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人有云,“文以载道”;又说,“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的确,文章中气象万千,自有世间道理。而作为一位语文教师也不应该只是教书,仅做一个文字知识的传播者,而应更多的担负起培育学生健康成长的重任。
我认为,文道结合,教书育人,应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是语文教学的理想境界。那么,在日常的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做到育人的渗透呢?我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总结简要谈谈以下几点看法:
一、语文教学要做到文中出思想
如今的社会充满着各种各样良莠不齐的信息,直接渗透进每一个人的成长环境中,如何让我们的学生懂得“过滤”,应是教育者关注思考的问题。中学生的思想理想,道德情操,对社会的态度,对人生的态度,在求学阶段尚未成熟定型,作为一位语文教师,应该怎样树立一把“标尺”呢?我觉得,语文教学要立足于培养学生的思想品质,要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上能够树立远大的理想,确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陶冶高尚的审美情操。
語文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思想特点和教学内容进行课堂组合,对学生进行“语文式”的思想教育。而“语文式”的思想教育应是从文本出发又高于文本的,应有语文教材的有声有色,不同于简单枯燥的说教。我在教授宋代著名理学家周敦颐的文章《爱莲说》时,讲到此文问世后,人人喜欢吟诵,篇中莲的形象深得人心,文中佳句“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更是流传甚广。我就设问,“为什么作者能写出这流芳千古的名篇呢”,再引导学生找资料去寻找答案。最终,学生们知道周敦颐本身就是一位“包公”式的人物(《宋史》有记载),他从政廉洁,不畏强暴,品德高尚。从而,我告诉学生,不朽的文章来源于高尚的思想情操,正所谓,“文品出于人品”。这样,就让学生自然地区分了是非美丑,明白自己应该崇尚追求什么,使我们对学生的思想教育跟随语文课堂,“润物细无声”地融进学生心里。
二、语文教学要做到文中培心理
优越的生活条件让许多学生的忧患意识丧失,抗挫折能力减弱,锻炼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是教学的又一要务。
语文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敏锐准确的感知能力,活跃强烈的创新思维,深厚热烈的感情累积,自由丰富的艺术想象,坚定顽强的信念意志等,以形成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我在讲课或练习时,往往会总结归纳一些跟学生心理素养有关的作者作品。比如我设计一道仿写题:在文学作品中,我们能读到…’理想(志向、胸怀)。我就归纳:讲理想志向有杜甫的“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讲磨砺意志有李白的“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讲胸怀气度有范仲淹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我相信,“经典的力量是无穷的”,而且能对学生产生难以磨灭的深刻影响,经常性的注重在语文教学中提及跟学生心理素养有关的内容,无疑就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心灵,使学生的心理素质越来越完善。
文人佳作,这样就成了我在语文课堂上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好例子。此外,我们还可以抓住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机会,有意识地让学生去读一些与个人心理素养有关的书籍,借此来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三、语文教学要做到文中塑个性
语文教学的一切活动,就是要通过文章学习语文知识,并逐渐形成“通情达理”的本领,“情动于中”而能“言行于外”。我们知道一切文学作品都饱含着作者的思想感情,兴趣爱好。随着语文教师在语文课堂上不断传达出健康的信息,学生们在学习语文过程中也会不断投入,不断调节转化自己的思想行为,形成良好的性格。语文教学能很好地塑造学生的个性,使其身心健康和谐发展。
莫怀戚的《散步》这篇散文,讲述的是“我”、妻子、母亲、儿子,祖孙三代一家四人到田野散步的故事。开展教学时,我领着学生带上课本来到学校操场的草坪上,阳光、绿草给了我们《散步》文中一样的色彩,我就让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下朗读课文,体会文章的意境。之后,我们在地上画出崎岖路径,分组模仿文中人物,扮演“我”背母亲,妻子背儿子的情节。这一节课下来,同学们汗流浃背却依旧兴高采烈,我想他们是清清楚楚地明白了自己肩上的重量,自然地也知道了尊老爱幼的分量。室外课堂也让很多学生感觉“放得开”,完全没了在教室里的羞涩,语文的美感就自然呈现出来了。
四、语文教学要做到文中养习惯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也说过:“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习惯。”教育的结果就在于习惯的养成。
语文教学就是要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并在坚持的习惯中终身受益。写字,我告诉学生要一笔一划的端正;读书,我告诉学生要抑扬顿挫的响亮;要学会使用工具书,就像人们在社会中使用各种工具;要留意文章中的细节,就像留心生活的点滴……古罗马一位作家曾说过:“在任何事情上,习惯总是极其有效的主人。”所谓“习惯成自然”,实际上,人们日常的言行举止,所作所为,在大多数情况下并非道德判断之类的理性使然,更多的是习性使然。
面对社会的复杂变化,教育必然发展。语文教师就应该不断思考我们的学生,不断的思考我们的课堂,动用我们智慧,带领我们的学生去领悟语文内涵与底蕴,去享受学习语文快乐和幸福,我们就要让我们的语文教学闪亮人性的光辉,让我们的语文课堂成为教书育人的理想场所。
我认为,文道结合,教书育人,应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是语文教学的理想境界。那么,在日常的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做到育人的渗透呢?我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总结简要谈谈以下几点看法:
一、语文教学要做到文中出思想
如今的社会充满着各种各样良莠不齐的信息,直接渗透进每一个人的成长环境中,如何让我们的学生懂得“过滤”,应是教育者关注思考的问题。中学生的思想理想,道德情操,对社会的态度,对人生的态度,在求学阶段尚未成熟定型,作为一位语文教师,应该怎样树立一把“标尺”呢?我觉得,语文教学要立足于培养学生的思想品质,要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上能够树立远大的理想,确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陶冶高尚的审美情操。
語文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思想特点和教学内容进行课堂组合,对学生进行“语文式”的思想教育。而“语文式”的思想教育应是从文本出发又高于文本的,应有语文教材的有声有色,不同于简单枯燥的说教。我在教授宋代著名理学家周敦颐的文章《爱莲说》时,讲到此文问世后,人人喜欢吟诵,篇中莲的形象深得人心,文中佳句“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更是流传甚广。我就设问,“为什么作者能写出这流芳千古的名篇呢”,再引导学生找资料去寻找答案。最终,学生们知道周敦颐本身就是一位“包公”式的人物(《宋史》有记载),他从政廉洁,不畏强暴,品德高尚。从而,我告诉学生,不朽的文章来源于高尚的思想情操,正所谓,“文品出于人品”。这样,就让学生自然地区分了是非美丑,明白自己应该崇尚追求什么,使我们对学生的思想教育跟随语文课堂,“润物细无声”地融进学生心里。
二、语文教学要做到文中培心理
优越的生活条件让许多学生的忧患意识丧失,抗挫折能力减弱,锻炼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是教学的又一要务。
语文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敏锐准确的感知能力,活跃强烈的创新思维,深厚热烈的感情累积,自由丰富的艺术想象,坚定顽强的信念意志等,以形成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我在讲课或练习时,往往会总结归纳一些跟学生心理素养有关的作者作品。比如我设计一道仿写题:在文学作品中,我们能读到…’理想(志向、胸怀)。我就归纳:讲理想志向有杜甫的“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讲磨砺意志有李白的“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讲胸怀气度有范仲淹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我相信,“经典的力量是无穷的”,而且能对学生产生难以磨灭的深刻影响,经常性的注重在语文教学中提及跟学生心理素养有关的内容,无疑就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心灵,使学生的心理素质越来越完善。
文人佳作,这样就成了我在语文课堂上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好例子。此外,我们还可以抓住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机会,有意识地让学生去读一些与个人心理素养有关的书籍,借此来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三、语文教学要做到文中塑个性
语文教学的一切活动,就是要通过文章学习语文知识,并逐渐形成“通情达理”的本领,“情动于中”而能“言行于外”。我们知道一切文学作品都饱含着作者的思想感情,兴趣爱好。随着语文教师在语文课堂上不断传达出健康的信息,学生们在学习语文过程中也会不断投入,不断调节转化自己的思想行为,形成良好的性格。语文教学能很好地塑造学生的个性,使其身心健康和谐发展。
莫怀戚的《散步》这篇散文,讲述的是“我”、妻子、母亲、儿子,祖孙三代一家四人到田野散步的故事。开展教学时,我领着学生带上课本来到学校操场的草坪上,阳光、绿草给了我们《散步》文中一样的色彩,我就让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下朗读课文,体会文章的意境。之后,我们在地上画出崎岖路径,分组模仿文中人物,扮演“我”背母亲,妻子背儿子的情节。这一节课下来,同学们汗流浃背却依旧兴高采烈,我想他们是清清楚楚地明白了自己肩上的重量,自然地也知道了尊老爱幼的分量。室外课堂也让很多学生感觉“放得开”,完全没了在教室里的羞涩,语文的美感就自然呈现出来了。
四、语文教学要做到文中养习惯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也说过:“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习惯。”教育的结果就在于习惯的养成。
语文教学就是要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并在坚持的习惯中终身受益。写字,我告诉学生要一笔一划的端正;读书,我告诉学生要抑扬顿挫的响亮;要学会使用工具书,就像人们在社会中使用各种工具;要留意文章中的细节,就像留心生活的点滴……古罗马一位作家曾说过:“在任何事情上,习惯总是极其有效的主人。”所谓“习惯成自然”,实际上,人们日常的言行举止,所作所为,在大多数情况下并非道德判断之类的理性使然,更多的是习性使然。
面对社会的复杂变化,教育必然发展。语文教师就应该不断思考我们的学生,不断的思考我们的课堂,动用我们智慧,带领我们的学生去领悟语文内涵与底蕴,去享受学习语文快乐和幸福,我们就要让我们的语文教学闪亮人性的光辉,让我们的语文课堂成为教书育人的理想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