赴港淘书记〈宝匣记 第二出〉

来源 :中国收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fvgbergbeg43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茶香与书香总是形影不离。
  对于爱书人而言,
  一次淘宝的喜悦,
  万金难抵。
  1997年为迎接香港回归,内地举办了一次歌星云集的演唱会,其中高枫演唱的《一九九七年》,我很爱听。后来有机会去香港参加图书节,我让给了朋友;去年春终于再次有机会在香港买书,而香港已非买书的天堂,尤其是我所钟情的老一点的书、老一点的杂志,极度缺货。入宝山总不能空手而归吧,最终还是花出了大几千的钱,装满了一背包,勉强可算不虚此行。
  点检所得,老书12册,老杂志74册。
  例如李素著《燕京旧梦》,1977年香港纯一出版社初版。我起初以为是怀旧老北京的内容,因为北京古称“燕京”,细看不是,是怀旧“燕京大学”的内容,错买错读吧。王世襄、孙道临、吴兴华都是燕京大学毕业。记得十几年前我在《华光》杂志上读到王世襄的一组文章,那时候王世襄在燕京读书。后来我写成文章被王老看到了,还专门打电话来问我怎么收藏有他年轻时的旧作。
  再有柳存仁《人物谭》,1952年9月香港大公书局初版(定价二元五角)。我花了500元,心里盘算着这书里会出现上海沦陷时期的人物和秘闻吧。柳存仁对于沦陷时期的经历一直讳莫如深,别人问起他也是绝口不答。越是这样躲躲闪闪,读者越是好奇,难免胡乱猜疑,真不如周黎庵坦言“就是怕死嘛!”来得干脆。芸芸众生谁不怕死?怕死之心人皆有之,周氏高明,简明几个字省了多少废话。
  看到《人物谭》里出现“关汉卿、曹操、耶稣、明太祖、萧伯纳、莫里哀、陀司妥也夫斯基”这些人物,我的心凉了一半,我可不想从你柳存仁那里了解这些人物呀。
  《人物谭》写作于1950年到1952年,是柳存仁在香港某报开的专栏,每篇两千字上下。“心凉了一半”是只看过题目的感觉,其实柳氏所谈人物多是近现代人物,如蔡孑民、章炳麟、董绶经、张菊生、程砚秋、知堂、鼎堂(郭沫若)、废名、巴金、徐志摩、吴宓等。
  这次我买到黄俊东的一本旧藏《黄包车》,黄俊东是香港知名藏书家。除了签名钤印之外,这本书还有一个特别之处,它经过了黄俊东的精心修补。《黄包车》是一本版画集,六十幅木刻,一图一文,作画者“白绿黑”,说明文字由草野心平撰写,1942年12月上海太平书局出版。
  “白绿黑”实为犹太画家布洛赫(Bloch),按上海话谐音译为“白绿黑”。据资料介绍他的身世:“1910年出生于德国南部弗罗斯,从小失聪,天资颖慧,在慕尼黑和耶拿上聋人学校,后又在瓷器画家工场受过训练,在慕尼黑国立实用美术学院学习版画技巧,后因纳粹德国迫害犹太人,学业中断。1938年11月,被关押在慕尼黑达毫集中营,他在哥哥的帮助下,才得以逃难到上海。作为上海犹太艺术家和艺术爱好者协会的成员,他举办过不少画展,出版过题名为《黄包车》的版画集。与其他难民不同,他对中国人的生活产生浓厚兴趣。他的版画表达的主题不是自己的流亡命运,而是中国社会中的那些底层人民的命运。他的幽默感跃然于画中。在许多木刻中,表现了中国的景物同西方景物的对照,中国的服装与欧洲服装的对照,中国的新娘花轿与欧洲的新婚夫妇的对照。他充满爱心地刻画了中国儿童的生活,除了一部分木刻表现孩子们无忧无虑的玩耍,大多数表现了被迫从事多种行当的中国儿童,如擦皮鞋的孩子、报童、卖食品的儿童等。他版画的一个突出点是精雕细琢,以动为趣:黄包车的构成观察入微,连挂在车下作替补的草鞋也不漏过。有些版画,是他在漫步街头时记录的速写,而后又回家去创作的。”
  此行的收获中,老刊物值得一说的是《文艺世纪》。我以前在琉璃厂书肆得过创刊号,这回一下子买到45本,虽然离全份尚远,但也算是不错的书运。为《文艺世纪》撰稿的有在香港定居的上世纪30年代作家叶灵凤、北京的知堂老人、金受申等。
  香港老刊物中最缺货的是文史掌故类,如《大人》、《掌故》、《大成》等,一本也甭想淘到。偶尔闪现一本半本,价钱也比过去蹿升100倍,怎么买呀!倒是文学杂志还留给淘书者机会,但是文学这玩艺儿,时效性太强,阅读口味一时一变;对作家知名度要求苛刻,不入流的作家,任你写死了也无人买账。所以文学杂志过了销售期就是废纸一堆了。尽管现实令人绝望,我还是买了《当代文艺》、《文学世界》各十来册,所谓“当代”,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当代”,可读性所剩无几,不过封面保留了往昔的光华,令人怜惜。
  有人说得把飞机票挣回来,可是买书钱和飞机票怎么换算谁赔了谁赚了?
其他文献
2014年11月30日,在北京保利首次开辟的“中国新绘画夜场”上,各路买家摩拳擦掌,拍卖一开始就引起了激烈争夺,亮相的第3件作品——仇晓飞于2003年创作的《大摩天轮》就拍出了143.75万元的好成绩,也成为全场成交价的魁首。最终,“中国新绘画夜场”总成交额1481.77万元,成交率100%,成功斩获专场“白手套”。  是什么让买家们这么心动?这个由40件拍品组成的专场,均是当代青年艺术家所创作的
期刊
作为“风向标”之一,拍场的表现自然会引发人们对于整体市场的关注。而“二级市场强于一级市场”素来是中国艺术品市场的一种怪现象。那么,中国当代艺术在一级市场中又表现如何?  藏家群体见清新之风  刚从海外留学回来的林中小路是位“80”后。  这位福建男孩出生于收藏世家,父亲很喜爱国画,他本人虽然也喜欢传统艺术,但是对当代艺术更有兴趣。虽然回国不久,但林中小路已经收藏了多位70、80后艺术家的作品。前不
期刊
这是一个与砚结缘的故事。  尽管没有惊心动魄的经历,  但严谨、细致同样是难得的执着。  不觉一年将尽,回想一年中所忙之事,大多与收藏有关,其中又以对出产于河南南阳方城境内方城石砚的探访与研究所耗精力最多,历时周期最长,收获与意义也较大。  因长期从事砚文化的研究,我对方城石砚早有耳闻,也零星见过一些,但未引起多大重视。今年夏季砚缘所致,方城石砚的朋友找到寒舍,谈砚论道,问计发展之策。感于其诚恳态
期刊
收藏,有两件顶要紧的事情是离不了的,一是钱,二是商贾。本文不谈钱,挣得来大钱你就搞大收藏,没本事挣大钱你就小打小闹玩小收藏,各得其乐也。商贾说白了就是“买卖人”。一买一卖,一进一出,乐趣无限。他们朝出上家,有“得手”之乐,夕入下家,有“出手”之乐。杜甫有两句诗“朝叩富儿门,暮随肥马尘”,商贾生活庶几近之。杜甫还有后两句呢—“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用来形容做买卖的不容易,也算贴切。  不是我不理
期刊
故事看到这里,  放松下双眼吧。  都说绿色能给人带来清醒,  你认为呢?  岁末之时,沪上的风俗是家家户户在春节来临前,都要置办上一两盆水仙作为时鲜物。说起养水仙这等浮生雅事,按老派人物的观点是丝毫马虎不得的,否则一旦唐突了凌波仙姝,是件颇扫年味的败兴之事。  偶遇  养水仙,除却对花球的精挑细选之外,涵养它的花盆也是需要用心置办的。花盆的形制、釉色、纹样须素洁雅致,以便衬托出水仙自身之清丽。假
期刊
收藏虽是玩,  却往往『一不小心』  就玩出了习惯、玩出了积累、玩出艺术……  2014年我收集的小物品不少,几件鼻烟盒具有别样的趣味。  最初收集鼻烟盒是为打算完成多年经营的烟草稿件,其中涉及到鼻烟部分,对鼻烟作了一个小小的探索,鼻烟盒就是在这个过程中接触到的。本着有一份证据说一份话的原则,于是寻找了几件鼻烟盒作为样本。  礼仪的象征  我们认识鼻烟可以从一首有名的诗开始:  Give me w
期刊
4月16日,苏富比与上海龙美术馆将携手推出“伦勃朗的时代——重要十七世纪荷兰巨匠绘画私人收藏”。  综观同期各种画作,当属素描最能完整捕捉17世纪荷兰的民生与文化。这次展出的84幅珍贵作品来自于一个非凡收藏的17世纪荷兰画作,历近40年的精心挑选及购藏,尽显个中博闻宏览及品位独具。作品汇聚了当时最举足轻重的画家的重要画作,包括伦勃朗、雅各布伯·凡·雷斯达尔、亨德里克·亚维康普及杨·凡·霍延等名家,
期刊
其实收藏的眼界并不只在传统,  收藏的多元化,  无疑是社会进步、文明发展的印证。  在世界众多英杰当中,我对拿破仑情有独钟。第一次接触“拿破仑”这个名词还是在小学一年级,那时我手中有一套科普连环画,其中就有一篇未经史书证实的“拿破仑在厄尔巴岛破案”。年幼的我当时自然不晓得拿破仑有什么好,只觉得“拿破仑”这个名字实在有个性,于是便有了印象。进入初中以后,我拜读了雨果的《悲惨世界》,对他笔下那个被神
期刊
它们,源自火与土,凝结着中国古代工匠的  智慧和心血。  它们,堪称早期的全球化商品,曾经漂洋过海,远播世界每一个角落。  它们,被视为财富和地位的象征,激发了各国商人的海上冒险,创造了一个又一个航海神话。  它们,是最称职的文化使者,让东方古国文明的光芒在一个个新大陆闪耀。  它们,就是中国古代遗珍——清代外销瓷。  17世纪以来,大批中国瓷器进入西方市场,与茶叶、丝绸、家具等中国外销商品在欧洲
期刊
也许此时,  碧色的余韵还在你脑海中萦绕,  而这些老照片,  会否更让思绪驰骋……  数年前,笔者曾以“电话机,曾经时髦的道具”为题,系统地介绍了笔者以前的老照片。之后便沉下心来,继续从事老照片(有电话影像)的收集与整理,毕竟收藏是一项慢功,需要时间,还需要积累。终于趁此岁末年初之际,笔者能又一次动笔,以此表达对这些老照片的敬意。  与以往发现的角度不同,此次笔者是怀着感恩的心情下笔的。首先,笔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