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的育人渗透

来源 :读写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vsehw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人有云,“文以载道”;又说,“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的确,文章中气象万千,自有世间道理。而作为一位语文教师也不应该只是教书,仅做一个文字知识的传播者,而应更多的担负起培育学生健康成长的重任。
  我认为,文道结合,教书育人,应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是语文教学的理想境界。那么,在日常的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做到育人的渗透呢?我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总结简要谈谈以下几点看法:
  一、语文教学要做到文中出思想
  如今的社会充满着各种各样良莠不齐的信息,直接渗透进每一个人的成长环境中,如何让我们的学生懂得“过滤”,应是教育者关注思考的问题。中学生的思想理想,道德情操,对社会的态度,对人生的态度,在求学阶段尚未成熟定型,作为一位语文教师,应该怎样树立一把“标尺”呢?我觉得,语文教学要立足于培养学生的思想品质,要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上能够树立远大的理想,确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陶冶高尚的审美情操。
  語文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思想特点和教学内容进行课堂组合,对学生进行“语文式”的思想教育。而“语文式”的思想教育应是从文本出发又高于文本的,应有语文教材的有声有色,不同于简单枯燥的说教。我在教授宋代著名理学家周敦颐的文章《爱莲说》时,讲到此文问世后,人人喜欢吟诵,篇中莲的形象深得人心,文中佳句“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更是流传甚广。我就设问,“为什么作者能写出这流芳千古的名篇呢”,再引导学生找资料去寻找答案。最终,学生们知道周敦颐本身就是一位“包公”式的人物(《宋史》有记载),他从政廉洁,不畏强暴,品德高尚。从而,我告诉学生,不朽的文章来源于高尚的思想情操,正所谓,“文品出于人品”。这样,就让学生自然地区分了是非美丑,明白自己应该崇尚追求什么,使我们对学生的思想教育跟随语文课堂,“润物细无声”地融进学生心里。
  二、语文教学要做到文中培心理
  优越的生活条件让许多学生的忧患意识丧失,抗挫折能力减弱,锻炼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是教学的又一要务。
  语文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敏锐准确的感知能力,活跃强烈的创新思维,深厚热烈的感情累积,自由丰富的艺术想象,坚定顽强的信念意志等,以形成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我在讲课或练习时,往往会总结归纳一些跟学生心理素养有关的作者作品。比如我设计一道仿写题:在文学作品中,我们能读到…’理想(志向、胸怀)。我就归纳:讲理想志向有杜甫的“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讲磨砺意志有李白的“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讲胸怀气度有范仲淹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我相信,“经典的力量是无穷的”,而且能对学生产生难以磨灭的深刻影响,经常性的注重在语文教学中提及跟学生心理素养有关的内容,无疑就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心灵,使学生的心理素质越来越完善。
  文人佳作,这样就成了我在语文课堂上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好例子。此外,我们还可以抓住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机会,有意识地让学生去读一些与个人心理素养有关的书籍,借此来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三、语文教学要做到文中塑个性
  语文教学的一切活动,就是要通过文章学习语文知识,并逐渐形成“通情达理”的本领,“情动于中”而能“言行于外”。我们知道一切文学作品都饱含着作者的思想感情,兴趣爱好。随着语文教师在语文课堂上不断传达出健康的信息,学生们在学习语文过程中也会不断投入,不断调节转化自己的思想行为,形成良好的性格。语文教学能很好地塑造学生的个性,使其身心健康和谐发展。
  莫怀戚的《散步》这篇散文,讲述的是“我”、妻子、母亲、儿子,祖孙三代一家四人到田野散步的故事。开展教学时,我领着学生带上课本来到学校操场的草坪上,阳光、绿草给了我们《散步》文中一样的色彩,我就让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下朗读课文,体会文章的意境。之后,我们在地上画出崎岖路径,分组模仿文中人物,扮演“我”背母亲,妻子背儿子的情节。这一节课下来,同学们汗流浃背却依旧兴高采烈,我想他们是清清楚楚地明白了自己肩上的重量,自然地也知道了尊老爱幼的分量。室外课堂也让很多学生感觉“放得开”,完全没了在教室里的羞涩,语文的美感就自然呈现出来了。
  四、语文教学要做到文中养习惯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也说过:“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习惯。”教育的结果就在于习惯的养成。
  语文教学就是要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并在坚持的习惯中终身受益。写字,我告诉学生要一笔一划的端正;读书,我告诉学生要抑扬顿挫的响亮;要学会使用工具书,就像人们在社会中使用各种工具;要留意文章中的细节,就像留心生活的点滴……古罗马一位作家曾说过:“在任何事情上,习惯总是极其有效的主人。”所谓“习惯成自然”,实际上,人们日常的言行举止,所作所为,在大多数情况下并非道德判断之类的理性使然,更多的是习性使然。
  面对社会的复杂变化,教育必然发展。语文教师就应该不断思考我们的学生,不断的思考我们的课堂,动用我们智慧,带领我们的学生去领悟语文内涵与底蕴,去享受学习语文快乐和幸福,我们就要让我们的语文教学闪亮人性的光辉,让我们的语文课堂成为教书育人的理想场所。
其他文献
【摘要】小学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是一种开放性的学习方式,学生在活动过程中,能够提高自主探究能力,合作能力、处理信息能力、交住能力和反思能力,特别是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等。作为活动的组织者——教师,在活动中要认真组织,和学生一起制订方案,引导学生积极探究,让学生亲身体验探究过程,体会成功的快乐,增强自信心,还要有科学的评价手段和评价内容,让学生成为评价的主体。  【关键词】自主 探究 合作 反思  在新课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让学生对学习有浓厚的兴趣,养成主动学习的习惯。”作为一名小学语文老师,在长期的语文教学实践中,我个人认为:要让学生学好语文,关键是如何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让兴趣成为其学习语文最好的老师。  一、要让学生对语文感兴趣,首先教师得对语文有兴趣。并用自己的师德修养和人格魅力去感染学生  要想叫学生喜欢语文,教师首先必须是语文的爱好者,并有着较为扎实的语文功底和深厚的文化
期刊
【摘要】写作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一直都是大多数教师教学实践中的难点。究其原因多在于:学生的社会实践相对不足,缺少生活的积淀,缺乏敏锐的观察,造成了思维的局限性;传统作文教学的陈旧俗套,内容的单调重复,造成了思维的呆滞性;过多公式化、概念化的作文指导,造成思维的单一性。作文住住呈现随意状态,如课堂上的随机命题,学生写作的被动消极,作文批改的模糊与单一,等等。为此本文亟需对中学语文写作教学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培养学生具有日常口语表达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从现在的社会需要来看,“能说会道”也将成为人才所应具备的基本要素之一。然而“能说会道”并非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它需要从小逐步培养,这就要求我们小学教师加强对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  一、使学生有话可说  古人云“人之所以为人者,言也。人而不能言
期刊
现阶段,城市中的各项功能不断的完善起来,在产业结构方面也不断的优化和改革,在城市建设过程中需要增加更多的人才进行有效的支持,这就使得很多偏远地区的农村劳动力大面积地
古文是中華文明的结晶,是每一个炎黄子孙继承和发扬传统古代文明的重要手段,因此学好古文中学生有义不容辞的责任。高中语文课本中,文言文占很大的比重,可由于时代的变迁和岁月的更迭,学生对阅读文言文有一定的难度,有些学生对文言文习题更是无从下手,对这个知识是个盲点。文言文阅读不懂,诗歌鉴赏也差,古文化知识底蕴也就相对不深厚,作文中就不能引用古文,文笔达不到精彩,思想性就不能更高一层。可见,古文阅读可不是一
期刊
【摘要】本文从课内作业入手设计教学,凸显新课程理念,把握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在设计课内作业题型、格式等方面推陈出新,使课内作业不仅成为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让它引导和促进学生学习,从而打造高效课堂。  【关键词】课内作业 语文 课堂效率  纵观当前语文常态课堂和公开课堂,普遍存在君子“动口不动手”的现象,加之广大教师对课内作业认识的偏颇,谈“练”色变,认为课内作业就是应试教育,作业就是“题海战术
阅读是一种基本的智力体能。阅读对我们的正常生活和学习的人来说非常重要。学生通过阅读,可以获得丰富的知识,就生学语文课本来说,历史地理,科技文化。文学语言,风土人情,无其不有。而且语文课本中所涉及的时间,内容空间跨度大,联系到的人类丰富的知识和经验。  阅读还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这是因为文章有表情达意的工具,它包含着作者的思想感情。甚至凝聚着作者的心血和生命。在文章中由作者人格和美丽的体现,有他们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