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课堂非语言行为的中西文化差异

来源 :读写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ih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非语言行为是重要的交流语言,而教师的课堂非语言行为直接影响着课堂氛围,师生关系,从而影响到课堂教学效果。由于不同的文化背景,中西方教师的课题非语言行为存在差异。文章文探讨了非语言行为差异的文化成因,以及具体的差异体现。进而完善教师的课堂教学以及师生间的交流。
  【关键词】教师;课堂非语言行为;中西方;差异
  
  在中西方国家教育与教师的不断交流与合作中,我们不难发现西方国家的课堂教学相比中国的课堂教学要活泼生动的多,课堂气氛轻松愉快,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也比中国的学生要高。相比较中国教师任教的英语课堂,在由英语国家教师任教的英语课堂上,中国的学生的表现也要积极不少。这不单单是因为英语国家教师的母语优势,更重要的是他们在课堂教学中所应用的非语言交际的手段与方式的不同。由此可见,非语言交际在英语课堂中的重要地位,学习西方教师的课堂非语言教学手段,从而使英语课堂教学更具效率。而要掌握西方教师的非语言交际手段首先要了解中西方教师的非语言交际的文化差异。
  
  一、非语言交际对英语课堂的重要意义。
  
  英语课堂教学时通过师生间的语言交际和非语言交际共同实现的。而中国的教师往往只重视痛学生间的语言交流和学习而忽视了非语言交际的重要作用。Rose认为,语言交际所传达的信息仅占35%,而非语言交际所传达的信息高达65%。在课堂教学中非语言交际所起的作用就更大了,课堂教学效果中82%是通过教师的表情、举止等非语言手段实现的,只有18%的信息室通过语言行为达到的(Grant-hennings,1971)。教师要学会以提高教学质量。库伯认为:“非语言交际行为对教师至关重要。教师的非语言行为关系到学生对学校的态度,教师如果学会了如何在课堂上更有效地运用非语言交际,师生之间的关系就会得到改善,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学习效率就会提高”。
  非语言交际从多方面配合语言交际,有多种特殊功能。增强学生主动性,提高教学效率;助于教师的成功实现;消除心理压力,保持良好交际环境;辨别文化差异,让学生更好的认识跨文化交际。
  
  二、课堂非语言行为中西差异的文化动因
  
  中西方教师在课堂中的非语言行为存在着重大的差异,这种现象与中西方不同的历史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中国教师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十分明显,而西方教师与学生之间有着平等的关系
  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中,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支配、管理社会的一切,上级管下级,下级必须对上级负责,从而造就了以儒家思想为主的中国传统文化,中国封建社会的一个重要特点是严格的等级观念和等级制度,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种文化大背景下的中国教育,必定是教师管理、支配学生,学生要无条件地尊重和服从教师,没有说三道四的权利。
  现在所谓的西方文化,是指起源于古希腊文明,经欧洲文艺复兴大发展之后,在近现代逐渐形成的以美国文化为主的西方主流文化。这种海洋文明带有先天性的开放特色,特别是美国作为一个移民国家,由于各种文化的汇聚、碰撞、融合,其文化必然是多元的,也就没有中国漫长封建社会严格的“等级”观念。在两方多数国家,各级政府官员都是民选的,都必须按照既定的游戏规则(法律法规、合同契约等)规范自己的行为。在这样的文化氛围中成长起来的西方教师,在师生关系等方面当然不可能与中国教师相同。综上所诉,中西方教师之间的差异,其背后突显的是各自的历史文化特色。
  
  三、中西方教师课堂非语言行为的差异表现
  
  文化差异对教师在课堂中的非语言行为会造成很大的影响。它的具体表现如下:
  1 体态语
  体态语包括手势、面部表情、目光、头部动作以及其他可以传递信息的肢体动作,恰当的体态语,对活跃课堂气氛有着重要的作用。一般来说,中国大学师生比较含蓄,面部表情、身体动作等体态语相对于西方国家大学师生来说较少。因此中国的大学课堂气氛较严肃、较安静;而西方国家大学课堂气氛相对轻松、活跃。另外在大学课堂上,西方国家的师生有时边吃东西边上课,或者西方教师坐在教桌上给学生上课,而学生把脚放到桌子上听课,这在我们看来不大雅观,对老师也不尊敬,容易造成课堂纪律涣散,学生注意力不集中;而西方国家师生认为这能创造一种无拘无束的气氛。说到底这归因于西方师生强调个人、自由与发展自我的个人主义思想,而我国师生强调集体、纪律与合作的集体主义思想。此外,当西方教师在课堂上提出一个问题时,惊讶的发现大部分的中国学生不管会与不会都低头垂眉,不敢迎视老师的目光。这是中国学生不想出风头的表现,当然这一情形现在有所改观;而在西方国家,许多学生踊跃发言,各抒己见。
  2 客体语
  客体语包括相貌、衣着打扮、体味、随身物品等提供的交际信息。在这里,笔者主要介绍的是教师的服饰打扮方面的中西差异。美国著名学者Wilber Schmmm指出,服装也能说话,在课堂中,得体的着装也会给学生带来良好的影响。
  在我国,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肩负着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职责。“一位教师的音容笑貌、举手投足、衣着发式无形中都可能成为学生学习的楷模”(郝铭鉴,1991:157)。对教师仪表的基本要求是具有职业美,即衣着、发式都要整洁和大方。各校教师手册也要求教师不化浓妆,在服饰、发型方面不要过分追求时新华美,以美观大方、文雅庄重为原则,饰品也不宜过多。有趣的是在英国的大学课堂,男女教师在衣着上差别很大。常常是男教师西装革履,衬衣雪白。皮鞋铮亮,衣扣整齐,俨然一副绅士打扮。但女教师常常衣着随便。更注意突出体型的魅力和对异性性感的吸引力,各年龄段都时兴低胸衣服,以坦胸、露背、光腿为美。中英教师在衣着上会出现文化误解甚至文化错误,有时是因为不了解文化差异,常常不自觉地用自己的文化习俗去衡量别人的衣着打扮。比如,我们的男教师在课堂单穿衬衣时可以不放人外裤内:还会将衬衣长袖卷起来。我们对此习以为常,英语国家的人却认为不合礼仪。反之,英语国家女教师穿着拖鞋可以走进课堂,中国人却认为不雅。
  3 环境语
  体距远近。体距远近也是人际交往的一种手段。这在学术上称之为体距行为。体距行为即所谓人际空间或人际距离行为。美国人类学家E.H.Hall认为,人们在相互交际时,对空间领域有一定的要求,而且交流者之间的空间距离与他们的心理距离密切相关,他将空间距离分为四种类型:(1)亲近距离(inti-mate distance),指亲密朋友、父母、子女以及伙伴彼此依偎的距离。(2)个人距离(personal distance),这是由亲呢关系向一般社会关系过渡的距
  离。(3)社会距离(social distance),也叫“非亲近”“安全”“外交”距离,是一般办公、交际或做生意时常保持的距离。(4)公众距离(public distance),这是正式场合的交际距离。课堂上 师生之间的距离一般属于“公众距离”。这几种距离的使用又会因民族差异而不同。英语国家的人不仅要求自身的完整不受侵犯,还要求身体周围有几英寸的空间供自由活动。
  中国人对公共场合的空间距离往往只要求自身的完整不受到侵犯。靠近别人,去看看别人在写什么读什么,被视为是亲密无间或格外关怀。英美教师在中国有一点非常不习惯,那就是经常被一群中国学生里三层外三层的团团围住。在中国这很正常,表示我们喜欢你,愿意和你交谈,极大地显示了学生们的热情。而英语国家的人并不这么看,他们的亲近距离只适合于父母、夫妻、子女之间,如果局外人特别是同性朋友走进18英寸的范围,会让他们感到不安,甚至认为是一种侵犯。而中国人的体距概念则相对比较模糊。中国学生同性之间接触自由、纯洁,而异性之间的接触则较为拘谨含蓄。英语国家的学生刚好相反,同性之间反而避免接触以免有同性恋之嫌,异性之间的接触则可无拘无束。在拉美一些国家,师生之间、同学之间见面经常以互击手掌,拥抱和亲吻面颊来表示友好,中国学生却觉得“过于轻浮”,特别是中国的女学生受传统的“三从四德”思想影响,在言行举止上的规范要比英语国家严格得多。中国学生在课堂上既不太喜欢主动回答教师的提问,也不喜欢主动向老师提出问题,这在中国文化中是一种谦卑、恭敬的表现;但对英语国家的人来说却被看成是对他们的极大的侮辱和蔑视。他们宁愿听到“我不愿告诉你”的回答,也不愿看到你不语的模样
  4 副语言
  副语言又称类语言,是指伴随话语发生或对话语有影响的人的有声现象。指一些超出语言特征的附加现象。说话时的音高、语调、音质等都属于此范畴。此外,诸如喊、叫、哭、笑、叹气、咳嗽、沉默等也可以看作是副语言现象。在课堂上教师与学生应该有什么样的副语言特征,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但是,课堂上副语言交际的文化差异则是大家的共识。中国教师上课普遍声音哄亮、抑扬顿挫、热情洋溢,但却被许多英语国家的人贬为是“叫喊式语”
  (loudla nguageEll)。像我们经常见到一些英语国家的教师上课,语音柔和匀细、语调平缓流畅,但这被中国学生认为有点象“蚊子叫”,喻之为“蚊子的叫声嗡嗡”。
  不同文化下非语言行为手段及其内涵均有其各自的历史渊源。一般说来,西方民族非语言行为及其内涵都给人一种开放性的感觉,这很可能是随着以自由竞争为特征的资本主义经济的长期发展而形成和稳定的;而中国的非语言行为及其内涵则给人一种封闭性的感觉,这无疑是与在中国有着深远影响的儒家学说中“居仁由义”,“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论语?颜渊》)等观念相伴随而形成和稳定的。非语言行为手段及其内涵,既然渊源,就必然流长。所以,它具有相当的稳定性。它与语言行为手段无法分割。我们在教学某一个民族的语言时,就一定要同时使用同一民族的非语言手段,否则,你所教的语言就会非驴非马,你通过语言所要表达的意思就有可能南辕北辙,令人啼笑皆非。从非语言交际在课堂上的文化差异可以看出,不同的文化中,非语言行为的规则是不相同的,有时甚至相距甚远。而这些规则却大多附带着特定的文化价值观念。它既有其形式上的规定性、稳定性,又有其内涵上的开放性。
  
  四、结论
  
  总之,课堂非言语行为是每位大学教师和学生都会遇到并经常使用的,它带有一定的普遍性,并直接影响教与学的成效,进而影响不同民族文化的相互交流。研究中西大学课堂非言语行为及其文化差异,对促进大学教学,提高学习效率,增进中西文化之间的沟通都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陈俊森,樊葳葳,钟华,跨文化交际与外语教育[M]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6
  [2]刘建东,非语言交际与大学英语教学[J]教育探索2007年第3期
  [3]蔡向凡,课堂非语言行为内涵的文化差异散议[J]韶关学院学报2004年1月笫25卷第1期
其他文献
预习是课堂教学中的重要环节,能使学生针对性地听课,做到有的放矢,从而提高课堂效率。同时还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即靠自己的能力去发现和解决问题,从而获得新知识的能力。有了这些积累和铺垫,学生在英语学习中更加充满自信,并能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轻松地完成学习任务。因此。预习在学生的自主学习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一、预习要有目的性    在小学英语预习作业中教师布置最多的是听读录音或朗读式的作
语文教学要注重学生审美情趣的提高,让学生受到高尚情操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他们的精神世界。在语文教学中,应珍视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独特感受和情感体验。通过各种手段调动学生情感,促进学生的个性成长。  一、在挖掘教材之美中丰富学生内心  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影响必然是广泛而深刻的。 小学语文教材中选取的诗词歌谣、童话、小说、故事、散文等等,都具有大量具体形象、带有个
【摘 要】笔者认为新课程的实施需要教师更新观念、转变角色、创新设计课堂教学内容,以此促使学生改变原来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积极体验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等多种学习模式,不断提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运用知识的能力。  【关键词】新课程实施;学习方式;创新设计;自主能力    从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大量的高中生物教师仍然习惯于严格根据教学目标,忠实地传授知识,在课堂教学中处于“主演”地位,而学生则
【摘 要】实验教学是最佳的情景教学。知识融入情景,方能显示出活力与美感。我们不能只注重结果而忽略过程。我们努力让学生经历一个难忘的过程,让他们享受过程。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是化学课堂教学的主要任务。我们只有更新教育理念,开拓创新,才能构建富有生命活力的化学课堂。  【关键词】化学 实验 引入 过程 能力    化学是一门实验的科学,著名化学家戴安邦先生曾说过:“化学实验教学是实施全面化学教育
【摘 要】本文充分阐述了自信心在儿童心理发展中的重要意义,并论述了如何在体育活动中培养幼儿的自信心。提出了让每一个孩子感受老师的关心并融入到集体中;打破传统,提高要求,让孩子在挑战中获得自信;区别对待,不同要求,让每个孩子都有获得成功的机会;创设自由空间,让孩子有主动探索的机会;用鼓励方法培养孩子的自信心;正确运用奖惩等一系列在体育活动中培养小学生自信心的方法。  【关键词】体育活动 培养孩子的
【摘 要】函数是高中数学的重点内容,也是高考的热点,但函数综合性强、难度大,所以学生得分难。因此在高三一轮复习时应依据数学课程标准,准确的把握函数的规律,同时能很好培养学生的识记、理解、应用、综合的能力,复习好这一章。  【关键词】函数概念 图像 性质 特殊函数模型 方程 应用    第一:基础部分(函数的概念及表示方法、性质)  1.了解构成函数的要素 ,了解映射的概念,会根据不同需
课文是语文教学中的核心,是老师向学生传授知识、技能和思想的重要载体。 叶圣陶先生说:“阅读教学总得读。” 张田若先生说:“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杨再隋教授说:“要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读出形——在头脑中唤起语言所描绘的形象;读出情——读出语言文字中所蕴含的情感;读出神——读出语言文字所包含的寓意、精髓以及言外之意。” 众多教育大家对读的经典之说,足以见得读之重要,它是积累语言的重
一个民族的振兴在于科技的强盛,而科技的强盛在于该民族创造能力的强盛。这样看来,一个民族创造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一个有创造能力的民族,就要求国民具有高度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因此学校加强对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就显得更加重要了。语文学科是一切一切的基础,因而语文教学中就更加需要注重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对此,我作了一些探索,提出一些初浅的见解与大家商讨。    一、在阅读教学中进行再创造培养学生创造
【摘要】随着现代科技在人们的生活中不断的普及,学生对一些简单的科技知识有一定的了解,课堂上对科技知识的适当引用能大大的吸引学生的兴趣,教学中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关键词】现代科技、物理教学    随着现代科技在人们的生活中不断的普及,学生对一些简单的科技知识有一定的了解,课堂上对科技知识的适当引用能大大的吸引学生的兴趣,教学中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一、利用现代科技激发学生的学
一、教材分析    沪教版初中地理六年级教材“德国”一课包括四部分内容:欧洲交通的“十字路口”、高度工业化的经济大国、哲人和音乐家的“摇篮”及主要城市。教材涉及的面比较广,内容也比较简单,意在让学生了解德国的自然和人文特点。编者在编纂的过程中采用图文并茂的形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帮助学生掌握教材知识。    二、学生分析    1、地理学科是六年级开设的一门新课程,入门学习时学生对其具有一定的好奇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