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炳文赴德留学时间献疑

来源 :百年潮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zh060142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孙炳文(1885—1927)是我党早期政治家、革命家,曾随朱德于1922年一道赴德国学习并加入中国共产党。关于他们从上海乘船赴德国留学的出发时间,并无直接的史料文献可据,学界也没有切实的研究结论。罗歌在《朱德同志的挚友——孙炳文烈士》一文中说,他通过搜集孙炳文的资料,采访大量相关人士,认为“1922年9月,孙炳文和朱德一道乘法国邮船安吉尔斯号,从上海启程,远航西欧。同船的有房师亮、李景泌、张伯钧等十多个留学生”(载《南溪县文史资料选辑 第3辑》,其中“张伯钧”应为“章伯钧”)。至于孙炳文在德国入党的时间,罗歌说孙炳文的夫人任锐在《孙炳文同志的简史》中仅仅提到“炳文同志在德国参加共产党”,并无更多信息,作者采访了房师亮、刘鼎、张申府等人也无明确结论,最后只能依据史沫特莱《伟大的道路》中所记:1922年10月底,孙炳文和朱德在柏林会见周恩来,由周恩来“替他们办理加入党在柏林的支部的手续,在入党申请书寄往中国而尚未批准之前,暂作候补党员”。
  至于“1922年9月”“法国邮船安吉尔斯号”“房师亮、李景泌、章伯钧”等信息,罗歌并没有交代材料来源。综合《朱德与红军》《朱德自传》《伟大的道路》《朱德传》和《朱德年谱》等文献,可以看出朱德与孙炳文是于1922年9月初在上海乘坐“安吉尔斯”号法国邮轮启程赴德,10月中旬抵达法国,10月22日(也有说是20日)抵达德国柏林,10月下旬在柏林拜访周恩来,11月由张申府、周恩来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因此罗歌的说法当是源自朱德的传记资料。而关于这一系列的时间信息,也主要是源自回忆性材料,至今没有发现相关原始史料可以佐证。
  为了寻找孙炳文乘船出发更为直接的线索,笔者通过对“读秀”学术搜索引擎和几个近代报刊数据库进行检索,结果在《申报》中发现了几条相关的记录。
  记录之一是在1922年9月30日的《申报》,该报第14版刊登了一则消息:《寰球学生会代订留学生舱位》,其中公布了预订法国邮船“安琪儿”号10月14日船票的赴德留学生名单(共九人):张鸿年、夏秀峰、李毓九、孙炳文、朱德、章伯钧、史尚宽、房师亮、史逸。其中就有孙炳文和朱德二人,说明1922年9月30日时,他们应该尚未出发赴德。这与“1922年9月初”说法相差约一个月的时间。
孫炳文

  记录之二是在1922年10月14日的《申报》,该报第13版刊登了一则消息:《航业要讯》,其中公布了当天乘坐法国邮船“盎奇司”号赴德国留学生的名单(十人):史逸、史尚宽、章伯钧、房师亮、李毓九、夏秀峰、马达、张鸿年、冯旭光、李景必(其中“李景必”应为“李景泌”)。此船讯即是9月30日订票留学生出发的消息。不过从名单上看,出行人员略有出入,订票名单中的孙炳文和朱德不在出发名单内,而出发名单中有三人不在订票名单内。
  另外在1922年10月10日的《申报》第14版还刊登了一则《航业消息纪要》:“新任驻法公使馆之秘书长朱世全(号完初)奉命赴法履新,现已由京来沪,购定法邮公司之盎奇司轮舱位,定14号离沪赴马赛,同行者有留学生十一名。” 10月14日的《申报·航业要讯》上虽然也说同船出发的留学生是11名,但实际上赴德国留学生名单是10人,赴荷兰名单2人。9月30日的《申报》公布的是九位赴德学生名单,并无赴荷兰的两位留学生,可见赴荷兰的应该是后来增加的,但10月14日《申报》公布的人数统计上仍然保留了“9 2=11”的数字,原拟10月14日赴德的朱德和孙炳文已换成了另外三人的数据未被更新,实际上应该是12名留学生同船。
  初步分析上述记录,可以得出,朱德和孙炳文在1922年9月30日预订了10月14日赴德的船票,但并未与章伯钧等人在预订日期出行。
  《朱德传》和《朱德年谱》等文献认为朱德、孙炳文乘坐的是法国邮轮“安吉尔斯”号,这个“安吉尔斯”与9月30日《申报》中的“安琪儿”和10月10日、10月14日《申报》中的“盎奇司”应是对同一艘法国邮轮的音译(目前还没查到相关外文资料,据读音可能是“Angles”)。可见《申报》刊登的他们所订船号应该无误。另外还有一些文献说他们乘坐的是法国邮轮“阿尔及利亚”号(《朱德自述》)、“阿尔及尔”号(《朱德纪事》)或“安得列朋” 号(《朱德元帅的一生》),均未注明出处,查《申报》刊登的航船信息,没有发现有“阿尔及利亚”号和“阿尔及尔”号邮轮,但有“安得来朋”号法国邮轮。
  《申报》每期刊登有车船信息,含法国德国邮轮从上海的进出班次,经查1922年8月初至1923年1月初的所有航船班次信息,梳理出从上海出发的法国邮轮依次是:1922年8月5日“安得来朋”号、8月19日“亚摩巴士”号、9月4日“高尔提来”号、9月16日“亚摩森”号、9月30日“盎高尔”号、10月14日“盎奇司”号、10月25日“第赛杜”号、10月28日“安瑞尔里杜”号、11月11日“包岛斯”号、11月25日“奥忙佩克”号、1923年1月5日“安得来朋”号。
  如果说孙炳文是9月初从上海乘坐法国邮轮出发赴德的,那么就只可能是9月4日的“高尔提来”号,但这个船号显然与现有文献所说的“安吉尔斯”等四艘轮船名称不符。从时间上看,也不应该是乘坐1922年8月5日(高语罕、郑太朴、廖焕星等人乘坐的班次)和1923年1月5日的“安得来朋”(Andre Lebon)号。到底孙炳文乘坐的是其中哪一艘邮轮,《申报》没有明确的信息可资佐证。
《申报》1922年9月30日 第14版
《申报》1922年10月14日 第13版
孙炳文(左)与朱德(右)在德国合影(局部)

  目前所知孙炳文赴德时间、乘坐船只及入党时间,均应出自个人的追记。对于回忆性材料与史料记录差异的可信度评估,是首先需要面对的问题。根据学界对于两种材料的一般性认知来说,《申报》记录的可信度应该高于回忆性材料。当然不能说《申报》的记录就是完全无误,毕竟没有形成完整证据链,或许孙炳文真的是在9月初就出发了,不知道什么原因《申报》在9月30日阴差阳错又刊登了一个订票信息。在没有确切旁证的情况下,可以考虑推导论证。
  关于章伯钧和孙炳文赴德时间,存在多种说法。目前没有看到有观点认为孙炳文早于章伯钧赴德。一般认为他们是同船赴德的,但从新发现的材料来看,似应予以排除,因为如果说是《申报》公布的信息有遗漏,也不应该恰恰是把朱德和孙炳文两人漏掉了。当然,说他们是同船赴德也不是向壁虚构,因为毕竟《申报》上明确刊登了他们订购了同班船票。还有一种说法是孙炳文晚于章伯钧赴德,如张申府的回忆资料中就认为章伯钧早于孙炳文到德国的,他在1979年9月17日《建党初期的一些情况》中说:“一九二二年,国内还去了高语罕、郑太朴、章伯钧等党员。李季也是国内入党后去的……还有后去的朱德、孙炳文同志。”陈公培在《回忆党的发起组和赴法勤工俭学等情况》中也说道:“旅欧支部,包括法国和德国部分,德国部分有的是從法国去的。德国部分,有:熊雄、廖焕星、章伯钧、李季、徐冰。朱德同志去的较晚。”
  可见孙炳文赴德时间晚于章伯钧当属实,那么出发时间就应该在10月14日之后。按9月30日的《申报·寰球学生会代订留学生舱位》后半部分消息,当时还为另外一批赴法德留学生预订了11月11日的法国邮轮“包岛斯”号舱位,名单中并无孙炳文,那么孙炳文乘坐的极有可能就是10月25日的“第赛杜”号或10月28日的“安瑞尔里杜”号。
  如果确是10月份的班次,从上海乘船出发经法国抵达德国的日程一般是40天左右(可参考郑太朴《郑太朴留学德国之报告》、萧子璋《我们一路怎么样到的法兰西》等文),那么他们抵达德国的时间就应该大致是12月初,而不是前面说的10月下旬。房师亮曾回忆说,朱老总的入党时间“我还可以肯定是1922年底或1923年初入党的”(《话说朱德》),所以孙炳文的入党时间也可能是在1922年12月份或者更晚一些。(编辑 叶松)
  作者:中国人民大学《档案学通讯》杂志社编辑部主任,副编审
其他文献
【摘要】做好阅读推广工作需要各方的努力和支持,要汇聚各方力量,共同推动阅读活动的深入长效开展。本文以湖北职业技术学院为例,介绍了湖北职院开展阅读活动的情况,分析了活动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加强部门协同、强化阅读推广队伍建设、优化活动成本的对策。  【关键词】阅读推广;湖北职院;问题与对策  【中图分类号】G252 【文献标识码】A  2014年,“倡导全民阅读”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至今已连续
北京市密云区第三小学少先队员在“英雄母亲邓玉芬”主题广场开展红色教育活动。(由密云区教育委员会推荐并提供资料)  “英雄母亲邓玉芬”主题广场  邓玉芬是一位英雄的母親,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她先后把丈夫和5个孩子送上前线,而他们全部战死沙场;她的家成为八路军和伤员的经常性住所,她被当地人民誉为"当代的佘太君"。为了缅怀邓玉芬的英雄事迹,2012年,中共北京市委宣传部、密云县委县政府在石城镇张家坟
将政务服务品牌建设引入机关,是顺义区加强和改进机关作风建设的一次革命。机关部门是政府决策的执行层,直接服务于群众,因此,政务服务品牌创建成为建设“人民满意的公务员集体”的重要抓手。顺义区委教工委、教委经过深入调研和反复论证,确立了把政务服务品牌建设与机关党建工作紧密结合的工作思路,即“围绕品牌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品牌”。利用“品牌”这一载体,实施“(政务服务 党建工作)×品牌”的工作模式,使党建工作
北京市石景山区爱乐实验小学坚持以德育促发展,以课程为引领,培养有知识、有见识、有爱心、有礼仪、有能力、有情怀的“爱乐‘六有’好少年”,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学校以“爱育智识 乐纳人生”为教育理念,坚持立德树人,以课程为引领,落实“劳动 ”课程,构建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育人体系。  1.以德育促发展  学校依托“六个入手”(从行为入手养习惯,从训练入手抓养成,从主题活动入手拓教育,从体
《写意中国》是北京景山学校远洋分校开设的一门与中国传统艺术、文化有关的校本选修课程。面向全体初中学生开设有篆刻、中国画、中医药、古代文化常识等内容,是介于文化与艺术的中间学科。课程强调学生的综合素养和思辨能力的提升,是关于中国式的“人”的成长的课程。在这样的课程中自然不会少了对“人”性以及思想性的显露与点拨。比如:  师:“谁能给这幅作品起个名字?”(通过ppt投影对巨大的雪景寒林图局部寒林慢放,
【關键词】生涯教育;学生;课程  【中图分类号】G443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17)56-0035-04  【作者简介】1.赵楠,北京市海淀区交大附中教育集团(北京,100044)心理大教研组组长,高级教师,北京市首届名校名师特聘心理教师;2.李响,北京交通大学附属中学(北京,100044)心理健康教师,一级教师。  一、北京交通大学附属中学生涯教育的发展历程  
整理者按:长期战斗在农村的“土八路”,进城后如何适应和看待城市中的新鲜事物?闹出了哪些笑话?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期间,为什么会传出“老革命不如新革命,新革命不如不革命,不革命不如反革命”这样的顺口溜?刚取得政权的共产党人如何看待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成为国家重要领导人?马宁,空军第三任司令员,也是第一位“会飞”的空军司令员。1949年9月,他作为战斗英雄,被选为第二野战军的12名代表之
辽宁职工技术协作活动是20世纪60年代初兴起的群众性生产技术活动,是辽宁工人阶级的创举,是对中国现代工人运动的积极贡献。辽宁职工技术协作活动深刻诠释了“奋斗、创新、求实、拼搏、奉献”的辽宁老工业基地创业精神,同时也为“长子情怀、忠诚担当、创新实干、奋斗自强”新时代辽宁精神的形成积累了深厚底蕴。兴起  新中国成立后,为了推进经济社会各项事业的恢复和发展,辽宁工人阶级以极大的政治热情积极响应党和工会的
1925年10月,刚刚17岁的青年团员李运昌瞒着家里人,经李大钊介绍报考了广州黄埔军校,并于同年11月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从此,这个来自河北农村、稚气犹存的乡下少年,就将自己的一生投入到轰轰烈烈的中国革命事业之中。走出黄埔投身农军建设  1926年9月,18岁的李运昌从黄埔军校第四期毕业。此时,中共广东区委在军委书记周恩来的建议下,从第四期毕业学员的中共黨员骨干中抽调了60名同志,分配他们到各地开展
上海是中国和平崛起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窗口,上海的发展可以看做是中国某些高层次变化的缩影。  根据国家的战略目标,上海正在建设成为国际经济中心、金融中心、航运中心和贸易中心,上海的硬件建设和软件建设都在围绕这四个中心全力推进,体现这个进程的基础设施、产业结构、市容环境和市政管理正在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今天,即使“老上海”重回沪上,也有“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的感受。  这种观感不只是中国人有,外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