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近年来,泗阳中专在充分认识职业学校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基础上,瞄准地方主导产业,积极优化专业设置;突出重点产业需求,提高对接服务能力;深化校企合作,创新模式,灵活机制;严格管理,及早谋划,扎实工作,取得服务地方经济的良好成效。
关键词:产业;专业;校企合作;管理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8)04C-0045-03
近年来,成功创建国家改革发展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省现代化示范性职业学校的江苏省泗阳中等专业学校(以下简称泗阳中专),积极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实现了学校、政府、企业的良性互动,在主动服务中赢得了发展,办学规模得到了扩大,办学品位得到了提升。
一、围绕产业办专业,办好专业为产业
(一)加強服务地方认识,增强服务地方动力
泗阳中专充分认识到职业学校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重要性,认识到学校只有高质量地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才能在发展中赢得政府支持。过去,职业学校培养的人才到外地打工,是因为地方的企业还没有发展起来,环境不好,缺少相应的岗位,待遇也比较低。而现在泗阳在建设“强富美高”新征程中先后创成中国绿色食品之都、首批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单位;意杨产业园被评为省级科技产业园、中国十大木业产业园;创建国家级开发区,形成了以纺织服装、食品饮料、家居制造、汽车配件为主导产业的现代工业体系。已经吸纳8万余人就业,还急需大量的就业人员。与外出务工相比,泗阳生活成本更低,照样可以实现人生价值,还可以让孩子健康快乐成长。泗阳县还相继出台了《关于支持返乡就业创业的实施意见》《关于鼓励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就业的八条意见》等优惠政策,对符合条件的返乡就业人员给予职称、社会保险、医疗保险、城区购房等方面的补贴,以及免费乘坐公交、父母免费体检、免费技能培训、子女就近入学等方面的待遇。学校基于政府在帮办企业中要提供足够劳动力的认识,认为职业学校要为地方企业提供相应的劳动者,才能使职业学校迈上良性发展的快车道。这也为学校开展服务地方经济工作注入了动力。
(二)瞄准地方主导产业,积极优化专业设置
为做好服务地方经济工作,泗阳中专围绕县域四大主导产业,积极调整、细化专业设置和专业方向,努力做到精准服务。一是做大做强现有吻合专业。认真梳理学校专业与地方经济发展的吻合情况,对与园区主导产业需求相吻合的专业,积极引导学生报读,扩大招生规模,跟踪企业发展技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二是积极开设发展需求专业。学校积极与工业园区对接,深入企业调研,并就培养相关专业学生在专业名称、课程设置、培养方向、实习方式等方面进行定位,在招生计划中增添相关专业,争取为园区企业培养更多的针对性人才。为此,根据地方主导产业发展与学生兴趣,学校共开设了服装设计与工艺、机电、数控、电子商务等17个全日制教育专业。有针对性地做大做强与县域纺织服装、汽车配件等产业需求相吻合的服装设计与工艺、机电、数控、汽修等专业,增设电子商务、食品生物工艺、家具设计与制造专业,为地方企业培养急需专业人才,实行定单培养,定向培养。
(三)突出重点产业需求,提高对接服务能力
一是扩大招生规模,突出实用型人才培养比例。泗阳中专积极引导学生报读重点产业需求专业,扩大招生规模,突出园区企业急需的中高级人才培养层次。学校围绕服装专业、机电专业、汽修专业,开设了中专层次专业、五年制大专层次专业、“3 3”“3 4”分段培养专业。层次的丰富既相应地扩大了招生规模,也提高了学校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能力。
二是立足地方企业,加强学生就业引导。泗阳中专通过安排学生到相关重点企业顶岗实习,将准就业学生倾斜安排在重点企业实习,培养服务地方企业意识,引导本专业毕业学生到当地重点企业就业。通过组织校园招聘会,由县人社局、开发区管委会、教育局牵头组织县内重点企业进校与学生面对面交流,签订就业协议。2017年校园招聘会,开发区30家企业与800余名学生现场签订了就业意向书。在学生完成“2.5”学制后,即安排学生进企业顶岗实习。学校要求所有学生必须在本地企业实习,学生人手一份实习鉴定表,实习企业定期对学生进行实习评价,学校跟踪服务至学生毕业。
三是推进工学结合,增强人才培养针对性。泗阳中专与重点企业制定工学结合计划,对在校的低年级学生有计划、分期、分批进企业顶岗锻炼1-3个月,让学生了解园区企业文化,提前适应园区企业节奏,同时部分缓解企业用工的应急需求。2016年进驻园区企业的江苏艾美琳食品企业建有七条生产线,但由于用工短缺,只开设2条生产线,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高度关注,多次指示学校要服务好艾美琳企业。为此,学校在机电、食品生物工艺等相关专业选派52名学生到河南企业总部培训,企业为学生制定了详细周密的培训计划,培训后的学生已经在各条生产线上成为技术骨干。
四是加强校企合作,促进校企良性互动。泗阳中专定期组织专业老师走进企业,邀请企业技术骨干走进校园,实现学校与企业的无缝对接,不断提高工人技术水平和学生培养质量。学校先后邀请新安驰铝业董事长何伟强、稳德福无纺布总经理魏燕、好彩头食品人事部经理蔡玉等企业领导、技术骨干到校讲学,推介企业。选派服装专业教师到东滢服饰有限公司进行顶岗挂职锻炼三个月;选派机械、汽修、数控专业教师到汽车配件(轮毂)产业园顶岗挂职工作6个月;通过相互产教融通,更好地达到了校企双方互动共赢的效果。学校积极与重点企业对接,利用学校师资与设备,根据企业需求,为企业新招聘人员、在岗工人开展针对性的技术培训。
二、深化校企合作,校企共赢育人才
(一)加强合作,创新办学模式
泗阳中专利用校企合作,积极改革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实行工学结合,扎实稳妥地开展学生顶岗实习、工学交替和订单培养,和企业共同培养技能型人才。先后与泗阳新安驰铝业、开元名都大酒店、东滢服饰、稳德福无纺布、好彩头食品等相关企业制定工学结合计划,让在校学生有计划地进企业锻炼1-3个月,让学生了解企业文化,适应企业节奏,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精神,同时也推介企业,为就业做准备。 (二)积极探索,灵活运行机制
泗阳中专积极探索设备共享、联合科研、联合生产的运行机制,在人才培养培训中心的基础上使学校成为企业的技术、产品研发中心,推动校企合作双赢。学校积极创造条件参与企业的技术改造和产品研发,把校企合作推向更深的层次。邀请企业骨干走进校园,走进课堂,参与学校的专业建设和课程改革。
(三)引企入校,建立教学车间
办工厂化学校是泗阳中专深化校企合作迈出的第一步。学校先后引入两家企业在校建立教学车间和生产线,引进设备投入近100万元。在专业教学上,学校把课堂搬到了企业车间。这种以任务教学驱动、项目教学为基础,以车间实训操作为重点,通过“教学做一体化”教学,培养企业蓝领人才。
(四)出校入企,建立企业课堂
泗阳中专通过出校入企,办合作化学校的方式先后与泗阳工业园相关企业,建立“校企合作联盟”,开展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建立过程共管、责任共担、成果共享的合作机制,为学生技术与企业标准提供“接口”,为企业量身定制,培养技能人才。针对企业需求,利用学校现有资源为东滢服饰、稳德福无纺布等企业开展岗位培训。
三、扎实过程管理,促进本地就业
(一)严格学校管理,促进良性循环
近两年,泗阳中专严格管理,规范教学,教学成果显著,社会美誉度高,使得招生持续上升。近三年招生都在2000人左右。稳定的生源加上科学管理,学校逐步形成了“入口旺、出口畅、中间环节保质量”的良性循环,在校生、毕业生的规模稳步上升,毕业生的专业结构也逐步合理。在日常管理中,学校努力推动与园区企业的紧密合作,力争毕业生走进园区企业,服务本地经济发展。
(二)工作措施得力,工作成效显著
由于工作做在前,泗阳中专按照“2.5 0.5”学制要求,把学生全部安排到地方企业实习就业。安排班主任定期到园区企业走访,进一步稳定学生思想工作,与企业加强沟通,现场解决学生实习中的困难与需求。学校要求相关人员不间断服务3个月。2017年实现毕业生100%就业,96%在本地就业。
(三)统筹谋划工作,促进地方就业
职业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就业,实现高质量就业是职业教育发展的最终归宿和必然选择。泗阳中专非常重视学生地方就业工作,安排学校招生就业培训处具体牵头落实,联系县人社局、企业发展服务局,到工业园区进行调查研究,了解园区企业发展状况、所需人才情况,落实对接地方主导产业,助推地方做大做强园区企业。通过人社局、企业发展服务局组织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让学生明确学习方向,激发学习动力;组織园区企业到学校举行招聘会,让企业展示自身优势,增加学生对企业的了解,增强学生对企业的认同感,吸引学生就业。
总之,职业学校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应该大有作为,也大有可为。职业学校只要能立足地方实际,做大做强与地方产业吻合度高的专业,同时在教学管理不断密切与政府、企业的联系,加强学校与企业的互动,让学生了解企业,认可企业,学校才能在服务地方经济建设中主动赢得发展。
责任编辑:章跃一
Focusing on the Industries to Construct the Professions and Cultivating the Talents with the Win-Win Situation of the Schools and the Enterprises: A Case Study
ZHENG Wei-shuang
关键词:产业;专业;校企合作;管理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8)04C-0045-03
近年来,成功创建国家改革发展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省现代化示范性职业学校的江苏省泗阳中等专业学校(以下简称泗阳中专),积极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实现了学校、政府、企业的良性互动,在主动服务中赢得了发展,办学规模得到了扩大,办学品位得到了提升。
一、围绕产业办专业,办好专业为产业
(一)加強服务地方认识,增强服务地方动力
泗阳中专充分认识到职业学校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重要性,认识到学校只有高质量地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才能在发展中赢得政府支持。过去,职业学校培养的人才到外地打工,是因为地方的企业还没有发展起来,环境不好,缺少相应的岗位,待遇也比较低。而现在泗阳在建设“强富美高”新征程中先后创成中国绿色食品之都、首批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单位;意杨产业园被评为省级科技产业园、中国十大木业产业园;创建国家级开发区,形成了以纺织服装、食品饮料、家居制造、汽车配件为主导产业的现代工业体系。已经吸纳8万余人就业,还急需大量的就业人员。与外出务工相比,泗阳生活成本更低,照样可以实现人生价值,还可以让孩子健康快乐成长。泗阳县还相继出台了《关于支持返乡就业创业的实施意见》《关于鼓励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就业的八条意见》等优惠政策,对符合条件的返乡就业人员给予职称、社会保险、医疗保险、城区购房等方面的补贴,以及免费乘坐公交、父母免费体检、免费技能培训、子女就近入学等方面的待遇。学校基于政府在帮办企业中要提供足够劳动力的认识,认为职业学校要为地方企业提供相应的劳动者,才能使职业学校迈上良性发展的快车道。这也为学校开展服务地方经济工作注入了动力。
(二)瞄准地方主导产业,积极优化专业设置
为做好服务地方经济工作,泗阳中专围绕县域四大主导产业,积极调整、细化专业设置和专业方向,努力做到精准服务。一是做大做强现有吻合专业。认真梳理学校专业与地方经济发展的吻合情况,对与园区主导产业需求相吻合的专业,积极引导学生报读,扩大招生规模,跟踪企业发展技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二是积极开设发展需求专业。学校积极与工业园区对接,深入企业调研,并就培养相关专业学生在专业名称、课程设置、培养方向、实习方式等方面进行定位,在招生计划中增添相关专业,争取为园区企业培养更多的针对性人才。为此,根据地方主导产业发展与学生兴趣,学校共开设了服装设计与工艺、机电、数控、电子商务等17个全日制教育专业。有针对性地做大做强与县域纺织服装、汽车配件等产业需求相吻合的服装设计与工艺、机电、数控、汽修等专业,增设电子商务、食品生物工艺、家具设计与制造专业,为地方企业培养急需专业人才,实行定单培养,定向培养。
(三)突出重点产业需求,提高对接服务能力
一是扩大招生规模,突出实用型人才培养比例。泗阳中专积极引导学生报读重点产业需求专业,扩大招生规模,突出园区企业急需的中高级人才培养层次。学校围绕服装专业、机电专业、汽修专业,开设了中专层次专业、五年制大专层次专业、“3 3”“3 4”分段培养专业。层次的丰富既相应地扩大了招生规模,也提高了学校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能力。
二是立足地方企业,加强学生就业引导。泗阳中专通过安排学生到相关重点企业顶岗实习,将准就业学生倾斜安排在重点企业实习,培养服务地方企业意识,引导本专业毕业学生到当地重点企业就业。通过组织校园招聘会,由县人社局、开发区管委会、教育局牵头组织县内重点企业进校与学生面对面交流,签订就业协议。2017年校园招聘会,开发区30家企业与800余名学生现场签订了就业意向书。在学生完成“2.5”学制后,即安排学生进企业顶岗实习。学校要求所有学生必须在本地企业实习,学生人手一份实习鉴定表,实习企业定期对学生进行实习评价,学校跟踪服务至学生毕业。
三是推进工学结合,增强人才培养针对性。泗阳中专与重点企业制定工学结合计划,对在校的低年级学生有计划、分期、分批进企业顶岗锻炼1-3个月,让学生了解园区企业文化,提前适应园区企业节奏,同时部分缓解企业用工的应急需求。2016年进驻园区企业的江苏艾美琳食品企业建有七条生产线,但由于用工短缺,只开设2条生产线,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高度关注,多次指示学校要服务好艾美琳企业。为此,学校在机电、食品生物工艺等相关专业选派52名学生到河南企业总部培训,企业为学生制定了详细周密的培训计划,培训后的学生已经在各条生产线上成为技术骨干。
四是加强校企合作,促进校企良性互动。泗阳中专定期组织专业老师走进企业,邀请企业技术骨干走进校园,实现学校与企业的无缝对接,不断提高工人技术水平和学生培养质量。学校先后邀请新安驰铝业董事长何伟强、稳德福无纺布总经理魏燕、好彩头食品人事部经理蔡玉等企业领导、技术骨干到校讲学,推介企业。选派服装专业教师到东滢服饰有限公司进行顶岗挂职锻炼三个月;选派机械、汽修、数控专业教师到汽车配件(轮毂)产业园顶岗挂职工作6个月;通过相互产教融通,更好地达到了校企双方互动共赢的效果。学校积极与重点企业对接,利用学校师资与设备,根据企业需求,为企业新招聘人员、在岗工人开展针对性的技术培训。
二、深化校企合作,校企共赢育人才
(一)加强合作,创新办学模式
泗阳中专利用校企合作,积极改革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实行工学结合,扎实稳妥地开展学生顶岗实习、工学交替和订单培养,和企业共同培养技能型人才。先后与泗阳新安驰铝业、开元名都大酒店、东滢服饰、稳德福无纺布、好彩头食品等相关企业制定工学结合计划,让在校学生有计划地进企业锻炼1-3个月,让学生了解企业文化,适应企业节奏,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精神,同时也推介企业,为就业做准备。 (二)积极探索,灵活运行机制
泗阳中专积极探索设备共享、联合科研、联合生产的运行机制,在人才培养培训中心的基础上使学校成为企业的技术、产品研发中心,推动校企合作双赢。学校积极创造条件参与企业的技术改造和产品研发,把校企合作推向更深的层次。邀请企业骨干走进校园,走进课堂,参与学校的专业建设和课程改革。
(三)引企入校,建立教学车间
办工厂化学校是泗阳中专深化校企合作迈出的第一步。学校先后引入两家企业在校建立教学车间和生产线,引进设备投入近100万元。在专业教学上,学校把课堂搬到了企业车间。这种以任务教学驱动、项目教学为基础,以车间实训操作为重点,通过“教学做一体化”教学,培养企业蓝领人才。
(四)出校入企,建立企业课堂
泗阳中专通过出校入企,办合作化学校的方式先后与泗阳工业园相关企业,建立“校企合作联盟”,开展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建立过程共管、责任共担、成果共享的合作机制,为学生技术与企业标准提供“接口”,为企业量身定制,培养技能人才。针对企业需求,利用学校现有资源为东滢服饰、稳德福无纺布等企业开展岗位培训。
三、扎实过程管理,促进本地就业
(一)严格学校管理,促进良性循环
近两年,泗阳中专严格管理,规范教学,教学成果显著,社会美誉度高,使得招生持续上升。近三年招生都在2000人左右。稳定的生源加上科学管理,学校逐步形成了“入口旺、出口畅、中间环节保质量”的良性循环,在校生、毕业生的规模稳步上升,毕业生的专业结构也逐步合理。在日常管理中,学校努力推动与园区企业的紧密合作,力争毕业生走进园区企业,服务本地经济发展。
(二)工作措施得力,工作成效显著
由于工作做在前,泗阳中专按照“2.5 0.5”学制要求,把学生全部安排到地方企业实习就业。安排班主任定期到园区企业走访,进一步稳定学生思想工作,与企业加强沟通,现场解决学生实习中的困难与需求。学校要求相关人员不间断服务3个月。2017年实现毕业生100%就业,96%在本地就业。
(三)统筹谋划工作,促进地方就业
职业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就业,实现高质量就业是职业教育发展的最终归宿和必然选择。泗阳中专非常重视学生地方就业工作,安排学校招生就业培训处具体牵头落实,联系县人社局、企业发展服务局,到工业园区进行调查研究,了解园区企业发展状况、所需人才情况,落实对接地方主导产业,助推地方做大做强园区企业。通过人社局、企业发展服务局组织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让学生明确学习方向,激发学习动力;组織园区企业到学校举行招聘会,让企业展示自身优势,增加学生对企业的了解,增强学生对企业的认同感,吸引学生就业。
总之,职业学校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应该大有作为,也大有可为。职业学校只要能立足地方实际,做大做强与地方产业吻合度高的专业,同时在教学管理不断密切与政府、企业的联系,加强学校与企业的互动,让学生了解企业,认可企业,学校才能在服务地方经济建设中主动赢得发展。
责任编辑:章跃一
Focusing on the Industries to Construct the Professions and Cultivating the Talents with the Win-Win Situation of the Schools and the Enterprises: A Case Study
ZHENG Wei-shu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