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黻贬谪赣南心路历程浅析

来源 :文教资料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aiyueyue131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贬谪,对古代知识分子而言,既意味着一种人格的蹂躏和自由的扼杀,又标志着一种沉重的忧患和高层级的生命体验。突如其来的变故使他们产生了一系列心理变化。本文以南宋末年的刘黻为例,深入剖析其贬谪赣南的心路历程。
  关键词: 刘黻 贬谪 赣南 心路历程
  刘黻,字声伯,号蒙川,乐清人。“早有令闻,读书雁荡山中僧寺。时丁大全方为台属,劾奏丞相董槐,迫逐去国,将夺其位。黻率同舍生伏阙上书……书上,忤执政,送南安军安置。”(《宋史·刘黻传》)刘黻因得罪权臣丁大全而被贬南安,这一人生变故对他从心理上和生理上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国家的软弱无力加上被贬极度低落心情使得刘黻满腹报国无门的感伤,“名方登禁掖,身已谪南源”(刘黻《拜无垢先生祠》)的境遇产生了巨大心理落差,同时面对陌生的自然环境,恶劣的生活环境及语言、文化上的差异,使得他产生了沉重的生命荒废感,意志曾一度消沉,正如唐朝元稹《酬乐天见寄》诗中所谓“瘴色满身治不尽,疮痕刮骨洗应难”。但同时,从小受到“治国平天下”儒家思想的熏陶教育,使其内心深处仍然不甘沉沦,仍然不屈地与复杂人生作斗争。身处贬居之地,刘黻内心是不平静的,充满了重重矛盾,进行着激烈的心理斗争,经历了一场艰难的心路历程。
  一、凄惨落寞心境
  古时的赣南因为地近岭南,被称为瘴疠之地,人们视为畏途。刘黻来到赣南,被君主、统治集团抛弃的沉重心理包袱和来到一个陌生地域的恐惧感,经济落后、文化落后、自然环境和生活环境恶劣,像团团浓雾笼罩在刘黻的心头。南安军地处偏僻,“山峨兮,水泚;地鳞鳞兮,岭之阯”,(《横浦操》)是一个充满危险的地方。这里高山大岭,人烟稀少,瘴气很重,“庾江之滨,妖雾昼熏,炎熇夏郁,林鸱厉吻,溪驽射影,栖栖乎尚未知性命之系”。(《望云寮记》)他对这里的气候非常不适应,“鸺鶹号屋头,鼯鼠搅床侧。云集肤已粟,日出汗欲赤”。(《丙辰吟》)同时他的生活环境也是极为艰苦的:“食无肉兮出无友,居无室兮病无医。冬无炭兮夏无泉,祠有坡翁慰我思。”(《六无吟苏东坡》)“官馈乏三月”(《兀兀栖精庐》)。
  除了上述自然环境的恶劣、生活环境的艰苦对刘黻生理上造成的困难外,他更承受着心理上的折磨,来到赣南人生地疏、没有朋友,缺乏心灵的沟通,这种精神上的寂寞无依感觉更是折磨着他的心灵。他在诗中写道:“食无肉兮出无友”(《六无吟苏东坡》),“此心难与俗人言,终日深居养浩然。”(《和酬黄霞砀见寄》)既不能在物质上有所满足,又缺乏精神支柱,使刘黻觉得前途黯淡,他在心理上产生了凄惨落寞的情绪。
  二、思归恋乡情绪
  物质生活的艰辛对贬谪士人是一种生理上的折磨,但远远比不上被统治集团抛弃,远离政治文化中心的心理折磨,精神的空虚无助时时刻刻都在考验着他的意志。在这样的情况下,刘黻不再有往日锐意进取的斗志,他更向往一种恬静安逸的生活,于是思念故乡、怀念亲人成了他贬谪生活主题之一。
  在刘黻诗作中频繁出现的意象是“梦”。刘黻在赣南的作品中多次有“梦”的出现:
  “雪飞浙山上,月照楚江头。家远易成梦,酒悭难散愁。”(《逢腊》)
  “落身近南粤,结梦屡西湖。”(《饮啄》)
  “鸦山地阻无书到,雁荡峰高有梦频。节物荒凉嗟远客,家庭笑话愧乡人。”(《思亲》)
  “总总白云何处是,夜寒结梦但东归。”(《赋望云寮》)
  可以清晰地看到,刘黻梦中出现是“家”,以及象征家乡的“西湖”等具体的意象,他的思乡情结十分浓郁,他无时无刻不在想念着故乡。除此之外,他更直接地在作品中表达了思乡的情绪。
  “三千里外无家客,四十年间苦学人。山隔不知去近远,只交明月作乡亲。”(《对月》)
  “故乡隔万山,篱菊哪能芳。”(《秋心》)
  贬居生活的颠沛流离、孤苦无依让他从心理上产生了对故乡的思念和依赖,“从本质上看,对故乡的思念盼望则源于人类根深蒂固的以安全感、依附感为主要特征的归属需要”[1]。但是,“思乡怀归在本质上却是一种源于痛苦而又导向痛苦的心理活动”[2]。由于贬谪的痛苦而痛苦地思念着故乡,贬谪令刘黻加深了对故乡的思念,产生了浓厚的思归情绪,但思乡却不能解决贬谪之苦,贬谪之苦和思乡之苦同时在困扰、折磨着他,思乡而又不可得的痛苦与贬谪的痛苦纠结在一起,更加沉重地打击着刘黻。
  三、读书排遣内心苦闷
  刘黻在赣南经过了一段时间的情绪休整之后,逐渐调整了自己的心态,虽然他仍然十分苦闷,但不像刚被贬谪时那么的悲观失望,而是从贬谪的情绪低谷中摆脱出来,找到了排遣苦闷、寄托情感的方式,那就是读书。
  “把书不释手,非志冕与轩……家贫未为贫,有书足可研。寤寐千载心,俗子难与言。勿叹师友寄,日日亲圣贤。”(《追和渊明贫士诗七首》之二)
  “衣冠背时样,笔砚同岁寒。但求圣贤心,肯效儿女颜。纷纷往来者,笑我柴门关。”(刘黻《追和渊明贫士诗七首》之五)
  “有书足遮眼,寤寐古人样。”(《矻矻何所思》)
  “闭门惟嗜古,养鹤亦甘贫。”(《见东阁》)
  “予来无一事,吟荇补离骚。”(《横浦》)
  “蘧庐世事皆如此,且诵先生庭草篇。”(《谪居》)
  刘黻被贬至南安军,留下了大量作品,除了《濂洛论语》外,还有许多诗文。读书可以让他与古之圣贤进行对话,排遣他们在精神上的空虚与寂寞;读书让他暂时忘却了尘世中的纷纷扰扰,也暂时将内心的苦闷抛置一边,退避尘世,不问世事的最佳方法就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
  四、借咏物以明志
  刘黻在朝廷时是正直之士,为奸人所害,不幸罹贬谪之难,却始终保持着坚定的意志和高洁的品格。为了体现高洁的品格和不屈的精神,他们多在作品中借歌咏事物来表现,如对梅花、雪、竹等事物的描写。   梅花有傲雪抗寒的斗争精神,与松、竹一起被誉为“岁寒三友”;梅花又有孤高亮洁,不同流俗的品格,又与兰、竹、菊一起被喻为“四君子”。在贬谪士人的作品中,有很多以梅花为写作对象,他们把梅花作为人格品质的衡量标准,梅花意象中蕴含的深层审美意义在于泛化人格的暗示。
  “何众先而独后兮,曰此花其有闻;均受气以立命兮,本万古之一春;不竞时以媚俗兮,故宁历落乎岁寒;繇混沌之凿开兮,凡造化之几新;持狷介以为守兮,曾坎壈之为屯。”(《梅花赋》)
  同时,在刘黻那里,雪是亮洁明净的,同时也是斗寒精神的体现。对于雪,他情有独钟,冰天雪地过后是新生命的孕育,蕴含着新的追求和开始,这表现了他借雪来证明自己的高洁,同时想要摆脱眼前的困扰,开始新的生活。
  “一冬长是暖,见雪独精神。田野眠方稳,湖山认不真。众禽忧失树,孤客喜忘贫。只此岩凝气,中含造化仁。”(《腊月六日见雪》)
  南宋初期被贬赣南的张九成与竹有不解之缘,来到赣南时曾在他的住地旁边种下数竿翠竹作为他的读书之所,并取名“竹轩”。刘黻效仿他,在贬所旁“缚竹为屋”。
  “余谪横浦,寓宝界寺,刘元城、张无垢旧读书处也。得隙地,不逾丈,缚竹为屋,而旁窗之,寝斯食斯。”(《望云寮记》)
  “亲栽窗外竹,明月照同癯。”(《饮啄》)
  刘黻极力赞美梅、竹、雪的高洁、节劲,是想借这些事物传达出内心的感受,表现自己孤高亮洁、狷介不屈、不同流合污的品质,借此减轻贬谪对自己在心理和生理上造成的伤害。
  五、憧憬未来
  尽管在经历了人生沧桑起伏之后,刘黻已将人生许多事情看淡,曾经倍感凄凉、思亲念乡,也有“飘零吾道在,安处即为家”(《飘零》)的情绪。但是,在他的内心深处,仍然是满怀着不懈的努力和憧憬。看刘黻在赣南所作的《草》一诗:“万卉争献奇,小草亦足贵。四时春不断,可识天地意。稚子谨勿斫,叶叶含元气。人皆讶姑息,姑息特细事。只恐生道灭,形色鼎中沸。”这首诗读来真是让人感觉意蕴深远,就像写梦思归一般,也如读书明志一样,通过对微不足道的草的描写,刘黻表达了内心最真挚的情感。草虽然微小,但也“足贵”,因为它“可识天地意”、“叶叶含元气”,尽管贬谪生活在贬谪士人的心理和生理上形成了不可磨灭的深刻印记,但是在赣南的贬谪生活他们仍然在内心深切地盼望着理想的前途,他们仍然看得到美好的希望,并不因贬谪而彻底绝对地悲观失望。李泽厚在《中国古代思想史论》中对中国文化进行了研究分析,认为用“乐感文化”形容中国文化比较恰当,“它已经成为中国人的普遍意识或潜意识,成为一种文化结构或民族性格……中国人很少真正彻底的悲观主义,他们总愿意乐观地眺望未来……”[3]贬谪士人就是这样,他们虽然因为贬谪之难而悲观失望甚至消沉过,但是他们中许多人如刘黻,适时调整好自己的心态。他们在经历了人生的低谷,被朝廷从政治、文化中心抛弃置身于荒凉落后的瘴疠之地,在心理的沉淀之后,部分人学会了坦然地面对生活,从低迷的情绪中解脱出来。
  参考文献:
  [1]尚永亮.贬谪文化与贬谪文学——以中唐元和五大诗人之贬及其创作为中心[M].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2004:265.
  [2]尚永亮.贬谪文化与贬谪文学——以中唐元和五大诗人之贬及其创作为中心[M].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2004:266.
  [3]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295.
其他文献
摘 要: 本文以徐州工程学院小学教育专业的古代文学课程为例,分析古代文学课程中面料的实际问题,并从引入慕课化教学、提高人文素养、强化经典诵读、加强教学技能等方面提出古代文学教学改进的策略。  关键词: 小学教育 古代文学 慕课 人文素养  古代文学是小学教育专业重要的主干课程之一,是一门基础学科、传统学科,是从事小学语文教育和一切文化工作的基础。该学科涵盖中华五千年优秀的文学遗产,既有学科本位的内
摘 要: 李白是我国唐代著名的诗人。诗人余光中曾用“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形容李白在我国历史上的贡献。李白的人物形象是文学领域所关注的重要内容。本文主要以《将进酒》一诗为切入点,对诗中所反映出的李白形象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 李白 《将进酒》 诗性形象  诗词歌赋是人们展示自我形象,宣传自身人格魅力的重要载体。在对我国文学艺术的发展历程进行分析以后,我们可以发现,诗和酒在我国文学史上表现出了相
摘 要: 鲁迅小说中有许多关于地方民俗的描写,这种写法不仅是为了让读者获取一种独特的美感体验,还体现了启蒙之难。中国传统乡村是一种“熟人社会”,流传于乡村的习俗也以代代相传的模式延续不变,任何外来的观念要想融入这一环境都是极难的,在这种旧的习俗失去效力并且给人们的生活造成困难及损失之前,任何改变都是难的。从鲁迅的启蒙者形象看他笔下一些恶旧民俗的描写,会发现那些没有任何科学依据的民俗对人的精神毒害之
摘 要: 对外汉字教学是对外汉语教学公认的重点和难点,如何有效降低汉字学习难度是对外汉字教学亟待解决的问题,围绕对外汉字教学进行的理论与实践创新成为对外汉语事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六书”作为最早的关于汉字构造的系统理论,对认知和理解当今汉字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本文以在美国圣玛丽中学孔子课堂的对外汉语教学实践为依据,探讨“六书”理论与对外汉字教学有机结合的可行性,总结其在教学实践中的具体运用模式,
摘 要: 随着近年来中国动漫产业的发展,独具特色的中国风动漫引起了社会的关注,中国传统文化如何在动漫中应用值得分析和探讨。本文结合具体案例《镇魂街》,探讨其中蕴含的传统文化元素,从动漫对中国文化元素的二次创作方面入手,分析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动漫中成功运用的原因,并对传统文化在动漫中的应用及中国动漫发展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 中国传统文化 动漫 二次创作  1.引言  动漫(Animation
摘 要: 作为中国古代文人欣赏自然美的重要观照对象,自然山水不仅是文人群体闲暇之余乐于置身的所在,还是他们努力设计和营造的古典山水园林的原型。自然山水本具天然之美,而脱胎于自然山水的山水园林又因文人群体的加入而具有艺术美、社会美等新的特性。中国古典山水园林艺术,从各个方面展现了中国古代对于自然美认知和再现的过程,其本身的美学意蕴在历代文人的努力下不断拓展。  关键词: 自然美 山水园林 艺术美 社
摘 要: 高校哲学专业的学业指导是综合性高校人才培养的一项重要工作,也是体现综合性高校的综合实力所在。通过对江苏省扬州大学哲学专业学业指导现状的调研分析,科学展示哲学学业指导的概况,探析其中的问题与不足,并分析数据,提出哲学专业增强学业效果的改进措施,为综合性大学推进哲学专业的学业指导提供理论参考和实践指导。  关键词: 哲学专业 学业指导 实证分析  本文调研江苏省扬州大学的哲学学业指导情
摘 要: 学生记叙文写不好,塑造的人物千人一面,描写的情节枯燥无味,究其原因多在于不能较好地使用细节描写手法。本文从细节描写的策略和注意事项两方面分析如何指导学生的记叙文写作。  关键词: 记叙文写作 细节描写 注意事项  徐志摩的小诗《沙扬娜拉·赠日本女郎》虽然只有短短的五句,但包容了无限的离愁与柔情,感动了无数读者。  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  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  道一声珍重,道一声
摘 要: 分析心理学创始人荣格从的文学艺术原型理通过从人类心理学的角度来阐释人类文化,为文学研究拓展了新的领域。随着文本多元化,电影成为新的文学载体,从新的角度对电影《人类清除计划·无政府状态》进行分析,挖掘荣格文学艺术原型理论在电影中的具体反映,剖析我们在这样的作品中体验着巨大欢喜和悲戚的深层原因。因此,解读电影所包含的人类集体无意识中文学艺术原型的同时,实质上是揭示人类本身内在的本性,通过艺
摘 要: 当前高中地理教师在备课过程中重视教学案例的说课设计,而地理核心素养是当代高中生必备的一种关键技能和本领。作者以“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为例,探讨在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方法与途径。  关键词: 地理核心素养 高中地理 说课设计  一、案例选取与分析  1.案例选取  笔者选取《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作为说课案例。该案例属于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1第3单元第3节。该案例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