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民族文化的保护与开发

来源 :中国民族博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xjz5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时代,民族文化保护与开发已经成为关乎国家文化安全建设以及国际话语权建构的战略议题,必须引起足够的关注与研究。在此背景下,本文结合绿汁镇民族文化保护与开发现状的基础上,简要阐述了民族文化时代价值,总结分析了当前民族文化保护与开发的现实困境,并重点指出了民族文化保护与开发的优化路径,具有一定的现实借鉴意义。
  【关键词】绿汁镇;民族文化;保护与开发;优化路径
  【中图分类号】J722.2 【文献标识码】A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可见,新时代,文化保护与传承已经成为乡村振兴战略高效实施的关键路径,而这一目标实现的关键就是要做好民族文化的保护与开发。面对新的发展形势,如何处理好民族文化保护与开发的关系,增进地方民族文化与地方产业发展的契合性,塑造特色繁荣的民族文化村镇,已经成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重要方向。因此,加强民族文化保护与开发的理论研究和现实探索,具有持续、积极的建设意义。
  一、民族文化的时代价值
  我国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构成,在全球化多元并存的文化格局中,民族文化在国与国的人文交流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在提高中华文化凝聚力和影响力及维护文化安全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方面,随着“一带一路”倡議的全面实施及全面改革开放战略的推进,许多海外民众通过旅游、商务、公务等渠道来到我国,其中有一大部分人选择前往民族地区参观游览,体会中国独特的民族文化,甚至许多人选择在民族地区长期定居,专门从事民族文化交流工作。因此,做好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与开发工作,能够让国际社会更多、更全面地看到中华文化,有利于塑造我国良好的国际形象。
  另一方面,在文化与经济深入整合的当下,文化已经成为一个新兴产业,通过民族文化的保护与开发能够有效促进文化资源向经济优势的转化,进而推动少数民族地区的产业结构优化及经济社会转型发展,是全面落实精准扶贫战略和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路径。
  此外,抛开国际交流的战略意义来讲,民族文化是一个国家文化认同形成的先决条件,是推动国家文化建设发展的核心驱动。简单来讲,我国民族文化是提高民族凝聚力的重要催化剂,尊重差异、包容多样,使少数民族尊重本民族文化、认同其他民族文化,增进文化自信,是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驱动。
  可见,民族文化的保护与开发不仅具有重要的战略价值,而且具有重要的现实诉求,是当前中国精神文明建设、国际话语权建构的应有之义。
  二、民族文化保护与开发的现实困境
  (一)文化符号弱化
  以语言学理论观点来讲,语言符号是实现社会交往的根本前提,同时是承载民族文化再生产的核心媒介。但随着我国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少数民族语言符号受到了其他民族语言符号的巨大冲击,再加上人口的大规模流动,导致民族文化的语言符号功能愈加弱化,绿汁镇同样面临着这一问题。虽然是典型的少数民族聚集区,但由于普通话的全面普及推广、大量人员外出务工,导致少年儿童语言环境缺失,绿汁镇有相当比例的青少年已经不会使用自己的少数民族语言,彝语、哈尼语等语言的使用频次正在急剧缩小。我们不得不深思的是,若是将来彝族、哈尼族等完全使用汉语进行交流,民族文化传承的空间和可能会有多大?简单来讲,少数民族语言文化符号一旦消失,这一重要的民族特征也将断绝,为此,对民族语言文化的保护与开发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
  (二)风俗习惯式微
  民族风俗习惯作为民族文化的核心承载媒介,是少数民族最基本的社会特征,涵盖了服饰、信仰、礼仪、经济等诸多方面,充分体现了一个民族独特的生活方式,是区别于其他民族的根本存在元素。但就现状来讲,许多少数民族尤其是年轻一代,许多都不再穿民族传统服饰,认为其与时代脱节,不时尚、不潮流,甚至许多民族礼仪也逐渐被冠上“不合时宜”的标签。当前,在绿汁镇少数民族的日常生活中,已很难看见身着民族服饰的人群。彝族火把节、彝历新年已经不再隆重举行;哈尼族对歌会的习俗已经难以见到;少数民族已与汉族过同样的节日,节庆、祭祀、婚丧、饮食等相关生活习俗已逐渐被同化。也就是说,当前民族文化在习俗传承方面出现了严重式微、断层,这是当前绿汁镇民族文化保护与开发面临的一大困境。
  (三)文化引领欠缺
  目前,许多民族地区在民族文化的保护与开发中,主要通过陈列室、村史馆等方式进行文化静态展示,缺乏对文化功能的时代拓展和价值研究,文化保护处于最浅层次,没有充分发挥民族文化的引领作用,没有让民族文化“活起来”。而由此带来的最直接问题,就是民族地区经济产业升级的滞后及民族地区文化认同感的低下。以绿汁镇来讲,因基础设施薄弱、特色人才匮乏、管理模式落后、经费支持不够等原因,导致民族文化保护与开发存在浅层化、娱乐化的问题,没有为地方民众带来实际益处。换句话说,绿汁镇民族文化旅游开发度不够,产业带动性不强。
  三、绿汁镇民族文化保护与开发的路径
  (一)注重宣传教育,强化主体意识
  在绿汁镇民族文化保护与开发的场域建构中,要想充分发挥广大民众的主体性作用,地方政府必须要加强宣传教育,强化民众的主体意识,促进文化自觉与自信,夯实民族文化传承发展的根基。
  一方面,地方政府宣传部门要加强对地方特色文化建设重要性的宣传教育,强化民众对民族文化的认同,并通过民族文化保护政策的解读传播,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从社会观念形态上为绿汁镇民族文化保护与开发提供有力保障。例如,地方政府可利用电视媒体宣传非遗传承项目虎掌舞的规划内容,逐步调动民众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自主性和主动性。
  另一方面,相关教育机构要加强对民族文化传承自觉性教育。当地教育部门要鼓励中、小学开发以地方特色文化为依托的乡土教材,加强对广大青少年主体认同和民族认同教育,提高他们的民族文化自信心。如绿汁镇中、小学可开发“虎掌舞”“左脚舞”、舞龙灯等相关的实践课程,或将其融入相关学科教学,以强化青少年对地方特色文化的正确认知。   (二)加强政策支持,强化文化记忆
  在民族文化保护与开发中,政府的政策支持发挥着绝对的主导作用,是确保文化传承实践落到实处、强化地方民众文化记忆、促进地方文化事业健康发展的关键。对于绿汁镇来讲,玉溪市、易门县和绿汁镇三级政府要做好联动协调,因地制宜地制定绿汁镇民族文化保护与开发激励政策,并加强资金、人才等方面的扶持,为确保民族文化保护与开发的高效生成提供有力保障。
  一方面,上级政府要加强对绿汁镇工业遗产文创区、文化馆、滇铜文化公园等文化旅游项目建设的资金扶持,尽快形成以特色文化依托的文化生态格局,为后续的产业优化升级夯实基础。
  另一方面,上级政府要加大对绿汁镇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全面改善绿汁镇生产生活环境,这样才能留住人,才能维护民族文化之根,才能让民族文化在原生环境中得到有效保护和传承。
  此外,上级政府要制定文化传承人保护与培养机制,从根本上解决民族文化传承“断层”的问题。以绿汁镇的非遗项目“虎掌舞”来讲,地方政府可通过举办非遗传习班、展演展示等活动,发现、培养兴趣爱好者,激发广大年轻群体非遗传承的文化自信,进而提高虎掌舞再创造能力,达到保护和传承民族非遗文化的目的。
  (三)加强创新利用,带动产业发展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就实践来讲,需要从文化表征和文化内容两方面入手,坚持因地制宜原则,通过对民族文化的产业化整合与现代化阐释,充分释放其产业带动效能。
  一方面,加强文化旅游产业开发。从古到今,易门县就是云南省最古老的铜矿区之一,绿汁镇作为易门铜矿区的主产地,沉淀了厚重的“铜运驿道”历史文化,同时,绿汁镇还是闻名中外的中国八大銅矿之一的易门矿务局所在地。绿汁镇应该以铜工业遗产为根本依托,打造以生态旅游为主的产业格局,推动文化、生态、旅游的深层整合,带动镇域经济的整体提升。具体来讲,绿汁镇可通过精品开发战略,积极开发文化旅游体验地、民俗体验地等,并通过产业辐射逐步形成集文化旅游、生态旅游、休闲旅游等为一体的产业体系。这样一来,不仅能够有效解决民族文化保护与开发资金不足的问题,而且能够通过外在环境的优化留住人才,解决民族文化专业人才匮乏的问题。
  另一方面,要加强传统手工业的创新转型。绿汁镇要深入挖掘彝族、哈尼族等民族文化符号,然后借助现代信息、工业等技术对其进行改造,创造出全新的生产技术,在促进科学技术与民族文明深度整合的基础上,进一步凸显民族文化的主体性、外延性。简单来讲,地方政府可对当地少数民族生产、生活相关传统工艺进行现代化改造,在融入时尚元素的同时保持民族文化元素的创新性,进而达到复兴民族特色物质生产方式的效果。此外,绿汁镇要充分挖掘滇铜原产地之一的历史文化沉积,结合当地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强化“滇铜古镇”的文化品牌特色。
  总而言之,绿汁镇在民族文化保护与开发过程中,要坚持因地制宜、循序渐进的原则,站在保护与开发平衡推进的层面,从思想教育、政策支持、产业开发等维度入手,积极寻求绿汁镇民族文化传承发展的时代路径。针对民族文化保护与开发中面临的文化符号弱化、风俗习惯式微、文化引领欠缺等现实困境,地方政府及上级相关部门不仅要注重宣传教育,强化群众主体意识,而且要加强政策支持,强化民众文化记忆,同时要加强创新利用,带动产业整体发展。只有如此,才能为实现绿汁镇民族文化保护与开发的长效性夯实基础,才能充分释放民族文化在乡村振兴战略、精准扶贫战略纵深推进中的优势作用。
  参考文献:
  [1]刘烨曈.新时代社会主义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J].人民论坛,2019(33):136-137.
  [2]杨玢.民族地域文化传承与发展的时代考量——基于河湟文化的镜像分析[J].广西民族研究,2019(5):73-79.
  [3]刘兴全,许艳丽.“丝绸之路”河西走廊段民族文化遗产保护策略研究[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5):20-27.
  [4]张璐.基于文化共同体构建的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探究[J].贵州民族研究,2019,40(6):59-62.
  [5]艾菊红.现代性语境下的民族文化传承与发展[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40(1):81-91.
  作者简介:王晓凤(1987-),女,白族,云南省弥渡县,硕士,馆员。
其他文献
【關键词】生涯教育;学生;课程  【中图分类号】G443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17)56-0035-04  【作者简介】1.赵楠,北京市海淀区交大附中教育集团(北京,100044)心理大教研组组长,高级教师,北京市首届名校名师特聘心理教师;2.李响,北京交通大学附属中学(北京,100044)心理健康教师,一级教师。  一、北京交通大学附属中学生涯教育的发展历程  
整理者按:长期战斗在农村的“土八路”,进城后如何适应和看待城市中的新鲜事物?闹出了哪些笑话?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期间,为什么会传出“老革命不如新革命,新革命不如不革命,不革命不如反革命”这样的顺口溜?刚取得政权的共产党人如何看待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成为国家重要领导人?马宁,空军第三任司令员,也是第一位“会飞”的空军司令员。1949年9月,他作为战斗英雄,被选为第二野战军的12名代表之
辽宁职工技术协作活动是20世纪60年代初兴起的群众性生产技术活动,是辽宁工人阶级的创举,是对中国现代工人运动的积极贡献。辽宁职工技术协作活动深刻诠释了“奋斗、创新、求实、拼搏、奉献”的辽宁老工业基地创业精神,同时也为“长子情怀、忠诚担当、创新实干、奋斗自强”新时代辽宁精神的形成积累了深厚底蕴。兴起  新中国成立后,为了推进经济社会各项事业的恢复和发展,辽宁工人阶级以极大的政治热情积极响应党和工会的
1925年10月,刚刚17岁的青年团员李运昌瞒着家里人,经李大钊介绍报考了广州黄埔军校,并于同年11月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从此,这个来自河北农村、稚气犹存的乡下少年,就将自己的一生投入到轰轰烈烈的中国革命事业之中。走出黄埔投身农军建设  1926年9月,18岁的李运昌从黄埔军校第四期毕业。此时,中共广东区委在军委书记周恩来的建议下,从第四期毕业学员的中共黨员骨干中抽调了60名同志,分配他们到各地开展
上海是中国和平崛起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窗口,上海的发展可以看做是中国某些高层次变化的缩影。  根据国家的战略目标,上海正在建设成为国际经济中心、金融中心、航运中心和贸易中心,上海的硬件建设和软件建设都在围绕这四个中心全力推进,体现这个进程的基础设施、产业结构、市容环境和市政管理正在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今天,即使“老上海”重回沪上,也有“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的感受。  这种观感不只是中国人有,外国人
孙炳文(1885—1927)是我党早期政治家、革命家,曾随朱德于1922年一道赴德国学习并加入中国共产党。关于他们从上海乘船赴德国留学的出发时间,并无直接的史料文献可据,学界也没有切实的研究结论。罗歌在《朱德同志的挚友——孙炳文烈士》一文中说,他通过搜集孙炳文的资料,采访大量相关人士,认为“1922年9月,孙炳文和朱德一道乘法国邮船安吉尔斯号,从上海启程,远航西欧。同船的有房师亮、李景泌、张伯钧等
“明天将会是新的一天”,按常规思维来看是一种积极乐观、面对新生活的态度,对未来充满着希望和憧憬,不再纠结于过去发生的事情。但是如果生活中总是用这样的言语来安慰和激励自己,有时候也会使我们陷入自欺欺人的境地,陷入矛盾、无奈甚至是无助的状态,在一次次满怀希望之后又一次次遭受到希望破灭的痛苦。  一、一般资料  小J,女,16岁,个子高,身体健康,长相清秀帅气,无其他重大躯体疾病史。自幼父母离异,父母各
【关键词】中学生;梦想;理想自我;现实自我  【中图分类号】G445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17)64-0060-04  故事梗概  三位主人公进入高中后,为了寻找更好的自我,努力改变着。徐嘉厌倦了从小生活的家乡,想要抹去故乡的痕迹,彻底融入新城市、新环境,但一同抹去的还有他的骄傲和快乐;小夕为了成为平面设计师,在专业的路上奔波,却忘了最初喜爱绘画、享受绘画的乐趣,
思既往,新旧交替的20世纪80年代颇有汉唐风度。这个年代留下的不少诗文,给后来者一种几可触摸的生动的历史图景。改革开放是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双向的运动,宏大叙事方面,自上而下者居多。诗言志,拓荒者们用诗词打开紧闭的心扉,透露出极其复杂的思想,有勇者的孤独,有英雄的豪情,有智者的千虑,有仁者的万忧……让我们一起在开拓者的诗风词韵之中来重温深圳改革那段难忘的历程。     开荒方始多注力,拓路尤艰不言功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100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谱写了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可歌可泣的历史篇章,创造了人类进步史上的奇迹。党中央在“两个一百年”交汇的关键时间节点,决定在全党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就是为了更好地总结历史经验,把握历史规律,不断增强我们前进的力量和勇气,进而把我们的党建设得更加强大,带领各族人民把我们的国家建设得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