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音乐教学中乐感的培养与鉴赏课教学

来源 :新课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igWris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新课程改革进程的不断加快与培养人才目标的逐渐改变,如今的教育开始重视学生的全方位发展。初中音乐教学的意义在于为学生打开一扇新世界的大门,让学生能够在音乐课堂的启蒙下逐渐培养出对艺术的兴趣与艺术审美能力。在初中音乐的教学过程当中,对学生乐感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教学内容,有利于增强学生对音乐的感知能力,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与此同时,通过鉴赏课的教学进一步提升学生的综合乐感,培养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与审美能力。依据教学理论要求,从初中学生的发展需求出发,浅谈初中音乐教学中乐感培养的重要意义与鉴赏课教学方案并作简要分析,以期為其他教师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初中音乐;能力培养;教学策略
   乐感是指对音乐的感知能力,这样的能力并不是先天就有的,而是要经过后天的培养逐渐形成的。在初中阶段,学生的生理和心理正处于一个高速发展阶段,在此阶段接受乐感的培养能够对学生的思维能力与行为方式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因此,在初中的音乐课堂上,教师应该注重对学生乐感的培养,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并通过音乐鉴赏课的教学逐步提高学生的音乐综合素养与音乐审美水平。
   一、乐感培养的重要意义
   (一)有助于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
   初中阶段的学生,生理和心理都处于一个高速发展的阶段,在此时对学生加以乐感的培养,能够让学生感知音乐、理解音乐,产生学习音乐的动力与激情,从而发自内心地对音乐产生喜爱。教师在初中阶段加强对学生乐感的培养,学生才能在音乐的审美方面得以提升,才能真正体会到音乐带来的身心愉悦感,从而更加主动地去学习音乐。
   (二)乐感的培养有利于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
   初中阶段的学生有着无限想象力,在初中音乐教学课堂中培养学生的乐感,让学生感受音乐所带来的情感,发挥学生想象力丰富的主观优势,充分发散思维,感受不同音乐带来的不同感觉,联想不同的音乐中所描绘的不同景象,体会音乐的魅力与乐趣,有利于使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得到有效的提高,帮助学生拓展想象空间。
   二、提升乐感的有效途径
   想要有效提高学生的乐感,教师需要主动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发现学生感兴趣的音乐类型,并根据学生的兴趣开展音乐教学工作。让学生聆听自己喜欢的音乐,并对自己喜欢的乐曲根据自己的初步理解进行分析,提出自己对音乐的理解与看法。随着音乐教育的不断进行,教师可以根据需要,让学生聆听一些古典乐曲与名家名曲,刚开始接触这些音乐的时候,可能学生会出现听不懂的情况,此时教师需要对这些音乐做进一步的分析与讲解,让学生能够融入音乐的世界中。
   在传统的音乐教学课堂当中,学生更多的是充当听众的角色,不能够很好地参与音乐课堂互动,难以对音乐产生更深入的感知,同时也很难形成自我鉴赏能力。如果要进一步培养学生乐感,就要让学生摆脱传统教学模式下的听众角色,真正参与到课堂互动中来,对课堂中每一个音乐作品进行深入赏析,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演唱,让学生在展示自己日常学习成果的过程中获取乐感。
   三、鉴赏课教学策略分析
   音乐作为一门情感丰富的艺术课程,需要学生在赏析的时候从多个角度出发,多维度地对音乐进行理解与分析,从而形成具有自身个性化的音乐审美。所以,在初中音乐赏析课教学过程当中,教师要让学生赏析不同类型的音乐,让学生提出自己对这些音乐的理解与看法,继而进一步发掘音乐中所传递出的情感,再拓展到其他类似的音乐作品,锻炼学生自主思考与自主分析的能力,扩大学生的音乐鉴赏范围。
   每一部音乐作品都蕴藏着创作者的心理情感,在音乐鉴赏课教学活动的开展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对不同作品的旋律、歌词、节奏的赏析,来理解音乐作品中所蕴含的情感,并与此产生共鸣,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创作者的情感,有效地提升学生的鉴赏能力与审美水平。
   在初中阶段的音乐教学课堂上,教师可以根据需要尝试不同教学方法的相互转换,选择一些世界经典名曲让学生进行赏析,引导学生分析不同作品之间有哪些情感表达上的差异,并用对比的手法对其进行鉴赏。与此同时,教师还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进行教学,根据学生的个人喜好,让他们赏析自己感兴趣的作品,通过提问发现学生的闪光点,鼓励学生主动进行赏析,表达出自己的看法,最终使得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得以提高。
   初中阶段,学生的生理与心理都处于一个高速发展的阶段,此阶段是对学生乐感进行培养的关键时期,在此阶段的音乐教学当中,教师通过音乐赏析课对学生的乐感与审美意识进行进一步的培养,有助于让学生感受音乐和理解音乐,进一步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艺术素养。
   参考文献:
   [1]陈莎莎.初中音乐教学中乐感的培养与鉴赏课教学初探[J].黄河之声,2018(22):70-71.
   [2]曹墨圣.初中音乐教学中乐感的培养与鉴赏课教学方式探讨[J].中国校外教育,2014(25):161.
   [3]席春茂.初中音乐教学中乐感的培养及鉴赏课教学思考[J].北方音乐,2015,35(13):112.
其他文献
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制度已成为西方国家政府再造过程中最重要的制度安排之一。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公民对公共服务的需求不断的多元化、专业化、精细化,而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
现在,有许多职业院校为了适应职业教育进一步社会化、市场化发展的需求,存在着重专业技术教育、轻人文素质教育的现象。甚至很多人都认为在职业教育中文化课已经可有可无,而加大力度发展各专业课才能跟上社会发展的需要。语文教学似乎已经跟不上时代需要了,真的就要面临被社会淘汰的尴尬局面。这是一种错误的认识,应该予以纠正。   一、语文在职业院校中的重要地位   对于职教语文而言,它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
随着我国远程教育的发展和普及,使广大农村特别是一些边远、落后地区能充分享受这一优质的教育资源,让农村孩子能和城市孩子一样聆听特级教师精彩的课堂教学。教学光盘通过创设丰富多彩的互动教学情景,让学生在说唱中学,在听练中学,在实践与探索中学,在观察与思考中学。它以直观、形象、生动的教学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中掌握知识。但教学光盘由于它自身的特点,决定了它只能在教学中起辅助作用,
理论思维是自然进化的极致,是人类的最精美的创造,并以其功能对人的活动及其进步发挥重要的作用。  在哲学的层面上,人的能力可以归类为两大能力:认识世界的能力和改造世界的能力。理论是人的认识能力的运用与实现的过程,是认识世界的产物,而对世界、社会、人自身的本质和规律性的正确认识,则是所有理论中的精华所在。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相对于肤浅的、混乱的、歪曲的、主观臆想的认识与思维的结果而言,对世界和事物本质
【内容提要】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阅读行为就是读者与文本(作者)之间的思维碰撞和心灵交流的过程。语文阅读对话,其主体有三:教师、学生、文本(隐含的是作者)。这种对话是围绕文本来展开的。这种对话交流的结果,一方面是读出并体验作者在文章中所传达的情感、意志、观念,品味负载这一内容的外在言语形式;另一方面是读出自己,以文本来观照自身,从中受到情操和趣味的熏陶,从而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
期刊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近年来进出境人员数量激增,越来越多的国际机场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全国各地,现有的空港口岸旅客通关流程存在多头管理、职能交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