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语文教学中的“重头戏”

来源 :课外语文·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q11xqx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语文课堂中要重视学生读的训练,在诵读中唤起学生创造的灵性,拨动学生心中诗文的琴弦,激活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育学生充满激情的人文情怀和人格魅力,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夯实学生的文化底蕴,让读书成为涵养学生一生卓识远见、高尚人格的源头活水。
  【关键词】语文教学;读;学生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可见,念书确实要读书,不读的确不行。作为语文老师都知道读书对学生的重要性,但体现在有些语文课堂上,则是截然不同的。学生在整节课完全没有亲身读课文的机会,课堂也是彻头彻尾的“静音”课堂,要想进一步使学生阅读能力得以提升、感情态度得以升华则是一句空话。所以,在平时教学中,我们要充分重视学生读的训练,落实学生读的时间,切实让语文教学返璞归真,回归到读的原点。
  一、凸显学生读的地位
  反观现在一些语文课堂,无论是教师范读,还是学生诵读,均已销声匿迹了,取而代之的是重知识传授,轻诵读指导的现象。虽然,教学设计中读的形式和环节十分齐全,但观摩课堂教学时,发现学生琅琅读书的情形难觅影踪,老师的讲独占和把持着整个语文课堂,学生读课文读的机会很少,甚至有的课堂学生几乎不出声、游离于课堂之外。久而久之,这些教学弊端已严重制约着学生的朗读能力的培养和朗读水平的提高。课堂要精彩,学生要出彩,就得让学生去读,放声去读,绝不能让大量的重复性的练习代替学生的读,绝不能为了自己喋喋不休、痛快淋漓的讲解而忽视了学生的读。
  二、留给学生读的时间
  课堂没有读书的声音,学生没有读的时间,学生的主体地位将会被淡化。在课堂上,有些老师担心学生读课文太多,占用时间太长;有的学生读课文时,若结结巴巴不流畅,老师还要纠正字音,指导朗读,担心影响正常的教学进度,为了自己设计好的教学不出现意外而终止了学生读的训练。因此,每每这样的语文课堂,学生大都成了知识的容器,只是机械记忆,抄抄写写而已。尤其是面临毕业升学的时候,学生张口读书的时间就更少了,“哑巴课堂”和“独角戏”成了语文课的主流。教师越是担心学生读不好课文,不放手学生去朗读,学生越是读不好课文,更是学不好语文的。试想一个优秀的播音员,他的语文知识、文字功底和对语言运用绝对是不会差的。作为语文老师一定要有一个明确的认识:教师讲的再精彩,也永远替代不了学生的读。只有教师在课堂上留足学生读的时间,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去读好课文,才能从读中生情,从读中悟意,这才是语文教学的新常态。
  三、重视学生读的作用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语文教学的根本目标。”而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何以实现这样的课程目标,我认为最有效的途径是让学生在课内外去开展必要的诵读活动,让学生亲近课文,走进诗文,让语文焕发生命的光彩,更让古今中外的精品美文在学生的心灵中不断的反刍、发酵,在润物无声中启迪学生的智慧。
  (一)抓住学生的读,有利于学生积累语言材料
  我班大部分学生在平日的口头表达和写作中,语言大多比较贫乏。尤其是写作文,学生经常是咬破笔杆也写不到规定的字数,更不用提写一篇生动具体、富有真情实感的作文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这就需要学生头脑中具有“较丰富的积累”。积累语言材料,让这些材料存储于大脑,将成为学生的终身营养,也就是语文素养的重要构成,它们一旦被激活,就会产生综合效应,有利于学生表达能力的整体提高。而加强诵读就是提高积累的一个有效途径,是学生必修的“童子功”,打好学生的“底子”。诸多伟人、学者常有诵读古诗文的喜好和超常背功,从中所得到的东西影响了他们一生。
  (二)抓住学生的读,有利于培养学生朗读能力
  在课堂上,我们要通过范读、领读、通读、朗读、轮读、齐读、默读、集体读、自由读、指名读、轻声读、分组读、分角色读等读的方法,要求学生读的时候要分清轻重缓急,要讲究抑扬顿挫等朗读技巧,并在读时加以指导。同时,对学生读的效果及时地加以评价和鼓励,让学生读出水平、读出韵味、读出精彩,让学生的朗读能力在不知不觉中得到锻炼和提升。
  四、丰富学生读的内涵
  (一)通过读,让学生学会欣赏课文语言美
  语文课本中有很多文质华美的文章,教师讲解固然必要,但仍需学生通过自己的诵读去更深地体会语言美。诗歌语言的形象精炼,小说语言的个性化,散文的抒情性等,这些都要求学生用心去读,注入感情,多方感知。如教学高尔基《海燕》时,我让学生在反复朗诵中感受文章的直抒胸臆、铿锵有力、酣畅淋漓的语句,欣赏和感受到海燕的勇敢形象,以及体会出海燕给人以鼓舞和力量。
  (二)通过读,让学生学会体会课文意境美
  如我在教学《天净沙·秋思》时,通过反复吟诵,让学生明白这首小令虽有28个字,却给我们描绘出了一幅冷落暗淡、清新幽静、凄凉孤独的行旅图。作者通过采取景中有情,情中有景,寓情于景的手法来渲染气氛,恰当地体现了作品主题,完美地表现了漂泊天涯旅人的愁思,又在这种深远的意境中透露出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悲凉情怀。
  (三)通过读,让学生学会感受课文情感美
  如学习《背影》一文时,我让学生通过教师范读、齐声朗读、自由默读、指名朗读的形式,充分体验到文章看似平淡无奇,却又饱含深情。真正感受到父子之间互相关爱、感人肺腑的人间亲情。
  总之,在语文课堂中要重视学生读的训练,在诵读中唤起学生创造的灵性,拨动学生心中诗文的琴弦,激活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育学生充满激情的人文情怀和人格魅力,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夯实学生的文化底蕴,让读书成为涵养学生一生卓识远见、高尚人格的源头活水。
  (编辑:龙贤东)
其他文献
【摘要】本文以高考诗歌鉴赏难点的突破为论题,论述了如何把握高考诗歌鉴赏难点的突破要领,明确了解决高考诗歌鉴赏难点的方法是:需要考生寻找答题的切入点,找到了切入点,就找到了答题方向;再结合自己的知识积累,深入思考,难点就可以突破了。  【关键词】高考;诗歌;难点;突破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考查考生鉴赏诗歌时,归纳内容要点,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和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难度层
【摘要】文言文特殊句式在高中文言文教学中占据重要地位,教师采取的教学方法恰当与否直接影响着高中生学习文言文程度的好坏。但就目前来讲,文言文特殊句式教学并没有发挥到极致。为提高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式教学的有效性,判定标准归纳法、句子成分划分法以及联系比较法在高中文言文教学中的具体运用应该引起重视,运用得恰到好处会使学生受益终身。  【关键词】文言特殊句式;有效策略;归纳法;成分划分法;比较法  【中图分
【摘要】阅读是获得书本信息的一种重要方式,也是教师和学生学习课文内容的前提。可以说,学生对阅读的体验越深刻,从文章中获取的知识就越多,学生的语文素养也会由此得到更进一步的提高。本文将以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现状为切入点,分析了群文阅读这一方法对语文教学的辅助作用,并就其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实践应用进行了探讨,以供参考借鉴。  【关键词】中学语文;现状;群文阅读;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
【摘要】复述指把别人说过的话或自己说过的话重说一遍,语文教学上一般指把读物的内容用自己的话说出来。复述属于再现型口语表达训练,凭借文字材料或语言材料,经过自己的消化整理,重新叙述出来。中职阶段的复述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听说能力,为学生今后的工作、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复述是学生对语言教材理解、存储、整理和表达的过程。复述训练培养学生语文素养中“说”的能力,通过训练可以提高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培养语言概括能
【摘要】切入点是语文课堂教学的突破口,是学生与教材之间的契合点。精准的切入点,既可以使课堂教学环环相扣,又可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激活他们的思维。文章从课堂切入点的原则和切入方法来探讨。  【关键词】重难点凸显原则;以小见大原则;思维激活原则;课题切入;中心句切入;质疑切入;背景切入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物理学家阿基米德说过:“给我一个支点,我将撬起整个地球。”语文课
阅读对于语文学习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叶圣陶曾经说过:“如果能善读,自必深受所读书籍文章之影响,不必有意模仿,而思考与技巧自能渐有提高”。本文对中职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进
【摘要】随着“微时代”的到来,越来越多的微信息进入我们的校园,这对我们的语文教学产生巨大的影响。结合新媒体的应用,语文作业的布置将进入一种新的布置模式,它将以灵活、短小、快捷的特点在教学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本文着重分析了现在初中语文作业布置的现状、微作业的布置原则及微作业布置的策略,以此增加作业的形式,提高语文学习的效率。  【关键词】初中语文;微作业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