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读课”该让学生获得语文“干货”

来源 :教学月刊·中学版(语文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ngineer20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教读、自读、课外阅读“三位一体”中的“教读课”该让学生获得语文“干货”,即获得实实在在的知识和方法、行之有效的能力训练和语文实践。为此,教师须细读文本,研究文本特质,发现文本“干货”,并读取助读信息,明确学习方向,提取教学“干货”。
  关键词:教读课;部编初中语文教材;《猫》
  “部编初中语文教材”的阅读教学体系使课型分工、阅读目标更加明确。笔者认为,教读、自读、课外阅读“三位一体”中的“教读课”该让学生获得语文“干货”,也就是说,教读课要给学生“浓缩”“实用”“能生长”“珍贵”的“干货”,即实实在在的知识和方法、行之有效的能力训练和语文实践。
  下面笔者以郑振铎《猫》的教学为例,谈谈“教读课文该给学生什么干货”“如何让学生获得干货”这两个问题。
  一、教读课文该给学生什么“干货”
  要确定给什么“干货”,需要研究阅读体系,明确教读内容。
  (一)细读文本,研究文本特质,发现文本“干货”
  “部编初中语文教材”教读课文文质兼美,具有经典性、语文性、适用性,细读文本,可探寻深厚的文本意义。
  郑振铎的《猫》,是一篇散文化、写实性的短篇小说,所选材料是经过作者剪裁、提炼、润色等文学处理的真人真事,正如郑振铎所说:“他们(指集子中的故事)并不是我自己的回忆录,其中或未免有几分是旧事,却绝不是旧事的纪实。”郑尔康谈父亲写《猫》的缘由时,是这样说的:
  我家的猫,也有遇到灾难的时候。一次,一只可爱的小猫突然失踪了,几天后,在邻家屋顶上发现了它的尸体,显然是被人打死后,抛上屋顶的,身上带着多处伤口。姑妈们为此哭了好几天。后来还在花园里为这小猫修了一个小坟,立了个小木片作为“墓碑”,上书“小黄之墓”。又有一次,邻居的一位先生喝醉了酒,而我家的一只小花猫却不知趣地去和他亲昵,“咪咪”地缠着他,他正心烦,一怒之下,拎起它便从三楼窗口扔了下去。虽然没摔死,但跌断了一条腿,从此成了一只跛脚猫。……自从上述那两件“猫的事件”发生不久以后,父亲便写了他的《家庭的故事》的第一篇《猫》。
  《猫》一文写了三段经历,结构相同,层层递进;三只猫都有来历,但来历各不相同;前两只猫都招人喜欢,但描写重点各不相同;三只猫的逝去对家里人都有伤害,但伤害的感情程度不一样……
  通过研读课文,我们可以发现《猫》一文中的“干货”很多,比如:郑振铎文学创作中“平平淡淡的家庭琐事与脉脉温情中轻笼的哀愁”;文本的结构特点;文章的选材和剪裁艺术;通过勾画摘录、概括中心的阅读策略探究主旨,通过分析黑猫的独特作用来体悟作者独特的情感,培养学生的逻辑性形象思维;人物的情感比较探究:对猫的亡失,为什么我的情感逐层加深而三妹的情感越来越淡;多元主题探究……以上“干货”既有陈述性知识,也有策略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还有阅读能力训练的路径。当然,文本中具有的“干货”不一定都要给学生,我们还要结合编者意图和学生实际选取。
  (二)读取助读信息,明确学习方向,提取教学“干货”
  “部编初中语文教材”凸显编者意图,使教学方向更加明确。我们可以通过关注“单元导语”,关注教读课文中精心设计的“预习”“文后练习”等助读系统,明确教读课文的教学方向。
  1.研读单元导语
  “部编初中语文教材”的单元导语不仅介绍了单元的人文主题,而且明确了单元学习需要的阅读要素(阅读方法和阅读策略),这两者就是每一单元的学习目标。如《猫》一文出现在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从表1我们可以发现其教学总目标:继续运用默读这一阅读方法,采取勾画摘录、概括中心的阅读策略,理解并思考对生命的认识。


  2.关注文后练习
  教读课文文后练习包括“思考探究”和“积累拓展”两个部分。
  “思考探究”从教读课文的内容、情感、主题、写法、疑难等方面着手设置问题,呈现“这一篇”的主要学习内容,它是教材编者意图的集中体现。我们关注“思考探究”,也就是关注了该篇教读课文的核心内容。如郑振铎的《猫》一文的“思考探究”:
  一 作者笔下的三只猫,特点不同,命运各异。默读课文,直接摘录或者自己概括相关内容,填写下表。


  二 第一只猫病死后,“我”安慰三妹说:“不要紧,我再向别处要一只来给你。”第二只猫丢失后,作者写道:“自此,我家好久不养猫。”第三只猫死后,作者又写道“自此,我家永不养猫。”这三句话在文章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三 第三只猫“大家都不喜欢它”,但它亡失之后,“我”却“更难过得多”。你觉得原因是什么?仅仅是因为“我”冤枉了它吗?
  上述“思考探究”,“一”是梳理主要内容,“二”是关注文本结构,“三”是探究情感主旨。这三个方面就是这篇文章的主要学习内容。
  “积累拓展”主要从“积累、品味”“拓展、延伸”两方面设置题目,与文本以外的内容建立广泛的联系,立足“这一篇”,推荐近似性文本,拓展阅读空间,《猫》一文中的“思考探究”就是如此。
  四 品味语句,说说各句的表达效果。(语句略)
  五 猫是与人类关系亲密的一种动物,人们常通过写猫,表达丰富的人生体验。课外阅读夏丏尊的《猫》、靳以的《猫》和王鲁彦的《父亲的玳瑁》,与课文比较,体会这些文章中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思考探究”和“积累拓展”两个层次的练习,体现思维的渐进性,由理解把握文本到积累梳理语言材料、拓展学习资源,其间既有当堂练习,又有课后练习。   通过以上“研读单元导语”“关注文后练习”,我们可以确定《猫》一文该让学生获得的语文“干货”是:运用默读的阅读方法,采用勾画摘录、概括中心的阅读策略,厘清文章的结构,了解三只猫不同的特点和命运,了解“我”及家人养猫经历中的情感波澜;通过生动的细节描写和脉脉温情中轻笼哀愁的语言,思考其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二、如何让学生获得语文“干货”?
  (一)注重方法策略,提升阅读水平
  教读课的目的是学“法”,这“法”不仅指方法、策略,还指效法、移用的能力。教读课要从阅读方法和阅读策略着手,让学生逐渐形成阅读经验。如七年级,阅读方法方面强调朗读和默读,精读和略读;阅读策略方面,着眼于一般阅读能力的养成,如整体感知、品味语句、概括中心、理清思路等。在教学时要将阅读方法和阅读策略落到实处,布置的任务要明确,提出的要求要具体,并具可操作性。如教读《猫》一文让学生“默读课文,填写表格”时,必须明确默读要求:不指读,不回读,不出声,不动唇,每分钟不少于500字,还要指导勾画方法。学生静静地阅读,教师静静地等待,学生在默读中完成任务,教师不干扰学生阅读。学生经过这种日积月累的沉浸式阅读,能够逐渐提升阅读水平。


  (二)巧设学习活动,指引阅读路径
  教读课中要将阅读策略落到实处,就需要创设学习活动,提供学习路径,使学生要学、能学、学好。
  如《猫》的教学,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触摸细节描写,可设计下面的学习活动:
  考考你的语言敏感性。下面是对第一只猫“来历”“特点”“结局”的概括,你认为和文本介绍是否一致。
  第一只猫
  (来历)这只猫是我们从隔壁抱来的。
  (特点)它很活泼可爱,它在阳光下打滚,还扑来扑去地和三妹做游戏。
  (结局)可是不久,它的生命活力渐渐褪去了,我们眼睁睁地看着它在两个月以后离开了我们。
  这样小小的一个学习活动,就能让学生的思维跃动起来。下面是这一活动的课堂呈现:
  生 我对特点表述不满意。还应该加上外貌“花白的毛,常如带着泥土的白雪球似的”,以展现猫的可爱。
  生 它的生命活力渐渐褪去了。究竟如何死的,应该介绍清楚:它是忧郁而死的。
  师 刚刚还认为它活泼可爱,怎么一下子就十分忧郁了啊?岂不矛盾?
  生 和三妹玩的时间长了,厌倦了,忧郁了。
  师 哎,这里有两个问题:一是猫和三妹玩还是三妹和猫玩;二是猫忧郁还是我们替他忧郁。
  生 (恍然大悟)三妹和猫玩,猫是被动的,我们替他忧郁,因为它病了。
  师 所以,这第一只猫的特点和原文有出入,请帮助改正。
  生 三妹逗它玩,它就在阳光下打滚,还扑来扑去。
  师 (小结)它无非就是“我们”的玩宠罢了,它活泼,我们喜欢它。
  这样的学习活动既是学习的手段,又是学习的路径。教读课中设计类似的学习活动时,我们要考虑语文活动的趣味性和思维含量,要指向语文核心: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我们要在言语内容、言语形式的关键点、敏感区、矛盾处创设学习活动,以此指引阅读路径,达成阅读目标。
  (三)重视阅读过程,提高阅读能力
  教读课更要重视阅读过程,阅读过程比阅读结果更重要,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可以提高语言的敏感性,如《猫》文支撑结构的三句话:“我家养了好几次猫,结局总是失踪或死亡。”“自此,我家好久不养猫。”“自此,我家永不养猫。”如果把这三句话抽取出来,让学生尝试感悟式阅读,读着读着,学生自然会发现其中“总是”“好久”“永不”这些副词不仅体现文本结构的层递性,还很有情感的表现力,这样的阅读过程是一种语感的自然升华。
  不仅如此,在阅读过程中,学生还可以逐渐丰富阅读结论。比如教读《猫》时,笔者设计了一个填词游戏:
  根据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阅读下面文字,请在括号内填入一个词,并说说填这个词的理由。
  我家的第三只猫——我家的( )猫:你在我家是一只若有若无的动物,我曾经是那样讨厌你,我冤屈了你!我心里十分难过,真的,我的良心受伤了,我没有判断明白,便妄下断语,冤枉了不能说话辩诉的你,想到你的无抵抗的逃避,益使我感到我的暴怒、我的虐待,都是针,刺我良心的针!我很想补救我的过失,但你是不能说话的,我将怎样地对你表白我的误解呢?我永无改正我的过失的机会了!我家的( )猫,因为你,我家永不养猫!
  学生们不约而同填上了“可怜”一词,以下是这一教学过程的课堂呈现:
  生 有冤难伸,每个人都怀疑它,很可怜。
  生 在我家地位不高,是个若有若无的动物,很可怜。
  师 是啊,多它一个不多,少它一个不少,确实可怜。
  生 它来得可怜,蜷伏的样子,我们把它“取”来,“拾”进来,好像不是生命,而是一个无所谓的东西。
  生 没人关心它,天冷了,钻到火炉底下去,毛被烧脱好几块,更觉得难看了。
  生 好处没有它的份,挨惩罚有它的份,所以可怜。
  师 大家都说得很有道理,老师有个疑问:这只猫常常蜷伏在母亲或三妹的足下,你觉得它这样做有目的吗?
  生 有!它想得到母亲或三妹的重视,想讨她们的欢心。
  师 这样的要求达到了吗?
  生 没有。三妹有时逗它玩,仅仅是“有时”而不是“常常”,它渴望“常常”啊。
  师 还有它常常跳在桌上,对鸟笼凝望着,你觉得它在想什么?
  生 鸟儿啊,鸟儿,你们多幸福,家人喜欢你们却不喜欢我……
  生 鸟儿啊,鸟儿,你们多幸福,你们成双成对,我却孤苦伶仃……
  生 鸟儿啊,鸟儿,我多么羡慕你们,我能否成为你们的伙伴,我多么想和你们玩,我听听你们唱歌也觉得满足了……
  师 是啊,这只猫有要求,有渴盼,可怜猫渴盼关注,渴盼能得到像其他宠物一样的平等的爱,然而得不到满足,它多可怜啊!它来得可怜,活得可怜,挨打的时候,作者用了个拟声词“咪呜”,我们印象中的小猫叫是“喵喵喵”,这“咪呜”声中你听出了什么?
  生 这声音凌厉之极,犹如鬼哭,似乎在呐喊这世道太不公平了,它无罪遭怨,悲楚可怜。
  当然,阅读过程要落到实处,还需要阅读方法的引领。比如《猫》文要让学生获得“提升归纳中心的能力”,我们要教给学生归纳中心的方法:先把要归纳的事情的组成元素进行分解,然后把分解出来的元素用抽象的能包括的大“类”取代,最后进行连贯表述,见表3。
  这样的方法引领,使学生有“法”可依,有“路”可走。这样的教读课,学生能获得语文的“干货”。
  总之,教读课由教师带着学生,运用一定的阅读策略或阅读方案,并通过示范引领,习得方法策略,完成相应的阅读任务,达成相应的阅读目标。扎实有效的教读课之后,学生可以用已得的“干货”尝试自读,拓展阅读。
  (责任编辑:陈玉赛)
其他文献
摘 要:《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语文考试大纲》将文学类文本阅读改为必考内容。纵观近三年的全国新课标卷,文学类文本阅读只考小说,小说阅读就成了文学类文本备考的重中之重。小说阅读备考,如果能紧抓小说的文体特征,重视整体感知,那么,提升解题能力就会事半功倍。  关键词: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小说阅读备考  《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语文考试大纲》(以下简称《考纲》)将以往“二选一”
期刊
摘 要:语文教学内容的选择与确定,要从“具体情境中的这一班学生,乃至这一组、这一个学生”出发。以学情为起点的古代诗词教学,应该着重于学生“不了解”“不关注”“读不好”的内容,真正引导学生读好“这一篇”。  关键词:古代诗词教学;教学内容确定;学情  语文教学内容是语文教学层面的概念,它要同时面对两个问题:一是针对具体情境中的这一班学生,乃至一组、一个学生,为使他们更有效地达成既定的课程目标,“实际
期刊
摘 要:在《陈情表》一文中,李密用了27处自称“臣”字。李密如此密集地使用“臣”字,是向晋武帝表达自己的“忠心”,展现“俯首下视,屈服听命”的卑微之态,从中也可窥见作者“臣”字背后的苦衷与无奈。  关键词:《陈情表》;臣;文本解读  千百年来,人们对李密的《陈情表》评价很高。《古文观止》言其“历叙情事,俱从天真写出,无一字虚言驾饰……至性之言,自尔悲恻动人”。清代林云铭所辑《古文析义》说“绝是一片
期刊
在历来写秋的诗文中,郁达夫的《故都的秋》别具风味。和此前写秋的诗文比,《故都的秋》因现代散文观念的变化和散文文体的解放,不再计较篇幅的长短格式,不再汲汲于文法的谨严整饬,不再刻意酝酿哲思以求主旨的宏大。这使它无论在情调上还是思路上都获得了空前的自由感,可以在“散”的名义下任意挥动自己的文笔,抒发自己的感情。  虽然写作变得更少束缚更多个性,但作为文化转型期的作家,郁达夫对传统的继承和对现实的感悟乃
期刊
【活动目标】  1.通过对比阅读,把握《谏逐客书》等四篇文章的主要内容,了解其所用论据。  2.认知“实证”“理证”“论据确切”的内涵,从“实证”“理证”角度辨析四篇文章所用论据的“确切度”,掌握“思辨性”论述文对论据的要求和使用方法。  3.提高“实证”“理证”意识,认识“论据确切”的重要意义。  【活动设想】  1.重点不在文言文字词掌握,能理解文本内容即可。  2.注重对四篇涉及古今中外的时
期刊
摘 要:语文教材中的很多课文涉及民俗文化成分。一些集中体现民俗文化的课文,需要用民俗文化的视角才能解读其真正的内涵。从民俗文化心理、民风民情、民间艺术视野、民俗文化意象等角度解读文本,是课堂教学运用民俗文化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民俗文化;语文教材;文本解读  一、语文教材中的民俗文化成分  何谓“民俗”?民俗学者钟敬文先生在《民俗学概论》中下的定义是:民俗,即民间风俗,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
期刊
摘 要:作文考试应该考查考生真实生活中的实用写作能力,而我国的高考作文试题存在着考查目标偏失的问题。应把实用、理性、逻辑等纳入高考作文评分标准,从而使高考作文回到对真正写作能力的考查上来。  关键词:高考作文题;考查目标;写作能力  历年高考作文题几乎都有“不得套作,不得抄袭”这样一条要求。可笔者觉得这一条很糟糕。这条要求好像在暗示人们:高考作文是可以套作、抄袭的!因为这正是“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期刊
“眼见为实”,道出了人们惯常的思维。在信息铺天盖地的网络时代,人们在遭遇了诸多“善良被欺骗”“正义被愚弄”的尴尬、愤怒之后,更多地会谨慎地选择相信亲眼所见,而不再相信那些迷人眼的文字。“有图有真相”,成了媒体提高信息真实度的最佳选择。然而,“有图”一定有“真相”吗?“看见”的一定是事实吗?  令网友简直羞做中国人的“外国小伙扶起大妈反遭讹诈”的图片,真相是“外国小伙撞倒大妈后用中英文辱骂被撞者”;
期刊
摘 要:“自读”是一个全新的概念,既重视学生之“自”,也重视教师之“导”。要正确理解“自读”,务必要将其放在由“教读”到“自读”再到“课外阅读”的“三位一体”的阅读课程框架中去认识。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材;自读;阅读方法  我们已经知道,由“教读”到“自读”到“课外阅读”的三位一体阅读课程结构,是“部编初中语文教材”的基本特点和重要创新,其旨在连通课内和课外的阅读,走向单篇阅读与整本书阅读的整合
期刊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是教师要追求的最终目标。那么,独立阅读能力如何衡量和提高?从笔者的课堂教学经验看来,适时地让初中高年级学生在现代文阅读中启动“自我监测”,有助于达到初中阶段学习目标中的“自觉探求”,进而实现独立阅读。而要启动学生的“自我监测”,教师可在教学中运用元认知学习策略。  一、什么是元认知  元认知(Metacognition)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