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前顾后补连贯

来源 :语文教学之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icy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考语文全国卷语言文字运用中的补写句子题型备受命题者青睐,但考生在复习备考中时常感到无从下手,高考时此题的平均得分率也偏低。教师应引导学生抓住中心、明晰层次,把握选段大意;再结合前后语句分析,关注细节提示,补写出贴近语境的句子,旨在落实语言文字运用的语意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的考查要求。
  关键词:句子补写;观前顾后;语境;逻辑
  高考语文全国卷语言文字运用部分的补写恰当的语句题,在2014年至2016年三年的命题赋分均为5分,要求补写的内容均为三处,2017年全国卷三套试题此题赋分均为6分,这一方面是为了评卷给分的方便,即一处两分,另一方面也显示出语言运用中连贯、完整、准确、严密的重要性。看似不足轻重的增加一分,实则对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考查有大推动。虽然分值增加了,但学生在此题的得分率并未真正提高,很多考生面對补写题依然感到无从下手,有些考生即使答了也只是凭主观感觉作答,以致考生在该题得分普遍偏低。福建省2017年高考评价报告显示,该题全省平均得分理科为4.47分,文科为4.33分。究其原因主要是“考生准确、连贯的语言表达能力不足,或者是不能从语段的核心话题和上下文语境以及表达逻辑来推断补写出大致的内容,或者表达不当,出现语病。”基于上述原因,结合高三备考实际,在此结合2016、2017年全国卷补写试题来谈谈答题策略,望对高三师生备考有所启发。
  一、 抓住中心,明晰层次
  语句补写题所选取的文段内容一般是科普类、社科类的,这些内容逻辑性、实用性较强。一般选取的文段不会太长,若以句号为句计算,多在两到五句之间,文字量在120-180字之间。在这些选段中,语段的中心是集中的,层次是清晰的,若能抓住文段中心,理清句意层次,补写出逻辑严密的句子便有了突破口。以2016年全国Ⅰ卷第16题为例,这个语段的中心是讲花青素对花朵颜色变化的作用,文段首先介绍花青素的性质、分布和对花朵颜色差别的决定作用,接着概括了形成这种颜色变化的原因,并列举了三种不同的溶液环境下花色的不同,这是语段第一个层次意思,总说花青素对花朵颜色的变化有决定作用。接着第二个层次举了一个特例来说明花色不是一成不变的,如牵牛花的颜色可以一日多变,并将其概括为“花瓣表皮细胞的液泡内PH值发生了变化”,使得花青素随之变化,形成花的颜色的变化结果,又回到了文段的主题上来。
  可是有些补写句子的选段内容,语意上并不是一以贯之的。如2017年全国Ⅰ卷第20题,该语段文字主要讲药品对人体的作用问题。由于药品对人体的作用有利有弊,所以该段文字的介绍层次就从这两个方面来谈。这个语段共四句话,第一句是总说药品对人体的利与害,接着第二三句以口服药为例介绍药物进入人体胃肠道后发挥疗效,第四句话又转向对人体危害这一角度来写。文段的结构就是先总后分,语意上有正有反,层次清晰,主题突出。
  对这种句子补写题,首先是要完整地读完文段,整体把握文段的中心意思,明晰各层次内容和逻辑关系,这样,补写出的语句才能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
  二、 观前顾后,贴近语境
  抓住中心,明晰层次,是客观上把握语段大意,是从整体上着眼补写出贴切恰当的语句。具体到准确地补写出每一处空缺,就得将问题具体化,将补写语句语境化,这就要注意句子内部的关联、前后句在语意方面的逻辑关系、单个句子与文段整体的关系,此之谓观前顾后,这样才能补写出贴近文段语境的句子。
  如何才能补写出贴近文段语境的“恰当语句”呢?对空缺处作观前顾后的分析是一法。以2017年全国Ⅰ卷第20题为例,第①处空缺是承接上句“但若使用不当”,这明显是对“药品可以帮助我们预防、治疗疾病”的反说,因为前句的“但”字已将语意转向反向的一层意思,即药品对我们的不利作用,此处应该是讲药品使用不当带来的危害,这是观前文。要补写出准确的答案,还得阅读后文。这个节选语段的最后一句话“超过一定限度就可能产生毒性,危害身体健康”,这句话中已将药品对人体的不利作用概括为了“危害”,因此通过观前顾后分析,补出第①处的空缺的答案是:也可能对身体产生危害。可是从评卷现场考生实际答题情况来看,考生们并未能如此准确地表述。考生的答案诸如:也会产生问题;就不会发挥药物效果;药品就会产生问题;药物效果就会大打折扣等等。这些答案未顾及文段整体意思,此处要有的核心词是危害、损害。如有考生答案为“也会对身体产生危害”,这个答案已经贴近文意了,但仍不准确,“也会”一词说得太绝对,前文语句是“但若使用不当”,“若”字表明这是假设情况,实际使用过程中有些药物使用不当时也并没有对身体产生危害,再者文段末尾也说“超过一定限度就可能产生毒性,危害身体健康”,用“可能”表推测,并不绝对。此处补写用“也可能”就更贴近语境,更准确恰当,逻辑上也更严密。同样的,补写此题的第②、③处也要观前顾后,注意语境。分析第②处首先要注意前文的“药物进入胃肠道后逐渐被吸进血液,随着时间推移”一句,此处陈述的对象是血液中的药物,再顾及后句的“当药物浓度高于某一数值时就开始发挥疗效”,就能确定此处应陈述的内容为“血液中的药物浓度会怎样”,从这前后句的分析中还可以得知血液中的药物浓度是“随时间推移”的。那么,血液中的药物“随着时间推移”之后会如何,也就是“逐渐升高”了。因此,准确补出第②处的答案为“血液中的药物浓度会逐渐升高”。此题第③处补写同样要顾及前文的“发挥疗效”是在“当药物浓度高于某一数值时”,此处空缺前已有“然而”一词来表语意的转折,后句则紧接着写“超过一定限度就可能产生毒性”,这种可能性是基于前文的药物浓度不断升高的结果,通过观前顾后分析之后得出第③处的答案为:药物浓度并不是越高越好。
  由此可见,要能补写出贴近语境、准确表达语段文意的句子,必须做到观前顾后,抓住语境特点来填补,使前后语句衔接连贯,逻辑紧密。
  三、 关注细节,准确补写
  在评卷过程中,阅卷教师经常发现考生的答案和参考答案在大意上贴近,但总感觉有点缺憾,表述不够严密,用语不够准确,这也使得考生在不经意中失分。要使学生补写出的答案与参考答案从“形似”转向“神似”,考生答题时就得关注选文的一些细节提示,如关联词、标点符号、语句隐含的信息等。这些细节是考生补写出恰当语句的关键,是考生答题从答完到答好、答美的关键。
  关注关联词语在语段中的关联作用,以2017年全国Ⅰ卷第20题为例,第①处空缺的补写就应注意前句的“但若使用不当”一句,这个“但”字将语意转折了,“若”字表假设,由“但”引出“危害”这个核心关键词,由“若”引出“可能”的结果。此题第③处的补写也一样,空缺前的“然而”已经将语意转向反方向,转向危害的一面来说了。关注关联词语的运用,能使补写的内容逻辑上更严密、准确。
  关注标点符号细节,使补写出的语句语意更明确、恰当。在补写句子的语段中,特别要注意补写句子所处的位置与作用,有些标点符号的暗示能帮助考生准确答题。以2016年全国Ⅰ卷第16题为例,要补写的第①处句末是冒号,在这之后介绍了花青素在三种环境下呈现的不同颜色,由此可知该处要补写的语句为总括性语句,内容上要概括后面三种情况所产生的原因,因此参考答案概括为“这是因为花青素在不同的环境中会形成不同的颜色”。题中的冒号暗示意味很浓,提示考生得重视冒号的作用,注意冒号作用,便能更准确答题。在答补写句子题时,文段中出现了问号、分号等,也是关注的重点。
  考生要注意语句隐含的信息,避免补写出的句子在语意上和前后文内容形成重复或矛盾。如2017年全国Ⅲ卷第20题的第③处补写内容,很多考生就补写为“白天由太阳能发电装置发电”,这个答案是很容易补写出来的,只要整体把握了语段意思就能补写的,但这个答案是不准确的,这“白天”虽和前句“夜间”形成了相对关系,但与前句的“阴天”构成了重复与交叉,要使表述严密而准确,在这“白天”前应加上“晴朗的”来限制,故此处补写的参考答案为“晴朗的白天由太阳能发电装置发电”,这个答案就能避免前述问题。
  全国卷语文试题的补写句子题从2012年出现至今,一直在考。答好补写题,客观上要充分理解语段核心意思、明晰层次,微观上要观前顾后、关注细节,写出贴近语境的语句,确保语意准确,逻辑严密,就能达到考试大纲“连贯、准确、逻辑严密”的考查目标。
  作者简介:曹芳贵(1977—),男,福建省龙岩市长汀县第二中学一级教师,主研方向为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与高考改革评价。
其他文献
农药残留常见农药有有机磷、有机氯和氨基甲酸酯类杀虫剂等。有的农药具有明显致癌性。生活中应注意食品中的农药残留问题。  多环芳烃类化合物多环芳烃类化合物的生成主要与有机物的不完全燃烧有关。苯并(a)芘是最重要且最常见的一种。食品中苯并(a)芘主要来自烧烤类食物、食品加工及包装污染等。  有害金属铅、砷、镉三种金属元素可能对人体有致癌作用。一般存在于水产品,高脂肪的肉类,某些被工厂废水、废气和废渣污染
苏教版选修教材《〈史记〉选读》的教学通常安排在高二上学期,可以和《必修五》的教学交叉进行,也可以自成一体。说实话,学生对于这样密集的大容量文言文学习是很有畏难心理的。因为他们学过的文言文篇目并不多,很多文言知识的掌握和积累都还不够。从《〈史记〉选读》的篇目来看,文章普遍比较长,知识点密集,难度较大;但故事性强,人物个性鲜明,兼具史学和文学双重的价值,很值得细细品味。假如只重视文言知识点,进行字词的
高考语文浙江卷(以下称“浙江卷”)从2004年自主命题以来,至今已走过10年。命制试题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前五年是在教育部的《语文教学大纲》和《高考语文考试大纲》指导下跟随全国卷模式命制的,近五年是在教育部的《语文课程标准》和《浙江省学科指导意见·语文》、浙江省《考试说明》共同指导下形成本省特色命制的。综述近五年浙江卷的命题,有很多可圈可点之处,亦存在不可回避的问题,值得广大语文教育研究者的关注。 
【摘 要】 文章以2007—2018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研究政策预期、盈余管理动机与企业并购商誉减值之间的相关性。研究发现,政策预期会增加上市公司通过商誉减值进行“洗大澡”盈余管理行为的概率,降低上市公司“盈余平滑”盈余管理行为的概率。进一步考虑市场化水平、产权性质和审计机构排名的调节效应后发现,在低市场化水平、非国有企业和非四大审计的样本中,上市公司更容易受政策预期的影响,通过商誉减值的手
86岁开始学画画,91岁开个人画展。文淑芳老人用5年的时间,从一个曾经体弱多病的老人,华丽转身成为一名画家。   今年91岁的文淑芳老人是四川成都人。年轻时她喜欢画画,但因为各种的原因,儿时的梦想没能实现。自从老伴去世后,一人独居的文奶奶陷入伤心和悲哀中,常常不能自拔,并且三天两头地往医院跑。  一场大病后让文奶奶的身体更加虚弱。那天,文奶奶的女儿把她从医院接回家后,就听到文奶奶喃喃自语:“就这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我们应该如何进行小说教学呢?由于小说的篇幅相对较长,人物较多,情节复杂,所涉及的社会生活面广,带来了教学的相对困难;而另一方面教学时间的总量不充裕,绝不允许平均用力,面面俱到,浅尝辄止。怎样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里让学生真正学到一点东西,并且使学生乐学善学小说,改变小说教学面临的尴尬局面,成为急切需要解决的疑难杂症。  基于学生学情,辩证处理小说教学内容的选择,合理取舍课堂教学,
摘要:当前关于小、初语文教学衔接的研究大多侧重小学或初中某一方的操作策略,但教学衔接问题不只是操作的问题。将小、初语文教学作为一个系统进行研究,在衔接教学过程中出现了种种问题,其根本原因在于管理者缺乏正确引领、教师自身思想意识存在问题,针对这些问题与原因提出具体对策。  关键词:小学与初中;教师;语文教学;双向衔接  近年来,对语文教学衔接的研究越来越多,其中关于小、初语文教学衔接的研究大多侧重初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2年第4期刊载了王国林老师《山的那边究竟是什么》一文,王老师针对王家新的诗歌《在山的那边》,诉说了自己教学的困惑:一是“全诗始终没有从正面回答‘山那边是什么呢’的问题。这一悬疑,往往导致初中学生在学习本诗后,对‘山那边究竟是什么’感到困惑和茫然,得不到明确的答案。……这里以‘是用信念凝成的海’来回答‘山的那边是什么’,显然是答非所问,且与上节诗的文意与思路不符”。二是“诗
11月在嘉兴进行的“课博会”上,有位老师执教《慈母情深》,她把教学重点放在“学习作者用反复的手法来表现人物形象,并尝试用这种方法写作”上。这样的教学,“一课一得”,过程简约,的确是对“目标不明,过程不清,方法不新”的阅读教学现状的一种改变。但是,作为教学的“一课一得”的“得”的落脚点,必须有足够的分量来承载这节课的最有价值的教学点重心,如《一面》中的外貌描写,《乡下人家》中的拟人手法,《盘古开天地
青禾老师的长篇小说《戏台》有个副标题——“1952年漳州歌仔戏故事”,这个副标题里有两个关键词:“1952年”和“歌仔戏”。“1952年”,暗示了这部小说的基本“叙述动力”——非常年代的非常故事;“歌仔戏”,暗示了这部小说的大致内容——讲述歌仔戏剧团里的是是非非。  在谈论这部小说之前,有必要说说这两个关键词,因为对今天的年轻人来说那已经是遥远的事了。“1952年”称得上是一个非常年份,这一年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