味道之中悟“味道”

来源 :教学月刊·中学版(语文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echameto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散文教学中,只有切实地凸显文体意识,才能使学生真正悟得每一篇散文独特的味道。语文教师应依据散文的体式特质确定合宜的教学内容,建立起学生与“这一篇”散文的连接。
  关键词:散文教学;问题意识;教学设计;《端午的鸭蛋》
  散文教学如何凸显文体意识,并引导学生理解、感受作者独特的语言和情感?在“浙派名师展示课”活动中,笔者两次执教《端午的鸭蛋》,并在执教过程中对如何凸显散文的文体意识这一问题进行了反思。
  一、第一次执教的教学设计及教后反思
  (一)教学思路
  尝味—品味—回味。
  (二)教学环节
  环节一:整体感知
  【提出问题】
  请同学们快速地浏览课文,并思考:在汪老的故乡高邮,端午有哪些风俗?
  【设计目的】
  了解课文大意,理清作者思路。
  环节二:尝味
  1.品鸭蛋
  【提出问题】
  请大家放声朗读第2,3段,找出你认为最有味道的语句,动情地朗读出来,并用这样的句子说说:
  我看到了/听到了/闻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我尝到了鸭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味道。
  【出示示例】
  双黄蛋味道其实无特别处,还不就是个鸭蛋!只是切开之后,里面圆圆的两个黄,使人惊奇不已。
  [点评]我看到了双黄咸鸭蛋,我尝到了鸭蛋独特的美味。“其实”“还不就是”是口语化的说法,看似平淡,却为下一句的“惊奇不已”做好铺垫,突出了高邮咸蛋的味美质细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高邮鸭蛋的喜爱与自豪之情。
  【渗透朗诵方法的指导】
  重音、起伏、音调、缓急等。
  【出示PPT】
  写作品也一样,要写得有中国味儿,且是普普通通的真实味,但制作时要很精致讲究,叫人看不出是讲究出来的。——汪曾祺
  【教师小结】
  同学们,你们看,一句简简单单的古诗、一个动词、一个副词,乃至于一个叹词、一个标点,就让我们尝到了美味,又品到了真味。让我们一起有感情地来读一读这些句子吧:
  对方就会肃然起敬:“哦,你们那里出咸鸭蛋!”
  我对异乡人称道高郵咸蛋,是不大高兴的,好像我们那穷地方就出鸭蛋似的!
  不过高邮的咸鸭蛋,确实是好,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但和我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
  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
  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
  我在北京吃的咸鸭蛋,蛋黄是浅黄色的,这叫什么咸鸭蛋呢!
  【设计目的】
  进一步体会汪曾祺淡而有味的语言特色。尝出美味,品出真味。
  2.玩络子
  【提出问题】
  同学们,作者笔下的鸭蛋,不仅好吃,而且好玩,有哪些玩法?
  【设计目的】
  玩出趣味,感受趣人。
  环节三:品味——品出乡味
  【提出问题】
  作者19岁离开家乡,回来时已经60多岁了。为什么时隔42年,作者笔下的咸鸭蛋仍是这样的真实而意趣盎然呢?或者你还尝到了什么味道?(教师补充作者相关经历)
  【设计目的】
  深入解读,剖析情感,体悟乡味。
  环节四:回味
  【小结并给出写作任务】
  同学们,我们一起品尝了鸭蛋的滋味,唇齿留香,那么在这堂课接近尾声的时候,让我们拿起笔,来回味一番咸鸭蛋的滋味吧。
  记忆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鸭蛋,
  承载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承载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承载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多年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依然抚慰着我漂泊已久的心。
  【设计目的】
  通过前面几个环节的共评、共赏达到学生情感的内化共生。
  (三)教后反思
  第一次执教后,对于这堂课,笔者与同人围绕两点进行反思和诊断:如何让学生感受鸭蛋的味道;如何教出这篇散文的味道。
  本堂课,笔者从汪曾祺的语言入手,品味其语言的真味、趣味,力图让学生触摸语言背后的真人和趣人,落脚点为对乡味乡情的感悟上。这堂课以汪老的“我写这些平常小食,就是让大家觉得有味道”为主问题,并通过品味语言的真味和趣味,感受作者的乡情和乡味。
  但是,同人们指出,散文教学,需要思考的是:散文的文本特质和作家的个性特征。王荣生教授谈到:散文教学应当捕捉到作家的情感情思。
  结合同人们的诊断,笔者反思了这堂课的几个问题:
  1.如何保证阅读文本的完整性?这堂课,在品鸭蛋的环节中,最后的品读句子,仅让学生读一读,那就把文本割裂为几个句子的教学,而忽视了文本的整体性。“以文解文”是把握散文的重要教学策略。[1]
  2.如何保证文本阅读的风格性?如何感受作者“淡淡的”味道?品鉴味道,这是阅读教学的难点,应该不露声色地让学生感受。
  3.如何保证文本阅读的独特性?在教学时,应当考虑聚焦在哪个部分,聚焦在哪几个段落上,同时,教师应作出朗读的指导。
  4.如何保证文本阅读的深度性?不能只是讲鸭蛋,应当附着情感去教学。主问题的设置不宜“仅感受鸭蛋的味道”。从感性的理解走向对情感的理解是课堂的着力点。   二、第二次执教的教学设计及教后反思
  (一)教学环节
  环节一:整体感知
  【提出问题】
  请同学们快速地浏览课文,并思考:在汪老的故乡高邮,端午有哪些风俗?
  【设计目的】
  理清文章脉络,整体把握作者思路。
  环节二:尝味
  1.品鸭蛋
  【提出问题】
  今天我们要一起去品尝汪曾祺的故乡高邮端午的鸭蛋,汪老曾经说过:我写这些寻常小食,就是让大家觉得有味道(味道——既指食物的味道,也指某种情思或者意味)。那么,高邮的鸭蛋有何滋味,今天让我们去一探究竟。请同学们放声朗读第2,3段,找出你认为最有味道的一句话,并说说你尝到了什么味道。
  【设计目的】
  在品味作者语言风格的同时,为体悟作者的情感做好铺垫。
  【渗透朗诵方法的指导】
  重音、起伏、音调、缓急等。
  重点品析下列句子,进一步体会汪曾祺淡而有味的语言特色(尝出美味,品出真味)。
  (1)“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读前面的内容还没感觉鸭蛋好吃,读到这里好像闻到鸭蛋的香味了。通过朗读、标点、词语替换,充分地体现高邮鸭蛋质细而油多的特点。品出鸭蛋的美味)
  (2)“我在苏南、浙江,每逢有人问起我的籍贯,回答之后,对方就会肃然起敬:‘哦!你们那里出咸鸭蛋!’”(“肃然起敬”这个词的本意是十分敬重,让人油然而生敬佩之情,这里大词小用,能让我们感觉到作者对家乡的鸭蛋非常骄傲,语言也很幽默)
  (3)“上海的卖腌腊的店铺里也卖咸鸭蛋,必用纸条特别标明:‘高邮咸蛋’。”(“特别”是强调,表现作者的自豪之情)
  (4)“我对异乡人称道高邮鸭蛋,是不大高兴的,好像我们那穷地方就出鸭蛋似的!”(幽默风趣,直白有味)
  (5)不过高邮的咸鸭蛋,确实是好,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但和我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
  (6)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化用古诗,烘托情感)
  2.说络子
  【提出问题】
  同学们,作者笔下的鸭蛋,不仅好吃,而且好玩,有哪些玩法?
  【设计目的】
  在感受作者语言的基础上,触摸语言背后的作者——玩出趣味,感受趣人。
  环节三:品味
  【提出问题】
  作者19岁离开家乡,回来时已经60多岁了。为什么时隔42年,作者笔下的咸鸭蛋仍是这样的真实而意趣盎然呢?或者你还尝到了什么味道?(教师补充作者相关经历)
  【设计目的】
  深入体悟作者淡淡的语言风格背后深深的乡味。
  环节四:回味
  【小结并给出写作任务】
  同学们,我们一起品尝了鸭蛋的滋味,唇齿留香,那么在这堂课接近尾声的时候,让我们拿起笔,来回味一番咸鸭蛋的滋味吧。
  记忆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鸭蛋,
  承载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承载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承载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多年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依然抚慰着我漂泊已久的心。
  【设计目的】
  通过前面几个环节的共评、共赏達到学生情感的内化共生。
  (二)教后反思
  两次执教,引发了笔者对散文教学如何凸显文体意识的再度审视与反思。
  1.高度个人化的言说对象和言说方式,是“文学性散文”与其他文章的区别。[2]7但是,每一篇散文均有其作者独特的语言风格和的情感体验,因此,散文特色的呈现应当是一个自然得其味的过程。作者语言的品析和作者情感的体味始终是相辅相成的。
  2.散文的背后是一个人,每一个句子背后都有情感。因此,散文教学的核心问题,是依据散文的体式特质确定合宜的教学内容。[2]35而让学生真正体会不同散文的独特“味道”,应当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共评、共赏与共生中完成。
  只有切实地凸显文体意识,才能使学生真正悟得每一篇散文独特的味道,也才能真正上出一堂有味道的散文课。
  参考文献:
  [1]陈日亮.语文教学文本解读个案[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4.
  [2]王荣生.散文教学教什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责任编辑:方龙云)
其他文献
摘 要:“自读”是一个全新的概念,既重视学生之“自”,也重视教师之“导”。要正确理解“自读”,务必要将其放在由“教读”到“自读”再到“课外阅读”的“三位一体”的阅读课程框架中去认识。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材;自读;阅读方法  我们已经知道,由“教读”到“自读”到“课外阅读”的三位一体阅读课程结构,是“部编初中语文教材”的基本特点和重要创新,其旨在连通课内和课外的阅读,走向单篇阅读与整本书阅读的整合
期刊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是教师要追求的最终目标。那么,独立阅读能力如何衡量和提高?从笔者的课堂教学经验看来,适时地让初中高年级学生在现代文阅读中启动“自我监测”,有助于达到初中阶段学习目标中的“自觉探求”,进而实现独立阅读。而要启动学生的“自我监测”,教师可在教学中运用元认知学习策略。  一、什么是元认知  元认知(Metacognition)一
期刊
摘 要:教读、自读、课外阅读“三位一体”中的“教读课”该让学生获得语文“干货”,即获得实实在在的知识和方法、行之有效的能力训练和语文实践。为此,教师须细读文本,研究文本特质,发现文本“干货”,并读取助读信息,明确学习方向,提取教学“干货”。  关键词:教读课;部编初中语文教材;《猫》  “部编初中语文教材”的阅读教学体系使课型分工、阅读目标更加明确。笔者认为,教读、自读、课外阅读“三位一体”中的“
期刊
摘 要: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紧紧贴着作者的语言,通过文字去感受作者的内心世界,从而促进学生整体把握作品、正确理解作品,是真正提高学生阅读力的一个关键点。联想体验、联系对比、想象描述是引导学生引导学生品味语言的三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关键词:阅读教学;联想体验;联系对比;想象描述  语文教学承载的基本任务,是培养学生对母语的感情,激发学生学母语的动力,提高学生运用母语表达自我的能力。语文教材中的文本
期刊
《礼拜二午睡时刻》(见人民教育出版社《外国小说欣赏》)是拉美著名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创作的一篇小说。此文最为人所称道的是作者对情感的处理艺术——节制胜于放纵。作为“小偷”的“母亲”,其情感因种种原因而被压抑得异乎寻常的平静和镇定,这种“内敛”的情感让读者印象深刻。难怪国内著名作家余华有如此评论:“《礼拜二午睡时刻》显示了一个优秀作家的内敛功夫。”  确实,“母亲”是作者所要着力刻画和塑造的人物。“
期刊
摘 要:近年来,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试卷中频频出现一种新的小作文形式——交际情境写作。这一题型的特点是:内容与当下普通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具有一定的地域性,呈现方式图文并茂。语文教学应基于《考试说明》,分析学情,摸清学生的习作现状,在此基础上设计交际情境,填补学生现有经验与写作任务所需经验的落差。  关键词:学业考试;试题研究;交际情境写作  一、什么是交际情境写作  纵观浙江省各地市2014—20
期刊
摘 要:“名著导读”的教学须以激发兴趣、传授方法为目的。达成这一目标须做到三点:一是根据名著特点,精选内容;二是借助一部名著,巧妙传授读书方法;三是遴选精彩语段,引导学生感受名著的魅力。  关键词:名著导读;阅读方法;《骆驼祥子》  教育部2016年审定的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以下简称“统编教材”)的“名著导读”,更加注重读书方法的引导。就七年级教材而言,两册各安排了两部名著,每部名著引导学生重
期刊
摘 要:美国学术素质评估考试(SAT)的写作考试,着意于写作能力对于大学的学习,特别是学术精神和学术能力培养的重要意义。SAT给我们议论文写作教学的启示:议论文写作要着意于批判性思维能力;以逻辑规范显示高考议论文写作的学术品位。  关键词:SAT;批判性思维;逻辑规范  潘新和教授的《试论“议论文三要素”之弊害》,对议论文写作“这一套老掉牙的知识”,从学理的高度,进行了深入剖析,旨在“揭出病苦,引
期刊
【摘 要】“我是演说家”课程是温州市南浦实验中学以“博览善达”项目为抓手开发的语文拓展性课程。它以语文课程为基石,并整合了语文学科和其他领域的相关资源,具有“适切的课程结构”“纯粹的活动课程”和“为学习而评价”等特点。  【关键词】语文拓展性课程;课程开发;演说  一、应运而生的课程  温州市南浦实验中学秉承“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的办学宗旨,以“让每个孩子的生活都能变成一个精彩的故事”为核心价值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