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在全国全面推广,体育教育教学的新一轮课程改革在全国全面铺开。体育新课改使学校体育教育教学更具有时代性、更符合学生的个性发展、体育教师更具有广阔的表现舞台、体育教师职业更具挑战性。在新的形势下,体育教师的能力和素质要求比以往更高,如何提高中学体育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和素质,以适应体育教育的新课改,加快体育新课改的全面实施,我认为每位体育教师都应从以下几方面努力做好准备:
一、深入学习,全面理解新课标,做到创造性落实
新课程是素质教育发展的产物,顺利实施新课程,对素质教育的进一步发展产生巨大影响。实施新课程取决于教师的素质能力是否适应新课程的要求。因此,体育新课程的实施当务之急是加深体育教师对新课程的学习和理解,提高体育教师实施新课程的能力和水平,使体育教师尽快走进新课程。首先必须转变体育教师观念、提高对新课程的认识。提高体育教师对新课程的认识、转变体育教学的观念是落实新体育课程标准的前提。体育教师对新课程的认可又是观念转变的先决条件,只有体育教师充分的认可才能积极参与到新课程中来。这种观念的改变首先要对体育教师在体育新课程的作用和改革主体地位的肯定和确定。强调体育教师在新课程中的主体地位,要让他们自身的作用和地位得到尊重,重视他们的意见,不能将他们置之而不顾,重视体育教师的主体地位就是要把他们融人到改革的大潮中来,认识课程改革的作用和意义。其次要加强体育新课程理论的学习。认真学习和钻研新的课程标准。新课程标准是新课程教学的基本依据,它规定了教学的基本内容、基本目标和基本方法。只有这样才能做到新课程教学“有的放矢”。多学习新的教育教学理论,形成新的教学理念。新课改不怕没经验,就怕没理念。新课标需要有新的课程观、教材观、教学观、评价观和学生观等等。任何一种新观念的确立和认同都是一种痛苦的蜕变,但没有自我否定这种痛苦的蜕变就难有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最后才能在工作实践中,创造性地全面贯彻落实体育新课程。
二、教师和学生在体育教学中地位重构
(一)知识传授过程教师和学生地位的重构
1、学生不规范行为地位和鼓励学生创新的重构。学生体育课中不规范行为可能是学生创新的源泉。学生特点之一就是有新奇的想象和念头,加之获得知识的途径的多样性,往往别出心裁,能够创造出许多“玩”的花样。例如在铅球的教学中,传统的教学是学生在教师严密监视下,模仿教师的动作技术练习。但是铅球是以锻炼学生的力量为主,从这种观点出发,在新课标应上课,学生能够玩出很多新奇的动作和花样,达到锻炼的效果,按照传统的教学这是不容许的。这种类型的课只要在组织上注意学生的安全,应多鼓励学生创新,适时表扬和赞许,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自豪感,发挥创造能力。适时的鼓励对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进取心、培养创新意识非常重要。
2、学习结果和学习过程地位的重构。所谓重过程就是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会为什么学、怎样学、体验学习的乐趣,注重学习过程中知识在量上的积累,从而达到质的飞跃。注重学习过程,让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才是终身受用的。
3、统一教学模式和个性化教学模式地位的重构。新课程中,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师生共同开始课程的过程,课程变成一种动态的、发展的、真正成为师生富有个性化的创造过程。突出教师教学的个性,同时也要注重学生个性的培养。
4、教师的师道尊严地位与学生平等地位的重构。教师应尊重学生,关心学生的全面发展,鼓励学生从事体育锻炼,培养学生锻炼身体的习惯,促使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
(二)职能角色的转变
体育教师应成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指导者。教师应帮助学生确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并帮助学生找到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创建丰富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有兴趣去学,积极地去练,教师不再去“统治”学生,控制课堂,从“独裁者”变成服务者,从学生自身实际出发,使学生量力而行,尽力所为地确定目标,心满趣足地收获成果。体育教师同时也是体育活动的参与者,教师应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与学生共同参与练习,探讨问题,坦诚的交流,使学生的潜能和智慧充分发挥,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这种共同参与、协作式的教学,不但教师能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学生学习也会行之有效。
(三)要成为教育学的研究者、开拓者
活生生的教育教学实践则被视为学科知识以一定的技法合理地传授,教师凭借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就可以保障其职业。基于此,教师角色一向被认为是消极的。教师对于教育教学,可以不必思考和改进,只要照本宣科;不必实验新教法,只要墨守成规,不必有个人的创造,只要能接受别人产生的知识,这种消极、被动的角色形象,也造成了教师地位不高,教师越来越象“技术操作工”,越来越像“教书匠”。但教育科研活动应当是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过程,脱离实践的科研活动只是纸上谈兵,不切实际的。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你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的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因此,教师应当成为教育科学共同体的一员,教师有责任审慎地对待教育新思想、新课程、新方法。也就是说,教师的教育教学生活,不仅要被研究,而且要由教师自己研究;教师不仅是被研究者,而且自己也是研究者;教师不再被视为外在的研究对象,遇到问题不是交给外在研究者,而是自己研究,寻求答案,要敏锐地观察、判断自己的教室,探索自己的教学,参与自己的革新行动。
参考文献:
1.《新课改中体育教师的压力及疏解》张鑫立
2.《试论体育新课改过程中出现的偏见与极端化现象》于素梅 毛振明
3.《新课改中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安涛
4.《论我国学校体育新课改的超越与缺失》杨旭辉 张振华
5.《新课改实施过程中存在的误区及其对策》陈志山 邹世霞 曹淑忠
一、深入学习,全面理解新课标,做到创造性落实
新课程是素质教育发展的产物,顺利实施新课程,对素质教育的进一步发展产生巨大影响。实施新课程取决于教师的素质能力是否适应新课程的要求。因此,体育新课程的实施当务之急是加深体育教师对新课程的学习和理解,提高体育教师实施新课程的能力和水平,使体育教师尽快走进新课程。首先必须转变体育教师观念、提高对新课程的认识。提高体育教师对新课程的认识、转变体育教学的观念是落实新体育课程标准的前提。体育教师对新课程的认可又是观念转变的先决条件,只有体育教师充分的认可才能积极参与到新课程中来。这种观念的改变首先要对体育教师在体育新课程的作用和改革主体地位的肯定和确定。强调体育教师在新课程中的主体地位,要让他们自身的作用和地位得到尊重,重视他们的意见,不能将他们置之而不顾,重视体育教师的主体地位就是要把他们融人到改革的大潮中来,认识课程改革的作用和意义。其次要加强体育新课程理论的学习。认真学习和钻研新的课程标准。新课程标准是新课程教学的基本依据,它规定了教学的基本内容、基本目标和基本方法。只有这样才能做到新课程教学“有的放矢”。多学习新的教育教学理论,形成新的教学理念。新课改不怕没经验,就怕没理念。新课标需要有新的课程观、教材观、教学观、评价观和学生观等等。任何一种新观念的确立和认同都是一种痛苦的蜕变,但没有自我否定这种痛苦的蜕变就难有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最后才能在工作实践中,创造性地全面贯彻落实体育新课程。
二、教师和学生在体育教学中地位重构
(一)知识传授过程教师和学生地位的重构
1、学生不规范行为地位和鼓励学生创新的重构。学生体育课中不规范行为可能是学生创新的源泉。学生特点之一就是有新奇的想象和念头,加之获得知识的途径的多样性,往往别出心裁,能够创造出许多“玩”的花样。例如在铅球的教学中,传统的教学是学生在教师严密监视下,模仿教师的动作技术练习。但是铅球是以锻炼学生的力量为主,从这种观点出发,在新课标应上课,学生能够玩出很多新奇的动作和花样,达到锻炼的效果,按照传统的教学这是不容许的。这种类型的课只要在组织上注意学生的安全,应多鼓励学生创新,适时表扬和赞许,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自豪感,发挥创造能力。适时的鼓励对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进取心、培养创新意识非常重要。
2、学习结果和学习过程地位的重构。所谓重过程就是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会为什么学、怎样学、体验学习的乐趣,注重学习过程中知识在量上的积累,从而达到质的飞跃。注重学习过程,让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才是终身受用的。
3、统一教学模式和个性化教学模式地位的重构。新课程中,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师生共同开始课程的过程,课程变成一种动态的、发展的、真正成为师生富有个性化的创造过程。突出教师教学的个性,同时也要注重学生个性的培养。
4、教师的师道尊严地位与学生平等地位的重构。教师应尊重学生,关心学生的全面发展,鼓励学生从事体育锻炼,培养学生锻炼身体的习惯,促使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
(二)职能角色的转变
体育教师应成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指导者。教师应帮助学生确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并帮助学生找到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创建丰富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有兴趣去学,积极地去练,教师不再去“统治”学生,控制课堂,从“独裁者”变成服务者,从学生自身实际出发,使学生量力而行,尽力所为地确定目标,心满趣足地收获成果。体育教师同时也是体育活动的参与者,教师应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与学生共同参与练习,探讨问题,坦诚的交流,使学生的潜能和智慧充分发挥,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这种共同参与、协作式的教学,不但教师能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学生学习也会行之有效。
(三)要成为教育学的研究者、开拓者
活生生的教育教学实践则被视为学科知识以一定的技法合理地传授,教师凭借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就可以保障其职业。基于此,教师角色一向被认为是消极的。教师对于教育教学,可以不必思考和改进,只要照本宣科;不必实验新教法,只要墨守成规,不必有个人的创造,只要能接受别人产生的知识,这种消极、被动的角色形象,也造成了教师地位不高,教师越来越象“技术操作工”,越来越像“教书匠”。但教育科研活动应当是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过程,脱离实践的科研活动只是纸上谈兵,不切实际的。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你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的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因此,教师应当成为教育科学共同体的一员,教师有责任审慎地对待教育新思想、新课程、新方法。也就是说,教师的教育教学生活,不仅要被研究,而且要由教师自己研究;教师不仅是被研究者,而且自己也是研究者;教师不再被视为外在的研究对象,遇到问题不是交给外在研究者,而是自己研究,寻求答案,要敏锐地观察、判断自己的教室,探索自己的教学,参与自己的革新行动。
参考文献:
1.《新课改中体育教师的压力及疏解》张鑫立
2.《试论体育新课改过程中出现的偏见与极端化现象》于素梅 毛振明
3.《新课改中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安涛
4.《论我国学校体育新课改的超越与缺失》杨旭辉 张振华
5.《新课改实施过程中存在的误区及其对策》陈志山 邹世霞 曹淑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