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仃绝唱

来源 :书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dsa52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己巳年之夏,张仃创作了一生的巅峰之作——《昆仑颂》。
  三十年来,它静静地嵌挂在香港中国银行大厦十四层经理会议厅的墙壁上,外人不易欣赏到。1993年,笔者留日归国,曾专门绕道香港,去寻访过它,经一番交涉,终于获准,在银行保安人员跟随下,乘电梯登堂入室,在画前凝神小驻片刻,虽未能尽性,心灵依然受到震撼。
  放眼张仃的山水画世界,己巳版《昆仑颂》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仿佛是借上帝之手,“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它远看是海,波涛汹涌,天风猎猎,近看是山,雪山冰峰,奔腾呼啸;山峰与海浪,不露形迹地融为一体。于是,一座运动的、搏斗的、精神的昆仑山,一座令人敬畏神往、希冀不泯的神山,在观者心中定格。
  面对这幅神奇的杰作,笔者深感自己语言苍白,词不达意。幸好有一篇内容翔实的《知白守黑大象无形——张仃〈昆仑颂〉创作始末》,作者灰娃,张仃之妻,诗人,此画创作全过程的知情者,目击者。
  据《创作始末》叙述:此画是应香港中国银行之请,为新落成的银行大厦会议厅而作,尺寸亦由请方规定:高一米,长七米。在这样一个窄长的平面空间上,表现昆仑山的高大雄伟,对画家的能力是一个考验。为此,张仃事先查阅大量资料,看了不少中、外名家笔下的雪景,画出草图和许多小稿。而真正投入创作时,将一切抛之于九霄云外,只是跟着感觉走,在下意识状态中,笔墨神游。灰娃认为,《昆仑颂》从落笔到收笔,“是作者做了一场梦的经过,更是作者经历了一个作曲家、指挥家完成一曲交响乐、一部大合唱的过程——是一部音乐的过程”。以下是笔者对灰娃赏画文字的精编:
  以中景开始,大山大石,浓墨重笔,疾风骤雨,宣泄大悲无泪的失落和压抑。接下来,以逆笔写出粗粝的长线,雪峰翻卷律动,海浪般内劲充盈,起伏有力,表现运动着的博大气势。
  将中景推向远处的同时,开始突出近景。作者心向由极度骚动趋于相对安定,岩石、瀑布、山羊、树,如对口唱的自由宣叙,笔法沉着而又轻捷,透出温情,以焦墨成功而微妙地表现出水雾的湿润感,水尘飞流下露出的嫩树梢清鲜毛茸之感。瀑布长流撞击岩石,清澈悦耳的共鸣声在山间回响,小生灵野山羊无忧无虑……隐隐约约,远景出现伏笔。
  远景由伏笔发展成为主角。近景露出小面积山石,以不经意的笔触写出厚厚的雪。利用附近的水汽、树林间的空气感、水汽中钻出洁净清新的树梢新芽,将画面转换过来。首先突出中景的石壁,覆满雪的石壁,以洪亮坚挺的音色耸立着。这一处画得格外率意,似在倾听心灵的声音,运笔轻松,幻想如飞,尽兴抒写生命的自由和谐,自然的苍凉悠远。
  终曲——山头,与整幅画面上远山积雪的群峰一样,轻微的短笔干皴中很见笔墨,用笔顿挫明快,出现不同层次的灰和白,兴奋而有韵味。远山,远林,淡霭,浓雾,渐渐收尾,宛如大、中、小提琴、竖琴、长笛、黑管,伴以轻轻地混声合唱,渐远渐弱,余音袅袅,缕缕不绝。
  诗人的解读精微隽永,充满灵性,展示张仃在一种下意识的“神凭”状态下,将自己的精神能量发挥到极致,完成一次非凡的艺术创造之旅。
  其实,早在己巳版《昆仑颂》问世之前,张仃已创作过两幅同题画作。第一幅应北京昆仑饭店之请,作于1987年冬(现藏张仃美术馆),高一米,长二米六,水墨,近景为逆光中的雪松,焦墨勾勒,淡墨渲染,中景云雾缭绕,远景雪山冰峰连绵起伏。构图上,松林与雪山平分秋色。淡墨的大片使用,使画面显得朦胧含蓄,幽光返照,诗情洋溢。第二幅作于1988年冬(现藏中国美术馆),纯焦墨,六尺整纸,截取昆仑山的一个局部,雪山冰峰与雪松树林,形成左上右下的对角线构图,顾盼呼应,雪山冰峰肌理质感毕现,有很强的写生感。
  两幅《昆仑颂》时隔一年,艺术表现各有千秋,尤其前一幅的水墨,幽光灵慧,别具艺术匠心,但与己巳版《昆仑颂》相比,不能不说是“小巫见大巫”。就艺术容量言,前两者可比作中篇小说,后者可比作长篇小说;就艺术质地言,后者冰峰与海浪合而为一、神奇超拔的意象,在前两幅的画面上基本上看不到。
  于是牵出一个耐人寻味的问题:同样是昆仑山的题材,创作时间又很接近,为什么己巳版《昆仑颂》呈现某种异质的、飞跃的状态?其中难道隐藏什么玄机?
  据《创作始末》记载:“原先预计五、六月间完成《昆仑颂》,无论人在何处,张仃心里总被这幅画的构思萦绕着,他在家里画了许多小稿。可是五、六月间他整个精神根本无法进入创作,情绪激动,心律过速,靠医药勉强支撑。”
  6月下旬,张仃南下来到广州,参加国际水墨画家集会,心绪稍得平复,遂将一腔块垒宣泄在焦墨巨作《昆仑颂》的画面上。据《创作始末》:时值7月酷暑,在深圳湾大酒店的临时画室里,年逾古稀的张仃赤膊短裤,挥汗如雨,忘我挥毫,沉醉于笔墨纵横、点线交响之中,宛如附体一般。
  笔者惊奇地发现:在己巳版《昆仑颂》的两幅创作小稿上,山还是山,峰还是峰,没有完成后《昆仑颂》那样的山、海合一,山峰造型与海浪造型互融互渗的意象,它们更多是在章法的虚实疏密、视角的远近俯仰上作推敲与考量。这说明,直到那时,张仃尚未形成山、海合一的构思,也就是说,只有在面对巨幅宣纸,进入艺术的迷狂状态,在身不由己的“神凭”状态下,才产生如此的精神飞跃与艺术突破。画跋可以佐证这一点:
  登昆仑兮四望,心飞扬兮浩荡,与天地兮同寿,与日月兮齐光。
  昔年壮游,飞越天山,千垒万壑,银涛汹涌,玉洁冰清,沁人心脾。1989年客深圳湾,极目海天,骄阳播火,笔耕墨耘,神驰冰雪,心潮涨落,终成斯图……
  “昔年壮游”,指1981年秋新疆采风,当飞机飞越天山,银装素裹、冰山雪峰奔腾呼啸的景象出现在眼前时,张仃就被彻底征服。这个激动人心的记忆,经过七年的发酵。此时的张仃,“心潮涨落”,不能自已,《昆仑颂》的主导动机——心潮,呼之欲出。显然,正是在这种心潮难平的跌宕起伏中,张仃找到了艺术的节奏与旋律,山、海合一的神奇意象,借此而诞生。
  张仃一向重视生活,重视写生,反对闭门造车,玩弄笔墨,“师造化,为人民”,是他根深蒂固的艺术信念。耐人寻味的是,己巳版《昆仑颂》完全逸出了这个规范,抒写的是心中的意象,达到纵心所欲、解衣磅礴的境界。中央工艺美院的老学生、壁画家兼美术史家张世彦认为:在多年忠于自然的写生操练之后,仍有这样迥异于常规的图形组合,难能可贵,可谓神来之笔,“以山海图形互嵌的组合手段来实现情之抒发、思之涵纳,较之历来着眼于形色笔墨的通例,是对意境营建的一个探索新径”。笔者以为,这与张仃与生俱来、自由不羁的艺术根性(植根于民间美术,后演化为“毕加索加城隍廟”前卫画风)有关,尽管因复杂的历史原因,这种根性时时受到压抑与限制,一遇合适的触机,就会露出峥嵘。
  凝视这个山海合一、笔歌墨舞的神奇世界,笔者仿佛依稀看到青年时代张仃的意气风发,精神的自由飞扬。可以说,是艺术之神借张仃之手信笔绘下的皇皇巨作。在这幅画作里,张仃个人才情的自由挥洒,与对人类命运的关切,达到更高层次的统一。
  因此,有学者认为《昆仑颂》注定会成为时代的纪念碑——就像毕加索的杰作《格尔尼卡》一样。
其他文献
午饭后,阳光明媚,竟让我觉得新冠病毒已被耀眼的光亮吓得瑟瑟发抖,四处藏匿,压抑已久的人们可以自由自在地在户外嬉戏而乐了。妻说可以去拿酒精了,我说好的,回答得很干脆。从朋友那取完酒精,开车回到小区。在门口执勤的保安拿着白红相间的温度计,示意我停车,测了体温,问了句“找哪家啊?”“我就住在这,搞笑!”我当时脱口而出。  手握着方向盘,胸口还是隐约有点咕咚咕咚地跳,这是情绪激动的正常反应。心平气和回答保
杨静远与武汉大学渊源颇深,她的父亲杨端六、母亲袁昌英都为武大教授。自1929年9月,袁昌英带上年满六岁的女儿杨静远从上海来到武昌,她被聘为武大文学院外文系教授,开设“希腊神话”、“希腊悲剧”、“戏剧入门”、“莎士比亚”、“欧洲戏剧沿革”、“法文”等课程,与凌叔华、苏雪林并称为“珞珈三女杰”。杨端六于1930年8月到武大,任法学院教授,曾兼任法学院院长、商学系主任、教务长、图书馆馆长等职,主讲“工商
谷林作为周作人的读者,除了他的读书随笔写得极好之外,对于周作人研究,他也有两点特别的贡献,其一是他曾借抄过一份周作人的手稿《老虎桥杂诗》,后来出版社印此诗稿,谷林发现他存的手稿中的诗要多于已出版的,且后者尚有不少错讹之处,故而他曾寄赠出版者并让其得以完璧,可谓一件功德事情;其二则或不被人注意,乃是谷林曾从周作人处得赠过一册《过去的工作》和《知堂乙酉文编》的签名本,他将这两本书于1963年借给孙伏园
1951年,鲁迅七十诞辰,周作人在《亦报》上发表《园里的动物(二)》(1951年7月7日,署名十山),后收入《鲁迅的故家》(上海出版公司,1952年,署名周遐寿)。这是一篇典型的知堂式冷静风格的文字,看似平铺直叙,不动声色,但细细品味,其实别有一种不为人知的深情寄寓在字里行间。这份深情是迟到的怀念,在兄弟失和近三十年后。  文中所谓的“园”,当然是百草园。园中最难忘的事,又怎能不是做孩子时兄弟一起
我从台北市来到湖北省随州市,参加这次“世界华人炎帝神农故里寻根节暨拜祖大典”,并应邀在“海峡两岸炎帝神农文化名家论坛”讲演,感到十分荣幸。就个人而言,此行既是共襄盛举,又得以行动表达作为炎黄子孙之一的认同,极有意义。我曾多次参加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举办的活动,也两次到参拜黄帝陵,这次是首次参加纪念炎帝神农的活动,得以弥补之前的憾事。纪念炎帝的文化意涵  吾人纪念炎帝,当区别“人物炎帝”与“文化炎帝”
三、鲁迅:周树人的社会声望符号  1917年初,鲁迅向时任北大校长蔡元培推荐二弟周作人,获得蔡氏应允。该年秋季学期,周作人正式入职北大,主讲欧洲文学史、希腊罗马文学史课程;次年,其在讲义基础上写的《欧洲文学史》由商务印书馆出版,颇得学界好评。随着周作人在北大站稳脚跟,鲁迅随之进入江浙籍的北大教授社交网络,尤以与章门弟子交往为密。1918年北大教授、《新青年》的实际编委钱玄同频频造访绍兴会馆,为“那
余光中展示“英诗班上最美丽的教材”  中国在一千年前开始有诗话,后有词话。自宋代欧阳修的《六一诗话》至清代的《随园诗话》、《瓯北诗话》、《白雨斋词话》和二十世纪的《饮冰室诗话》、《人间词话》、《林以亮诗话》等。一般而言,诗话的特色是谈诗意、谈诗艺、谈诗人、谈诗事,篇幅可长可短,笔调不拘一格,却不必像现代学术论文那样附有详细注释和参考书目,那样讲究体例。词话也是如此。  余光中在其抒情、叙事、记游、
离开家乡到外地求学时十六岁,今已过不惑之年,回顾这些年里辗转南北东西、负笈海外,我有一种感触说不出来。曾在一次在旅店夜宿,想起自己的一些社会学杂文,欲搜集起来出版一本文集,该取何名?辗转反侧,忽然想到一个名字,即“重逢社会”。重逢是指空间上遇到了一个不同的社会,比如小时候的那个春天油菜花开满地、麦浪如海的乡村,与当下所在的身边到处都是麦当劳、肯德基店的美国南部小城,虽然人在社会之中,但遇到的已非面
古代官场,官员就其表现,大约有循吏、廉吏、能吏、酷吏、贪吏、猾吏、庸吏等之分别。明朝的李三才,似可归于“能吏”一类。  李三才(?—1623),字道甫,号修吾。祖籍陕西临潼,世代为武功右卫的军官,因祖父调宿卫燕京,举家东迁,侨居在顺天府通州的张家湾(今属通县)。万历二年(1574),他以二甲第七十名考中进士,从而“束发登朝”,授户部主事。不久,又升为郎中。在这期间,李三才与同僚中的魏允贞、李化龙相
梅尼克是德国历史主义学派的首席代表。《德国的浩劫》一书是他晚年的压轴之作。作为少数见证了本民族整整一个世纪历史的历史学家,梅尼克在这部著作中向读者完整地展现了“自歌德时代的古典自由主义直到法西斯为止的德国思想文化的全景”,“主要探讨一些重要历史线索背后的思想潮流”,可谓是战后德国人最早对法西斯专政起源的深刻探讨与沉重反思之作。  针对当时西方社会认为法西斯专政是德国历史文化的必然产物的观点,梅尼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