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个人所得税的专项附加扣除税改政策惠及民生,涉及千家万户的利益。如今,政策已经实施一年多,实施效果如何?到底谁才是最大受益者?其是否合理?这些敏感问题,备受广大专家学者和亿万百姓关注。要正确解答这个问题,就必须用事实数据说话,然而直接采集关键数据很困难。鉴于此,通过间接获取数据,分析税改政策的最大受益人分布,并估算该群体人数以及受益程度,在此基础上,对税改政策效果加以评价。
关键词:专项附加扣除;最大受益人;年龄分布;人数估计;政策评价
中图分类号:F812.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21)22-0068-03
一、政策简介
自2019年1月1日起,我国大陆居民个人所得税在普调起征点达到5 000元的基础上,首次实施子女教育、继续教育、大病医疗、住房贷款利息或者住房租金、赡养老人等支出专项附加扣除政策。这六项专项附加扣除,紧贴民生,扣人心弦,其政策实施效果备受关注。
由2019年的实施效果来看,全年因此为纳税人减税600多亿元,惠及人口5 000多万(国家统计局数据)。看来,虽然“红包”不小,但也并非“普降甘霖”。那么这600亿元的免税红包,到底花落谁家?哪个群体受益最大呢?这是一个令人眼红的问题,所以很有必要细细加以梳理。可供参考的相关研究文献不多,很可能是因为直接数据较难获取。本文将通过间接数据获取,解决这一研究难题。
二、最大受益人分析
(一)最大受益人定位
虽说是六项扣除,但对于大多数纳税个体来说,真正具有稳定长效作用的,其实只有三项,即子女教育、房贷利息以及老人赡养。大病医疗发生几率太低,房租支出与房贷利息很少同时叠加,继续教育周期短暂,且一般发生在一贯重视学历的高学历人群。因此,此项税改政策的最大受益者一定是那些上有老、下有小、月月还房贷、月入过万、学历很高的城市中青年精英。前三点很明显,属于必要条件,同时具备才能“吃满”抵扣政策;后三点,是可行条件,万元以上的稳定的月收入,才能保证“三险一金”专项基本扣除(约为工资的22%)和5 000元个税起征点扣除之后仍有充足的税前收入可供抵扣,否则的话,即便具备所有必要条件,也终会因收入不足无法抵扣或难以全额享受抵扣。而月入过万这样稳定的高收入人群,通常都是具有高学历的城市精英,城市农民工和低学历人群在总体上很难取得这样稳定的高收入。
(二)最大受益人计量
将税改最大受益人群体准确定位之后,接下来的问题就是这个群体受益人数的计量,若想大致估算符合上述六点条件交集的人數,就会受到数据的可得性限制,难以直接得到这个数字,这就不得不进行以下的统计分析,划定交集的年龄段,辅以全国城乡人口比例和城镇高等学历比例解析,曲折圈定交集人数。
三、子女教育扣除对象的年龄分布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字可知,我国青年男女平均结婚年龄为25岁,大约两三年后也就是27岁左右生育子女,子女3岁入托,6岁入学,历经九年义务教育,三年高中,三四年大学,有的还可能读硕读博,平均完成学业进入社会工作的年龄为23岁。也就是说,父母可享受子女教育扣除的年龄区间为30~50岁。
四、房贷利息或租金扣除对象的年龄分布
青年人大学毕业通常都会经历一段租房的时间,工作四五年后有了一定积蓄,工作也稳定了,就会开始考虑贷款购买首套房(均价100万元),由于房产三成首付通常都会得到父母援助,因此持续还贷20年,大约在50岁之前即可偿清首套房贷款本息,这样房租加房贷利息可抵扣的年龄区间大体在25~50岁。
五、老人赡养费用扣除对象的年龄分布
上代人的婚育年龄都比现在稍早,约在24左右岁,因此当他们年满60的时候,子女通常都已是三十五六岁。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9年中国人平均预期寿命为77.3岁,城镇人口寿命稍长,平均会达到80岁,此时子女的年龄应该在五十五六岁,因此老人赡养扣除对象的年龄区间大体应该是36~56岁。
六、最大受益人群年龄分布及人数估计
综上所述,最大受益人年龄分布取交集为36~50岁。中国家庭金融调查(CHFS)的数据显示,2017年末,这个年龄段的全国人口约为34 128万人,当年的城镇化率为58.52%(来源于国家统计局数据),2019年中国人力资本报告(央财)显示,城镇人口高等学历(大专以上)占比26.7%,考虑到专科学历与本科以上学历的现实工资差距,按照专本各一半的比例,城镇人口高学历系数不妨只取一半,即13%。在默认全国人口年龄正态分布前提下,估算交集人数=34 128×58.52%×13%≈2 596万人,与国家统计局2018年末公布的月入过万者占劳动人口的3%(约为2 700万人)基本吻合,100万人的差距,一来自于时间口径不同,二来自于统计口径不同。这大约2 600万的中青年城市精英,便是专项附加抵扣税改政策的最大受益者。
当然,这些最大受益者也并没有全部“吃满”政策,否则按照“吃满”政策人均免税200元/月、2 400元/年来算,全年免税额就已经超过600亿元,而国家统计局公布2019年全年的专项附加抵扣免税额才600亿元出头,而惠众是5 000多万人。也就是说,他们占了全部受益人的五成,这一点无论从国家税务总局官员发言还是人民日报文章都可以得到相应印证。国家税务总局收入规划核算司司长蔡自力介绍,从一季度不同年龄区间的减税效果看,36~50岁的人群是获益最大的群体,占比达五成,其抵扣项目绝大多数集中在赡养老人、住房和孩子教育。
没有“吃满”政策的原因有很多,第一,可能是收入不足,虽然是城市精英,但有人的月收入可能没有过万,导致不能全额抵扣,高学历者高收入只是大概率事件,并不是必然的;第二,很可能有人不全满足必要条件,有漏项,比如家里全款买房没有房贷,或者多子女共同分摊老人赡养的工作等等;第三,最大可能是夫妻双方专项附加抵扣的分流,尤其子女教育和房贷利息两项,是一定要分流的,一方抵扣,另一方就不能再抵扣。 除了最大受益人这五成之外,其余五成受益人分布在年龄段的两端,前段35岁以下的群体,主要抵扣的是房租或房贷利息,加上少量子女教育;后段50岁以上的群体,主要抵扣的是父母养老项目。
七、政策评价
通过以上分析不难看出,专项附加抵扣政策的最大受益人群相对集中,即城市劳动人口中的中坚力量,减税的广度无法与普调起征点相比。但這正是专项扣除政策的固有特点和税改初衷,相比于以前单纯提高起征点的个税改革,专项附加扣除政策更充分地考虑了个人负担的差异性,更符合个税平衡收入的基本原理,在具有减税普遍性的同时,也更体现出差异化、公平性、合理性。
有人没能从中受益,就怀疑政策的合理性,指责政策覆盖面太窄,或者偏向了高学历高收入人群。其实5 000多万人的覆盖面并不窄,个税起征点上调后,剩余的实际纳税人只有1亿出头,也就是说专项附加抵扣覆盖率高达50%。认为覆盖面窄的,大概是拿它与整个劳动人口数进行对比,那样是显然没有道理的。劳动力人口两端,一老一少受益少些,也确是事实。但专项抵扣,顾名思义,就是带有很强的靶向性和局部性,是给家庭负担和纳税负担重的人精准减税。年轻劳动力家庭负担轻,收入不高,应税所得少,所以可抵扣的就少;50岁以上年老的劳动力,收入一般较高,家庭负担越来越小,因此抵扣少些,纳税多些,也体现了税收公平。
总而言之,专项附加扣除政策靶向聚焦教育、住房、养老、医疗等重要的民生支出项目,深得民心,使家庭负担越重的人可享受的扣除越多、受益越大,城市中青年精英是这一政策的最大受益者。此政策达到了精准减税的预期效果,彰显了国家的税收公平。
参考文献:
[1] 甘犁.个人所得税专项附加扣除的影响:哪个群体受益 [EB/OL].网易财经,2019-12-09.
[2] 甘犁.专项附加扣除应惠及个税起征点以下人群[EB/OL].网易财经,2019-09-26.
[3] 费兰玲,刘志玲.公平视角下个税新政策的不足与完善对策[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0,(9).
[4] 周博文.新个税改革6项专项附加扣除重点问题研究[J].财富时代,2020,(3).
Study on the Beneficiary of Special Additional Deduction of Individual Income Tax
WANG Xing-cheng
(TIanjin College of Commerce,Tianjin 300350,China)
Abstract:The special additional deduction tax reform policy of personal income tax benefits people’s livelihood and involves the interests of thousands of families.Now that the policy has been in place for more than a year,how effective is it?Who is the biggest beneficiary?Is it reasonable These sensitive issues have attracted the attention of experts and scholars and hundreds of millions of people.To answer this question correctly,we must speak with factual data,but it is difficult to collect key data directly,so,the paper analyzes the distribution of the largest beneficiaries of tax reform policy by obtaining data indirectly,and estimates the number of people and benefits of this group,on the basis of which,the effect of tax reform policy is evaluated.
Key words:special additional deduction;the largest beneficiary;age distribution;number estimate;policy evaluation
关键词:专项附加扣除;最大受益人;年龄分布;人数估计;政策评价
中图分类号:F812.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21)22-0068-03
一、政策简介
自2019年1月1日起,我国大陆居民个人所得税在普调起征点达到5 000元的基础上,首次实施子女教育、继续教育、大病医疗、住房贷款利息或者住房租金、赡养老人等支出专项附加扣除政策。这六项专项附加扣除,紧贴民生,扣人心弦,其政策实施效果备受关注。
由2019年的实施效果来看,全年因此为纳税人减税600多亿元,惠及人口5 000多万(国家统计局数据)。看来,虽然“红包”不小,但也并非“普降甘霖”。那么这600亿元的免税红包,到底花落谁家?哪个群体受益最大呢?这是一个令人眼红的问题,所以很有必要细细加以梳理。可供参考的相关研究文献不多,很可能是因为直接数据较难获取。本文将通过间接数据获取,解决这一研究难题。
二、最大受益人分析
(一)最大受益人定位
虽说是六项扣除,但对于大多数纳税个体来说,真正具有稳定长效作用的,其实只有三项,即子女教育、房贷利息以及老人赡养。大病医疗发生几率太低,房租支出与房贷利息很少同时叠加,继续教育周期短暂,且一般发生在一贯重视学历的高学历人群。因此,此项税改政策的最大受益者一定是那些上有老、下有小、月月还房贷、月入过万、学历很高的城市中青年精英。前三点很明显,属于必要条件,同时具备才能“吃满”抵扣政策;后三点,是可行条件,万元以上的稳定的月收入,才能保证“三险一金”专项基本扣除(约为工资的22%)和5 000元个税起征点扣除之后仍有充足的税前收入可供抵扣,否则的话,即便具备所有必要条件,也终会因收入不足无法抵扣或难以全额享受抵扣。而月入过万这样稳定的高收入人群,通常都是具有高学历的城市精英,城市农民工和低学历人群在总体上很难取得这样稳定的高收入。
(二)最大受益人计量
将税改最大受益人群体准确定位之后,接下来的问题就是这个群体受益人数的计量,若想大致估算符合上述六点条件交集的人數,就会受到数据的可得性限制,难以直接得到这个数字,这就不得不进行以下的统计分析,划定交集的年龄段,辅以全国城乡人口比例和城镇高等学历比例解析,曲折圈定交集人数。
三、子女教育扣除对象的年龄分布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字可知,我国青年男女平均结婚年龄为25岁,大约两三年后也就是27岁左右生育子女,子女3岁入托,6岁入学,历经九年义务教育,三年高中,三四年大学,有的还可能读硕读博,平均完成学业进入社会工作的年龄为23岁。也就是说,父母可享受子女教育扣除的年龄区间为30~50岁。
四、房贷利息或租金扣除对象的年龄分布
青年人大学毕业通常都会经历一段租房的时间,工作四五年后有了一定积蓄,工作也稳定了,就会开始考虑贷款购买首套房(均价100万元),由于房产三成首付通常都会得到父母援助,因此持续还贷20年,大约在50岁之前即可偿清首套房贷款本息,这样房租加房贷利息可抵扣的年龄区间大体在25~50岁。
五、老人赡养费用扣除对象的年龄分布
上代人的婚育年龄都比现在稍早,约在24左右岁,因此当他们年满60的时候,子女通常都已是三十五六岁。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9年中国人平均预期寿命为77.3岁,城镇人口寿命稍长,平均会达到80岁,此时子女的年龄应该在五十五六岁,因此老人赡养扣除对象的年龄区间大体应该是36~56岁。
六、最大受益人群年龄分布及人数估计
综上所述,最大受益人年龄分布取交集为36~50岁。中国家庭金融调查(CHFS)的数据显示,2017年末,这个年龄段的全国人口约为34 128万人,当年的城镇化率为58.52%(来源于国家统计局数据),2019年中国人力资本报告(央财)显示,城镇人口高等学历(大专以上)占比26.7%,考虑到专科学历与本科以上学历的现实工资差距,按照专本各一半的比例,城镇人口高学历系数不妨只取一半,即13%。在默认全国人口年龄正态分布前提下,估算交集人数=34 128×58.52%×13%≈2 596万人,与国家统计局2018年末公布的月入过万者占劳动人口的3%(约为2 700万人)基本吻合,100万人的差距,一来自于时间口径不同,二来自于统计口径不同。这大约2 600万的中青年城市精英,便是专项附加抵扣税改政策的最大受益者。
当然,这些最大受益者也并没有全部“吃满”政策,否则按照“吃满”政策人均免税200元/月、2 400元/年来算,全年免税额就已经超过600亿元,而国家统计局公布2019年全年的专项附加抵扣免税额才600亿元出头,而惠众是5 000多万人。也就是说,他们占了全部受益人的五成,这一点无论从国家税务总局官员发言还是人民日报文章都可以得到相应印证。国家税务总局收入规划核算司司长蔡自力介绍,从一季度不同年龄区间的减税效果看,36~50岁的人群是获益最大的群体,占比达五成,其抵扣项目绝大多数集中在赡养老人、住房和孩子教育。
没有“吃满”政策的原因有很多,第一,可能是收入不足,虽然是城市精英,但有人的月收入可能没有过万,导致不能全额抵扣,高学历者高收入只是大概率事件,并不是必然的;第二,很可能有人不全满足必要条件,有漏项,比如家里全款买房没有房贷,或者多子女共同分摊老人赡养的工作等等;第三,最大可能是夫妻双方专项附加抵扣的分流,尤其子女教育和房贷利息两项,是一定要分流的,一方抵扣,另一方就不能再抵扣。 除了最大受益人这五成之外,其余五成受益人分布在年龄段的两端,前段35岁以下的群体,主要抵扣的是房租或房贷利息,加上少量子女教育;后段50岁以上的群体,主要抵扣的是父母养老项目。
七、政策评价
通过以上分析不难看出,专项附加抵扣政策的最大受益人群相对集中,即城市劳动人口中的中坚力量,减税的广度无法与普调起征点相比。但這正是专项扣除政策的固有特点和税改初衷,相比于以前单纯提高起征点的个税改革,专项附加扣除政策更充分地考虑了个人负担的差异性,更符合个税平衡收入的基本原理,在具有减税普遍性的同时,也更体现出差异化、公平性、合理性。
有人没能从中受益,就怀疑政策的合理性,指责政策覆盖面太窄,或者偏向了高学历高收入人群。其实5 000多万人的覆盖面并不窄,个税起征点上调后,剩余的实际纳税人只有1亿出头,也就是说专项附加抵扣覆盖率高达50%。认为覆盖面窄的,大概是拿它与整个劳动人口数进行对比,那样是显然没有道理的。劳动力人口两端,一老一少受益少些,也确是事实。但专项抵扣,顾名思义,就是带有很强的靶向性和局部性,是给家庭负担和纳税负担重的人精准减税。年轻劳动力家庭负担轻,收入不高,应税所得少,所以可抵扣的就少;50岁以上年老的劳动力,收入一般较高,家庭负担越来越小,因此抵扣少些,纳税多些,也体现了税收公平。
总而言之,专项附加扣除政策靶向聚焦教育、住房、养老、医疗等重要的民生支出项目,深得民心,使家庭负担越重的人可享受的扣除越多、受益越大,城市中青年精英是这一政策的最大受益者。此政策达到了精准减税的预期效果,彰显了国家的税收公平。
参考文献:
[1] 甘犁.个人所得税专项附加扣除的影响:哪个群体受益 [EB/OL].网易财经,2019-12-09.
[2] 甘犁.专项附加扣除应惠及个税起征点以下人群[EB/OL].网易财经,2019-09-26.
[3] 费兰玲,刘志玲.公平视角下个税新政策的不足与完善对策[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0,(9).
[4] 周博文.新个税改革6项专项附加扣除重点问题研究[J].财富时代,2020,(3).
Study on the Beneficiary of Special Additional Deduction of Individual Income Tax
WANG Xing-cheng
(TIanjin College of Commerce,Tianjin 300350,China)
Abstract:The special additional deduction tax reform policy of personal income tax benefits people’s livelihood and involves the interests of thousands of families.Now that the policy has been in place for more than a year,how effective is it?Who is the biggest beneficiary?Is it reasonable These sensitive issues have attracted the attention of experts and scholars and hundreds of millions of people.To answer this question correctly,we must speak with factual data,but it is difficult to collect key data directly,so,the paper analyzes the distribution of the largest beneficiaries of tax reform policy by obtaining data indirectly,and estimates the number of people and benefits of this group,on the basis of which,the effect of tax reform policy is evaluated.
Key words:special additional deduction;the largest beneficiary;age distribution;number estimate;policy evalu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