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就目前我国高职院校电算化会计教学的现状进行分析,并对如何加强高职院校《会计电算化》课程的实训教学提出几点建议,希望能和广大高校会计教学工作者一同为《会计电算化》实训教学出谋划策。
关键词:高职院校 会计电算化 实训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875(2010)04-047-01
一、高职院校《会计电算化》课程实训教学的必要性
高职人才教育思想的基本特征主要体现为: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主线,“瞄准市场设专业,瞄准岗位设课程,瞄准能力教学”。《会计电算化》课程是高职院校会计类专业的核心课程,是针对中小企业会计电算化职业岗位需要而开发的专项技能训练课。可由于高职院校学生的学历不高,社会实践很少,专业素质和意识不强。接受会计专业知识的能力还比较弱,再加上课时不足等原因导致授课内容上不得不做一定的限制和修改,在某种程度上降低了理论应用于实践的效果。因此为了能够实现我们高职院校的人才教育目标,我们必须进行《会计电算化》课程的实训性教学,以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和综合职业能力。
二、高职院校《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的现状分析
(一)专业课程设置不合理,缺乏综合教学意识
目前高职院校的会计电算化专业课程设置中理论教学占主导地位,和《会计电算化》相关的课程一般只有《计算机文化基础与应用》,学生普遍感到内容太少,对于电算化这样一门多学科交叉的边缘学科来讲,计算机方面的支撑基础还欠薄弱。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技术的进步,社会企业往往需要即懂操作,又会软件设计与开发,还要精通会计理论知识的综合型人才。因此,我们必须要对会计专业的课程重构,大量增加计算机相关课程的学习,培养适合需要的应用型人才。
(二)教学内容滞后,教学手段落后
如今我国高职院校的《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内容、手段和方法都相对滞后。内容仍然以单机系统为主,缺少网络系统的教学,更没有ERP的管理理念的实践环节。作为高职的应用型教育,系统合理的电算化实训教学内容至少应该包括几个方面:会计软件的操作使用(电算化专业学生应掌握至少两种软件的使用);会计电算化系统的管理(包括单机版和网络版);企业资源规划的仿真模拟实训(ERP)等。但是,由于教学时间,教师认识,学校教学设施,教学手段方法等因素,往往不能达到这样的内容目标。至于教学手段方面,在机房教室中,一个老师对一班学生、教学内容统一化的形式,一方面使学生对枯燥的课堂教学缺乏兴趣,往往前面学后面忘,缺乏独立动手操作的能力;另一方面,也很难满足现代会计网络信息化教育的要求。因此,丰富和完善教学内容,利用科技改革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是当务之急。
(三)缺乏有效实用的实训教材,教师教学不能与企业实际应用相联系
目前高职院校使用的现成的《会计电算化》课程教材往往是一种财务软件的使用说明书,着重分模块设置教学练习,缺乏系统整体的经济业务模拟。同时由于受到学生计算机知识的限制,教师只能教授基本的简单的核算功能模块。其实就是把一套数据按照顺序输入电脑,经过反复练习,但学生到最后也只是知道这个软件的基本操作,那如果参加工作后面临另外一种软件环境呢?最终结果是到用人单位后无从下手,使其不能胜任工作的需要。
三、《会计电算化》课程实训教学的具体方案建议
(一)以应用性为出发点,调整会计电算化专业的课程设置
要培养出高素质的会计电算化专门人才满足社会需要,我们要以应用性为出发点。首先,通过课程整合,将计算机应用(包括OFFICE软件的操作)和网络技术放在计算机基础课程学习。然后再学习以会计电算化的基本理论知识、系统开发设计、商品化会计软件的初始化及操作使用为主的《会计电算化》课程,接下来进行《会计电算化》的模拟实训同时引入ERP的理念和应用、会计电算化的前沿研究等内容的学习和实践。这样既能使教学内容能学以致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也可将更多精力投入新软件使用和新的管理理念、技术的学习,跟上学科的发展。
(二)根据企业现状进行模拟来安排教学内容
首先,设计一套完整的、适于会计电算化实训教学的教材。建议选择以学生在基础会计手工模拟实训时的教材作为蓝本,按照企业一个会计期间完整的业务活动设计会计事项,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手工向电算化的转换,使之应用于电算化实训教学。其次,在教学过程中树立学生“主体”的思想。第三,在模拟实训教学过程中,要努力达到“三个真实”,即环境真实;管理真实;材料真实。只有这样,学生才能适应今后实际的会计工作。
(三)运用新技术,创造先进的教学手段来提高实训效果
《会计电算化》课程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应突出实训教学的高效性和实用性。建议整个教学过程全部在计算机实验室进行,采用多媒体教学,包括的硬件设施至少有局域网络、电脑、视音频播放系统等,这样,通过声音、文字、图像等多种信息要素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感官刺激,从而大大提高教和学的效率。同时采用讲授法、演示法、实验法、逆向思维教学法、讲练结合等多种方法相结合的综合教学法。让教师与学生互动的操作演示系统,直观生动,使学生身临其境,激发学习兴趣。另外,岗位实践可在ERP实验室或实训基地进行,模拟企业会计不同的工作岗位,独立完成业务处理,熟悉系统的功能,明晰不同类型业务的处理流程,找到相应的“职业角色”的感觉。真正做到边讲边练、讲练结合。
参考文献:
[1]傅樵.高校会计电算化实验教学探讨[J].中国管理信息化,2007,10.
[2]谭碧.浅析高职院校会计电算化专业教学应重视的几个环节[J].职业时空,2007,3.
[3]许青,李艳,王建宏.高职高专会计电算化教学改革探讨[J].中国成人教育,2007,19.
[4]张玉胜.高职会计专业《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职业教育研究,2007(3)
[5]李渊.高职院校会计电算化教学问题探析[J].中国市场·学术论丛,2007(3).
关键词:高职院校 会计电算化 实训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875(2010)04-047-01
一、高职院校《会计电算化》课程实训教学的必要性
高职人才教育思想的基本特征主要体现为: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主线,“瞄准市场设专业,瞄准岗位设课程,瞄准能力教学”。《会计电算化》课程是高职院校会计类专业的核心课程,是针对中小企业会计电算化职业岗位需要而开发的专项技能训练课。可由于高职院校学生的学历不高,社会实践很少,专业素质和意识不强。接受会计专业知识的能力还比较弱,再加上课时不足等原因导致授课内容上不得不做一定的限制和修改,在某种程度上降低了理论应用于实践的效果。因此为了能够实现我们高职院校的人才教育目标,我们必须进行《会计电算化》课程的实训性教学,以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和综合职业能力。
二、高职院校《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的现状分析
(一)专业课程设置不合理,缺乏综合教学意识
目前高职院校的会计电算化专业课程设置中理论教学占主导地位,和《会计电算化》相关的课程一般只有《计算机文化基础与应用》,学生普遍感到内容太少,对于电算化这样一门多学科交叉的边缘学科来讲,计算机方面的支撑基础还欠薄弱。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技术的进步,社会企业往往需要即懂操作,又会软件设计与开发,还要精通会计理论知识的综合型人才。因此,我们必须要对会计专业的课程重构,大量增加计算机相关课程的学习,培养适合需要的应用型人才。
(二)教学内容滞后,教学手段落后
如今我国高职院校的《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内容、手段和方法都相对滞后。内容仍然以单机系统为主,缺少网络系统的教学,更没有ERP的管理理念的实践环节。作为高职的应用型教育,系统合理的电算化实训教学内容至少应该包括几个方面:会计软件的操作使用(电算化专业学生应掌握至少两种软件的使用);会计电算化系统的管理(包括单机版和网络版);企业资源规划的仿真模拟实训(ERP)等。但是,由于教学时间,教师认识,学校教学设施,教学手段方法等因素,往往不能达到这样的内容目标。至于教学手段方面,在机房教室中,一个老师对一班学生、教学内容统一化的形式,一方面使学生对枯燥的课堂教学缺乏兴趣,往往前面学后面忘,缺乏独立动手操作的能力;另一方面,也很难满足现代会计网络信息化教育的要求。因此,丰富和完善教学内容,利用科技改革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是当务之急。
(三)缺乏有效实用的实训教材,教师教学不能与企业实际应用相联系
目前高职院校使用的现成的《会计电算化》课程教材往往是一种财务软件的使用说明书,着重分模块设置教学练习,缺乏系统整体的经济业务模拟。同时由于受到学生计算机知识的限制,教师只能教授基本的简单的核算功能模块。其实就是把一套数据按照顺序输入电脑,经过反复练习,但学生到最后也只是知道这个软件的基本操作,那如果参加工作后面临另外一种软件环境呢?最终结果是到用人单位后无从下手,使其不能胜任工作的需要。
三、《会计电算化》课程实训教学的具体方案建议
(一)以应用性为出发点,调整会计电算化专业的课程设置
要培养出高素质的会计电算化专门人才满足社会需要,我们要以应用性为出发点。首先,通过课程整合,将计算机应用(包括OFFICE软件的操作)和网络技术放在计算机基础课程学习。然后再学习以会计电算化的基本理论知识、系统开发设计、商品化会计软件的初始化及操作使用为主的《会计电算化》课程,接下来进行《会计电算化》的模拟实训同时引入ERP的理念和应用、会计电算化的前沿研究等内容的学习和实践。这样既能使教学内容能学以致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也可将更多精力投入新软件使用和新的管理理念、技术的学习,跟上学科的发展。
(二)根据企业现状进行模拟来安排教学内容
首先,设计一套完整的、适于会计电算化实训教学的教材。建议选择以学生在基础会计手工模拟实训时的教材作为蓝本,按照企业一个会计期间完整的业务活动设计会计事项,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手工向电算化的转换,使之应用于电算化实训教学。其次,在教学过程中树立学生“主体”的思想。第三,在模拟实训教学过程中,要努力达到“三个真实”,即环境真实;管理真实;材料真实。只有这样,学生才能适应今后实际的会计工作。
(三)运用新技术,创造先进的教学手段来提高实训效果
《会计电算化》课程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应突出实训教学的高效性和实用性。建议整个教学过程全部在计算机实验室进行,采用多媒体教学,包括的硬件设施至少有局域网络、电脑、视音频播放系统等,这样,通过声音、文字、图像等多种信息要素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感官刺激,从而大大提高教和学的效率。同时采用讲授法、演示法、实验法、逆向思维教学法、讲练结合等多种方法相结合的综合教学法。让教师与学生互动的操作演示系统,直观生动,使学生身临其境,激发学习兴趣。另外,岗位实践可在ERP实验室或实训基地进行,模拟企业会计不同的工作岗位,独立完成业务处理,熟悉系统的功能,明晰不同类型业务的处理流程,找到相应的“职业角色”的感觉。真正做到边讲边练、讲练结合。
参考文献:
[1]傅樵.高校会计电算化实验教学探讨[J].中国管理信息化,2007,10.
[2]谭碧.浅析高职院校会计电算化专业教学应重视的几个环节[J].职业时空,2007,3.
[3]许青,李艳,王建宏.高职高专会计电算化教学改革探讨[J].中国成人教育,2007,19.
[4]张玉胜.高职会计专业《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职业教育研究,2007(3)
[5]李渊.高职院校会计电算化教学问题探析[J].中国市场·学术论丛,20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