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家长们常常问该如何提高孩子的免疫力,甚至一些家长觉得自家的孩子经常生病,就自行判断孩子的免疫功能低下,认为需要补充一些营养品。关于免疫力,来看看以下的错误观点你占了几条。
误解1
免疫功能越强越好
正解:免疫力来自于免疫系统,免疫系统具有免疫防御、免疫自稳和免疫监视三大功能。我们通常所说的“好的免疫力”是指免疫功能正常。
误解2
反复呼吸道感染就是免疫功能低下
正解:千万不要在没有客观依据的情况下,轻易判断免疫功能低下,更不能把过敏和免疫功能低下混为一谈。

真正被医生认定发生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极少。判断免疫功能低下,要有反复、严重感染的事实,并具备血液免疫学检查的证据。也就是说,如果真的出现了反复、严重的感染,也必须在进行血液免疫学检查后,才能被确诊为免疫功能低下。
经常发生流鼻涕、打喷嚏、咳嗽等呼吸道症状,并不意味着就是反复感染,也可能是过敏所致。倘若反复发生不明原因的呼吸道症状,可考虑做血液免疫学检查,表现为免疫球蛋白增高。由于体内免疫球蛋白要达到一定的浓度才可以被检测得到,所以,一些1岁以内的婴儿或者从第一次发生过敏症状起到血液免疫学检查之间相隔时间较短的患儿,即使发生了过敏反应,也不一定能测得阳性结果,主要还是根据过敏原“回避”和“激发”来做诊断,血液免疫学检查只作为辅助参考。
误解3
如果经常生病,吃提高免疫功能的药物或营养品就能提高免疫力
正解:千万不要轻易使用提高免疫功能的药物或营养品,不必要地使用,不仅没有益处,反而会对免疫功能造成损害。
如果在免疫功能正常的情况下,使用免疫增强剂,或可引起过敏等其他免疫性疾病。如果被确诊为过敏,应采用抗过敏治疗,并可以考虑进一步做过敏原筛查,因为只有找到过敏原,才能真正预防过敏的再次发作。过敏是免疫功能异常增强导致的,使用免疫增强剂只会使过敏情况变得更加严重。
误解4
积极治疗普通的感冒发烧,疾病初期尽早用药,疾病过程中大量用药
正解:越是积极治小病,就越是容易生病,千万不要害怕生小病,避免不必要的用药。无论细菌还是病毒感染,虽然都会让身体感到不舒适,但一定程度上都能促使免疫系统的成熟。
普通的感冒发烧,通常为病毒感染,为自限性疾病,病程约需1周左右,抗生素对病毒感染无效,抗病毒药物有一定的毒性,除非严重的病毒感染,一般不采用抗病毒治疗。
我们通常所说的感冒药,只起到缓解和控制症状的作用,如果一定需要针对症状用药,最好选用专门针对某一症状的药物,尽量避免使用复合制剂。如不得已而使用复合制剂,不仅要关心服用剂量还要关注所含药物的成分和剂量,以免同时服用的其他药物中有相同成分叠加导致过量。体温在38℃左右时,人体的免疫系统可达到最佳的抗感染效果,因此38℃以下可以不必着急退烧。
此外,病毒感染时,白细胞和(或)中性粒细胞会有一次性的(指某一临床症状或体征在不同时间内一次或数次出现)偏低,一般会在病毒感染后的2周~4周左右恢复正常,没有必要使用提升白细胞的药物或免疫增强剂。

误解5
一旦血常规提示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升高就使用抗生素,甚至预防性使用抗生素
正解:其实,人体对轻微的细菌感染也有足够的抵抗能力,频繁使用抗生素会损伤免疫系统。当细菌感染时,血液中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增多,这是人体免疫功能正常的标志。
抗生素主要用于严重的细菌感染,积极(及时甚至是及早)使用抗生素,虽然表现为较快地控制住了细菌感染,缩短了病程,但过分或快速降低白细胞,实际上破坏了人体自身的保护机制,剥夺了免疫系统逐渐成熟的机会。
而且,使用抗生素会破坏肠道内正常的菌群,发生抗生素相关性腹泻,增加过敏等免疫性疾病的发生机会,不合理使用抗生素还将导致耐药菌逐渐产生。
误解1
免疫功能越强越好
正解:免疫力来自于免疫系统,免疫系统具有免疫防御、免疫自稳和免疫监视三大功能。我们通常所说的“好的免疫力”是指免疫功能正常。
误解2
反复呼吸道感染就是免疫功能低下
正解:千万不要在没有客观依据的情况下,轻易判断免疫功能低下,更不能把过敏和免疫功能低下混为一谈。

真正被医生认定发生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极少。判断免疫功能低下,要有反复、严重感染的事实,并具备血液免疫学检查的证据。也就是说,如果真的出现了反复、严重的感染,也必须在进行血液免疫学检查后,才能被确诊为免疫功能低下。
经常发生流鼻涕、打喷嚏、咳嗽等呼吸道症状,并不意味着就是反复感染,也可能是过敏所致。倘若反复发生不明原因的呼吸道症状,可考虑做血液免疫学检查,表现为免疫球蛋白增高。由于体内免疫球蛋白要达到一定的浓度才可以被检测得到,所以,一些1岁以内的婴儿或者从第一次发生过敏症状起到血液免疫学检查之间相隔时间较短的患儿,即使发生了过敏反应,也不一定能测得阳性结果,主要还是根据过敏原“回避”和“激发”来做诊断,血液免疫学检查只作为辅助参考。
误解3
如果经常生病,吃提高免疫功能的药物或营养品就能提高免疫力
正解:千万不要轻易使用提高免疫功能的药物或营养品,不必要地使用,不仅没有益处,反而会对免疫功能造成损害。
如果在免疫功能正常的情况下,使用免疫增强剂,或可引起过敏等其他免疫性疾病。如果被确诊为过敏,应采用抗过敏治疗,并可以考虑进一步做过敏原筛查,因为只有找到过敏原,才能真正预防过敏的再次发作。过敏是免疫功能异常增强导致的,使用免疫增强剂只会使过敏情况变得更加严重。
误解4
积极治疗普通的感冒发烧,疾病初期尽早用药,疾病过程中大量用药
正解:越是积极治小病,就越是容易生病,千万不要害怕生小病,避免不必要的用药。无论细菌还是病毒感染,虽然都会让身体感到不舒适,但一定程度上都能促使免疫系统的成熟。
普通的感冒发烧,通常为病毒感染,为自限性疾病,病程约需1周左右,抗生素对病毒感染无效,抗病毒药物有一定的毒性,除非严重的病毒感染,一般不采用抗病毒治疗。
我们通常所说的感冒药,只起到缓解和控制症状的作用,如果一定需要针对症状用药,最好选用专门针对某一症状的药物,尽量避免使用复合制剂。如不得已而使用复合制剂,不仅要关心服用剂量还要关注所含药物的成分和剂量,以免同时服用的其他药物中有相同成分叠加导致过量。体温在38℃左右时,人体的免疫系统可达到最佳的抗感染效果,因此38℃以下可以不必着急退烧。
此外,病毒感染时,白细胞和(或)中性粒细胞会有一次性的(指某一临床症状或体征在不同时间内一次或数次出现)偏低,一般会在病毒感染后的2周~4周左右恢复正常,没有必要使用提升白细胞的药物或免疫增强剂。

误解5
一旦血常规提示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升高就使用抗生素,甚至预防性使用抗生素
正解:其实,人体对轻微的细菌感染也有足够的抵抗能力,频繁使用抗生素会损伤免疫系统。当细菌感染时,血液中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增多,这是人体免疫功能正常的标志。
抗生素主要用于严重的细菌感染,积极(及时甚至是及早)使用抗生素,虽然表现为较快地控制住了细菌感染,缩短了病程,但过分或快速降低白细胞,实际上破坏了人体自身的保护机制,剥夺了免疫系统逐渐成熟的机会。
而且,使用抗生素会破坏肠道内正常的菌群,发生抗生素相关性腹泻,增加过敏等免疫性疾病的发生机会,不合理使用抗生素还将导致耐药菌逐渐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