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抓关键词句,优化语文教学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huhuhuangu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学中,教师要善于钻研文本,通过巧抓“题眼”、活用词句、聚焦关键词等手段来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帮助他们理解文本,促进其情感升华,让课堂简单、扎实而有效。
  [关键词]阅读教学;关键词句;优化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28-0072-01
  有这么一个镜头:语文阅读课堂上,一位教师对一篇课文足足讲了两节课,面面俱到,可见他备课的细致,但台下的学生似乎并不领情,精神早已游离……面对这样的课堂,我们不禁产生疑问: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笔者认为,每篇课文都会有相应的关键词句,它就像一把钥匙,可以打开课文学习的大门。教师如何利用关键词句提高语文阅读教学的实效呢?现以人教版《圆明园的毁灭》一文的教学为例来谈谈自己的做法。
  一、巧抓“题眼”,激发阅读兴趣
  “题眼”往往是课文内容的灵魂所在,是解读文本的重要切入点,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果教师善于发现这些“眼睛”,并以此展开教学,那么学生思维和情感的活水就会源源不断地冒出来。
  如在教学《圆明园的毁灭》时,学生齐读课题后,教师马上进行点拨:“读了这个题目,哪个词语最先跳入你的眼帘?”学生不约而同应声:“毁灭。”紧接着,教师围绕“毁灭”一词让学生进行充分的质疑:“圆明园毁灭前后分别是怎样的?它为什么被毁灭了?它是怎样被毁灭的……”教师不急于讲解,而是让学生带着强烈的求知欲去通读课文,到文中寻求答案。这样,不但培养了学生的质疑能力,还不费唇舌就把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调动起来,让他们快速达到了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的状态。
  二、活用词句,帮助文本理解
  (一)抓含义深刻的词语,体会课文内容
  圆明园昔日的辉煌已经消失,无法再现,而课文里大篇幅地描写了它的辉煌。教师如何引领学生去体会“辉煌”至关重要。教师可以抓住“不可估量”一词作为全文教学的主线进行设计:(1)为什么说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上,甚至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2)进一步了解圆明园的布局。(3)深入感受圆明园的建筑宏伟和收藏的珍贵的历史文物。凭借“不可估量”一词进行教学,不但保存了文章结构的完整性和意境的完美性,而且能帮助学生厘清文章脉络,使他们逐步体会到圆明园毁灭的损失之大,为圆明园的毁灭感到痛心。
  (二)抓特殊作用的句子,掌握课文框架
  语言文字的训练不仅是理解,还要运用。其实,在语文教材中,有不少课文都会出现中心句、总起句、总结句、过渡句等,它们在文中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教师要善于挖掘文本,让学生在课堂上习得文字、习得方法。
  如在教学《圆明园的毁灭》中,我们可以巧妙地抓住“圆明园不但建筑宏伟,还收藏着最珍贵的历史文物”这一句子进行教学。首先,让学生知道这是个典型的承上启下的过渡句。其次,点拨前半句是写哪部分内容,后半句是写哪部分内容,继而自然过渡到这两个自然段的教学。再次,指出我们可以利用过渡句进行内容的概括,从而让学生明白过渡句除了承上启下外,还可以概括段意。这样的课堂既关注了文本的人文性,也对其工具性特征进行了探究,训练了学生从文本中快速提取信息的能力,使学生学会学习。
  三、聚焦关键词,促进情感升华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课程目标中在第三学段的阅读要求中明确指出:“在阅读中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看法,做出自己的判断。” 五年级的学生在第二学段时已经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因此,教师应把握文中的关键词句,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语感,提高学生阅读的效率。
  在教学《圆明园的毁灭》时,教师要求学生快速浏览第五自然段,画出描写英法联军恶行的词语。学生不难找出“凡是、统统、任意”等词语。若教师的教学止步于此,学生对于圆明园的毁灭的认识将是肤浅的。教师可以抓住这个切入点相机进行引导:“同学们,‘凡是’‘统统’是指什么?从中看出什么?‘任意’表示什么?说明侵略者怎样?此时此刻,你有什么感受?”通过教师的逐步启发,学生结合以上的关键词感受到了侵略者的殘暴与野蛮。紧接着,教师指导学生朗读,再次感悟作者用词的准确性,让学生更好地走进文本、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
  总而言之,阅读教学中,我们要让学生在字词句的“海洋”中徜徉,全身心地去感触语言文字,感悟文本的核心价值,这样才能使课堂教学精致起来,才能有效地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和精神品质。
  (责编 刘宇帆)
其他文献
[摘 要]教师应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引领和点拨,但不应以自己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不应以模式化的解读来代替学生的体验和思考。对于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教师要让学生在朗读中通过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其作品的情感态度,表达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对于哲理性散文,更不能一味地以分析取代学生的阅读感悟,只有引导学生抓住重点段落反复体会,才能加深他们的理解,使他们获得感悟。  [关键词]语文教学;哲理散文;现
人们常说,好文章是改出来的。由此可见作文修改的重要性。如何让学生学会修改作文的方法,形成能力,提高作文的兴趣和水平?今天,我就《童年趣事》的习作讲评课来谈谈自己的看法。  评讲作文题  《童年趣事》(苏教版六年级下册习作)  评讲准备  几篇学生优秀作文、一些有问题的作文片段。  评讲过程  一、导入、审题  师:上一次老师要求同学们打开记忆的闸门,寻找儿时的快乐,写一篇作文。同学们写的文章童趣十
[摘 要]高效语文教学应立足学生真实的学情。首先要对学生的前情进行预测,以进行适当的预设;其次要关注课堂上的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再次在完成教学任务之后,还要对学生的学情进行诊断,以发现课堂教学的不足之处,并及时进行弥补。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语文学习。  [关键词]学情;活化;高效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8)19-0
[摘 要]《少年王冕》是一篇小说。教学这篇文章,既要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又要体现文体的特点。在课堂上,教师通过引导学生理清文章脉络、感受人物形象和揣摩环境描写等途径,让学生深入文本,感受小说的艺术魅力,学会阅读小说类文本的方法,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  [关键词]小说类文本;教学策略;教学实录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8)34-00
[摘 要]在小学语文教学设计中,教师要基于教材内容进行整体化设计。要拓展教材内容,保障教学的系统性;活化教材内容,提升教学的灵活性;深挖教材内容,整体把握语文知识点。  [关键词]小学语文;整体设计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8)10-0080-01  小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针对所学习的课文应当拥有整体感知,教师进行教学设计的目的
[摘 要]“LCC”新读写素养课程下的写作教学关注学生的语言感受力和表达力,努力提高学生批判思维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习作指导课《旅游攻略》,目的是引导学生感受生活、参与生活,在生活中学会表达;在方法上,借助网络平台,引导学生学写旅游攻略;最后,利用网络引导学生进行多元评价,互相欣赏。这样,使学生在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中,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  [关键词]“LCC”新读写素养;作文教学;策略  [
[摘 要]小学阶段文言文的教学无疑担当着向小学生“引荐”文言文学习的任务,成为中学阶段,乃至更高学段学习文言文的“引桥”。因此,在教学中,应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注重言意兼得,要在趣味中起步,让学生入境诵读,产生混沌感悟,这样才能真正实现文言文学习的“引桥”目标。  [关键词]文言文教学 起步 感悟 诵读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
[摘 要]思维导图是一种知识可视化、表达放射性的思维工具。我们对筛选出的一名阅读障碍儿童和一名语文学习不良儿童,采用思维导图课程训练法对其进行为期一个月的教育干预。通过对干预前后阅读时间及阅读成绩的对比分析,发现思维导图可以帮助阅读障碍儿童提高阅读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同时,对提高阅读障碍儿童的阅读成绩,缩短阅读时间,具有一定的正向干预作用。  [关键词]阅读障碍儿童;思维导图;阅读理
[摘 要]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汉字以形声字为主。因此,教学中要注重抓住形声字的构字规律,教会学生根据形声字声旁的表音功能来读准形声字,从形旁入手,让学生了解形声字的字义,从而正确书写。  [关键词]形声字;辨识;书写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01-090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识字、写字是
[摘 要]整本书阅读的策略众多,在阅读推荐课上,教师可以依托微阅读资源,从细微处着手,通过微阅读猜测,着力悬疑点层层激浪,微阅读文字,品味写法积累语言,微任务导行,课内课外持续阅读,给孩子打开一扇门,让他们由此登堂入室,走进整本书的阅读世界。  [关键词]微阅读;阅读推荐;整本书阅读;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8)31-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