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听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ckymanjx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知识在对话中生成,在交流中重组,在共享中倍增。课堂教学,实际上是一种相互倾听和接受,在共享中实现“视界融合”与精神互通,并共同去创造意义的活动。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对各种问题作出的不同解答,这时教师能否善于倾听、发现学生在讨论交流中富有价值和有意义的观点,并能以平等的作风与宽容的态度去体验学生的情绪,就成为课堂教学动态生成的重要条件。叶澜教授曾经说过:“要学会倾听孩子们的每一个问题,每一句话语,善于捕捉每一个孩子身上的思维火花。”因此,作为一名走进新课程的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仅要学会认真地倾听(不管是响亮的、理直气壮的,还是轻微的、胆怯的),而且还要在听的过程中辨析和判断有价值、有意义的信息,使所有学生共享学习活动中的“不同声音”。
  
  一、善于倾听并接纳学生在探索过程中的不同观点
  
  雅斯贝尔斯说过,对话是真理的反映和思想本身的实现。而现在的数学课堂,由于教师按预设的教学计划进行教学,对待学生不同观点或意思表达不完整的见解时,往往没听学生说完就作出否定,这不仅使学生失去一个完整表达的机会,而且它带来的或许是人格自尊的失落和对信念追求的丧失。
  一位教师上六年级数学课“圆锥的体积”,学生在研究圆锥的体积和圆柱的体积有什么关系时,大部分学生很自然地利用手中的学具,开始验证自己的猜想。这位教师在各实验小组间巡视,突然发现有一组没有按他的要求去做,就生气地责问学生为什么不按实验要求做。学生很兴奋地向教师表白他们是用尺子在测量……话未说完,教师就打断了学生的话,表明不需要测量,让学生按下面表格中的要求边做实验边填写。
  


  学生再次听完教师的要求后,自己探索研究的热情一下子跌到谷底,最后应付式地完成了实验。那么这组学生是怎么想的呢?课后我向他们了解,他们一下子来了兴致:在等底等高的情况下,圆锥的体积可能是圆柱体积的1/3或1/4。如果用空圆锥装满水倒入空圆柱,倒一次,量一量水面的高度是圆柱容器高度的几分之一,以此就可以类推出圆锥的体积是圆柱的几分之一。他们量出圆柱容器的高是105cm,倒入一圆锥水后,圆柱里的水的高度是3.5cm,正好等于1/3。
  多好的想法呀!虽然学生还不能概括出在底面积相等的情况下高与体积的正比例关系,但学生的方法是完全正确的。在学生的实验方案中既有操作,又有联想,还有逻辑推理,简单而且高效!像这组学生一样,如果他们的学习热情被激发,那么,他们的创新火花不是随处可见吗?新课程标准指出,要尊重每一位学生,保护学生的自主性,发挥教师的主导性。如果这位教师能真诚地倾听学生的意见,理解和尊重他们,并接纳他们稚嫩的观点,分担他们的困惑,共享他们成功的快乐,用温暖的笑脸去面对他们。就能增强彼此的沟通和交流,益于学生的发展。在此过程中,师生间的智慧与情感、知识与经验的相互碰撞和融合,最终会实现师生的共同成长。
  
  二、善于倾听并尊重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不同意见
  
  在平时的教学中,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教师往往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发表并探索、检验自己的独特见解,甚至出现不容学生叙述思考过程或教师急于帮助学生说思维过程的现象,认为课堂上少给学生实践和交流的时间,教师就有更多讲解习题的时间。殊不知,这种操之过急的做法不仅不能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而且会使师生都错过倾听不同意见的机会,从而失去最精彩的部分。因此,在课堂上倾听并尊重学生的不同意见,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一位教师在教学“圆柱的认识”时,是这样处理学生的不同意见的。
  师:你们知道圆柱的侧面展开后是一个什么图形吗?
  生1:我知道圆柱的侧面展开图是一个长方形。你看,我是这样剪的。(学生边剪边说方法)
  师:这位同学通过自己的操作发表了他的见解,你们还有其他想法吗?(学生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摇了摇头)
  师:大家能确定圆柱的侧面展开图只是长方形吗?
  学生面面相觑,有的陷入沉思,有的同桌之间开始讨论,有的干脆操作起来。过了一会儿,一些学生又有了新的发现。
  生2:老师,如果斜着剪,圆柱的侧面展开图是平行四边形。(学生边说边把剪下来的平行四边形展示给大家看)
  师:这位同学经过自己的实践又发现圆柱的侧面展开图是一个平行四边形,你们还有其他的发现吗?
  生3:我是随便剪的,所以圆柱的侧面展开图就是一个不规则图形。
  师:对啊。从同学们的发现中不难看出,圆柱的侧面展开图有不同的形状,说明我们平时的探究活动不能仅仅局限于书上的方法,还可以从其他角度来思考问题。那么,圆柱的这些侧面展开图能不能把它都归纳成长方形?
  ……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经过发现、探索、顿悟,从而在头脑中构建了完整的知识模型。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给学生留有足够的时间进行自主探究,并尊重学生的意见。学生想到的,教师给予肯定的评价;学生思考不完整的,教师及时给予“点拨”。倾听学生的想法,有效地在师生之间形成了互动,在这种有效的互动过程中,不仅培养了学生构建“意义”的过程,还发展了学生富有创意的解题思路,碰撞出了创造性的思维火花。
  
  三、善于倾听并赏识学生在交流中的不同声音
  
  当一些学生的发言与众不同和富有独特见解时,教师要善于倾听,及时捕捉,并给予适度的评价。当学生之间就某些问题发生争执时,教师要抓住争执的焦点以便引出思维碰撞的火花,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清晰性、系统性和综合性。
  一位教师在执教“美丽的轴对称图形”时,有这样一个教学片断:
  教师先出示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圆等学生已经学过的平面图形,然后让学生选择一个最有把握的图形,说说它是不是轴对称图形。
  生1:我认为长方形是轴对称图形。
  生2:我认为正方形是轴对称图形。
  生3:我认为平行四边形是轴对称图形。
  (这位学生的回答给了教师一个极大的“意外”,连听课的教师也没有意识到学生会有这样的想法,同时也为上课的教师捏了一把汗。这位教师在备课时显然也没有预设到,因为所有的参考资料上都表明平行四边形不是轴对称图形,但教师并没有立即作出否定和解释,而是让学生接着说说他的道理)
  生3:因为当平行四边形的四条边都相等时,我把它沿对角线折叠后就能完全重合,因此,这种特殊的平行四边形是轴对称图形。
  (这样的想法很有说服力,不少学生都不由自主地点点头)
  师:同学们。他刚才说的话中有一个词用的特别好,你们知道是哪个词吗?
  生4:我知道,是“特殊”。其实当平行四边形的四条边都相等时,它就是菱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
  (这位学生的话音刚落,教室里的同学和老师都不由自主地为他鼓掌喝彩)
  师:跟你们握握手,谢谢你们在课堂上创造了不同的声音。如果课堂上只有一种声音,那会是多么的单调呀!
  (在教师的鼓励下,学生的发言更加精彩)
  生5:一般的三角形不是轴对称图形,但特殊的三角形,如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都是轴对称图形。
  生6:一般的梯形不是轴对称图形,但特殊的梯形,如等腰梯形是轴对称图形。
  生7:所有的圆都是轴对称图形。
  ……
  教学中,我们一方面期待有“不同声音”的出现,一方面又在害怕并抑制着这种现象的发生,因为我们担心这样“不协调的声音”会让我们“手足无措”,会让我们无法把握教学的进程,会使我们被学生牵着鼻子走,甚至还会影响课堂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如果我们每一位教师都能像这位教师一样,鼓励学生“制造”和善于“捕捉”有利于他们发展的“不同声音”。我们的数学课堂将会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课堂,是一个成功的课堂,是一个精彩的课堂。
其他文献
“多位数的读法和写法”这一单元的教学,是整个小学整数读法与写法教学的最后一个阶段。通过这个单元的教学,使学生能够正确、迅速地读写多位数,为以后更好地学习整数四则运算打下良好的基础。  其中,数中间和末尾有0的多位数的读法与写法是教学中的难点之一。因为读数时,有时写着的0不读出来,有时又要全读出来;而在写数时,所有的0又都要全写出来,学生往往容易少读、少写或多读、多写。怎样才能较好地解决这个难点呢?
期刊
课程资源是新一轮课程改革提出的重要理念,有效地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对于转变课程功能与学习具有重要的意义。然而,常有教师埋怨课程资源太少,其实,即使是农村或条件相对落后的学校,其课程资源也是丰富多彩的。课程资源除了教材、辅导材料等非生命载体外,还有重要的生命载体——学生。下面,结合“分数应用题思维训练”的教学片断谈谈自己的见解。    一、巧用现实情境,生成研究问题    [片断一]  师:谁能告诉
期刊
有效的教学是教师与学生之间有机的互动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有效数学活动的过程,也是师生共同发展的过程。那么,在教学中如何实现师生之间积极有效的互动呢?下面一个真实的案例或许能带给我们一些启发。  案例:“面积的含义”中比较平面图形面积的大小  教学片断如下:    教师出示面积比较接近的一个正方形和一个长方形,让学生自己想办法比较这两个图形谁的面积大。  学生独立思考、动手操作后,发言踊跃,纷纷
期刊
下面是两位教师对教学“一位数乘两位数”(苏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第四册P76~78)一课的不同处理:    [案例一]  师:“2只小猴一共采了多少个桃”怎样列式?  生:14×2。  师:14×2的结果是多少?怎样计算呢?  生1:14+14=28。  生2:1×2=2,4×2=8,合起来是28。  师:这儿的1在十位上,表示1个十,应该说10×2=  20,4×2=8,20+8=28。
期刊
作为数学教师,可能不止一次遇到过这道题:比较1和0.9的大小。对于这道题,学生回答1>0.9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但要说1=0.9即1=0.9999……无论如何,学生总会觉得不对。我们知道,从科学角度出发,本题是用极限知识来证明的:      但是,我们面对的是刚刚学了循环小数的四、五年级学生,如何用他们能接受的方法来证明呢?实践中,我探索出如下方法:  方法一:用循环小数的分数表示法。因为0.1=1
期刊
人教社新修订的六年制小学数学第11册(2002年4月第1版)先后集中教学的分数、百分數应用题,在整个小学数学教学内容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期末复习若把百分数、分数应用题结合起来引导学生梳理,精心设计“导、练”和“小步子、快节奏”的分层训练,则有利于学生进一步沟通联系、理清思路,提升他们解决分数、百分数应用题的能力,增强复习的实效性。下面的复习思路(3个课时)可供同行参考。
期刊
教学背景:  “一位数除两位数”的笔算除法,要求学生理解和掌握运算顺序与商的定位方法及笔算竖式书写格式。很多教师在第一次教学这一内容时,都认为非常简单,实际上学生很难理解:为什么要从高位除起?除后十位上余下的数为什么要和个位上的数合在一起?因为教师觉得这一内容简单,导致第一次执教这一课时很少有教师成功解决这些难点。我第一次执教失败后,第二次执教这一课时,采取操作、探究、小组合作的教学形式,取得了较
期刊
《小学教学参考》(教学版)2006年第7~8期刊登了张小慧老师撰写的《智慧的美丽》一文,笔者深为教者的课堂应变能力所折服,文中对学生解题方法创新的呵护无疑是值得大家学习的。然而,笔者认为,文中所撷取的案例“空瓶换汽水”中教师所认同的创新解题方法,以及由“空瓶换汽水”引申到“分马故事”中解题思想方法的“嫁接”过程值得商榷。  “空瓶换汽水”的题目是这样的:小强和伙伴们买了10瓶汽水,店主告诉他们,喝
期刊
让学生的个性得以张扬——听课感想  黎士良    学校开展“青年教师优课评比活动”。听课中发现,一位教师教学“分数除以整数”这一内容时,为了揭示计算法则,先安排学生进行折纸活动,即把一张长方形纸的3/5再平均分成3份,观察每份是这张纸的几分之几。得出算式:3/5÷3=(3÷3)/5=1/5(能整除),进而又将一张纸的1/5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1/5÷3=(1÷3)/5(不能整除)。继而推导出,分数
期刊
读到陈军老师《“七桥问题”的启示》一文(2006年《小学教学参考》数学版第6期),深受启发。陈老师从欧拉用一笔画解决“七桥问题”,进而把用数学模型解决问题的方法渗透到自己的日常教学中。可谓学以致用。但笔者对陈老师文中的一些观点,持有不同的意见,想与陈老师商榷,同时也希望得到同行和专家的指正。  陈老师为了说明在自己的教学中是如何渗透数学模型的方法,举了自己教学的一个真实案例:  教学“百分数应用题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