蛋鸡疫病防控工作的实施路径研究

来源 :中国动物保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equst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doi:10.3969/j.issn.1008-4754.2021.11.036
  摘要:近年来国内蛋鸡产业逐渐朝着规模化、集约化以及标准化的方向迈进,在这一过程中蛋鸡疫病逐渐成为阻碍蛋鸡养殖业发展的关键性因素,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蛋鸡产品的质量安全,对食品安全乃至公共卫生带来威胁。基于此,本文结合笔者实际工作研究,分析了蛋鸡疫病的危害,探讨了当前蛋鸡疫病防控工作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蛋鸡疫病防控工作的实施路径。
  关键词:蛋鸡;疫病防控;工作路径;实践研究
   疫病的发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蛋鸡健康生长,若不采取科学有效的防控措施,可能导致大规模的流行疫情,给当地蛋鸡养殖业的发展带来非常大的阻碍。当前开展好蛋鸡疫病防控工作是确保蛋鸡养殖业持续稳健发展的基本前提,借助于开展好流行病学调查,了解地方常见疫病的发生规律,确保疫病出现后能够第一时间得以控制,保证养殖户的经济效益。
  1 蛋鸡疫病的危害
   蛋鸡养殖属于很多地区养殖户的重要经济来源,蛋鸡饲养周期更长,出现疫病的几率也相对更高。为确保养殖户获得更高的经济收入,应当维持好蛋鸡稳定的产蛋量,促进其免疫力提升,严控疫病发生几率。蛋鸡发生疫病后主要表现出如下两方面的危害:首先是对鸡群的健康生长带来影响,疫病发生后往往会在短期内造成大面积的传播,影响整个鸡群的产蛋量;其次是对养殖户经济收入带来影响,食品安全问题已经成为了现代人最为关注的问题之一,质量不达标的蛋鸡产品会对人们的生命健康安全带来很大威胁,而这些威胁往往是在各类疫病中产生的。比如说近年来H7N9型禽流感对蛋鸡养殖业造成了很大的影响[1]
  2 蛋鸡疫病防控工作存在的问题
  2.1 疾病防控措施不足
   目前大部分禽畜养殖场都实施循环周转的养殖策略,尤其是禽类、蛋鸡养殖。循环周转养殖即之前一批鸡淘汰时刚好下一批鸡能够达到产蛋高峰期。依托于此类有机衔接的养殖模式能够确保蛋鸡产量保持稳定。但各个批次的蛋鸡可能出现病原传播,难以切断发病根源,长时间采取这样的防控模式会提升疫病发生几率,加速变异。在实际工作调研中发现,现阶段很多蛋鸡养殖场对蛋鸡的饮用水以及饲料质量并未做好科学的质量管控,蛋鸡疫病防控措施不到位的现象普遍存在。
  2.2 消毒设施有待完善
   坚持定期进行消毒有助于促进蛋鸡产品质量的提升,在实际工作中了解到很多蛋鸡养殖场都表现出消毒设施不完善的问题。由于消毒不及时、不到位很容易导致禽流感、传染性支气管炎、传染性囊病、大肠杆菌、支原体等疫病因子在养殖场中传播。另外很多时候在对蛋鸡进行输送的过程中,养殖场并未对外来车辆和人员实施彻底有效的消毒,从而导致疫病传播。同时消毒剂的不合理使用以及消毒液配置标准不符都会影响到疫病防控工作的实效性。
  2.3 免疫检测没有落实
   免疫检测属于蛋鸡疫病防控工作的关键环節,然而现阶段很多养殖场并未建立蛋鸡免疫档案,并未落实好流行病学调查工作,制约了地方蛋鸡养殖产业的持续发展。如果不能够第一时间开展好免疫检测工作,很容易让病原微生物处于频繁活动状态,导致禽流感病毒、沙门氏菌、大肠杆菌等任意传播,若在此期间正处于蛋鸡出场时,会在很大程度上降低其产蛋量,造成蛋鸡受病原微生物的影响,还可能出现呼吸道疾病,对养殖户造成非常大的经济损失。
  2.4 缺乏科学管理意识
   现阶段很多养殖户依旧是按照过去积累的经验和习惯开展养殖管理工作,对于疫病防控的相关知识技能掌握不足,"预防为主"的理念是仅仅凭借疫苗预防,无论过去的养殖管理活动是否正确,只要没有发生疫病就总结成可复制的经验方法,再用这些不科学的经验方法指导之后的养殖活动。养殖场专业管理人员数量不足,鸡舍和场区并未定期进行消毒,人员、车辆等没有彻底消毒便任意进出养殖场,鸡舍内部通风不足,病鸡死鸡盲目处理,用完之后的疫苗瓶任意堆放,一些养殖场的饮用水和饲料甚至检验不合格等[2]
  3 蛋鸡疫病防控工作的实施路径
  3.1 完善免疫程序
   科学开展好免疫工作是蛋鸡疫病防控的重要策略,借助于抗体跟踪比较的途径,对目前已有的免疫程序予以完善和优化,确保免疫流程更加科学化,促进免疫效果的不断提升。在蛋鸡免疫接种时需要严格遵循免疫流程,委派专门的工作人员负责接种,同时推进蛋鸡养殖场内部兽医队伍建设工作,对接种操作予以不断规范。正式接种前选择稀释液或生理盐水予以稀释,稀释后的疫苗需要在2h之内进行注射,如果存放时间过久禁止使用,选择灭活疫苗实施接种应当让其提高到室温后进行注射,从而防止免疫应激。对于疫苗的采购、运输以及保存等都必须要严格按照相关规定进行,特别是要强调疫苗运输时的温度管理。
  3.2 落实培训指导
   动物疫病防控工作人员必须要深入到当地蛋鸡养殖户中开展好全面的流行病学调查工作,了解当地蛋鸡养殖场疫病发生规律和基本情况,指导养殖户在春秋季节接受集中免疫接种。对蛋鸡血液予以定期采集,做好沙门氏菌凝集抗原检测,如果发现隐性感染病例,必须第一时间对鸡群进行淘汰净化,防止沙门氏菌的大规模传播。指导当地蛋鸡养殖户建立健全卫生管理工作机制,开展好鸡舍内外的消毒处理工作,明确要求其每日对蛋鸡饮水槽、饲料槽等实施全面清洗,做到封闭式养殖管理,对于非养殖场人员应当严格控制其进出生产区域,进出车辆以及人员都应当予以充分消毒后才允许放行[3]
  3.3 做好消毒管理
   消毒管理属于蛋鸡疫病防控工作的关键环节,应当要求养殖户每周定时开展1~2次消毒作业,每月开展一次彻底消毒,应当特别强调夏冬两季病毒高发阶段的消毒管理。通过科学有效的消毒不但可以净化处于空气内的病原体,还可以灭杀蛋鸡呼吸系统中可能存在的致病菌,确保其健康生长。疫病出现的初期阶段必须坚持每天进行消毒,所使用的药物要结合实际情况予以选择,确保其浓度控制在有效范围,将不同消毒药物予以交替使用可以避免病菌产生耐药性,另外也应当做好养殖场的饮水消毒作业。   3.4 加强防控监管
   ①应当建立健全监督管理和巡查工作机制。动物疫病防控工作人员应当作為地方蛋鸡养殖场的监管责任人,不定期对养殖场的基本情况予以监督和巡查,如果出现漏洞第一时间指出,同时依靠完善的奖惩机制来激发养殖户遵守工作制度的积极性;②贯彻执行四报告制度,要求养殖场在蛋鸡引入、发病、死亡以及出栏等环节应当第一时间进行上报,从而及时掌握辖区蛋鸡出栏和疫病状况,把内防外堵工作真正落实;③应当设置完善的疫病防控设施,督促养殖场对蛋鸡疫病防控设施予以更新维护,确保其处于正常状态。
  3.5 提高雏鸡质量
   对于蛋鸡疫病防控来说,提升雏鸡质量,保证其具有较强的免疫力,确保品种纯正,能够在很大程度上降低疫病发生几率,确保其产蛋量。首先,在进行雏鸡的饲养管理过程中必须要促进其营养水平的提升,尤其是应当尽量避免选择杂料与辅料,确保营养物质可以被其更好吸收,促进雏鸡免疫力与生产性能的增强;其次应当科学选择疫苗,对于疫苗的使用来说必须要根据养殖场的实际情况,为其提供专家咨询,给出有针对性的建议,同时开展好抗体检验工作,分析了解抗体衰减水平,进而指导养殖场开展好免疫工作。在这一过程中应当尤其重视新城疫等疫苗的免疫方法选择,根据具体情况科学选择气雾、饮水免疫等[4]
  3.6 科学饲养管理
   ①应当科学确定蛋鸡养殖场的具体位置,在对养殖场的位置予以确定时必须要尽量远离屠宰场、垃圾处理厂、化工厂等,尽可能设置在较为平坦且水源安全干净的区域,确保养殖场附近的交通条件通畅便捷;②必须要对蛋鸡养殖场内部进行合理布局设计,其中应当有生活区、功能区以及废弃物处理区,避免蛋鸡四处流窜,还应设置好围栏,以便于进行统一集中管理;③开展好饲养管理工作,要求养殖户在蛋鸡养殖过程中,一个生产区中仅仅可以饲养相同批次的蛋鸡,避免不同批次蛋鸡病原体出现交叉感染的情况,各个生产区的养殖人员避免随意乱窜。
  4 结语
   总而言之,当前养殖规模逐渐增加,各类疫病的发生几率也有所增加,为确保蛋鸡养殖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基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必须要坚持从各个环节着手,指导蛋鸡养殖户建立科学高效的疫病防控体系,开展好宣传引导工作,落实科学饲养管理措施,加强监督防控,促进本地蛋鸡养殖业的稳步发展。
  参考文献:
  [1] 朱贵民.规模蛋鸡场疫病的防控现状与改进措施[J].畜牧兽医科技信息,2020(12):170-171.
  [2] 张倩,任景乐,吕良鹏,等.种鸡场重要垂直传播疫病防控经验浅谈[J].山东畜牧兽医,2020,41(11):42-43.
  [3] 刘光辉,程俊贞,闫若潜,等.河南省蛋鸡生产生物安全管理现状及建议[J].中国兽医杂志,2020,56(10):101-105.
  [4] 韩志伟,王琪,李永福.我国蛋鸡疫病防控中的几个核心问题[J].吉林畜牧兽医,2020,41(10):45.
   基金项目:江苏现代农业(JATS[2020]183)。
   *通讯作者
其他文献
doi:10.3969/j.issn.1008-4754.2021.11.007  摘要:畜牧业的发展在提高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以及个人收入水平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养殖过程中的疫病问题还经常会给养殖户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其中猪高热病的发生比较常见,但是在治疗上却经常出现药物使用不当的问题,继而导致猪的死亡率提升。基于此,本文就治疗猪高热病药物使用误区进行了分析,以此给当前的猪高热病防治提供科学的理
doi:10.3969/j.issn.1008-4754.2021.11.014  摘要:豬脑膜炎是指由病原微生物引起的软脑膜、蛛网膜、脑室或脑脊液发生的急性炎症,引起猪脑膜炎的病原微生物有很多,如猪伪狂犬病毒、猪链球菌、猪乙型脑炎病毒、李氏杆菌、猪副嗜血杆菌等,这些病原微生物侵入生猪体内后均会引起脑膜炎症状,其中以猪链球菌病的发病最为广泛。本文介绍了猪脑膜炎的病原学、临床症状、病理变化及诊治方法
doi:10.3969/j.issn.1008-4754.2021.11.018  摘要:奶牛产后瘫痪作为一种分娩前后常见的代谢性疾病,需要重点做好防治。本文主要是从发病的原因、临床症状以及鉴别诊断出发,提出了综合防治的措施。  关键词:产后瘫痪;病因;临床症状;鉴别诊断;防治   奶牛产后瘫痪也被称为是生产瘫痪,是母牛在分娩的过程中突然发生的一种严重的代谢性疾病,属于奶牛常见的产科疾病,产奶量
doi:10.3969/j.issn.1008-4754.2021.11.017  摘要:长期以来,食品安全问题始终是人们一直关注的重点问题,尤其是肉类食品安全。新时期,养殖业在不断的发展和进步,家畜的养殖数量和质量得到了显著提升。与此同时,各种疫病的发病几率更高。为提高养殖质量,保证食品安全,还需重视疾病的防治,落实好各项防治工作,有效防控各种家畜常见疾病。当前各种疾病呈现高发趋势,一些疾病呈现
doi:10.3969/j.issn.1008-4754.2021.11.020  摘要:牛疥癣病属于一种皮肤型传染病,一般在冬春交接时容易发生,由疥螨和痒螨寄生于皮肤内引起的。发病牛只通常表现皮肤发痒、受到感染的部位皮毛脱落,并且与健康皮肤之间有明显的界限,边缘处呈颗粒样小结节,随着病情发展逐渐变成水泡或脓泡,最后形成痂皮,皮肤发硬且粗糙,病牛食欲下降、逐渐发生消瘦,生长发育迟缓,增重不足等。由
doi:10.3969/j.issn.1008-4754.2021.11.028  摘要:羊双腔吸虫病是一种常发的慢性消耗性寄生虫病,具有季节流行性和地方流行性特点,羊群感染后不仅饲料消化率下降,还会出现发育迟缓甚至死亡。笔者结合自身工作经验,对羊双腔吸虫病的病原特征、流行病学进行分析,为提高养殖户的鉴别诊断能力,又对其发病症状、病理解剖和诊断方法进行总结,最后提出了治疗和预防措施,供同行交流参考
doi:10.3969/j.issn.1008-4754.2021.11.024  摘要:随着养牛业规模壮大,牛群饲养密度迅速扩大,牛场疫病防治难度也随之增加。牛沙门氏菌病又称牛副伤寒,主要由饲养管理不当导致,病牛出现以消化道炎症为主要特征的临床症状,具有传染性强、传播途径广、发病率高等特点,不利于牛群正常生长和生产。笔者结合自身工作经验,对牛沙门氏菌病的综合防治进行概述,供同行交流参考。  关键
doi:10.3969/j.issn.1008-4754.2021.11.026  摘要: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显著提升,对牛肉制品的需求量显著增加,这也就直接推动了牛养殖产业的健康发展。但随着养殖规模的不断扩大,牛包虫病的发生流行率呈现逐年升高的态势,已经成为放牧地区常发病和高发病。很多养殖户在牛宰杀过程中脏器组织处置不科学,没有实施有效的无害化处理,造成包虫病由牲畜向着人类群体传播蔓延,导致包
doi:10.3969/j.issn.1008-4754.2021.11.029  摘要:我国是养羊大国,养殖规模扩大,但随之而来的就是疫病的流行。如果不重视羊疫病防控问题,将严重影响我国养羊业的发展,降低国际市场竞争力。对养羊场而言,必须重视羊疫病问题,提高防控技术和水平。本文主要就羊疫病的流行原因、防控原则和基本方法进行综述,以供养殖户参考。  关键词:羊疫病;防控;饲养管理;消毒  1 羊疫
摘 要:文章首先从思想政治工作在电力企业环境中的价值的角度展开分析和说明,而后进一步就如何切实有效地提升电力企业环境中的思想政治工作,并且有效实现必要优化,对于构建起更为完整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切实推动我国电力企业不断成熟,推动我国电力事业向前发展有着一定的积极意义。  关键词:电力;企业;思想政治;基层  基层是一切企业发展的基础,是直接面向市场实现企业价值的接口,同时也是企业的服务以及产品产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