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来源 :读书文摘(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ugh82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四句话是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至高追求,也是读书做人的终极意义。诚然,这也可以作为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泱泱中华文化的使命,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早在两千多年前,就产生了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学派和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学说,以及其他诸多在中国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学说流派。特别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文化,可以说是人类文明尤其是东方文明的源头之一,不仅在历史进程中产生过巨大影响,在今天仍发挥着作用。
  传统文化作为曾经长期在中国历史上发挥重要作用的思想文化系统,作为多年的官方意识形态,无论在社会生活的深层还是在人们的思想意识当中都还有着深刻影响,对我们的行为和思想都具有很重要的指导意义,对现阶段的改革和发展也具有十分重大的推进作用。
  下面,就从传统文化中的冰山一角出发,以两句文化名句为例,对上述观点进行印证。
  “不慕古,不留今,与时变,与俗化”《管子·正世》中的这句话表达了先秦法家的历史观和改革精神的宏大气魄,如果说到“实践理性”,应该说这句话最为贴切和最贴近实践。“不慕古,不留今,与时变,与俗化”为国家和我们自身的改革实践提供了理论思想指导,給我们指出了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要注意的一些问题。“不慕古”反对的是因循守旧、抱残守缺;“不留今”是提示人们不要受现实所惑,陶醉于今日的成就中;“与时变”倡导的是因时而变,顺应潮流;“与俗化”即随着习俗一起发展。
  《周易·系辞下》曰:“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这是我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典例,古人很早就能总结出顺时而变、顺势而为的方法论去应对瞬息万变的实际情况。牧民者,观其时视其变,易政度势;商贾者,察行情审业市,以纠其弊以谋其利;佣耕者,识节气无常辨地利厚薄,因地制宜因时得益。夫古者,成就斐然,不过于变、通;然今者,日新月异,思其长久之道,莫不在于改革二字。
  社会在进步,时代在发展。现代的中国,同春秋战国时期的中国一样,同样处于发展的关键时期。只有顺应潮流,我们才能与社会共同进步,我们的国家才能健康发展。所以说,时移世易,只有勇于创新和改革,努力完善自我,才是发展与进步的正确抉择。改革,需要我们摒弃以前糟粕性的体制与思想,将前人优秀的文化与传统传承发扬。这给我们提出了新的要求,提供了新的契机。
  “不慕古,不留今,与时变,与俗化”是法家思想体系的核心部分,是更法、变法、变礼的理论概括,是实践理性的依据。十二个字说,对我今天的改革仍有直接的重要的启示性。时代在变,社会发展迅速。这种特定的思维方式拒绝从特定的概念与理论出发来规划未来。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一些问题,在应对、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我们无疑要参照历史的经验,但这绝不是简单的复制,需要我们去因时、因地制宜,适时做出调整。这就是“不慕古,不留今,与时变,与俗化”给我们提供的理论指导。我们必须在实践中不断地改革创新,立足现在,放眼未来。而绝对不能只是口头宣传,也不能墨守成规照本宣科,这需要我们切身体会,付诸实践。
  同理,上述理论对我们自己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也是同样适用的。
  如果我们对原有的知识只是被动的全盘接受,一味地满足于前人给我们留下的成果,而不去思考、去分拣、去创新,谈何想真正的提升自己、充实自我。如果我们只是满足于自己现在成就而沾沾自喜,不思进取,那么我们又将如何进步和提高呢?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所以,我们要持之以恒地深化改革,提升自我。那么,在这项长远、伟大的进程中,除了“不慕古,不留今,与时变,与俗化”,我们还应怎样做呢?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一千多年前,登高远望的诗人以自己登高的切身体会,告诉了我们要善假与物的智慧。牛顿也曾经说过“我之所以看的更远,是因为我站在了巨人的肩上”,但凡成大事,做出巨大贡献的人,莫不善于借助前人和外界的有利条件,“万事不求人”实在不是一种明智的做法。
  对于一个国家或一个社会个体,无论成功或挫折,也不管是身处顺境或逆境,这些都是他自身的财富,都是前进的有利载体。我们一定要善于运用历史和外界中的有利条件,为我们的前进和发展助力。
  历览前贤,一直都不乏从自身历史中自励,从外界环境中获益的。老子曾为监书吏,故能博览群书,学贯古今,终成一代大家;张良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同样得益于黄石老人所授《太公兵法》,终能铸就不朽功勋;鲁迅先生留学日本学医的时候,从一堂课的亲身经历中,得到启示,明白了当时的中国之所以贫弱,不是因为民众身体原因,而是因为民众的精神,毅然弃医从文。若是没这样的经历,中国的文坛也就失去了这样一颗巨星。
  在国家的发展中,这样的例子也不胜枚举:战国时的秦国,招揽各地各类型的人才,集各家之所长,才有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封建王朝;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中国若不是团结了一切可以团结得力量,迎来了胜利;清朝闭关锁国,几乎断绝了与国外的一切贸易往来,才会落后挨打。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发展日新月异,这与我们善于借助历史上和国内外一切有利资源是分不开的……这些都是“更上一层楼”善于借助外力以发展自身的有力佐证。
  无论是“不慕古,不留今,与时变,与俗化”还是“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都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和所有的中华优秀文化一起,为我们现阶段的改革与发展,为公民个人的进步与提高,提供了有力的文化支撑。
  “问泉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源清则水澈,只有从文化源头上予以重视,个人与社会的发展才能顺利有序的进行。
其他文献
[摘 要:语文教学主要包括实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五个方面的内容,其中,阅读是学生的语文学习中一个重要的部分。我们生活在一个信息化的时代,互联网技术和信息技术高速发展,每天都要面临各种各样的信息,在这些信息中,有的信息是真实的,有些信息是虚假的,有些信息是对自己有用的,有些信息是无用的,如何从这些信息中选择真实的、对自己有用的,就成了人们需要思考的问题。随着我国社会的进一步发展,
摘 要:中职教育面临着培养综合型人才的素质教育新形势,而实验教学在中职卫校培养中等卫生技术人才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针对中职卫校各专业生物化学实验课在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探讨,提出一些可行性的改革措施,以打破医药卫生类课程实验教学的瓶颈并促进中职卫校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关键词:中职卫校;生物化学;实验教学  生物化学是一门重要的主干基础课程,是学生学好后续各学科的基础。生物化学是探
快乐夫妻是这样的:95%的快乐夫妇说他们跟伴侣有很多共同点,例如共同的爱好、喜欢的食物等。
[摘 要:康托尔说,“数学的本质在于它的自由”。关于数学的本质究竟是什么,至今没有唯一的答案,仍然需要我们不断地进行探索。然而,令人遗憾的是现如今的小学数学课堂中重数理知识教学而轻数学文化渗透,导致小学课堂成为了学生眼中“枯燥”、“乏味”的代名词,学生们也失去了发自内心的和数学文化的交流机会。没有哪一门艺术能比数学更有效地修饰人们的心灵。数学文化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有效渗透数
文章围绕“文题”,从三个方面谈了班主任如何对学生关爱,强调教师只有用真情去感化学生,爱学生,理解、尊重、关注学生丰富而复杂的内心世界,才能将教师的爱通向学生的心灵,才能可以
[摘 要:新课改如何通过对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处理和应用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呢?经过教学实践,每一位教师都有这样一种体会:新课程确实给学校带来了新的活力,给课程带来了新的生机,给师生带来了新的体验。我认为新课程改革给我们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挑战。  关键词:新课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