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脑膜炎的病原学、临床症状与诊治

来源 :中国动物保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oolboywc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doi:10.3969/j.issn.1008-4754.2021.11.014
  摘要:豬脑膜炎是指由病原微生物引起的软脑膜、蛛网膜、脑室或脑脊液发生的急性炎症,引起猪脑膜炎的病原微生物有很多,如猪伪狂犬病毒、猪链球菌、猪乙型脑炎病毒、李氏杆菌、猪副嗜血杆菌等,这些病原微生物侵入生猪体内后均会引起脑膜炎症状,其中以猪链球菌病的发病最为广泛。本文介绍了猪脑膜炎的病原学、临床症状、病理变化及诊治方法,以期帮助生猪养殖户正确认识猪脑膜炎疾病,并加以预防。
  关键词:猪;脑膜炎;临床症状;诊治
   随着我国畜牧业的不断发展,畜禽养殖数量不断加大,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从事生猪养殖行业,疾病作为影响生猪养殖业的重要因素应当正确的进行预防。猪脑膜炎病的病原较为复杂,有多重病原微生物均能引起此病,且近年来多重病原混合感染的病例数量越来越多,这就需要养殖户正确的认识猪脑膜炎这一疾病,制定科学合理的防治措施,减少疾病的发生。
  1 病原学
   能够引起猪脑膜炎的病原微生物主要有猪伪狂犬病病毒、猪链球菌、猪乙型脑炎病毒、李氏杆菌和猪副嗜血杆菌等,这些病原进入生猪体内后均能够造成脑部的炎症反应,导致脑炎的发生[1]
  猪伪狂犬病毒是疱疹病毒科疱疹病毒甲亚科的成员之一,病毒粒子为原型,分为有囊膜的病毒粒子和无囊膜的病毒粒子,本病毒对环境的抵抗能力较强,在环境中可以存活7d,在腐败物中可以存活11d,但对乙醚、氯仿、福尔马林等试剂敏感,80℃下3min能够将其灭活。
   猪链球菌病作为重要的人畜共患病其病原为链球菌[2],目前猪脑炎性链球菌可以分为15个菌群,C群能够引起猪急性败血性链球菌病,发病过程有脑膜炎症状。猪链球菌有35个血清型,其中2型猪链球菌引起的疾病最为常见,本细菌为革兰氏阳性菌,有荚膜,常散在或成对存在,仅在液体中培养时才能形成链状,细菌呈橄榄状,是兼性厌氧菌,能够形成β溶血。
   猪乙型脑炎是一种重要的人畜共患虫媒病毒病,病毒呈球形,有囊膜,囊膜外有棘状突起,病毒粒子为20面体对称结构,在PH值为6.4~6.8之间时有凝结红细胞的能力,乙脑病毒对环境的抵抗能力较弱,常用的消毒剂如乙醚、氯仿、蛋白水解酶等均能使其灭活,100℃下2min灭活。蚊虫是这一病原的主要传播媒介,所以发病多集中在盛夏。
   猪李氏杆菌是革兰氏阳性菌,在体内时为球形,体外培养可成链球状或杆状,多散在也可形成“V”型,没有荚膜和芽孢,温度适宜时有鞭毛,能运动。李氏杆菌的菌体抗原有15种,鞭毛抗原有4种,按照其血清型的不同又可以分为7个血清型和12个亚型。本菌能够在粪便或土壤中长期存活,但对于氢氧化钠、酒精、石碳酸等消毒药品的抵抗能力不强。
   猪副嗜血杆菌是革兰氏阴性菌,外形呈杆状或球杆状,本菌有15种血清型,以4型、5型和13型最为常见。猪副嗜血杆菌主要经过空气传播,首次感染的患病猪症状较为严重,且本病与猪蓝耳病往往并发。
  2 临床症状及病理变化
   猪伪狂犬病的患病猪表现为体温升高、呕吐、拉稀、共济失调、角弓反张和四肢呈游泳状,年龄稍大的猪患病后会表现为呼吸困难,体温升高,食欲减退,成年猪发病后一般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怀孕母猪感染后表现为流产或产死胎。剖检患病猪可以看到脑膜充血、水肿、出血,脑脊液变多,中枢神经系统存在弥漫性非化脓性脑膜脑炎。
   猪链球菌病引发的脑膜炎往往侵害3月龄的幼猪,患病猪体温升高,被毛凌乱,眼睑有水肿,公猪出现包皮积液,将积液挤出后有脓状液体,耳尖发绀呈蓝紫色,食欲减退。步态不稳,向一侧卧倒,头颈部后仰,四肢呈游泳状滑动,或乱踢乱动,严重时会出现口吐白沫的现象[3],当患病猪为15日龄内的仔猪时,患病猪会出现严重的跛行,吸吮无力,通常因饥饿而死。进入濒死期后,患病猪的体温会有明显下降,最终因心力衰竭而死。剖检患病猪可以看到全身淋巴结为紫红色,鼻腔里有浆液性分泌物,气管内有白色泡沫,肺部水肿、充血,肝脏为土黄色,脾脏肿大,肾脏和膀胱有充血,脑脊液明显增多,小脑充血,脑膜增厚。
   患有乙型脑炎的仔猪表现为体温升高,精神沉郁,食欲减退,粪便呈干球状,尿液变少且颜色加深,出现跛行,运步不稳,乱冲乱撞,有视觉障碍。公猪患病则表现为睾丸炎,母猪患病表现为繁殖系统障碍。剖检患病仔猪,可以看到脑水肿,胸腔积液,淋巴结充血,肝脏和脾脏有坏死灶,脊髓内有充血。由于出现脑水肿,所以仔猪的中枢神经系统区域性发育不良,大脑皮层的厚度降低,能够看到小脑发育不全和脊髓鞘形成不良。如果娩出即为死胎,此时皮下水肿有胶样浸润。母猪流产后子宫内有充血、水肿,且子宫黏膜有黏稠分泌物。
   李氏杆菌病的患病猪表现为脑炎症状,意识丧失,运动失调,出现转圈、不自主后退、以吻触地,有的会出现前腿张开,四肢为游泳状,全身性痉挛,肌肉僵硬,头颈后仰,口吐白沫。也有的表现为前肢或后肢麻痹,无法站立,如果麻痹的是后肢表现为犬坐,或拖着后肢前行。当李氏杆菌感染刚断奶的仔猪或哺乳仔猪时常常表现为单纯的脑膜炎,无其他症状。解剖患病猪,可以看到脑膜和脑部充血、水肿,脑脊液变多且浑浊,脑干变软,有化脓灶。将脑部进行组织切片,血管旁有单核细胞浸润的血管套。
   猪副嗜血杆菌感染的患病猪表现为体温升高,呼吸困难,呈腹式呼吸,耳尖发紫,眼结膜略有蓝紫色,不愿行走,共济失调,在濒死期四肢呈划水状。剖检患病猪可以看到脑膜炎病变,有的表现为心包炎、关节炎、胸膜炎或腹膜炎,有多发性纤维素性或浆液性炎症反应。
  3 诊治方法
   根据临床症状和剖检变化可以判断患病猪是否患有脑膜炎,当确定为脑膜炎后应当检测感染的病原微生物,结合实验室检查的结果进行诊断。较为直观的方法是进行病原学鉴定,采集患病猪的血液、肝脏、脾脏、脑脊液等进行涂片,经革兰氏染色判断是否为细菌性疾病,如果为病毒性疾病可以进行病毒分离培养。或者也可以选择酶联免疫吸附试验进行检测,可以准确的判断是由哪一种病原微生物引起的猪脑膜炎。
   当确诊为猪脑膜炎后,首先应当将患病猪与健康猪隔离,而后根据不同的病原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由于患病猪大多数有明显的神经症状,所以可以使用山梨醇等药物降低颅内压,也可以适当给予水合氯醛或氯丙嗪等镇定药物进行镇定。猪伪狂犬病和猪乙型脑炎病尚无特效药物可供治疗,所以应当科学地进行疫苗接种,定期消毒以减少疾病的发生。猪链球菌病的治疗可以使用青霉素和磺胺嘧啶钠,但值得注意的是,这两种药物混合后会发生酸碱中和反应,所以不能混合使用。猪李氏杆菌的治疗可以使用磺胺嘧啶钠、庆大霉素、链霉素等进行治疗。猪副嗜血杆菌可以使用抗生素进行治疗,常用的抗生素有氨苄西林、庆大霉素、大观霉素等,需要注意的是有一些猪副嗜血杆菌对青霉素、氨基糖苷类药物有抵抗性,通常不适用本类药物。
  4 小结
   任何疾病都应当以预防为主,防大于治,所以在日常的饲养管理中,应当定期注射疫苗,加强饲养管理,保障猪群健康。
  参考文献:
  [1] 王亮.猪脑膜炎型链球菌病的诊断与防治[J].现代畜牧科技,2015(5):98.
  [2] 郑列丰,陈泽祥,吴礼洁,等.猪脑炎型链球菌的生物学特性初步研究[J].广西畜牧兽医,2006,22(6):243-245.
  [3] 刘小东.猪脑炎型链球菌病的诊治经验[J].农业开发与装备,2018(9):239.
   作者简介:戴爱琴(1988.11— ),女,江苏如东人,兽医师,硕士,主要从事畜牧工作。
其他文献
doi:10.3969/j.issn.1008-4754.2021.11.005  摘要:在动物防疫体系中,出入境动物检疫是非常重要的组成。近些年来,全球动物疫情呈现出高发态势,容易向我国传入外来动物疫病,进而对我国的畜牧业发展造成威胁。因此,需进一步完善出入境动物检疫体系,提高出入境动物检疫水平,避免向国内传入外来疫病。  关键词:动物疫病;流行趋势;动物检疫   新时期下,国与国之间的交流贸
doi:10.3969/j.issn.1008-4754.2021.11.004  摘要:兽用抗菌药是临床控制感染类疾病的重要药物品类之一,能占到养殖场所有用药种类的50%以上,从化学结构特征来看,兽用抗菌药包括青霉素类、头孢类、氨基糖苷类、大环内酯类、林可胺类等,每种抗菌药都有其特定的作用机理和对应的抗菌谱,实际生产过程中应结合本场或本地区常流行的疾病针对性选择;抗菌药在使用时方法一定要科学,为
doi:10.3969/j.issn.1008-4754.2021.11.012  摘要:猪肉具备较高的营养价值,深受消费者喜爱。当前随着生猪养殖业的集约化、规模化发展,猪疝气病呈现出高发趋势,该病主要是由于机械性外伤导致腹压增高所引发的,采用手术方法治疗猪疝气病,不仅安全可靠,而且不易于复发。基于此,本文以实例探讨了猪疝气病的手术治疗方法。  关键词:猪;疝气病;手术治疗   上犹县生猪规模养
doi:10.3969/j.issn.1008-4754.2021.11.009  摘要:仔猪腹泻是生猪养殖的一种常见病,大多是因感染传染性胃肠炎病毒、饲料营养缺失等因素引起。仔猪腹泻易发于冬春寒冷月份,发病初期的症状主要是发热、咳嗽等,中期症状主要是呕吐、腹泻,后期症状主要是脱水、甚至酸中毒等,导致仔猪死亡,严重影响了养殖场的经济效益。因此,需要提升对仔猪腹泻病的防治意识,明晰仔猪腹泻的原因,积
doi:10.3969/j.issn.1008-4754.2021.11.013  摘要:仔猪腹泻在养猪生产中是一种常见病,引起本病的原因非常多,主要原因包括仔猪感染病原微生物、饲养管理、饲料营养、断奶等应激以及仔猪自身的生理特点等。在养猪过程中,仔猪非常容易发生腹泻,尤其是1~3月龄的仔猪更易发生。患病后严重影响仔猪的生长发育,使其抗病力和免疫力降低,体质变差,一般还易继发感染其它疾病,致使料肉
doi:10.3969/j.issn.1008-4754.2021.11.015  摘要:通过应用“种猪分阶段、仔猪按周龄采集样本,监测免疫抗体”的主要动物疫病免疫效果评估模型,对唐山市7个规模猪场开展猪O型口蹄疫免疫效果评估,结果为50~70日龄首免、80~100日龄二免的猪O型口蹄疫免疫程序,由于首免相对靠后,造成仔猪4~7周龄免疫抗体水平较低,不能保障该阶段免疫效果,一旦存在病原感染,有发生
doi:10.3969/j.issn.1008-4754.2021.11.010  摘要:随着生猪养殖市场的不断扩大和规范,如何提高生猪疫病防控机制和水平是当下生猪疫病相关检测部门和养殖户的重要探究方向,结合现阶段养殖户的养殖数据来看,我国猪肉市场呈现出供小于求的局面,而生猪疫病作为影响生猪养殖质量与产量的重要因素,务必要认识到生猪疫病防控的重要性,进而通过科学有效的防控体系和举措来推进我国生猪养
doi:10.3969/j.issn.1008-4754.2021.11.006  摘要:猪伪狂犬病是由伪狂犬病毒引起猪感染的一种急性动物传染病。被感染猪多以发热、奇痒和脑脊髓炎症为主要临床特征,其中仔猪神经症状较为明显,病死率可达100%。近年来,随着非洲猪瘟疫情蔓延,规模化生猪养殖场生物安全防控逐步升级,但部分中小规模养殖场仍存在生物安全意识不强、免疫效果不佳以及引种检疫不规范等因素,导致猪伪
doi:10.3969/j.issn.1008-4754.2021.11.011  摘要:本文就引起猪腹泻的寄生虫性疾病进行分类辨识临床诊断,供养殖户参考。  关键词:猪;寄生虫;血液原虫;腹泻;辨识诊断   猪腹泻主要发生在四个阶段:1~3日龄的新生仔猪;3~20日龄的哺乳仔猪;断奶后至2月龄仔猪和2月龄以上猪。由于引起猪腹泻的因素很多,临床上可将其归结为病原性腹泻(病毒性腹泻、细菌性腹泻、寄
doi:10.3969/j.issn.1008-4754.2021.11.007  摘要:畜牧业的发展在提高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以及个人收入水平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养殖过程中的疫病问题还经常会给养殖户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其中猪高热病的发生比较常见,但是在治疗上却经常出现药物使用不当的问题,继而导致猪的死亡率提升。基于此,本文就治疗猪高热病药物使用误区进行了分析,以此给当前的猪高热病防治提供科学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