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清晰“观摩课”和“竞赛课”的概念。
我们知道,如今各种形式的展示课往往名目繁多,但我个人认为。从其目的看,似乎多是以“组织观摩,推广经验”为主要目的的“观摩课”,它以学校或地区为参赛单位和获奖单位;以“通过参赛,发现新人”为由头的“竞赛课”,它以学校或地区选送的个人为参赛单位。这两种形式的课,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有联系是两种课在一定程度上都代表了某学校或某地区的课改水平,是集体智慧的集中体现。有区别是“观摩课”既看赛前的准备。也看课堂即时的发挥(但更多地还是看赛前的准备),集体的智慧体现得充分一些:而“竞赛课”虽然也看赛前的准备,但更看即时的发挥,个人的素质体现得充分一点。简单地说。能上好“观摩课”的老师不一定能上好“竞赛课”,而能上好“竞赛课”的老师一定能上好“观摩课”。这样概念清晰了。 “观摩课”和“竞赛课”如何组织,可能更好把握一些。
二、重视“观摩课”和“竞赛课”的组织。
1,组织全员参与。“观摩课”、“竞赛课”。它具有直观、具体、交流的特点,是集检查、展示、交流为一体的不可缺少的一项教育教学活动。这样的活动,应该而且必须动员众多教师主动参与才能保证其成效。而从实际状况看,由于各地区、各学校间的课改水平存在不平衡。因此观摩活动有时实际上成了某个学校或某个地区的专利,主管部门为了确保本地区的比赛成功,有时便直接指派参赛学校,长此以往,边远或实力不足的学校或地区就失去了竞争的机会和勇气,心甘情愿只做个“观众”,主管部门也失去了指导的作用,将比赛任务委派给参赛的学校或个人,参赛学校或地区的普及性受到影响。为了解决上述问题,笔者认为组织者应通过多种多样的比赛,把更多的教师吸引到活动中来,为他们提供展示的平台,给他们提供成长的条件。对以集体为单位的“观摩课”,切忌简单从事,指定参赛人员,而应动员全员参加,层层选拔,被选出的人员(教研员也可以亲自参加比赛)应代表本校或本地区。
2,重视目标导向。要通过评价真正发挥“观摩课”、“竞赛课”对一线教师“常态课”、“家常课”的导向作用。当前,常态课中“多媒体展示”、“多形式合作”、“多学科联系”的“花里胡哨”现象,虽然与教者本身对课改理念的理解偏颇有关,但笔者觉得在一定程度上也与少数“观摩课”、“竞赛课”导向的偏颇有关。笔者认为,无论什么规模的课。始终要坚持面向实际,贴近课堂,贴近一线。要拒绝浮华,提倡朴实;拒绝虚假,回归真实;拒绝花哨。提倡扎实。对课件展示,如何用之必需、用之当时、用之有效,对合作学习,如何合作有意、合作有度、合作有效,对教材拓展,如何凸显重点、指向目标、促进升华等等,凡是教师教学中容易出现偏差的,组织者要在认真调查的基础上做到心中有数,从而借助“观摩课”、“竞赛课”为一线的老师提供可资借鉴的经验。真正借此为更多教师的课堂教学引领方向,提供导向。
另外,少数“观摩课”、“竞赛课”组织者往往被利益驱使,参与者中沽名钓誉者也不乏其人,使健康的观摩活动失去应有的意义。往往执教者人在课堂听课,心在不断嘀咕:是为了提供“观摩”,还是为了自己“敛财”。这样的“观摩课”、“竞赛课”质量再高,有时也会给听课者带来不快。为避免此类事发生,笔者建议,省级、市级实验学校、模范学校应发挥模范、带头作用,每学年义务向本地区学校开放观摩课,省级、市级教研部门每学期开展一次教材教法讲座,定期展示特级教师、名教师和教坛新秀参与的示范课,定期组织优质课比赛及评课讲座(无条件到现场观摩的学校可观看录像),基层学校对上述活动应主动参与,如果经济条件不够可翻制录像。并组织老师观看、讨论,让观摩课真正达到以一课影响一校、一地区的目的。
要真正发挥“观摩课”、“竞赛课”的影响力和说服力。2005年江苏省中老年教师数学优质课比赛的形式应该提倡。根据参赛老师所教学段。赛前一小时封闭式抽签决定说课比赛的内容,并在说课的基础上再在规定时间内进行上课比赛。这样参赛老师的教学理念、个人素质、个性、课堂机智充分显现。这样的比赛折射出“功在平时”,得到评委和参赛单位一致认可,对老师的成长也大有裨益。
我们知道,如今各种形式的展示课往往名目繁多,但我个人认为。从其目的看,似乎多是以“组织观摩,推广经验”为主要目的的“观摩课”,它以学校或地区为参赛单位和获奖单位;以“通过参赛,发现新人”为由头的“竞赛课”,它以学校或地区选送的个人为参赛单位。这两种形式的课,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有联系是两种课在一定程度上都代表了某学校或某地区的课改水平,是集体智慧的集中体现。有区别是“观摩课”既看赛前的准备。也看课堂即时的发挥(但更多地还是看赛前的准备),集体的智慧体现得充分一些:而“竞赛课”虽然也看赛前的准备,但更看即时的发挥,个人的素质体现得充分一点。简单地说。能上好“观摩课”的老师不一定能上好“竞赛课”,而能上好“竞赛课”的老师一定能上好“观摩课”。这样概念清晰了。 “观摩课”和“竞赛课”如何组织,可能更好把握一些。
二、重视“观摩课”和“竞赛课”的组织。
1,组织全员参与。“观摩课”、“竞赛课”。它具有直观、具体、交流的特点,是集检查、展示、交流为一体的不可缺少的一项教育教学活动。这样的活动,应该而且必须动员众多教师主动参与才能保证其成效。而从实际状况看,由于各地区、各学校间的课改水平存在不平衡。因此观摩活动有时实际上成了某个学校或某个地区的专利,主管部门为了确保本地区的比赛成功,有时便直接指派参赛学校,长此以往,边远或实力不足的学校或地区就失去了竞争的机会和勇气,心甘情愿只做个“观众”,主管部门也失去了指导的作用,将比赛任务委派给参赛的学校或个人,参赛学校或地区的普及性受到影响。为了解决上述问题,笔者认为组织者应通过多种多样的比赛,把更多的教师吸引到活动中来,为他们提供展示的平台,给他们提供成长的条件。对以集体为单位的“观摩课”,切忌简单从事,指定参赛人员,而应动员全员参加,层层选拔,被选出的人员(教研员也可以亲自参加比赛)应代表本校或本地区。
2,重视目标导向。要通过评价真正发挥“观摩课”、“竞赛课”对一线教师“常态课”、“家常课”的导向作用。当前,常态课中“多媒体展示”、“多形式合作”、“多学科联系”的“花里胡哨”现象,虽然与教者本身对课改理念的理解偏颇有关,但笔者觉得在一定程度上也与少数“观摩课”、“竞赛课”导向的偏颇有关。笔者认为,无论什么规模的课。始终要坚持面向实际,贴近课堂,贴近一线。要拒绝浮华,提倡朴实;拒绝虚假,回归真实;拒绝花哨。提倡扎实。对课件展示,如何用之必需、用之当时、用之有效,对合作学习,如何合作有意、合作有度、合作有效,对教材拓展,如何凸显重点、指向目标、促进升华等等,凡是教师教学中容易出现偏差的,组织者要在认真调查的基础上做到心中有数,从而借助“观摩课”、“竞赛课”为一线的老师提供可资借鉴的经验。真正借此为更多教师的课堂教学引领方向,提供导向。
另外,少数“观摩课”、“竞赛课”组织者往往被利益驱使,参与者中沽名钓誉者也不乏其人,使健康的观摩活动失去应有的意义。往往执教者人在课堂听课,心在不断嘀咕:是为了提供“观摩”,还是为了自己“敛财”。这样的“观摩课”、“竞赛课”质量再高,有时也会给听课者带来不快。为避免此类事发生,笔者建议,省级、市级实验学校、模范学校应发挥模范、带头作用,每学年义务向本地区学校开放观摩课,省级、市级教研部门每学期开展一次教材教法讲座,定期展示特级教师、名教师和教坛新秀参与的示范课,定期组织优质课比赛及评课讲座(无条件到现场观摩的学校可观看录像),基层学校对上述活动应主动参与,如果经济条件不够可翻制录像。并组织老师观看、讨论,让观摩课真正达到以一课影响一校、一地区的目的。
要真正发挥“观摩课”、“竞赛课”的影响力和说服力。2005年江苏省中老年教师数学优质课比赛的形式应该提倡。根据参赛老师所教学段。赛前一小时封闭式抽签决定说课比赛的内容,并在说课的基础上再在规定时间内进行上课比赛。这样参赛老师的教学理念、个人素质、个性、课堂机智充分显现。这样的比赛折射出“功在平时”,得到评委和参赛单位一致认可,对老师的成长也大有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