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基础课程,就一节语文课而言,从字、词、句、篇到语、修、逻、文,教师要准确地把握课文重难点,采用讲、读、议等手段将每篇课文的精言妙语透析得淋漓尽致,从而培养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学会借助语言文字,理解或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从而提高学生作文能力的目的。因此,在语文的教学中,不可能把课文教学和作文教学割裂开来,而是必须进行有机的整合。我们的语文教材所选篇目,都是文章中的精品、典范,无论是思想性还是艺术性,都是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范本。从小学到初中再到高中,实际上每一篇课文就是为我们的学生提供的作文库作为教师就应该引发学生去寻找一把把钥匙,开启作文殿堂的神圣大门,充分发挥课文的综合示范作用,启迪学生思维,积累丰富材料,激发创作灵感,我就如何寻找课文中的切入点,训练学生写作,谈几点做法。
一、抓住课文略写的部分,训练学生的扩写能力。为了留给读者回味的余地,课文中的有些内容在叙述时往往用简短的词语带过,具体情节必须由读者在学习中发挥想象。教学时,可将略写的情节作为作文训练的切入点,进行补写训练,使句子有声有色,有情有景。如二年级上册有一篇课文叫《黄山奇山》,当学生学完了介绍“仙桃石”、“猴子观海”、“仙人指路”和“金鸡叫天都”这四块石头后,让学生议一议每个段落的写作方法,学生从写作顺序自然而然地说到了“‘仙人指路’就更有趣了!”这样的过渡句。虽然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并不要说出“过渡句”具有承上启下作用的词汇,但让学生知道这种类型的句子能够很有效地把两块要介绍的奇石自然而然地连接起来却是非常必要的。然后让学生再看看课件,出示“仙人晒靴”的图片,指导学生看图,并能学习并仿照书中的写法,介绍这块有趣的奇石。学生的模仿能力很强,说得有板有眼,非常出色。接着我从“扶”到“放”,要求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力,把课文中一笔带过的略写的三块奇石“天狗望月”、“仙女弹琴”和“狮子抢球”说一说。然后从说到写,要求学生挑其中一块奇石写一写,从最后作业来看,这样小练笔学生掌握得很不错。
二、抓课文的尾声,训练学生的续写能力。《新课程标准》提出: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思维是想象的基础。教师应利用教材的自身创造性思维因素,着力引导学生进行思维训练,培养学生的创造想象能力。如教学《亡羊补牢》一课,这是一个成语故事,字面意思是丢失了羊,赶紧修好羊圈,常用来比喻事情出了差错及时想办法补救就能避免更大的损失。故事以一个吃过一堑长了一智的养羊人,从正面告诉人们生活的道理。这个寓言故事充满了生活的气息,更能引发人的思考和想象。教学完这篇课文,我有意识地补置小练笔续写《亡羊补牢》,从学生的习作来看,孩子的想象力是无尽的,美好的,有的学生想象说,自从养羊人补好了羊圈后,他的羊再也没有丢过。有一天,养羊人发现又少了一只羊,夜里,养羊人躲在羊圈里,狼又来了!养羊人拿起石头就砸,狼被砸死了。养羊人在地上铺满了贴片,就不怕狼从动力钻进来了。可好景不长,养羊人去放羊,发现又少了一只。养羊人很奇怪,地上不行,地下不行,狼没法捉羊啊?难道是从天上来的不成?可是狼不会飞呀!夜里,养羊人做了一个梦,梦见狼长了一双翅膀,飞到羊圈里把羊叼走了。他醒了过来,天上有了几只鹰,地上有了几头狼。养羊人这才明白过来,原来是鹰和狼联手了。第二天夜里,养羊人拿来了几支箭。等狼和鹰又来了,养羊人把鹰全射死了!狼只好垂头丧气地走了。学生的想象真是太奇特了,只要有想象的空间,学生的思维就会插上翅膀,心灵就会自由地飞翔。
三、抓住习作例文,训练学生的仿写能力
充分利用小学生模仿能力强的天赋,挖掘教材中的教育资源,经常性地进行仿写课文的训练,让他们在仿写中轻松地掌握习作的谋篇布局(立树干)、描写技巧(添枝叶)等写作方法,手把手地教会孩子“画”一颗“树”的方法,也就为孩子“画”一片“森林”奠定了基础,从而更快地推动学生走向完全独立性的创作。在学完《燕子》之后,我让孩子们背诵全文。对于孩子们来说,他们对鸟还比较陌生,写自己喜欢的鸟有一定的难度。而这个单元着重进行小动物描写的训练。所以,课后我让孩子们仿照燕子外形描写,写一种喜欢的小动物的外形。孩子们进行仿写,也就是进行写法积累。有的学生这样仿写:一身黑白相间的鱼鳞,一对炯炯有神的眼睛,加上扇子似的尾巴,凑成了活泼机灵的小金鱼。有的学生这样仿写:一身黑白相间的绒毛,一对水灵灵的大眼睛,加上一条白白的长尾巴,凑成了活泼可爱的小猫菲菲。陌生又生疏的小动物在学生的笔下活泼又可爱的展现了出来,可以说是达到了一箭双雕的目的。
四、从课文内容入手,通过改写来记住课文的内容,达到提高作文水平的目的
五年级第二学期第课《瓜棚夜话》。这篇课文主要讲“我”在一个天气闷热的夏夜,到村里有名的种瓜能手“西瓜张”那里去买西瓜,听到了三个老汉甜蜜的谈话,课文以此来歌颂党的改革开放政策,使农民们过上了幸福的生活。这篇课文,篇幅较长,内容较散。课文中记录了“西瓜张”种瓜的绝技、大家品尝“西瓜张”的西瓜、三个老汉谈论幸福的生活等内容。针对这样的情况,我让学生自学好课文内容后,我拟定了“‘西瓜张’卖瓜的故事”这个题目,同时给学生提供了这样的一个提纲:1、“西瓜张”来到曹路镇卖瓜。2、“西瓜张”吆喝自己的西瓜。3、发生了一件有趣的事。4、“西瓜张”现在的幸福生活。学生们根据提纲,有机地整合课文的内容,发挥合理的想像,一挥而就,仅用一节课的时间就完成了作文。这些作文虽然有似曾相识的地方,如把课文中介绍“西瓜张”种瓜绝技的内容写成“西瓜张”吆喝的说词;但又有不同的发挥,如写作“一件趣事”时,有的学生写“西瓜张”既卖西瓜,又卖西瓜汁;有的学生写“西瓜张”用西瓜做成西瓜棒冰等。这次练笔,不仅让学生记住了课文内容,而且锻炼了学生的想像能力和写作能力。
诚然,学生作文要插上飞翔的翅膀,还有赖于广泛而扎实的课外阅读和丰富而深厚的文化积累,以及长期而大量的实践训练,但语文课只要老师们吃透教材内容,把握课文主旨,理清课文思路,从而寻找到语文课文教学和作文教学的切入点,应该能为学生作文能力的提高提供一个坚实的基础。
一、抓住课文略写的部分,训练学生的扩写能力。为了留给读者回味的余地,课文中的有些内容在叙述时往往用简短的词语带过,具体情节必须由读者在学习中发挥想象。教学时,可将略写的情节作为作文训练的切入点,进行补写训练,使句子有声有色,有情有景。如二年级上册有一篇课文叫《黄山奇山》,当学生学完了介绍“仙桃石”、“猴子观海”、“仙人指路”和“金鸡叫天都”这四块石头后,让学生议一议每个段落的写作方法,学生从写作顺序自然而然地说到了“‘仙人指路’就更有趣了!”这样的过渡句。虽然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并不要说出“过渡句”具有承上启下作用的词汇,但让学生知道这种类型的句子能够很有效地把两块要介绍的奇石自然而然地连接起来却是非常必要的。然后让学生再看看课件,出示“仙人晒靴”的图片,指导学生看图,并能学习并仿照书中的写法,介绍这块有趣的奇石。学生的模仿能力很强,说得有板有眼,非常出色。接着我从“扶”到“放”,要求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力,把课文中一笔带过的略写的三块奇石“天狗望月”、“仙女弹琴”和“狮子抢球”说一说。然后从说到写,要求学生挑其中一块奇石写一写,从最后作业来看,这样小练笔学生掌握得很不错。
二、抓课文的尾声,训练学生的续写能力。《新课程标准》提出: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思维是想象的基础。教师应利用教材的自身创造性思维因素,着力引导学生进行思维训练,培养学生的创造想象能力。如教学《亡羊补牢》一课,这是一个成语故事,字面意思是丢失了羊,赶紧修好羊圈,常用来比喻事情出了差错及时想办法补救就能避免更大的损失。故事以一个吃过一堑长了一智的养羊人,从正面告诉人们生活的道理。这个寓言故事充满了生活的气息,更能引发人的思考和想象。教学完这篇课文,我有意识地补置小练笔续写《亡羊补牢》,从学生的习作来看,孩子的想象力是无尽的,美好的,有的学生想象说,自从养羊人补好了羊圈后,他的羊再也没有丢过。有一天,养羊人发现又少了一只羊,夜里,养羊人躲在羊圈里,狼又来了!养羊人拿起石头就砸,狼被砸死了。养羊人在地上铺满了贴片,就不怕狼从动力钻进来了。可好景不长,养羊人去放羊,发现又少了一只。养羊人很奇怪,地上不行,地下不行,狼没法捉羊啊?难道是从天上来的不成?可是狼不会飞呀!夜里,养羊人做了一个梦,梦见狼长了一双翅膀,飞到羊圈里把羊叼走了。他醒了过来,天上有了几只鹰,地上有了几头狼。养羊人这才明白过来,原来是鹰和狼联手了。第二天夜里,养羊人拿来了几支箭。等狼和鹰又来了,养羊人把鹰全射死了!狼只好垂头丧气地走了。学生的想象真是太奇特了,只要有想象的空间,学生的思维就会插上翅膀,心灵就会自由地飞翔。
三、抓住习作例文,训练学生的仿写能力
充分利用小学生模仿能力强的天赋,挖掘教材中的教育资源,经常性地进行仿写课文的训练,让他们在仿写中轻松地掌握习作的谋篇布局(立树干)、描写技巧(添枝叶)等写作方法,手把手地教会孩子“画”一颗“树”的方法,也就为孩子“画”一片“森林”奠定了基础,从而更快地推动学生走向完全独立性的创作。在学完《燕子》之后,我让孩子们背诵全文。对于孩子们来说,他们对鸟还比较陌生,写自己喜欢的鸟有一定的难度。而这个单元着重进行小动物描写的训练。所以,课后我让孩子们仿照燕子外形描写,写一种喜欢的小动物的外形。孩子们进行仿写,也就是进行写法积累。有的学生这样仿写:一身黑白相间的鱼鳞,一对炯炯有神的眼睛,加上扇子似的尾巴,凑成了活泼机灵的小金鱼。有的学生这样仿写:一身黑白相间的绒毛,一对水灵灵的大眼睛,加上一条白白的长尾巴,凑成了活泼可爱的小猫菲菲。陌生又生疏的小动物在学生的笔下活泼又可爱的展现了出来,可以说是达到了一箭双雕的目的。
四、从课文内容入手,通过改写来记住课文的内容,达到提高作文水平的目的
五年级第二学期第课《瓜棚夜话》。这篇课文主要讲“我”在一个天气闷热的夏夜,到村里有名的种瓜能手“西瓜张”那里去买西瓜,听到了三个老汉甜蜜的谈话,课文以此来歌颂党的改革开放政策,使农民们过上了幸福的生活。这篇课文,篇幅较长,内容较散。课文中记录了“西瓜张”种瓜的绝技、大家品尝“西瓜张”的西瓜、三个老汉谈论幸福的生活等内容。针对这样的情况,我让学生自学好课文内容后,我拟定了“‘西瓜张’卖瓜的故事”这个题目,同时给学生提供了这样的一个提纲:1、“西瓜张”来到曹路镇卖瓜。2、“西瓜张”吆喝自己的西瓜。3、发生了一件有趣的事。4、“西瓜张”现在的幸福生活。学生们根据提纲,有机地整合课文的内容,发挥合理的想像,一挥而就,仅用一节课的时间就完成了作文。这些作文虽然有似曾相识的地方,如把课文中介绍“西瓜张”种瓜绝技的内容写成“西瓜张”吆喝的说词;但又有不同的发挥,如写作“一件趣事”时,有的学生写“西瓜张”既卖西瓜,又卖西瓜汁;有的学生写“西瓜张”用西瓜做成西瓜棒冰等。这次练笔,不仅让学生记住了课文内容,而且锻炼了学生的想像能力和写作能力。
诚然,学生作文要插上飞翔的翅膀,还有赖于广泛而扎实的课外阅读和丰富而深厚的文化积累,以及长期而大量的实践训练,但语文课只要老师们吃透教材内容,把握课文主旨,理清课文思路,从而寻找到语文课文教学和作文教学的切入点,应该能为学生作文能力的提高提供一个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