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波讨源 虽幽必显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综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dc102726764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几年,对小学语文教学,有人提出了重视“文化细节”教学的主张,由于它蕴含着深厚的情理相扣理念。因此,受到许多小学语文教师的青睐。
  语文是一种特定的文体文化形态。语文课文中总会有些精妙的文化细节,它总是形成于特定的内容情境中。虽是构成教学行为的较小单位,但是,教师在解读文本和实施教学时,如果能够深度地探寻这些“文心”,沿着文字脉搏,引领学生细细咀嚼,即使是学生的感悟难点,只要教学方法设计巧妙,学生也能“情动而辞发”、“披文以入情”。
  下面,择选两篇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例谈如何挖掘与利用文本“细节”,使之形成课堂文化支点,生发展开教学,以彰显“文化细节”的教学作用。
   “小鸡”扩宽了学生的感悟视觉(第二册《世界多美呀》片断)
  内容:天空是湛蓝蓝的,树木是绿莹莹的,小河是碧澄澄的。
  师:小鸡啄了很久很久,才啄了一个小小的洞眼,透过这个很小的洞眼,小鸡看到的世界是怎样的?
  (出示句子:天空是湛蓝蓝的,树木是绿莹莹的,小河是碧澄澄的。)
  师;小朋友们,请你们多读几遍,边读边想,这句话写出了什么?(学生自由读,互相议论读)
  师:假如你们现在就是这只小鸡,透过小小的洞眼,看到的世界是什么样的?请“小鸡们”把眼睛闭起来,听配乐朗读,想象一下世界的样子。
  师:谁愿意把你的想法说出来与大家分享?
  生:我看到是蓝蓝的天空,飘着朵朵美丽的白云。
  生:我看到了非常非常绿的树木,很多小鸟在树林间飞来飞去。
  生:我看见了小河的水碧清碧清,清得都能看见水中的小鱼。
  生:我听到了小鸟在歌唱。
  生:我听到了树林被风吹得哗哗地声音。
  生:我听到了小河流水的声音……
  师:你们看到的景色真美。小鸡看到的就是你们刚才说的这些美丽的景色。谁愿意读读课本上描写的句子?
  (指名学生朗读,师生共同纠正朗读问题。)
  师:“小鸡们”,我们一起透过洞口亲眼看看外面的世界好吗?
  (学生欣赏课文句子展现的画面:湛蓝的天空,碧绿的树木,清澈的河水)
  师:美不美?与你们看到的,想到的一样吗?“小鸡们”,这时你们最想说什么?
  生:世界就是这样美丽呀!
  生:大自然的景色太美了!
  生:我真热爱这样美好的大自然,我们要保护这样美好的大自然……
  师:好啊,现在就请你们用喜爱的感情、兴奋的语气,把课文中的这句话朗读出来,好吗?
  教师对这个细节描写句子的教学最明显的特点,就用“感悟语言”代替了习惯教学的“理解语言”。
  教学这句话时,教师首先播放声情并茂的配乐朗读,让学生闭上眼睛边听边想,让他们脑海中浮现“湛蓝蓝的天空,绿莹莹的树木,碧澄澄的小河”的美丽景象,然后,又启发学生以小鸡的角度自由想象世界的美丽。在这个基础上,又展示了形象鲜明的图画,让学生的视觉印象更加直观形象。教师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来丰富学生的表像,创造新的意境,使学生在自主地“自读自悟”。
  正是因为教师抓住了体现文本思想的细节描写,使学生学出了情意,学出了情味。
  “小鸟”张扬了学生个性(第八册《珍珠鸟》)
  内容:课文插图与课文描写对照。(出示课文插图)
  师:同学们,请你们仔细观察这幅图,结合读读“我伏案写作时,它居然落到我的肩上”这句话,说说你有什么想法?
  (学生将“图”与“文”对照思考)
  生:珍珠鸟是一种怕人的鸟,为什么会在人的肩头上睡得那么安然?
  生:在我们的生活中,鸟见到人都会惊飞的,这只珍珠鸟为什么能甜甜地睡在“我”的肩头……
  师:我们读一读课文,就能解决同学们刚才提出的疑问?(学生静静地读课文,思考着问题)
  师:把你们的想法和发现与同桌交流。
  (学生小声议论交流)
  师:把你们的想法告诉大家。
  生:是“我”的宽容让鸟儿得步进尺。(读课文“渐渐地胆子大了……它完全放心了”)“我”不“恼”不“嫌”小鸟,使它接近“我”的胆子渐渐大了。
  生:是“我精心对它的呵护”(读课文“我手中的笔不觉停了,生怕惊跑它”)这样,逐渐赢得了它的信任。
  生:是“我”的爱心让它产生了信赖,当“我”听到一声尖细而娇嫩的鸣叫时,硬是按捺不住好奇,不去惊动,窥视雏儿,让它有一种安全感。
  师:是啊,当雏儿在书柜上乱啄时,如果“我”轻轻吆喝一声,它还会接近我吗?当雏儿低头喝“我”杯子里的水时,如果“我”不耐烦地移动杯子,它还会接近“我”吗?当雏儿绕着“我”的笔尖蹦来蹦去的时候,如果“我”用力地挥手驱赶它,它还会接近“我”吗?正因为“我”无声的关爱,使小鸟对“我”产生信赖,敢于接近“我”。请你用感受到的,试着给这幅图起个名字。
  生:目光。是“我”关爱的目光给小鸟送去了温馨与安全。
  生:信赖。是“我”对小鸟的呵护,使它对“我”产生了信任。
  生:感动。是“我”为小鸟与“我”这样和谐相处而深受感动……
  课文插图是课文内容的“眼”,教师利用插图展现的图像细节,直抵课文主题思想与学生心灵感悟。
  教师凭借文本插图,引发学生对文字的研读,结合自己的已有体验,体会“我”对珍珠鸟的呵护之情。在学生有了一定的情感积累过程之后,教师用了“当雏儿……当雏儿……当雏儿……”一连串的排比设问,使学生的情感升华显得并不空洞,实现了作者、教师、学生三者情感的共振!从而加深了学生对课文主题思想的理解和体验。在这个基础上,启发学生给图起名,对文本“和谐,创造出美好的境界”起到了绝妙的诠释。
  以图境之笔抒写课堂细节,应当是诗意语文的一种本体智慧!
  语文教育,不只是听说读写技能的培养、语言文字的练习,也不只是为了求得文从字顺、言能达意,而是文化精神、言语智慧和言语生命的传承,是言语上的自我体认、自我实现,是对言语人生、诗意人生的理想、信念、抱负和言语动机的陶冶和引领。语文课本中的每个文字后面都有一个灵魂在跳动,让语文教学多一些文化,就能追求高远的精神境界,深厚的文化底蕴,广阔的人文视野,深沉的人性关爱。要达到这一语文教育目的,其中善于挖掘和充分利用文本中的“文化细节”是重要的方略之一,这样,方能对文本宗旨的无痕点化,无形熏习,无为顺应。
  “沿波讨源,虽幽必显”。让我们的语文课能在“文化细节”之处与文本作者展开富有生命力的心灵对话。
其他文献
人教社新修订的六年制小学数学第11册(2002年4月第1版)先后集中教学的分数、百分數应用题,在整个小学数学教学内容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期末复习若把百分数、分数应用题结合起来引导学生梳理,精心设计“导、练”和“小步子、快节奏”的分层训练,则有利于学生进一步沟通联系、理清思路,提升他们解决分数、百分数应用题的能力,增强复习的实效性。下面的复习思路(3个课时)可供同行参考。
期刊
教学背景:  “一位数除两位数”的笔算除法,要求学生理解和掌握运算顺序与商的定位方法及笔算竖式书写格式。很多教师在第一次教学这一内容时,都认为非常简单,实际上学生很难理解:为什么要从高位除起?除后十位上余下的数为什么要和个位上的数合在一起?因为教师觉得这一内容简单,导致第一次执教这一课时很少有教师成功解决这些难点。我第一次执教失败后,第二次执教这一课时,采取操作、探究、小组合作的教学形式,取得了较
期刊
《小学教学参考》(教学版)2006年第7~8期刊登了张小慧老师撰写的《智慧的美丽》一文,笔者深为教者的课堂应变能力所折服,文中对学生解题方法创新的呵护无疑是值得大家学习的。然而,笔者认为,文中所撷取的案例“空瓶换汽水”中教师所认同的创新解题方法,以及由“空瓶换汽水”引申到“分马故事”中解题思想方法的“嫁接”过程值得商榷。  “空瓶换汽水”的题目是这样的:小强和伙伴们买了10瓶汽水,店主告诉他们,喝
期刊
让学生的个性得以张扬——听课感想  黎士良    学校开展“青年教师优课评比活动”。听课中发现,一位教师教学“分数除以整数”这一内容时,为了揭示计算法则,先安排学生进行折纸活动,即把一张长方形纸的3/5再平均分成3份,观察每份是这张纸的几分之几。得出算式:3/5÷3=(3÷3)/5=1/5(能整除),进而又将一张纸的1/5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1/5÷3=(1÷3)/5(不能整除)。继而推导出,分数
期刊
读到陈军老师《“七桥问题”的启示》一文(2006年《小学教学参考》数学版第6期),深受启发。陈老师从欧拉用一笔画解决“七桥问题”,进而把用数学模型解决问题的方法渗透到自己的日常教学中。可谓学以致用。但笔者对陈老师文中的一些观点,持有不同的意见,想与陈老师商榷,同时也希望得到同行和专家的指正。  陈老师为了说明在自己的教学中是如何渗透数学模型的方法,举了自己教学的一个真实案例:  教学“百分数应用题
期刊
知识在对话中生成,在交流中重组,在共享中倍增。课堂教学,实际上是一种相互倾听和接受,在共享中实现“视界融合”与精神互通,并共同去创造意义的活动。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对各种问题作出的不同解答,这时教师能否善于倾听、发现学生在讨论交流中富有价值和有意义的观点,并能以平等的作风与宽容的态度去体验学生的情绪,就成为课堂教学动态生成的重要条件。叶澜教授曾经说过:“要学会倾听孩子们的每一个问题,每一句话语,
期刊
教师在授课中,可以根据学生的情绪和反应,灵活、适当地穿插一些零碎却生动幽默的话语,往往能调整教学节奏,活跃课堂气氛,也有利于学生注意力的集中和对知识的理解。尤其是以理性见长的数学课,不妨也在教学中适时地幽上一默,让学生乐上一回,这对学生理解与掌握数学知识均有好处。最近,有幸走进几位“数学大师”的课堂,在赏析他们教学语言艺术的同时,我也得到了很大的启发和收获。    幽默是一种“柔化剂”,可以消除紧
期刊
说起“熟能生巧”,人们常常会与数学学习联系起来。一般认为,数学学习只要多练、多做,弄得滚瓜烂熟,自然就会找到窍门,成绩自然就会提高。但是,“熟能生巧”果真能作为一条数学学习的普遍规律吗?是否可以作为数学学习的经验来运用、推广呢?简单地用“是”或“否”来回答都是有所偏颇的。对此问题,我们首先应该辩证地看待,科学地理解熟能生巧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意义。  熟能生巧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为:熟练了,就能
期刊
教学作为一种有明确目的性的认知活动,其有效性是广大教师所共同追求的。数学教学由于其简洁、干练的线型教学特征,其有效性更值得大家关注。那么怎样的数学课堂才是有效的呢?最近聆听了几位教师执教的同一节课《笔算乘法》,颇有感触。    一、正确理解教材——有效教学的基础    课例1:  小朋友进行贴花游戏:每张纸上贴3朵  师:2张纸上贴几朵?   2× 3=6或3×2=6  师:10张纸上贴几朵?  
期刊
阅读与习作是语文学科中的“两根柱子”,阅读是习作的基础和借鉴,习作是阅读的升华和创造。只有将阅读与习作结合起来训练,才能收到很好的效果。以下就谈谈笔者在阅读教学中是如何提高学生习作能力的。    一、阅读中积累    习作是一种释放,是自己的思想、情感、智慧的输出。它的前提是吸收和积累,没有不断地吸收和充足的积累,就不可能写出感人至深、令人耳目一新的佳作。“厚积而薄发”这是古人在实践中摸索出来的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