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就业的中职计算机导向实践教学研究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x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职业学校是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培养目标的,中职学生不仅要学习文化知识,而且要不断进行实践训练,提高应用能力。但是,传统的教学模式和落后的实践课程不能满足市场提出的人才要求。本文在调查中职计算机教学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在就业导向的前提下,探究中职计算机教学开展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 就业导向 中职计算机 实践教学
  一、中职计算机教学存在的问题
  职校的计算机教学更侧重对学生计算机技术能力的培养,学生不仅需要掌握一定的文化知识,而且需要具备熟练的专业技能,如快速准确的文字录入和整理、计算机辅助设计、平面设计、网页设计、网络技术等。但是,中职计算机教学在开展过程中,却存在一些阻碍学生实践能力发展的重要因素。
  (一)教学目标与就业目标不一致。
  职校在发展过程中,市场定位是培养具有熟练操作技能的应用型人才,但是随着中职院校的不断发展,计算机教学却出现教育目标不明确,教育内容和要求与社会需求脱节的现象。例如,随着信息化技术的不断推广,计算机应用程度越来越高,社会需要一批技术过硬的一线技术人才,计算机教学却没有与岗位需求密切联系起来,仍然是框条式的理论课程加常规化的课堂操作,考核主要考查大众化的理论知识,导致学生在学校里要么学不到市场上需要的技能知识,要么学到的知识很难在市场上得到运用,无法适应新形势下技术层面的要求。
  (二)教学模式与实际运用相违背。
  多数职校计算机课程呈现出单一的特征,课堂形式是理论课和计算机房操作相结合的方式。理论课采用的是教师中心的讲授制教学法,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将实现备好的课程通过语言传递给学生,学生被动地进行记忆,开展学习,在这个过程中由于没有学生的积极参与,理论知识的学习大多是一些陈旧的知识点,学生没有兴趣和热情自主学习新时代新型的理论知识。操作课程大多采用的是“示范 模仿”的方式,教师首先向学生示范专业技能的操作过程,然后学生根据教师的示范进行模仿操作,完成再现。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作品没有自我的创造力,没有自己思想的融入,当然所展现的作品就没有市场需要的价值。
  (三)学生实践机会严重不足。
  由于职校教学投入缺乏,学生的实践机会严重不足,大部分学生只有在三年级的时候有两个月的实习时间,而由于学校没有资源解决学生的实习基地,使很多学生的实习流于形式。这样中职院校经过三年培养出来的学生,就计算机操作能力而言,毕业初期只比社会上电脑培训班的学生略强或者相当,在市场中没有明显的优势。同时,随着教育的不断推广,中职学生在社会中受到学历的偏见,技术与企业生产操作岗位的脱节性增加学生的就业压力。
  二、以就业为导向对中职计算机教学的重要作用
  以就业为导向的一个最大的特点是突出职业性和技术性,使学生掌握生产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解决工作中的实际问题,把知识转化为生产力。
  (一)合理配置教育资源。
  职校通过目前的教育形式培养出来的学生很难满足市场的需求,无法从事与计算机专业对口的职业,这不仅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满足了职校促进就业的基本需求,在一定程度上来讲就是对教育资源的浪费。教育的开展一方面是要提高我国的国民素质,另一方面是为国家的建设提供人才。以就业为导向,就是首先要了解市场的需求,了解新形势下市场对哪些计算机技能更有需求,根据市场的需求调整学校的课程设置,将已经过时的计算机课程进行删除,增加一些新型的符合市场需要的课程,开展能够锻炼学生技能的教育形式,使中职院校的教育资源得到更好的发挥和运用。
  (二)提高中职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近些年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对计算机人才的需求在不断增加,但是对计算机人才规格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中职计算机课程却没有得到及时的调整和跟进,课程的陈旧性和滞后性,以及人们对学历的偏见,使得学生在市场上没有找到合适的工作岗位。职校在这样的背景下必须走在市场的前沿,对市场对人才的层次性要求进行系统的分析和归结,明确中职院校是针对哪个层次的市场需求,市场要求的基本人才规格是什么,从而有效地培养学生,建立实习基地,增强学生的市场竞争力。
  (三)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素质。
  职校教师是从师范院校直接毕业的,经过多年的学习和研究,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但是由于缺乏实践,很多教师并不了解市场的需求,也就不能够提供针对性的课程内容和有效实践教学。职校的发展需要具有强有力的实践教学能力,这些能力需要教师不断地学习,走向一线教学。基于就业的教学设置,一方面通过课程设置的引导促进教师对实践课程的主动学习,另一方面通过校外实践基地的结合为教师提供基础实践的机会,真正了解市场的需求,提高教学能力。
  三、以就业为导向的中职计算机教学的实施策略
  (一)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是教学实施中的关鍵要素,其专业技能水平和综合素养直接影响着中职计算机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职校一方面要加强对教师的专业培训,邀请计算机研究领域的专家和企业家到学校开展讲座,将先进的教育理论和市场前沿的实践带到学校中,以此激发教师不断学习的欲望,营造学习型的学习氛围。另一方面要鼓励和组织教师到企业进行参观,提高专业技术水平,及时了解计算机技能的发展,增加教师的技术经验。同时,也要借助网络促进全校师生的共同学习,学校公派出去学习的教师,要借助网络和学校师生分享培训见识,作为重要的共同资源,促进共同成长。教师围绕课题展开讨论,在讨论中借助共同的知识力量进行交流学习。
  (二)优化中职计算机专业设置。
  中职计算机教学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的专业技术技能,但是传统的课程设置存在很大的弊端。要设置专业时,首先参考其他地区中职院校课程设置的基本情况,建立大致的课程体系,然后针对市场进行调研,形成课程研究组,对课程设置进行评估,确定最终课程。其次,根据本校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和认知规律,设置课程开设的顺序,循序渐进地对学生进行教育。在课程设置的过程中,一个重要的原则是摒弃传统的理论知识学习再进行实践的课程模式,而是将实践和理论交叉进行,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运用理论知识进行弥补,并用理论知识物完善新的实践。
  (三)强化实践训练,提高学生的专业技术水平。
  职校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市场竞争力,仅仅让学生接触市场,了解市场需求和知识要求是不够的,需要给学生提供实践训练的机会,增强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让学生将已经学到的理论知识与专业技术实践有机结合起来。实践形式包括校内实践活动和校外实践活动,校内实践活动是利用学生社团的力量,组织学生在课余时间进行模拟实践和实践研究;校外实践活动包括低年级的见习活动和高年级的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到企业中解决实际的问题,提高学生应对真实状况的能力,提高操作技能。
  综上所述,职校要通过对市场调查和分析,明确职校的人才培养要求,然后根据对职校课程设置的参与和对市场的评估,设置合理的课程,并将培训和校企结合以提高教师的素质,真正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提高学生的专业技术操作能力。
  参考文献:
  [1]张伟波.以就业为导向的中职计算机教学模式探讨[J].信息系统工程,2012,05:147 152.
  [2]吴丽云.以就业为导向的中职学校计算机教学策略研究[J].软件导刊(教育技术),2010,06:8-9.
其他文献
中国人口众多,买房难一直是国民生计的重要问题。同时,也正因为这样的民生需求,拉动了国民生产力,拉动了相关多行业蓬勃发展,对国家经济整体发展的趋势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
“自主、合作、探究”是新课程标准,向我们教育工作者倡导的一种适合时代要求的新的学习方式.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要改变课程实施过程中老师讲、学生被动
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的加快,箱涵工程在城市地下排水,方便城市居民生活服务等方面的作用日益广泛.针对箱涵工程施工中遇到的工作坑围堰开挖、和箱涵制作等技术问题,采取的工法
郑州作为首批“跨境贸易电子商务服务”试点城市,面对新形势、新要求、新任务,需要加快跨境贸易电子商务发展。本文从发展跨境贸易电子商务的总体思路、原则、措施等进行了研
“活力在市场,优势在民营”。民营经济是浙江经济的显著特征和突出优势。浙江民营经济是中国改革开放的一个缩影,也是中国改革开放的一座丰碑。  中国石油成品油销售业务1999年进入浙江以来,按照“充分依托社会民营企业现有资源,快速进入市场、拓展销售领域”的工作原则,坚持“求同存异,互助双赢”的合作理念,双方在不断磨合中风雨同舟,走出了一条国企民企合资合作、互利双赢之路。  顺势而为  改革开放以来,通过
高校档案信息化管理有助于信息的统一性管理,便于对相关信息进行整理和分析等工作.档案信息化也是现代化的一种表现,有利于资料的管理方式的进一步优化和升级,为学校和社会带
摘 要: 在当前知识和信息大爆炸的时代,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无疑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和不断发展,以其惊人的速度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计算机网络基础》成为当前高校开设的一门公共基础必修课程,文章针对当前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结合当前飞速发展的微课教学手段,提出几点对于《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教学的策略,希望对当前的教学工作有所启发。  关键词: 微课 《计算机
现象比较:两种价值观钢琴改编曲作为一种社会性很强的音乐生产方式,在中国和西方的音乐生活里均占有重要地位。但在中、西方的学术界,“改编创作”这一实践所被看待和研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