……是最严重的法洛四联症”。医生说,这种病人在医学史上最多只能活到两岁!
“琴、棋、书、画”自古以来即为文人雅士引以自豪的高品位艺术形式,围棋以她丰富的文化内涵挤身其中,最终成为中国古代雅文风园中的绚丽奇葩。围棋是一部无字的天书,是一部浓缩了中国文化智慧的天书。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无数喜爱她的人们把自己的理解和智慧不断地赋予她,使她的内涵更加厚重,充满了深奥玄妙的神秘色彩。围棋是一个浓缩了的宇宙,围棋作为典型的中国文化。她的太极阴阳,与《易》相通。从“黑白”两种符
在向远方来的朋友介绍市情时,我常会禁不住用“莫以宜春远,江山多胜游”的诗句。这句诗是韩愈写的。这位唐朝的大文豪,文坛上的领袖人物,积极倡导古文运动,文风雄奇,风格鲜明,一扫六朝以来的绮靡文风。韩愈也被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当年他的同科进士、翰林学士王涯被贬为袁州刺史,韩愈写了两首诗相送。其中一首是这样写的:“淮南悲木落,而我亦伤秋。况与故人别,那堪羁宦愁。荣华今异路,风雨昔同忧。莫以宜春远,江山多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