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玉米产业:发展趋势与政策建议

来源 :农业经济问题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wneagl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世纪以来,中国玉米的生产和消费都保持了较快增长.玉米已经成为中国第一大粮食作物,2020年播种面积为4126.4万公顷,总产量达到2.61亿吨.近几年,受相关调控政策的影响,中国玉米产量出现小幅下降,供需缺口加大,导致2020年玉米进口量急剧增加至1130万吨,创历史新高,并引发了社会广泛关注.本文分析了过去20年中国玉米供需及贸易发展趋势、相关调控政策转变及其对玉米产业的影响.在此基础上重点探讨了未来中国玉米产业发展面临的制约因素和发展潜力,并对“十四五”期间中国玉米产业的发展趋势进行了预测分析,预测结果显示,到2025年中国年度玉米供需缺口约为2000万吨,若通过政策激励玉米恢复生产面积、通过技术提升单产,供需缺口可下降到800万吨左右.最后本文提出以下建议:(1)保持政策连续性,稳定市场预期;(2)加大科技投入,有效提高玉米单产和降低成本;(3)增加农田和水利基础设施投资,保持耕地和水资源可持续发展;(4)强化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促进规模经营和机械化发展;(5)适度增加玉米和替代品的进口,提前向国际市场释放信号等促进中国玉米产业健康发展的政策建议.
其他文献
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是农业产业化发展最重要的带动主体,如何有效推动其在“十四五”期间提质增效是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本文基于全国59384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监测数据,对中国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发展特点和主要问题进行了呈现与分析,并提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在“十四五”规划中的发展思路.研究发现:当前中国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已成为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火车头”,具有社会责任突出、地区差异化发展等特点.但目前仍存在产业结构单一、加工程度低、产业链条短、融资渠道窄、数量规模大但经济效益低、研发投入程度低、品牌认证少和经营
本文基于1978-2017年55个经济体两部门劳动生产率数据,利用指数分解方法,测度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农业劳动力转移、生产率提高对经济增长的拉动情况并进行国际比较.研究表明,改革开放40年,劳动力投入效应、转移效应和劳动生产率效应均是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但近年来劳动力投入效应和转移效应明显减弱,农业和非农业劳动生产率效应仍在不断增强;国际经验表明,发展中经济体实现经济赶超将逐渐由转移效应和生产率效应的“双轮驱动”转化为生产率效应的“单轮驱动”;国际比较发现,中国劳动力转移效应和劳动生产率效应均在样本经济
数字农产品追溯体系是新一轮信息科技“大爆发”背景下,传统农产品追溯体系的数字化转型升级,是传统农产品追溯体系的一次“质变”,需要重新对其运行机理进行研究,并创新其实施模式.数字农产品追溯体系具有进一步保证“舌尖上的安全”,促进农业提质、增效以及富农增收的价值.三大价值能否实现取决于感知功能、大数据的智能化管理功能以及全媒体的可视化表达功能是否完备.而功能的发挥依赖于包含政府和各类市场主体的生态圈是否完善及其所产生的信息链条是否完整.信息链的完整性很大程度上由生态圈的完善程度决定,同时,信息链也是联系生态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