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三种操作

来源 :江西教育·综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erryhua198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兴趣是点燃智慧火花的火种,是学习知识的动力。学生对他所学的东西一旦有了兴趣,就会不知疲倦,越学越爱学。
  
  一、营造美的教学氛围
  
  特级教师于漪说过,“教学就其本质而言,是教师把人类已知的科学真理创造条件转化为学生的真知,同时,引导学生把知识转化为能力的一种特殊形式的认识过程。”营造美的教学氛围就是我们语文教师“创造条件”的过程,语文教师是语言知识最直接、最有效的传播者。因此,其自身的教学语言就应该具有美感和吸引力,美化教学语言是教师的首要任务。语文教师应努力追求语言精炼、切中主题、生动形象、幽默风趣、发人深思的教学语言,使学生无形之中受到教师的感染和熏陶。
  学习书法就是学习汉字的书写艺术,作为教学媒介的课堂板书可以成为美化课堂的一种非常有效的形式。因此,我们应力求字迹美观规范,布局应讲究章法,色彩应搭配合理,甚至不断追求书法艺术之美。使学生耳濡目染,并提高书法艺术的审美能力。
  
  二、设计好的教学情境
  
  创设好的教学情境,变抽象为具体,去虚假为真实,把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使学生能够趣味盎然、主动热情地进行有效的学习。
  上课时,应尽量让学生接触实物,教他们动动手、动动脑或看图绘画。借助一个画面或生活当中的一个片段,利用幻灯片、录像、录音等多媒体教学设备创造一个优美的情景,为学生提供思维的空间,激发学习兴趣。还可以利用上课前五分钟的“______之我见”的演讲,对身边的人和事发表自己的看法,批评不良倾向,提倡真、善、美,互相激励,促进提高。这样,使学生的语文学习与现实社会密切联系,既激发了学习语文的兴趣,又引导他们在运用中活学母语,增强了胆识,培养了现代社会需要的表达能力。
  
  三、拓展广的教学空间
  
  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语文的主要方式,广泛开展课外乃至校外的语文活动则是学习语文的广阔天地。“大语文教育”思想认为“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人们就是借助语文来参与生活,同时在生活中使自己的语文能力得以发展。联系学生的生活,我们可以开展以下课外语文活动:
  1.办好班级图书角。要求每个学生一个学期买一本好书,组建班级图书角(学期结束时学生各自收藏买的书),让学生自由阅读,自主交流,使他们养成爱读书、勤思考的好习惯。
  2.有计划地举行各种专题会,开展多种语文活动。如朗诵会、故事会、讲演会、辩论会、读书报告会以及语文知识竞赛、读写竞赛等。
  3.组织学生到街头消灭错别字,为报纸、电视、广告纠错,举行广告征集,评选活动等。
  吕叔湘先生说:“语文课既然是技能课,上课的时候,就应该以学生的活动为主,教师的活动应该压缩到最低限度。”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真正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努力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自主性,教会学生学习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操,切实提高语文教学质量。◆(作者单位:江西省南昌市少年宫)
  □责任编辑:罗贤良
其他文献
在课堂教学中,练习作为学生一项经常性的实践活动,不仅是巩固知识、运用知识、训练技能技巧的手段,而且还是培养学生良好心理品质、促进师生情感交流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倡导“人人参与有价值的练习,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练习,不同的人在练习中得到不同的发展”。但是,由于长期受“以教师为中心”观念的影响,受到班级授课制、群体教学模式的影响,不少教师习惯从审题到解题一人承包,一讲到底。学生一遍听不懂,再来一
几年的作文教学,我发现:学生习作时大都思维饱和,容易产生从众心理,尤其崇尚老师,迷信作文选。溯根寻源,主要是作文教学中仍在穿新鞋走老路,沿袭老套套, “我说你听” “我谈你写”,造成学生被动作文。长此以往,学生自然变成了思维定势,毫无创意。  近年来,我尝试着改革作文教学,把习作中积累、感受、创造、表达的四个环节归为四部曲,对学生进行习作创新能力的培养,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一、 采集感受
个性化阅读是指学生个体从书面语言中获取信息,并与非认知因素互为影响的活动,是学生借助文本与作者对话的心理过程,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它也是教师引导学生探究性、创造性感受、理解、评价、鉴赏文本的过程。由于每个学生的生活积淀、文化底蕴、审美情趣千差万别,因此,它是一种个性化行为。那么,怎样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阅读呢?    一、挖掘文本空白,营造情感氛围    文字不是无情物。新课标提出的三维目标中,情感
《语文课程标准》特别强调写作的情感态度目标的实现,教学的重点应放在写作的兴趣和自信的培养上,让学生愿意写作、热爱写作,将被动的“要我写”转变为主动的“我要写”。  许多学生对作文没有兴趣,甚至害怕作文,常常为“无话可说”而烦恼。究其原因,是因为学生缺乏对生活的体验。生活是写作的源泉,不参与生活,没有对生活的深刻体验,就得不到作文的素材。没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写出来的作文就缺乏感情,显得虚假,不能打动
在许多学校,大班额已是不争的事实。在对大班额所引发的一系列问题解决和反思的过程中,我们逐渐领悟和总结出一些应对策略。    问题一:如何有效地开展小组讨论    【案例1】在《颐和园》一课的教学过程中,考虑到这是一篇不易让课堂气氛活跃起来的课文,我为学生创设一个情境:“你们分小组,选择喜欢的景点学习。把课文弄懂以后,再在小组成员中选出导游,带着全组的同学去浏览整个景点。小组完成以后,我再请各小组导
课堂是教书育人的主阵地,自然也是孩子体验快乐的主场所。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就必须为孩子创设快乐的学习情境,激发浓厚的学习兴趣,以情景促进学生乐学,以兴趣实现学生会学,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帮助学生健康成长。本文就如何营造快乐的小学品德课堂,谈谈笔者的一些尝试。    一、“换味”课堂导语,享受“别样”快乐    俗话说:“善始者,事半成。”导入语的好坏,将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的浓淡和课堂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