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的歌手

来源 :书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aspersky_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
  这是一部传记,这是一部诗人的传记,这是一位被人称为“玫瑰诗人”的传记。
  作者裴高才多年来对“玫瑰诗人”彭邦桢先生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之后,以敏锐的观察、求实的探索、引人入胜的文笔追踪诗人一路走过的诗的足迹,在时间与空间里,使我更全面也更深刻认识了诗人彭邦桢先生。
  大凡诗人,也许有其不平凡之处,但他们和平凡人一样,有血有肉,也有七情六欲,自然也有自己的弱点、苦恼,自然也少不了时代留下的印记。
  彭邦桢亦然。读完这部诗人传记,你就会记住这位有着自己鲜明个性风格的诗人。
  二
  “我有一个生原则/也有一个死的意义/我热情地/为爱活着/我活着/为爱而死//爱人的爱/爱吾国家的爱/爱吾民族的爱/为爱我拟出一个方案/为死者录下声音/为生者留住记忆……”
  这是摘自彭邦桢先生《诗玫瑰的花园》中的两节诗,应该说,这是诗人的诗观,或者说是诗人的宣言。
  诗为人类创造了与物质世界相辉映的精神世界。因而,诗筑起塑造人类灵魂圣洁的殿堂,收容人类流失的灵魂。诗人之所以是诗人,就是因为诗人的心灵充满了爱,充满了爱人之爱、爱国家之爱、爱民族之爱。爱,应是诗的基调、诗的主旋律。恨,也是为了爱,没有爱,也就没有诗。
  三
  一个人,尘封得了一段柔情的诱惑,也尘封得了一个理性的规约,但要尘封一段刻骨铭心的爱的往事,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彭邦桢年少时与女诗人陈信玲在一次诗会上相识,几次唱合之后便私定终身,然而在那个血与火的战争年代,国难当头,身为军人的彭邦桢不得不从命远征。当女诗人到机场为自己的恋人送行时,也是几番唱合之后她突然宣布举行机场婚礼。这不是女诗人的浪漫,她知道自古征战几人回,她是想以此向世人证明她的爱情。
  为什么有了那么美丽的遇见,却偏偏又不得不别离?离别,无论是行者还是送者,都有太多如痴如醉的牵挂、缠缠绵绵的情意和依依不舍的悲伤。可是在这里,如痴如醉的牵挂、缠缠绵绵的情意和依依不舍的悲伤化作了一支浪漫的婚礼进行曲……
  真是国家不幸诗人幸。我以为,在这部《玫瑰诗人》传里,《机场婚礼》是写得最动人的一章,那出彭邦桢先生意料之外的机场婚礼,无疑是一首动人心弦的爱情诗,也是永远令人难忘的安魂曲。难怪彭邦桢先生经历了几次婚姻之后,发出这样的感叹:“人生最幸福的是只结婚一次。”
  四
  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几十年来,一条浅浅的海峡,将中华民族隔成相峙的两岸,使台湾处于一个特殊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背景中,因而台湾诗人的吟唱,也就有了在一个特定社会历史环境中形成的自己特殊的性质和形态。尽管如此,诗人们抑扬顿挫的吟唱依然流贯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血液。
  这有彭邦桢的诗作证。“因而我每天饮茶,恋茶,以及渴想它的血液/从西湖想到龙井,从福建想到铁观音。而茶/也就是这么一种龙涎,一尊观音。啊,因而/我想登华峰,与它在千叶上扬花”(《茶经》);“雪展在他的面前很广,他无法把雪/走遍而后回来,似乎他已满足,而后/又手捧一把雪像是手捧故乡”(《悲雪》)。
  一把雪、几片茶叶,岂只是触动人们的记忆,更是摇撼人们的灵魂。只因这一把雪、几片茶叶,蕴藏着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啊!
  五
  花貌足倾城,纵云寻乐一为甚;
  鼓声能作气,孰谓重敲再必衰。
  这是彭邦桢先生十五岁时为村里请来的黄陂花鼓戏班子而写的对联。短短一副对联,且将台上演员的“花容月貌”和伴奏锣鼓的“一鼓作气”状写得活灵活现。仅从此联就知先生求学伊始不仅沐浴于唐诗宋词的古朴光泽中,而且也深深顿悟了唐诗宋词的音韵意象。
  几十年后,无论是在台湾还是在大洋彼岸的美国,尽管他以满腔真情致力于现代诗写作,我们仍然可从他早期的诗集《载着歌的船》、《恋歌小唱》、《花叫》到后来赴美后创作的诗集《春兴》、《冬兴》、《十二个象征》和《巴黎印象之书》等现代诗中,体会诗中依然流露出中国古典诗歌的传统意韵。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彭邦桢先生少年时披肝沥胆的身心投入,业已使古典元素成为他诗歌创作濡洙一生的精神传承。
  传统是源,也是流。只有继承传统,才能光大流。没有源,何以流,又何以有海纳百川的烟波浩渺、气象万千?!
  六
  美,是人们积极生活的形象显现。生活一经酿成了诗,就产生了美。而生活中无处不是诗,无处不是浓郁的诗意美,关键取决于人们对生活的态度。
  “故乡大彭家湾,故乡淳朴自然。故乡依山/傍水,故乡积翠盈妍。而它就是这样人家/常与烟波云岫毗连。最是虬松拔地,劲柏/参天,要是冰封雪掩气象更鲜”(《故乡样子》):“英英潺潺:草生原上、草生山际、草生/水湄。青青勃勃:凡是生草的地方就必/生花木,又必生禽兽。当草生万物之时/那里就必生人逐草而居”(《春草》);“伊丽莎自,在大猫餐厅/今夜我们该饮波尔多红酒吧/你看这酒色多像玫瑰,多像血液、多像歌德的少年维特/而这酒还是十九世纪的情调”(《大猫餐厅之夜》)……
  彭邦桢走到那里,他就歌吟到那里。他吟唱祖国的山河美、吟唱大自然的花草美、吟唱人类的生活美。诗人总是着力表现景致中的情致和物象中生命的内心景观,力求透过现象揭示深刻的本质——故乡、自然、人类的美来自于富有爱心和创造力的生命。
  什么是诗人呢?诗人就是“他无论在什么地方,总是把美带到他的生活中去”(高尔基语)。
  一句话,世界不能没有诗人,生活不能失去诗意。
  七
  彭邦桢是诗人,也是军人,自然有军人的血性。
  早年在台湾新诗创作活动中,他旗帜鲜明,既不同意纪弦“横的移植”之说,也不大赞成覃子豪等结社与纪弦“现代派”对抗,故未参加任何诗歌社团,亦不为任何一方写稿,而是自创写诗路向。他既不随心所欲玩弄小技巧,故意标新立异,执意将诗写得晦涩难懂;也不拘泥于古典诗词的传统美学;而是注意汲收古典诗词之精华,来熔铸自己的思想感情,以增强作品的内蕴厚度,又从历史文化蕴藏的深层次来探寻爱人、爱国、爱中华民族的主题。他后期的诗作,诸如《十二个象征》、《清商之恋》、《清商之兴》、《清商之风》等创造的十四行体,这种诗体既从中国古典诗词中吸收了艺术营养,又继承和发扬了中国古典诗词的艺术特征,同时又大量吸收西方现代诗的艺术元素,采用象征、隐喻、通感等等,“用血从荆棘上换取玫瑰,有灵犀自花唇上听得花叫,用韧性和勇气拍遍栏杆,缔造诗象的长城,由兹叩响诗中真理的寂寞之音”(赵国泰语)。
  是的,这需要勇气,更需要胆识。
  八
  诗,需要美,更需要真。这是因为诗是情感的产物,没有真情实感的流露和吟咏,便不可能有真正的诗。而每个人的经历、遭遇、感受不同,他们情感凝集的诗也就不可能是一个调式,有的可能是惊心动魄的交响乐、有的可能是优美活泼的圆舞曲、有的可能是威武雄壮的 进行曲、有的可能是温情缠绵的小夜曲……
  《月之故乡》要算是彭邦桢先生最重要的代表作了,诗云:“天上一个月亮/水里一个月亮//天上的月亮在水里/水里的月亮在天上//低头看水里/抬头看天上//看月亮,思故乡/--个在水里/一个在天上。”
  独在异乡,看见天上的月亮,勾引起几多乡愁,楚楚动人。而这楚楚动人的真情一旦化为诗,慰藉着多少漂流他乡的游子啊!
  我相信:血管里流出的必定是血,而毛细管里淌出的必定是汗。
  九
  世人都说诗人多情。诗人不多情,又何以为诗?!而诗人又岂只是多情啊!
  1973年11月,第二届世界诗人大会在中国台北召开,这时“且从纽约伸出一只手来,握紧台北”,朦胧中仿佛前生有约,“且从台北伸出一只手去,握紧纽约”;就这样,台北诗人彭邦桢与纽约女诗人梅茵,戴诺的手握在一起,开始“手与手歌唱”,他们“便这样拥抱着一个宇宙”。
  这是诗的浪漫,更是诗人的浪漫。进而诗人吟唱道:“有手自远方来,我这里就曾经是一个荒芜的/地段:如果你要植花,我的手就要植爱。”如果仅写到这里,这诗最多不过是展示诗人浪漫情怀,或者说是一首颇具浪漫情调的诗作。但诗人要用手植爱岂只是个人之小爱,而是要植人类之大爱;“有的手能捕风/有的手能捉云,有的手能丰收,有的手/能盖一个屋顶,还另有一些精巧的恶手/能在耶路撒冷、沙乌地阿拉伯制造/一场中东的缤纷的战争”。
  应该说,这是一首富于生命张力且蕴藉深沉的杰作,一则在于其心理内容丰富多维,一则在于语言描述机智灵动,一则在于诗的喻体和立体感应契合、联想自然,不仅展示了诗人的浪漫情怀,更展示了诗人关注社会和人类生存的情怀。
  由此,我们可以这么说,诗不是简单地摹写生活表层的情感,而应该把视野拓开,触及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去发现更为深沉的人生体验,并且尽力凭借自己独特感受的灵性来构拟可以负载涵纳感悟内容的意象和意境。
  十
  彭邦桢先生不仅是一位成就卓著的诗人,也是一位诗歌活动家。1976年,他与梅茵·戴诺结婚后不久夫妻双双担任世界诗人资料中心主席;1991年,已是七十二岁高龄的诗人依然诗心不老,与诗人方思、尹玲、宋颖豪、陈宁贵等创办《诗象》丛刊。他几次从大洋彼岸回乡省亲,不仅回黄陂老家拜访亲朋故友,还以极大的热情从事诗歌交流活动,曾先后在武汉、重庆、成都、兰州、北京等地讲学,播洒诗的种子。
  那还是1996年端阳节,彭邦桢先生又一次回到武汉,我知道消息后,即与诗友一起去拜访他。为了表示对他的敬意,当天我还邀请诗人徐迟、曾卓、田野等为他接风。席间,彭邦桢先生提议说:今天是端阳节,也是我们的诗人节,让我们用酒祭奠诗祖屈原先生、祭奠刚刚逝世的诗人艾青先生。一时间,几代诗人肃然默立,神色肃穆,举杯将酒洒地,祭奠两位大诗人。
  诗人彭邦桢对诗的虔诚的爱和对诗的真诚的景仰,在此略见一斑。
其他文献
这帧照片上有那么多辈分悬殊的人坐到一起,而且是在1979年1月的时间背景下,其中大多数还享有牛鬼蛇神的封号,难怪有人要匪夷所思了。其实,直到二十多年以后还真有人打上门来对我说:“朱屺瞻讲你什么话时间也不对!”这质疑当然在理,因为朱老先生早就作古了,世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完全可以坐实我在扯谎了。  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父子画展》在上海展出一周的时间满了,最后这天下午忽然来了两位仁兄王麦杆和张开先。麦
编者按:  高宗武是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中日关系的重要参与者和见证人。1942年5月至1943年2月,他在美国华盛顿家中完成回忆录《日本真相》(英文稿易书名《深入虎穴》)。曾经好友胡适审读,并提出修改。后屡次与美国出版商联系出版均未果。英文稿《深入虎穴》乃送胡佛研究所保存,而中文原始手稿则一直由高氏自己保存,绝不示人。1994年9月24日高宗武病逝,手稿则由其遗孀沈惟瑜接管。2004年沈惟瑜病逝,手稿
在群体内部,利己者战胜利他者;在竞争群体之间,利他群体战胜利己群体。唯此为大。  D·威尔逊
高雅的言谈,潇洒的举止,飘逸的气质,脱俗的仪容,携仙风而怀道韵,仰冥鸿而挥五弦,魏晋士人的风度,千百年来广受中国士子的赞美和渴慕,所谓“魏晋风度”,已成为华夏文化一个永恒的亮点。集中展现汉末魏晋士人风度的刘义庆的《世说新语》和刘孝标所作注,也因此而成为“志人”的不朽之作。  汉末魏晋士人的风度何以能如此之美?美得令千古仰望?曹魏名士阮籍的两句话似乎揭示了个中奥秘。阮籍说:“人生天地之间,体自然之形
顺鼎既逝,增祥亦老。而用熏香摘艳之词,抒感时伤事之旨,由李商隐沿洄以溯白居易、杜甫,而诗史自命誉满江左者,则有杨圻焉。  顺鼎是易顺鼎,增祥是樊增祥,这段话是钱基博《现代中国文学史》对晚清诗坛宗唐流派的基本断制。一  杨圻(1875—1941)字云史,又字野王,少年与汪荣宝、何震彝、翁之润皆以名公子而擅文章,号称“江南四公子”。他的父亲杨崇伊为晚清重臣,曾先劾文廷式、后讦谭嗣同,被推认为戊戌党人死
知堂,不用说了,是周作人的堂名、别号,他曾撰有极短小而又低徊委曲之至的《知堂说》明其志。乐静堂是俞平伯的父亲俞陛云(字阶青)的堂号,其址即北京东城老君堂七十九号宅,1919年买下入住的,知堂的学生俞平伯1924年入住,此宅北面三间屋即俞平伯的所谓“古槐书屋”,它的名气超过了乐静堂,但俗语说有父不显子,以乐静堂名之为宜。春在堂,当然说的是苏州医马科巷四十三号曲园里面春在堂主人、俞平伯的曾祖父俞樾先生
《陶澍全集》的主编陈蒲清教授在其所著的《陶澍传》中,曾依照恩格斯评价意大利诗人但丁“他是中世纪的最后一位诗人,同时又是新时代的最初一位诗人”的说法,说“陶澍是中国古代的最后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同时又是中国近代的最初一位政治家”〔1〕。这与我在其前说“陶澍应是开启中国近代史的杰出政治家”〔2〕,几乎所见略同,只是我更注重的是近代史的分期问题和陶澍对于开启中国近代史的重大作用。  陈先生特别赞赏魏源在《
一  《永乐大典》是一部大型类书,汇集了明永乐年间之前的图书七八千种。早在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年间就有修纂一部新类书之议,因故未能施行。朱元璋的四子朱棣以“清君侧”为名,发动“靖难之变”,夺得其侄建文帝朱允炆的帝位,改元永乐。为彰显文治聿兴,笼络人心,消弥朝野私议,永乐元年(1403),心患世讥惭德的明成祖朱棣下令解缙等人编纂一部大型类书,“凡书契以来经史子集百家之书,至于天文地志阴阳医卜僧道技艺之言
文学界有个笑话,说诗歌写不好可以写小说,小说写不好可以写散文,散文写不好可以去搞理论,理论搞不好可以去搞批评,批评也搞不了那就基本废了。  六年前看到这个笑话时我不由莞尔,感觉很幽默。以我的观察,批评家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尊重,不仅作家希望自己的作品得到他们的关注和肯定,读者也越来越期待和信赖他们的眼光和判断;而相对应的,诗歌却正在走向边缘,越来越多的人对当下诗歌表示不屑。然在真正优秀的诗歌面前,评论
一  整个《三国演义》都给读者提供了一幅东汉末年和“三国”时期的乱世景观。先是宦官“十常侍”“朋比为奸”,“朝政日非,以致天下人心思乱,盗贼蜂起”,“四方百姓,裹黄巾从张角反者四五十万”,“官军望风而靡”。黄巾起义被联合起来的官军镇压后,接着就是大将军何进欲尽杀宦官,反被宦官所杀;袁绍尽杀宦官“十常侍”后,又有外地军阀董卓引兵入洛阳,废少帝、立献帝,肆意弄权、“秽乱宫禁”,“残害生灵”,几乎无恶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