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目的 探讨在造血干细胞移植前清髓及非清髓性全身照射(TBI)预处理对小鼠血管内皮的影响.方法 将6~8周龄雌性Balb/c小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正常小鼠)、致死剂量TBI组(~(60)Co 8.5 Gy)和减低剂量TBI组(~(60)Co 5.0 Gy).TBI后定期观察小鼠的生存状态,计数外周血白细胞;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中内皮细胞和内皮祖细胞的变化;通过病理切片及透射电镜观察小鼠小肠及肝
【机 构】
:
221002,江苏,徐州医学院附属医院血液科,221002,江苏,徐州医学院附属医院血液科,221002,江苏,徐州医学院附属医院血液科,221002,江苏,徐州医学院附属医院血液科,221002,江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在造血干细胞移植前清髓及非清髓性全身照射(TBI)预处理对小鼠血管内皮的影响.方法 将6~8周龄雌性Balb/c小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正常小鼠)、致死剂量TBI组(~(60)Co 8.5 Gy)和减低剂量TBI组(~(60)Co 5.0 Gy).TBI后定期观察小鼠的生存状态,计数外周血白细胞;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中内皮细胞和内皮祖细胞的变化;通过病理切片及透射电镜观察小鼠小肠及肝脏的组织结构和血管内皮的超微结构.结果 致死剂量TBI组小鼠外周血白细胞减少,同时内皮细胞及内皮祖细胞增加,与正常小鼠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减低剂量TBI组小鼠外周血白细胞先降后升,内皮细胞与内皮祖细胞同样也出现增加,与正常小鼠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致死剂量TBI组比较,其外周血内皮细胞和内皮祖细胞增加幅度明显降低(P<0.05).两个TBI组小鼠的病理切片均可见肝脏实质细胞水肿及小肠炎症细胞浸润,肝脏的超微结构可见血管内皮完整性受损,致死剂量TBI组受损更为显著.结论 清髓及非清髓性剂量TBI预处理均可引起小鼠血管内皮早期损伤,其损伤程度与剂量相关,且外周血中内皮细胞的变化可以反映血管内皮损伤的程度。
其他文献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于1983年被发现,是引起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又称为艾滋病)的病原体。
蛋白质作为基因转录和翻译的产物,其所具备的特点已经引起了研究者的广泛关注,与基因组学的静态表现不同,蛋白质组学有其独有的动态变化特点.从基因转录到蛋白表达,许多因素可以影响蛋白质水平的变化.本文就肾移植领域的蛋白质组学研究作如下综述。
终末期肝病患者在门静脉高压的基础上,并发肺动脉高压,称为门脉性肺动脉高压(PPHTN).对于拟行肝移植的PPHTN患者,PPHTN的严重程度与肝移植的预后直接相关。
由中华医学会器官移植学分会主办,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肝移植中心、中山大学器官移植研究所承办的"2007年全国器官移植学术会议"于2007年11月9-11日在广州凤凰城召开,来自全国各地的器官移植专家约700余人参加了会议。
目的 探讨手辅助腹腔镜在亲属活体供肾切取中的应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25名亲属活体供肾者的资料.25名供者中,男性6名,女性19名,年龄(42±17)岁.23例为亲属血缘关系供肾,2例为夫妻间供肾.分析供者选择手辅助腹腔镜下取肾术的原因、供者的手术时间、供肾热缺血时间、术中出血量、肾脏及周围脏器损伤情况、术后恢复情况及移植肾功能恢复情况,评价手辅助腹腔镜下取肾术的临床应用效果.结果 对25名亲属供者
由于单份脐血所含造血干/祖细胞的数量难以满足成年人及较大体重患者的需要,而且脐血移植后造血细胞恢复时间延迟,限制了其在临床上的应用,体外扩增脐血造血细胞有望解决这一问题.体外扩增的脐血造血细胞移植后能否存活,并重建受者的造血功能,首先需要造血细胞能够归巢到受者的造血微环境,而这和脐血体外扩增时细胞因子的选择密切相关。
目的 探讨使用外源性药物麦角新碱预处理对减轻大鼠移植肝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方法 在大鼠的门静脉-左肾静脉搭桥、肝后下腔静脉内置管分流法自体原位肝移植模型中,于肝门阻断前10 min经大鼠尾静脉注射麦角新碱;观察移植肝缺血前和再灌注后5 min、30 min、2 h时血清一氧化氮(NO)和血浆内皮素1(ET1)水平以及NO/ET1的比值变化;测定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酶学差异和肝组织内三磷酸腺
目前,心脏移植仍然是治疗终末期心脏病的有效方法,因此,对供心的保护一直受到临床的关注.热休克蛋白(HSP)是一组由热休克基因所编码合成的高度保守的、伴随细胞的蛋白,所有的细胞都能在应激情况下产生HSP,其能对抗严重的应激损伤.研究发现,在多种因素~([1])刺激下均可产生HSP。
由中华医学会器官移植学分会主办、杭州中美华东制药有限公司承办的“2009中国器官移植峰会暨器官移植医师高级研修班”于2009年11月13—17日在长沙召开,有来自全国的300余名器官移植方面的专家、教授及器官移植医师参加了此次峰会。中国工程院院士郑树森教授、中华医学会器官移植学分会主任委员陈实教授、中国透析移植研究会主任委员唐孝达教授以及石炳毅教授、陈忠华教授、刘永锋教授等在会上作了专题报告。会议
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作为抗炎症制剂和免疫抑制剂,用于治疗一些难治性疾病,如多发性硬化、支气管哮喘等.研究表明,ACTH在对肾病[1,2]以及原发性高脂血症[3]患者的短期和长期临床试验中疗效显著,可以影响人体血脂代谢,产生降脂作用,而且有助于改善自发性膜性肾病患者的肾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