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低年级品德与生活课是以学生生活为基础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它以学生主体参与的生活化活动为主要教学形式,引导学生在丰富多彩的自主活动中体验、感悟、内化,获取经验,促进他们良好品德的养成。生活是一本大教科书,我们每一个人都能在生活中有所学,有所获。品德与生活嫁接,打通了品德与生活的通道,使品德教育不再是泛泛地空谈,,不再是让人仰视的空中楼阁,而是由你我他身边鲜活的事例说开来,想开来。品德生活化使教育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品德生活化使品德教育来自生活又回归生活。
一、 让课程资源来自生活
虽然《品德与生活》教材在贴近学生生活方面有明显的特点,但教材是相对静止的,教材只是教学的依据,而学生的生活是鲜活的、丰富多彩的,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从学生实际出发,要创造性地处理教材,做到尊重“课标”,用活教材。一是将教材中的原有材料与学生现实生活中的鲜活材料相结合,尤其是要与儿童的日常生活相结合,尽力拉近教学内容与学生的距离;二是联系当地实际情况和儿童的实际生活,补充本乡本土的“活”材料和学生身边的“真”事,使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如在教学《美丽的家乡》这一活动中,我搜集了大量有关新泰的资料,特别是有关新泰荣获“国家园林城市”的宣传片视频,更引来学生掌声无数,其热爱家乡之情溢于言表。孩子们课前也通过问父母,找相关书籍,带所照相关照片等各种方法搜集相关资料。并通过小组探讨交流,更对家乡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
二、让品德教育走进生活
思品教育的内容、形式只有贴近儿童的生活,反映儿童的需要,才能让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去研究社会。
在设计《我为班级争荣誉》活动中,我从学生的生活出发,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营造开放、宽松、和谐、平等的教学氛围,让孩子们在开放式活动中充分去体验、去感悟、去获取。首先从谈话入手,说说自己班中所获的荣誉;谈自己的感受,采访现场的老师,让他们说说对自己班级的评价,采访为班组做出贡献的同学,通过回忆刚刚取得运动会一等奖的事从中得出团结取得胜利。通过与小伙伴、老师的平等对话,孩子们学会合作交流,认识在亲身体验中得到了感悟,情感在相互碰撞中得到了升华。我不失时机地抓住孩子情感的火花,使孩子们学会恰当地表达自己的情感。
寓教于生活中不仅体现在课堂上,还体现在平日的生活中、大自然中。随着孩子们独立性的发展,他们越来越多地接触周围环境,对许多事物表现出极大的好奇和兴趣。大自然是最令儿童向往的地方,是发展孩子观察力、想象力与探索兴趣最理想的大课堂。学校周围,是具有得天独厚的课程资源的好地方。我在教学中充分利用了一切有利条件,创设一个又一个丰富多彩、富有启发性、具有开放性的环境。让孩子走进大自然,展开想象的大翅膀,去观察各种事物与现象,欣赏大自然的美景,探索大自然的奥妙。如那变幻多端的云朵、绚丽多彩的晚霞、形状各异的古松、怪石等,都能启迪孩子的想象,激发好奇心,开启智慧之门,增强探索兴趣。带领孩子走进大自然,让他们置身于山坡、田野、草坪上,通过看一看、找一找、闻一闻、踩一踩等感知活动,并以照相、拼图、画画、表演等形式进行收集、探索。
三、让品德教育回归生活
生活性是《品德与生活》课程的显著特点之一。我们在教学中应遵循儿童的生活逻辑,在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考虑问题,用多种广泛的知识来探讨问题、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课堂教学回归生活,这样才能使儿童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
生活是广阔的,而我们的视野却是狭窄的。我想我们的教育一方面要拓展精神领域,一方面还要鼓励学生试一试,做一做,在体验中成长。品德生活化就要创设这样的平台。
《生活需要消费》一课,有一个提示: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参加一次劳动体验,体验过程要注意安全,可在家长或老师的指导下进行。现在的孩子特会花钱,享受却并不了解钱来的艰辛。钱是父母辛勤劳动的收获,理解父母,从挣钱开始。于是我向同学们讲起了我的发财之道:每次买来牙膏、香皂等有纸质包装的物品,我都会把包装盒收起来,放到一个专门的纸篓里,别小看几张纸,几个纸盒,日子久了,那纸篓渐渐涨满,卖给收废品的不也能换几个小钱花?“同学们,地上有一角钱你捡吗?”“捡!”同学们异口同声地回答。“那地上有一个矿泉水瓶你捡吗?”“嗯……”学生们一时无语。“矿泉水瓶一个八分,两个一角六分,为什么不捡?为什么白白扔掉?”
一周后,我读到几篇学生的日记:“银座前,矿泉水瓶还真不少,我和表姐在人群里寻找。可乐瓶、牛奶瓶……中午,当我们碰面时,已经个个汗流浃背。对!我们要用劳动挣钱,今天我真正体验到花钱容易挣钱难。今后,要学会珍惜。”老师的几句话把孩子们由课堂推向了生活,让学生把课堂上所明白的道理落实到了行动上,实现了课堂教学回归生活的这一理念,真正做到了学以致用。我觉得这样的课虽然看上去不是热热闹闹,但却是实实在在的,是从生活体验中激起了学生真正的思考。
四、让评价内容生活化
《品德与生活》的内容主要源自于儿童的现实生活。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生活即教育。所以,只有把儿童放在具体的生活场景中,让他们在生活中自我认识,自我体验,才能作出客观真实的评价。如学习《我的家》这一课时,让孩子说说他们是怎样做家里的小主人?有没有帮父母做家务?做游戏——猜猜爸爸、妈妈最喜欢怎么?最高兴的事是什么等,孩子们都能如实地反映自己在家的表现,老师就可以通过孩子是否当好家里的小主人,是否关心父母,是否热爱劳动等来评价孩子。做得对,老师表扬,做得不够的,老师和同学就可以帮助他,让他向做得好的同学学习。孩子们讲的事说的话都是从他们的生活中来,使他们较容易懂得爱家人、积极参加家务劳动,分担父母的辛劳的重要性,从而培养了孩子们热爱家庭,关心父母的情感。通过生活化的评价,让儿童在实际生活中去了解、感受、认知、发展,形成良好的道德观念。这样,他们所受的教育感受才能深刻,才能真正领悟到人在生活实际中该怎样做才是对的,才能使他们把在学校里所接受到的教育转化为他们生活实际中需要的实际行为,使他们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
总之,我们要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过真生活,学生只有在他们能感受到的、观察到的、正在过的生活基础上,才能过更有意义的生活。只有来自于学生生活中的东西才能在最大程度上让学生乐于接受,《品德与生活》课只有真正走向生活,才会使学生受到真正的教育。
一、 让课程资源来自生活
虽然《品德与生活》教材在贴近学生生活方面有明显的特点,但教材是相对静止的,教材只是教学的依据,而学生的生活是鲜活的、丰富多彩的,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从学生实际出发,要创造性地处理教材,做到尊重“课标”,用活教材。一是将教材中的原有材料与学生现实生活中的鲜活材料相结合,尤其是要与儿童的日常生活相结合,尽力拉近教学内容与学生的距离;二是联系当地实际情况和儿童的实际生活,补充本乡本土的“活”材料和学生身边的“真”事,使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如在教学《美丽的家乡》这一活动中,我搜集了大量有关新泰的资料,特别是有关新泰荣获“国家园林城市”的宣传片视频,更引来学生掌声无数,其热爱家乡之情溢于言表。孩子们课前也通过问父母,找相关书籍,带所照相关照片等各种方法搜集相关资料。并通过小组探讨交流,更对家乡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
二、让品德教育走进生活
思品教育的内容、形式只有贴近儿童的生活,反映儿童的需要,才能让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去研究社会。
在设计《我为班级争荣誉》活动中,我从学生的生活出发,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营造开放、宽松、和谐、平等的教学氛围,让孩子们在开放式活动中充分去体验、去感悟、去获取。首先从谈话入手,说说自己班中所获的荣誉;谈自己的感受,采访现场的老师,让他们说说对自己班级的评价,采访为班组做出贡献的同学,通过回忆刚刚取得运动会一等奖的事从中得出团结取得胜利。通过与小伙伴、老师的平等对话,孩子们学会合作交流,认识在亲身体验中得到了感悟,情感在相互碰撞中得到了升华。我不失时机地抓住孩子情感的火花,使孩子们学会恰当地表达自己的情感。
寓教于生活中不仅体现在课堂上,还体现在平日的生活中、大自然中。随着孩子们独立性的发展,他们越来越多地接触周围环境,对许多事物表现出极大的好奇和兴趣。大自然是最令儿童向往的地方,是发展孩子观察力、想象力与探索兴趣最理想的大课堂。学校周围,是具有得天独厚的课程资源的好地方。我在教学中充分利用了一切有利条件,创设一个又一个丰富多彩、富有启发性、具有开放性的环境。让孩子走进大自然,展开想象的大翅膀,去观察各种事物与现象,欣赏大自然的美景,探索大自然的奥妙。如那变幻多端的云朵、绚丽多彩的晚霞、形状各异的古松、怪石等,都能启迪孩子的想象,激发好奇心,开启智慧之门,增强探索兴趣。带领孩子走进大自然,让他们置身于山坡、田野、草坪上,通过看一看、找一找、闻一闻、踩一踩等感知活动,并以照相、拼图、画画、表演等形式进行收集、探索。
三、让品德教育回归生活
生活性是《品德与生活》课程的显著特点之一。我们在教学中应遵循儿童的生活逻辑,在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考虑问题,用多种广泛的知识来探讨问题、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课堂教学回归生活,这样才能使儿童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
生活是广阔的,而我们的视野却是狭窄的。我想我们的教育一方面要拓展精神领域,一方面还要鼓励学生试一试,做一做,在体验中成长。品德生活化就要创设这样的平台。
《生活需要消费》一课,有一个提示: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参加一次劳动体验,体验过程要注意安全,可在家长或老师的指导下进行。现在的孩子特会花钱,享受却并不了解钱来的艰辛。钱是父母辛勤劳动的收获,理解父母,从挣钱开始。于是我向同学们讲起了我的发财之道:每次买来牙膏、香皂等有纸质包装的物品,我都会把包装盒收起来,放到一个专门的纸篓里,别小看几张纸,几个纸盒,日子久了,那纸篓渐渐涨满,卖给收废品的不也能换几个小钱花?“同学们,地上有一角钱你捡吗?”“捡!”同学们异口同声地回答。“那地上有一个矿泉水瓶你捡吗?”“嗯……”学生们一时无语。“矿泉水瓶一个八分,两个一角六分,为什么不捡?为什么白白扔掉?”
一周后,我读到几篇学生的日记:“银座前,矿泉水瓶还真不少,我和表姐在人群里寻找。可乐瓶、牛奶瓶……中午,当我们碰面时,已经个个汗流浃背。对!我们要用劳动挣钱,今天我真正体验到花钱容易挣钱难。今后,要学会珍惜。”老师的几句话把孩子们由课堂推向了生活,让学生把课堂上所明白的道理落实到了行动上,实现了课堂教学回归生活的这一理念,真正做到了学以致用。我觉得这样的课虽然看上去不是热热闹闹,但却是实实在在的,是从生活体验中激起了学生真正的思考。
四、让评价内容生活化
《品德与生活》的内容主要源自于儿童的现实生活。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生活即教育。所以,只有把儿童放在具体的生活场景中,让他们在生活中自我认识,自我体验,才能作出客观真实的评价。如学习《我的家》这一课时,让孩子说说他们是怎样做家里的小主人?有没有帮父母做家务?做游戏——猜猜爸爸、妈妈最喜欢怎么?最高兴的事是什么等,孩子们都能如实地反映自己在家的表现,老师就可以通过孩子是否当好家里的小主人,是否关心父母,是否热爱劳动等来评价孩子。做得对,老师表扬,做得不够的,老师和同学就可以帮助他,让他向做得好的同学学习。孩子们讲的事说的话都是从他们的生活中来,使他们较容易懂得爱家人、积极参加家务劳动,分担父母的辛劳的重要性,从而培养了孩子们热爱家庭,关心父母的情感。通过生活化的评价,让儿童在实际生活中去了解、感受、认知、发展,形成良好的道德观念。这样,他们所受的教育感受才能深刻,才能真正领悟到人在生活实际中该怎样做才是对的,才能使他们把在学校里所接受到的教育转化为他们生活实际中需要的实际行为,使他们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
总之,我们要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过真生活,学生只有在他们能感受到的、观察到的、正在过的生活基础上,才能过更有意义的生活。只有来自于学生生活中的东西才能在最大程度上让学生乐于接受,《品德与生活》课只有真正走向生活,才会使学生受到真正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