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大学生党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项意义深远的基础性工作,这项工作越来越得到重视,但目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仅限于理论,脱离实际的虚化教育培养出的往往是只有满腹经纶,却没有实践经验的人。为满足社会需求和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从理论向实践靠近,让社会与课堂接轨。只有走出校门,接触社会,才能让学生更好的把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将所学理论应用于生活中。
【关键词】大学生党员 思想政治教育 新模式 新途径 社会实践
大学生党员是大学生中的骨干,是党的新生力量,大学生党员的思想政治教育与我党的未来发展直接挂钩。学生党员的思想政治教育应由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两个基本组成部分。理论教育是主体,在培养大学生的过程中起着核心作用,而社会实践活动则是理论教育的有益补充和必要延伸,起着十分重要的辅助作用。社会实践活动体现了作为一种教育活动所具备的社会价值,是提高理论教学质量,实现培养目标的需要。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党员,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是非常有必要也是非常有意义的。随着社会的发展,一个只有理论知识,却没有实际经验的人,会逐渐被社会淘汰。当下多数高校的思政教育都是以课本为中心,学生学习的是冰冷的概念,很难将课本上的知识运用于实际生活中。应试教育培养出的人才只能适应学校,难以被社会所接受。为了学生能有效的将理论知识和实际相结合,更好的为社会服务,我们需要摸索一套让学生党员既有先进的思想觉悟,又能拥有丰富的社会经验,以到达学生党员全方位,多渠道的发展模式。
为探索学生党员思想教育的新途径,桂林电子科技大学信息科技学院电子工程系开展了以“感恩”为主线的系列社会实践活动。本次活动由“感恩父母”“感恩社会”两部分组成。这里笔者以“感恩社会”为例浅析社会实践在大学生党员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性。
一、社会实践的意义及其重要性
社会实践活动提高了学生的社会活动能力、实际操作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缩短了社会化进程。实践过程中每一项具体的工作都需要成员们在实践中探索,在实践中积累经验,逐步提高自己,在实践过程中提高了自身的社会活动能力,实际操作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为今后走出校门,踏进社会作了充分的准备。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信息科技学院电子工程系组织学生党员开展了以“寻找留守儿童中的正能量”为主题的社会实践,足迹遍布了广西柳州市三江县富禄苗族乡的纯德村、高岩村和岑牙村,通过与三个村的小学校长老师交谈,了解到苗族地区师资严重缺乏,教学工作开展困难,但是那里的老师们依然能坚守岗位,为苗乡孩子们默默付出;通过走访留守儿童及其监护人,了解到留守儿童虽然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上存在不少困难,缺少父母关爱,但是他们却有着非常强的求知欲,积极面对身边的人和事,充满着对未来的憧憬。这一幕幕给大学生党员的感触,要比课堂上来得更为真实,更为深刻。这种教育模式形象生动,能让同学们产生共鸣。潜移默化中,对于全面提高大学生党员的自身素质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社会实践活动加强了学校与社会的联系,让学生党员立足校园,服务社会,为社会主义两个精神文明作贡献。同时,通过社会实践调查,学生党员也看到社会存在的一些问题,发表了自己的意见和见解,加深了学生党员看问题的深刻性。各类社会实践活动架起了联系学校与社会的一道道桥梁,让更多的学生党员立足校园,走上社会,增强了服务意识。
二、挣脱旧模式的束缚,积极摸索新途径
以往的学生党员教育,多停留在理论阶段,本次活动以“感恩”为题主线,从情感出发,让学生懂得感恩,增强学生的责任感。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全方位的培养学生,提高学生的自身素质修养。在社会实践之前,桂林电子科技大学信息科技学院实践团队对全三江县的留守儿童情况做了调研,最终选取了留守儿童情况最为严重的富禄苗族乡作为调研重点。在开展活动的过程中,团队放弃了以往和孩子们在学校活动的模式,而是先与校长老师交流,在获得全校学生的情况后,再挑选其中情况特殊的留守儿童进行逐一家访,突破了仅限于游戏互动的方式,在留守儿童家中,看到他们简陋的家庭环境,他们年迈的爷爷奶奶,以及他们字里行间透露出的对父母的思念,一幕幕真实的场景对学生的影响非常深刻,深深触动了团队每位成员的情感神经。真实的场景,朴实的言语使心灵感悟得到了升华,让作为未来社会的主导的大学生明确了服务社会的责任。
正是因为改变了调研方式,这次调研收获了良好的成效。经过后续的宣传,活动在学生中引起了极大的反响,更多大学生想加入到实践团队中。这也再一次证明了现代大学思想教育需要创新,需要实践。只有真正的接触基层社会,才能更深刻的了解社会。实践活动是大学与社会的一座桥梁,为那些想为社会贡献自己力量的学生搭建了一个平台。这样的活动不仅能让学生在大学时期接触社会,还能培养学生的社交能力,表达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参加一次活动,得到全方面的锻炼。社会实践并不仅限于思想政治教育,也不应仅限于办一个系列活动,而应成为大学生党员日常教育中例行的一部分。
三、构建大学生党员社会实践长期有效的新机制
如今社会实践还并不是大学思想教育的主导,但脱离实际的教育确是当下急需解决的实际问题,故急需普及实践教育,将社会实践融入学生的日常教育中,需要为这项必不可少的教育建立一套健全的体系,以保障在今后的教育中发挥重要的作用。经过不断的探索与尝试,笔者逐渐总结出一套适合当代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机制。
(1)建立专门的大学生党员社会实践基地,为大学生党员提供社会学习的环境,定期的开展不同形式的社会实践,锻炼学生的各方面能力,全面提高学生党员的综合素质。例如高校可以和希望小学达成合作,定期的组织大学生党员到希望小学支教。将学生党员参加社会实践的表现纳入整体考核。让学生党员在生活、学习等各个方面起到模范先锋带头作用。
(2)建立行之有效的大学生党员社会实践体系,不同于以往的党课教学,要将学生党员从课堂带到基层,把他们的优秀性由成绩扩展为社交能力,表达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动手能力等多方面的综合素质。社会实践将作为衡量大学生是否具备成为一名党员的一项重要指标。甚至在不久的将来,实践能力将在学生党员的考核中占据主导的位置。大学就是为社会培养人才的地方,我们要根据社会的需求,培养出能快速适应社会,能被社会所接受的人才。 (3)完善学生党员考核体系,要加强对社会实践考核评价体系的重视程度,细化评选规则,根据教育模式的跟新及时改革考核机制,对社会实践开展情况要制定出有效的监督和考核制度,并持之以恒的坚决执行。实践前精心策划,活动后及时总结,不断的完善社会实践体系于考核制度,以此来不断完善好社会实践考核评价体系。
大学生党员缺少社会实践是党员教育工作中不容忽视的问题,虽然近些年来高校学生党建工作已经取得了一些较大的成绩,积累了一定丰富的经验,但是我们还应该清醒地看到学生党员中存在的某些问题和党建工作的薄弱环节。如长期以来,大学生党员缺少社会实践是党建工作中不容忽视的问题。另一方面,大部分社会实践活动也是仅限于表面的形式,很难让学生真实体验社会生活。鉴于此,大学生党员的培养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从中探索出一条适合大学生党员的社会实践长效机制之路,以此既达到培养大学生党员吃苦耐劳的能力、锻炼坚强意志的同时,又达到对大学生党员学以致用、发挥先锋模范带头作用的双重功效。
通过用较新的研究视角,较为丰富的理论支撑,可为今后从理论意义层次上更深入、系统研究大学生党建工作提供较新的理论依据。同时通过对大学生党员社会实践长效机制的研究,据此提出切实可行的新时期培养大学生党员、考察大学生党员的新途径,为全面开展大学生党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理论上的指导和参考作用。
参考文献:
[1]赵振华,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现状及路径探析,教育探索。2007.
[2]董秀娜,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建设新论,理论界,2005.
[3]胡昕蕾,对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思考,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7.
[4]刘军,陈刚,罗伟明,社会实践对大学生社会化的影响,中国高教研究,2000.
[5]岳佳宁《构建大学生党员社会实践长效机制问题研究》
[6]沈长霞:《新时期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经济与社会发展,2007年2期。
[7]周国品:《对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与对策的思考》,江西金融职工大学学报,2006年11期。
[8]刘铁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研究》,湖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8期。
[9]文辉、黄少波:《系统论在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运用与实践》,学术论坛,2007年5期
【关键词】大学生党员 思想政治教育 新模式 新途径 社会实践
大学生党员是大学生中的骨干,是党的新生力量,大学生党员的思想政治教育与我党的未来发展直接挂钩。学生党员的思想政治教育应由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两个基本组成部分。理论教育是主体,在培养大学生的过程中起着核心作用,而社会实践活动则是理论教育的有益补充和必要延伸,起着十分重要的辅助作用。社会实践活动体现了作为一种教育活动所具备的社会价值,是提高理论教学质量,实现培养目标的需要。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党员,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是非常有必要也是非常有意义的。随着社会的发展,一个只有理论知识,却没有实际经验的人,会逐渐被社会淘汰。当下多数高校的思政教育都是以课本为中心,学生学习的是冰冷的概念,很难将课本上的知识运用于实际生活中。应试教育培养出的人才只能适应学校,难以被社会所接受。为了学生能有效的将理论知识和实际相结合,更好的为社会服务,我们需要摸索一套让学生党员既有先进的思想觉悟,又能拥有丰富的社会经验,以到达学生党员全方位,多渠道的发展模式。
为探索学生党员思想教育的新途径,桂林电子科技大学信息科技学院电子工程系开展了以“感恩”为主线的系列社会实践活动。本次活动由“感恩父母”“感恩社会”两部分组成。这里笔者以“感恩社会”为例浅析社会实践在大学生党员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性。
一、社会实践的意义及其重要性
社会实践活动提高了学生的社会活动能力、实际操作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缩短了社会化进程。实践过程中每一项具体的工作都需要成员们在实践中探索,在实践中积累经验,逐步提高自己,在实践过程中提高了自身的社会活动能力,实际操作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为今后走出校门,踏进社会作了充分的准备。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信息科技学院电子工程系组织学生党员开展了以“寻找留守儿童中的正能量”为主题的社会实践,足迹遍布了广西柳州市三江县富禄苗族乡的纯德村、高岩村和岑牙村,通过与三个村的小学校长老师交谈,了解到苗族地区师资严重缺乏,教学工作开展困难,但是那里的老师们依然能坚守岗位,为苗乡孩子们默默付出;通过走访留守儿童及其监护人,了解到留守儿童虽然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上存在不少困难,缺少父母关爱,但是他们却有着非常强的求知欲,积极面对身边的人和事,充满着对未来的憧憬。这一幕幕给大学生党员的感触,要比课堂上来得更为真实,更为深刻。这种教育模式形象生动,能让同学们产生共鸣。潜移默化中,对于全面提高大学生党员的自身素质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社会实践活动加强了学校与社会的联系,让学生党员立足校园,服务社会,为社会主义两个精神文明作贡献。同时,通过社会实践调查,学生党员也看到社会存在的一些问题,发表了自己的意见和见解,加深了学生党员看问题的深刻性。各类社会实践活动架起了联系学校与社会的一道道桥梁,让更多的学生党员立足校园,走上社会,增强了服务意识。
二、挣脱旧模式的束缚,积极摸索新途径
以往的学生党员教育,多停留在理论阶段,本次活动以“感恩”为题主线,从情感出发,让学生懂得感恩,增强学生的责任感。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全方位的培养学生,提高学生的自身素质修养。在社会实践之前,桂林电子科技大学信息科技学院实践团队对全三江县的留守儿童情况做了调研,最终选取了留守儿童情况最为严重的富禄苗族乡作为调研重点。在开展活动的过程中,团队放弃了以往和孩子们在学校活动的模式,而是先与校长老师交流,在获得全校学生的情况后,再挑选其中情况特殊的留守儿童进行逐一家访,突破了仅限于游戏互动的方式,在留守儿童家中,看到他们简陋的家庭环境,他们年迈的爷爷奶奶,以及他们字里行间透露出的对父母的思念,一幕幕真实的场景对学生的影响非常深刻,深深触动了团队每位成员的情感神经。真实的场景,朴实的言语使心灵感悟得到了升华,让作为未来社会的主导的大学生明确了服务社会的责任。
正是因为改变了调研方式,这次调研收获了良好的成效。经过后续的宣传,活动在学生中引起了极大的反响,更多大学生想加入到实践团队中。这也再一次证明了现代大学思想教育需要创新,需要实践。只有真正的接触基层社会,才能更深刻的了解社会。实践活动是大学与社会的一座桥梁,为那些想为社会贡献自己力量的学生搭建了一个平台。这样的活动不仅能让学生在大学时期接触社会,还能培养学生的社交能力,表达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参加一次活动,得到全方面的锻炼。社会实践并不仅限于思想政治教育,也不应仅限于办一个系列活动,而应成为大学生党员日常教育中例行的一部分。
三、构建大学生党员社会实践长期有效的新机制
如今社会实践还并不是大学思想教育的主导,但脱离实际的教育确是当下急需解决的实际问题,故急需普及实践教育,将社会实践融入学生的日常教育中,需要为这项必不可少的教育建立一套健全的体系,以保障在今后的教育中发挥重要的作用。经过不断的探索与尝试,笔者逐渐总结出一套适合当代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机制。
(1)建立专门的大学生党员社会实践基地,为大学生党员提供社会学习的环境,定期的开展不同形式的社会实践,锻炼学生的各方面能力,全面提高学生党员的综合素质。例如高校可以和希望小学达成合作,定期的组织大学生党员到希望小学支教。将学生党员参加社会实践的表现纳入整体考核。让学生党员在生活、学习等各个方面起到模范先锋带头作用。
(2)建立行之有效的大学生党员社会实践体系,不同于以往的党课教学,要将学生党员从课堂带到基层,把他们的优秀性由成绩扩展为社交能力,表达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动手能力等多方面的综合素质。社会实践将作为衡量大学生是否具备成为一名党员的一项重要指标。甚至在不久的将来,实践能力将在学生党员的考核中占据主导的位置。大学就是为社会培养人才的地方,我们要根据社会的需求,培养出能快速适应社会,能被社会所接受的人才。 (3)完善学生党员考核体系,要加强对社会实践考核评价体系的重视程度,细化评选规则,根据教育模式的跟新及时改革考核机制,对社会实践开展情况要制定出有效的监督和考核制度,并持之以恒的坚决执行。实践前精心策划,活动后及时总结,不断的完善社会实践体系于考核制度,以此来不断完善好社会实践考核评价体系。
大学生党员缺少社会实践是党员教育工作中不容忽视的问题,虽然近些年来高校学生党建工作已经取得了一些较大的成绩,积累了一定丰富的经验,但是我们还应该清醒地看到学生党员中存在的某些问题和党建工作的薄弱环节。如长期以来,大学生党员缺少社会实践是党建工作中不容忽视的问题。另一方面,大部分社会实践活动也是仅限于表面的形式,很难让学生真实体验社会生活。鉴于此,大学生党员的培养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从中探索出一条适合大学生党员的社会实践长效机制之路,以此既达到培养大学生党员吃苦耐劳的能力、锻炼坚强意志的同时,又达到对大学生党员学以致用、发挥先锋模范带头作用的双重功效。
通过用较新的研究视角,较为丰富的理论支撑,可为今后从理论意义层次上更深入、系统研究大学生党建工作提供较新的理论依据。同时通过对大学生党员社会实践长效机制的研究,据此提出切实可行的新时期培养大学生党员、考察大学生党员的新途径,为全面开展大学生党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理论上的指导和参考作用。
参考文献:
[1]赵振华,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现状及路径探析,教育探索。2007.
[2]董秀娜,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建设新论,理论界,2005.
[3]胡昕蕾,对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思考,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7.
[4]刘军,陈刚,罗伟明,社会实践对大学生社会化的影响,中国高教研究,2000.
[5]岳佳宁《构建大学生党员社会实践长效机制问题研究》
[6]沈长霞:《新时期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经济与社会发展,2007年2期。
[7]周国品:《对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与对策的思考》,江西金融职工大学学报,2006年11期。
[8]刘铁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研究》,湖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8期。
[9]文辉、黄少波:《系统论在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运用与实践》,学术论坛,2007年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