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人文环境,激发学生情感;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形成良好个性品质与社会责任感;提升教师人文素质,给予学生人文关怀。通过这些途径来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可以使数学教学显露出生机,洋溢着情趣,充满着智慧。
关键词 人文精神 数学教学 情感 品质 素质 关怀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人文精神是人的自身的理性、情感意志、心理、修养及人生观、价值观等属性的综合体现,是通过感受、体验乃至直觉、顿悟等因素作用而产生的人的精神文化的产物,对人的学习与工作有动力定向、维持、调节和强他的作用。数学教学活动是培养人的新思想、新观念、新精神的催化剂,是培养人文精神的重要阵地。成功的数学实践证明,凡是在数学学习中形成良好综合素质的人,他们无论干什么工作,都会表现出数学整体素质发展的良好作用。数学中严谨的逻辑思维训练,会使他们在实际工作中较快地洞察到事物的本质,迅速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数学中认真精确的计算习惯,会使他们善于经营管理,妥善安排事物;数学家的刚毅性格和报效祖国的崇高精神会潜移默化地感染和激发他们追求真理的勇气和自信心……所有这些都是数学文化自身发挥了提高人文素质特征的显著作用和结果,是把数学教育和人文精神的培养有机结合起来的必然效应。
一、创设人文环境,激发学生情感
情感在人的心理结构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它不仅可以调节认知的加工过程,更重要的是可以促进学生个性的和谐发展。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积极不断地为学生营造“情感源”,创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的愉快,获得情感的充盈和趣味的纯真。数学活动中,教师要根据教材的特点与学生的实际适时适当地介绍古代、近代、现代人类的科研和科技成果,或及时地将具有时代气息的数学信息呈现给学生作为学习的材料,因势利导,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使学生在获取知识、提高能力的同时,关注自我生存,关注自然和社会,关注人类文明发展和进步。
教学圆周率时,教师适时地向学生介绍我国古代数学家祖冲之推导的圆周率在当时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并激励同学们要从小树立勇攀科学高峰的思想,培养顽强的意志和创新能力。简单的几句话使学生深受感动、启发。同时让学生明白,数学与现实、知识与精神是紧紧联系在一起的。以此来激发学生热爱数学、热爱科学、热爱祖国的情感。数学教材不仅向学生提供着大量的认知信息,而且还隐含着丰富的情感信息,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中情感因素,唤起学生对教材情感的共鸣,从而达到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同步提高。
二、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形成良好个性品质与社会责任感
数学活动与社会发展息息相关,如数学在人口问题、资源问题、生态问题、环境问题等方面都有广泛的应用。教学中让学生思考这些问题,用数学解决这些问题,从而关心社会发展,关心人类命运,养成运用数学服务于社会的意识。数学教学可以在培养学生非智力因素的过程中,形成学生良好的信念、坚强的意志,帮助学生树立对社会的责任感,达到人文精神的升华。
三、提升人文素质,给予人文关怀
数学教师要善于学习、提高、丰富自己的人文知识理论和专业理论知识,以便在课堂教学中把专业知识和人文素质的培育灵活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教育。课堂教学不仅只是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过程,更是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组织下,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活动的实践过程以及学生和教师共同活动的生命历程。这一历程要求教师尊重学生个体,珍视学生人性自由,多给学生以人文关怀,在尊重学生的同时,向学生倾注自己的爱,每一个期待的目光、会心的微笑、肯定的点头、亲切的抚慰都会使学生受到爱的鼓舞,得到人文关怀。
有一位教师在教学两位数减一位数时,启发学生算法多样化,学生们思维很活跃,纷纷举起小手发表自己的见解。常见的有两种:①35-8先算15-8=7,再算20+7=27。②先算10-8=2,再算25+2=27。就在大家点头称是时,有一位学生站起说:“老师,我是这样算的,先算8-5=3。”此言一出,教室内一片哗然,摇头、摆手、惋惜、不屑,还有不少学生喊“不对!”这位学生一时也吓得不敢再说下去,这位老师见势先稳定一下同学们的情绪,让同学们耐心倾听,并鼓励这位同学说下去。在老师亲切的鼓舞下,他终于鼓足勇气说:“还差3,用30-3=27。”这位老师肯定他的想法是正确的,是有创新的,孩子眼里闪耀着幸福的光芒。
如果说数学教学的科学性是刚性的话,那么教学中的人文性就是柔性的。人文精神需要的是渗透,这个过程是漫长而艰难的,所以我们教师要锲而不舍地进行下去。特别是在课堂上,要真正以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角色出现,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气氛,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提倡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学会倾听,学会观察,学会尊重,学会欣赏,学会共享,学会助人。这样才能使数学教学脱去僵硬的外衣,显露出生机,洋溢着情趣,充满着智慧。
关键词 人文精神 数学教学 情感 品质 素质 关怀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人文精神是人的自身的理性、情感意志、心理、修养及人生观、价值观等属性的综合体现,是通过感受、体验乃至直觉、顿悟等因素作用而产生的人的精神文化的产物,对人的学习与工作有动力定向、维持、调节和强他的作用。数学教学活动是培养人的新思想、新观念、新精神的催化剂,是培养人文精神的重要阵地。成功的数学实践证明,凡是在数学学习中形成良好综合素质的人,他们无论干什么工作,都会表现出数学整体素质发展的良好作用。数学中严谨的逻辑思维训练,会使他们在实际工作中较快地洞察到事物的本质,迅速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数学中认真精确的计算习惯,会使他们善于经营管理,妥善安排事物;数学家的刚毅性格和报效祖国的崇高精神会潜移默化地感染和激发他们追求真理的勇气和自信心……所有这些都是数学文化自身发挥了提高人文素质特征的显著作用和结果,是把数学教育和人文精神的培养有机结合起来的必然效应。
一、创设人文环境,激发学生情感
情感在人的心理结构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它不仅可以调节认知的加工过程,更重要的是可以促进学生个性的和谐发展。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积极不断地为学生营造“情感源”,创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的愉快,获得情感的充盈和趣味的纯真。数学活动中,教师要根据教材的特点与学生的实际适时适当地介绍古代、近代、现代人类的科研和科技成果,或及时地将具有时代气息的数学信息呈现给学生作为学习的材料,因势利导,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使学生在获取知识、提高能力的同时,关注自我生存,关注自然和社会,关注人类文明发展和进步。
教学圆周率时,教师适时地向学生介绍我国古代数学家祖冲之推导的圆周率在当时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并激励同学们要从小树立勇攀科学高峰的思想,培养顽强的意志和创新能力。简单的几句话使学生深受感动、启发。同时让学生明白,数学与现实、知识与精神是紧紧联系在一起的。以此来激发学生热爱数学、热爱科学、热爱祖国的情感。数学教材不仅向学生提供着大量的认知信息,而且还隐含着丰富的情感信息,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中情感因素,唤起学生对教材情感的共鸣,从而达到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同步提高。
二、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形成良好个性品质与社会责任感
数学活动与社会发展息息相关,如数学在人口问题、资源问题、生态问题、环境问题等方面都有广泛的应用。教学中让学生思考这些问题,用数学解决这些问题,从而关心社会发展,关心人类命运,养成运用数学服务于社会的意识。数学教学可以在培养学生非智力因素的过程中,形成学生良好的信念、坚强的意志,帮助学生树立对社会的责任感,达到人文精神的升华。
三、提升人文素质,给予人文关怀
数学教师要善于学习、提高、丰富自己的人文知识理论和专业理论知识,以便在课堂教学中把专业知识和人文素质的培育灵活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教育。课堂教学不仅只是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过程,更是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组织下,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活动的实践过程以及学生和教师共同活动的生命历程。这一历程要求教师尊重学生个体,珍视学生人性自由,多给学生以人文关怀,在尊重学生的同时,向学生倾注自己的爱,每一个期待的目光、会心的微笑、肯定的点头、亲切的抚慰都会使学生受到爱的鼓舞,得到人文关怀。
有一位教师在教学两位数减一位数时,启发学生算法多样化,学生们思维很活跃,纷纷举起小手发表自己的见解。常见的有两种:①35-8先算15-8=7,再算20+7=27。②先算10-8=2,再算25+2=27。就在大家点头称是时,有一位学生站起说:“老师,我是这样算的,先算8-5=3。”此言一出,教室内一片哗然,摇头、摆手、惋惜、不屑,还有不少学生喊“不对!”这位学生一时也吓得不敢再说下去,这位老师见势先稳定一下同学们的情绪,让同学们耐心倾听,并鼓励这位同学说下去。在老师亲切的鼓舞下,他终于鼓足勇气说:“还差3,用30-3=27。”这位老师肯定他的想法是正确的,是有创新的,孩子眼里闪耀着幸福的光芒。
如果说数学教学的科学性是刚性的话,那么教学中的人文性就是柔性的。人文精神需要的是渗透,这个过程是漫长而艰难的,所以我们教师要锲而不舍地进行下去。特别是在课堂上,要真正以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角色出现,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气氛,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提倡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学会倾听,学会观察,学会尊重,学会欣赏,学会共享,学会助人。这样才能使数学教学脱去僵硬的外衣,显露出生机,洋溢着情趣,充满着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