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那里,也是一种教育

来源 :中国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onnine_l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王强
  生于1989年1月,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语文组高中教师,现为高二语文备课组组长。
  自画像
  三尺讲台,一介布衣,
  读书讲学,乐在其中。
  又常钦慕风雅,
  琴棋书画,茶酒诗花,
  莫不喜好。
  常持以心传心之论,
  常怀传道授业之心。
  非师范院校的毕业生去做中学语文教师,还教得那么好,深受学生喜欢,似乎有点让人不可思议,但这样的教师真实地存在于我们身边。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语文教师王强就是其中的
  一位。
  他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本硕连读。早在中学时期,他就对国学产生了兴趣。在他眼里,国学是一门有意思的学问,综合性强,能读到许多原典,正是这一浓厚的兴趣激励着他深耕于国学领域,专心做国学的传道者……这并不等于他没有对就业有过担忧,但领悟到国学的真谛后,他释然了。
  “无用之用”,玄而不玄
  大学二年级时,王强也很担忧今后的就业问题。当时,他的班主任告诉他了一句玄而又玄的话:“无用之用”。什么是“无用之用”?王强解释说:“我当时也不是特别明白这句话的含义,等到大四时才有了很深的体会。所谓国学的‘无用之用’,是指它能提高我们的综合素质,并非仅仅是已经掌握了某一具体技能,而是整个人的素质、理解力和学习力得以提升,或许这就是国学能够给我们的吧……”在他的眼中,国学是这样的,它能够带给他对整个世界与人生全然不同的看法。
  其实,人的综合素质提升了,不管他处于何种岗位,做什么工作,都能很好地去适应它。这让我们知道,“无用”的知识实际上才是最有用的,它能让人的综合素质得到提高……或许正是这“无用之用”,让王强在面对就业选择时,毅然决然地放弃成为公务员的机会,而到人大附中当了一名普通的语文教师,刚刚入职三年就成为了高中语文备课组组长。
  在谈及对他影响最深的人和事时,王强说他有今天的发展,要感谢很多人,其中就包括他的大学导师。本科导师,研究《周易》,告诉他无论学什么,都要头脑清醒、思路清晰,所以他在教学过程中,尽量地将内容逻辑化、条理化。研究生导师,得知他当了教师之后,传授了当年启功先生教给他的做老师的四字诀窍:“不要生气”……
  是的,教师要有一种包容心,用关爱、平和的心态去培养学生,和他们沟通。在具体教学实践中,王强也是这么做的。他和学生以文会友,一起喝茶、弹琴、锻炼……他将自己的兴趣融入学生的兴趣中,积极参与学生兴趣活动。他说,和学生在一起,了解他们的所想所思与所做,才能教他们做人的道理。
  “有用”与“无用”之辩
  我有一个学生,非常喜欢国学,高中前两年,几乎每天拿着钱穆先生的作品(《庄子纂笺》,竖排繁体)向我提问。他不是我班上的学生,只因太喜欢国学,全身心地投入,想拜我为师,像古人一样求学问道。我虽没有古人的学问与境界,但能遇到这样一位爱好国学、喜欢传统文化的学生,却乐得相处。于是,我们常常一起喝茶、品香……今年,他的高考作文写的是自己阅读钱穆文集的历程与心得,划归一类文。
  我们开设了中国古代诗词写作课后,一天放学,我去食堂吃饭,在食堂门口碰到一个学生,他问我是不是教诗词写作课的王老师,我说是。他说他是初中部的学生,听说我开了诗词写作课,但限于初中生不能选修,想让我帮他看看他写的诗。因为不知道我的办公室在哪,特地在门口等我,所以才出现了刚才食堂门口“拦截”的一幕。这个学生考上高中部后,成为学校诗社的社长,现在已有很高的诗词造诣。
  ……
  听着王强讲述这些故事,笔者不禁慨叹:语文教学不一定非要围绕“有用”二字来教,没准一些看似“无用”的内容,最终也会变成对学生影响最深的东西,“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与其每天读语文课本、刷模拟题,不如让学生自己亲身经历,成为生活中的有心人。语文的“本”大多是教材与课堂之外的,所以要让学生在生活的大课堂中陶冶性情,提升品位,培养胸襟。
  唐代史学家刘知几认为,人要具备三方面的素质,要有才(才思)、有学(学问)、有识(见识)。其中,“识”,也就是见识,它一定是从生活实践中锻炼出来的。只有人的见识提上去了,他的修养和胸襟才会成熟、有高度。语文教师最重要和最根本的是以人影响人,用自己去影响他人,提升综合素养。
  人大附中的国学读经班,既不是国选课,又不是校选课,更不是社团活动,只能说是一个读书班,主要读原典,如《论语》《道德经》。在这个班上,师生利用午间休息时间,不吃中饭,也要参加读经班活动。他们以文会友,切磋学问,相互交流,薪火相传。王强说,他正准备将自己对《论语》的研读过程和师生共同讨论的内容,整理成书出版,这让他觉得颇有点传道的责任感。这是一个教学相长的过程。对于国学读经班的走向,他认为今后应该多一点应用性的内容,让学生能够学有所用,联系生活,并对学生的考试和写作有一定的帮助。
  说起中国古代诗词写作课的开设,在王强看来,有点偶然,但在笔者看来,这是一种必然。当三位同样喜欢写诗、作词的年轻教师相遇,他们定会碰撞出无数的思想火花,结出累累硕果。解村老师,绅士儒雅,擅长吹箫,主要讲授近体诗,工整秀美;王强老师,性格豪放不羁,善弹古琴,主要讲授古风;昌盛老师,性格柔美,擅长古筝,主要讲授词,秀美娟秀。这三种不同性格的老师,讲解不同的文体,也刻意地在课堂中突出自己的风格。
  为了限制诗词写作课的报名人数,他们规定:两次点名不在,取消该课成绩;不交作业,扣10分;期末时上交自己的作品;每节课要进行上台展示……可以说,任务非常多,非常重,但没有一个学生退缩,每次都认认真真地交   作业……
  在本学期最后一节课也是一节公开课上,王强和其他两位老师无缝合作,成功地诠释了古代诗词写作课的魅力。用学生的话说,这三位老师在这节课上才放了自己的“大招儿”,让他们的震惊又加深了一层,听课的教师也不乏露出吃惊、赞许的表情。他们将学生分成若干组,自己结成诗社,拿出自己的经典作品,大家一起点评,最后一个环节是三位老师从不同视角对学生作品进行点评。
  最有意思的是,其中一个学生写了一首诗,解村将其改成了律诗,王强将其改成了古风,昌盛将其改成了词。用王强的话说,他们就是要通过教师的改,传授学生用字、布局、表达的技巧,表现不同的审美风格,将课与上课的人绑定,体现教师的个性特点,即专人专课。
  慢慢地,诗词写作课在人大附中形成一个文化圈子、一种文化氛围,喜欢写诗的学生知道,进入人大附中高中部,一定要选修这门课,获得一种身份上的认可,也一定要加入槐雪诗社,大家相互讨论,实现教师课堂教学和学生社团活动的结合。
  此外,笔者也听到一些学生这样评价:读经、写诗让他增长了很多传统文化方面的知识,能够更好地了解古人情怀,真正站在古人的视角,以古人的思维来思考问题。还有的学生说,写诗是他抒发自身情感的一个重要渠道,已成为了他生活的一部分,走进了他的生活。
  立德与立言,教师的“场”
  王强说,他来人大附中是一个偶然,但这应该是偶然中的必然。这么一位热爱学生、热爱教师职业的老师,虽是非师范生,但课教得这么好,又深受学生喜欢,如果不做老师,可以说是令人惋惜的一件事。当时,他手握两个offer,一是公务员,一是人大附中语文教师。因他是喜读书之人,在他看来,这不是做教师和当公务员的选择,而是将做老师当作自己的理想和追求。他认为,能当老师是一件很荣幸的事情。他说,做老师最好的一点就是读书,这是他认为的最专业、最重要的事情。在他的“晒书房”软件中,对他影响最深的书籍主要集中在三类,即文学、哲学宗教、历史。他尤喜读哲学宗教类书籍,觉得这能让语文教师的课堂更为厚重。
  非师范院校毕业生进入教师岗位,刚开始时肯定存在上手慢、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不足等问题,但这并不会影响他们成为优秀教师。这些教师虽然欠缺一定的教学技巧,但他们的思想是解放、新颖的,能够从一些非教育专业的方面影响他人,通过生活的态度教育学生,立德、立言,就好像传统的古代书院式教学。
  王强认为,虽然他并非师范院校毕业,但儒者的一个重要职责就是教育,“学而优则仕,仕而优则学”。他受传统师生关系和教学方式的影响很深,认为一个语文教师如果没有和学生建立起良好的关系,是很难教好他们语文的。
  王强说他会一直在教师这个岗位上做下去,踏踏实实地当老师。因为他最喜欢做的事情是上课,最喜欢的状态是到学校上课,上完课后回家备课,第二天再来上课。因为当老师能够将工作与读书结合起来,这是让他觉得特别开心的一件事。或许,这就是他的职业
  信仰!
  我国古代教育特别强调师德,其中的“德”并非道德,而是一种综合素养。一旦师德到位,教师的气质与影响力就会形成“场”。一旦教师的“场”形成了,他就是站在那里,也是一种教育。所以,教师要能以心点亮心,对学生有内在的启发,而非仅仅是知识的
  灌输。
  冬至咏手机和解村兄
  文/王强
  圣人明理能知常,寒气森森生一阳。
  最宜浑浑守静笃,根荄萌生莫挽强。
  遂有解生倡佳咏,挥毫落玉快作行。
  我辈因之能缩地,汉之广矣一苇杭。
  尝畏游学思故旧,满地江湖必有方。
  鱼雁音书飞不度,唯此颇能慰断肠。
  公余且抚掌中物,精骛接天山水长。
  曾经匡衡凿壁苦,夜读如今不偷光。
  屏开迤逦皆垂首,上士闻道不窥牖。
  鲲鹏大梦几千里,只今匏瓜一杯酒。
  终日乾乾思往事,历历在手不复有。
  枯对画屏叹息罢,少年长忆曾击缶。
  海棠花溪
  文/马沐兰
  (人大附中高一20班学生)
  踏青射柳,天地清明。行至海棠花溪,观嫣影潺潺,澄波浸浸。始觉胸怀清净。遂赋一律,无负春行。
  青芷戏鱼露坠凉,凝脂向蕊起琳琅。
  欸乃双棹明春水,萧簌几风灼海棠。
  十里东阳花尽芳,一身诗意共谁长?
  抱琴去路枝垂地,吟醉归来雪满裳。
  责任编辑:孙昕
  910045828@qq.com
其他文献
石鸥,首都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特聘教授、课程教学研究所所长,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委员,全国教育实验研究会副理事长,全国教学论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全国教育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国家级教学名师,获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成果一等奖。  在战火纷飞的苦难中国,“战时教科书”不是子弹胜似子弹,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  “战时教科书”是一种直接服务于抗战
一、让学生树立科学验证的意识,别止步于猜想  数学课堂上经常有这样的情景,教师带领学生通过几个简单的事例推想出一定的“规律”后,就开始总结和应用“规律”。其实,从几个简单算式得到的结论只属于个别现象,还未经锤炼和验证,此时的结论只能称其为“猜想”,还不足以证明它是一条规律。只有所有的算式被验证符合这一猜想或结论,猜想才能变成规律。  如,最著名的“哥德巴赫猜想”,哥德巴赫本人在18世纪对许多偶数进
半棵树  真的,我看见过半棵树  在一个荒凉的山丘上  像一个人  为了避开迎面的风暴  侧着身子挺立着  它是被二月的一次雷电  从树尖到树根  齐楂楂劈掉了半边  春天来到的时候  半棵树仍然直直的挺立着  长满了青青的树叶  半棵树  还是一整棵树那样高  还是一整棵树那样伟岸  人们说  雷电还要来劈它  因为它还是那么直那么高  雷电从远远的天边盯住了它  一  今年,我虚度七十五岁,与
不是任何一个具备学科知识的人都能做教师。除了丰富的知识,教师还要具备对不同教育情境的敏感洞察力、即兴判断力和行动力,同时,还要不断地重新审视、认识自己,从而使自己的教学实践日臻完善。从这个意义上讲,每一位教师都要成为反思性实践者,而引发教师反思的最初和最终的动力就是探寻学生成长的  奥秘。  一、教师专业性辨析  目前,学界对教师专业能力的认识有两种倾向:一种是将教师等同于现代所确立的其他以专业领
老师一生侠义,为学生、同仁和社会带来了巨大财富,却不愿受人恩惠,只愿周围的人们一切安好。  2015年1月10日,与一年中大多数日子并没什么两样,然而对于我们来说又是那么的不同。就在这一天,带着对科研事业的无尽热爱,恩师李小文先生永远离开了我们。惊闻噩耗,我百感交集,心情无比沉重。这些年来老师的教诲,言犹在耳,转瞬间却已天人永隔。悲痛之余,唯有记下平日种种,以寄托哀思。  在老师参与的学术讨论中,
《第56号教室的玄机》是北京教科院王晓春老师的新作。他以描写美国著名教师雷夫创建第56号教室的三本书为对象,通过精心而深入的研读,从多元的思考视角入手,解读雷夫的教育艺术,书写独具魅力的心灵感受,也为广大读者展示了读书、思考、写作三者有效结合,进行读书感怀评价类作品创作的新过程。  一、让“读”展现出独特的样态  1.抓住主线,读出多本的关联味  走进《第56号教室的玄机》,我感受到王晓春老师在创
当前的社会环境和文化语境极大地冲击了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碎片化”阅读已成为常态,尤其是相对而言更费时费力的科幻作品,学生投入的阅读热情就更少了。在此种情况下,选取合适的科幻作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给学生阅读方法的指引尤其重要。《三体》三部曲是刘慈欣创作的系列长篇科幻小说,讲述了地球文明在宇宙中的兴衰历程,对人类历史、物理学、天文学、社会学及哲学等均有涉及,从科幻角度对人性进行了深入探讨,被誉为
编者按:  家庭教育是社会大教育体系的重要构成部分,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如何更好地实现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有效衔接,家校联盟这一教育合力的打造显得至关重要。继“家庭教育贵在‘渗透’”专题之后,本期《热点争鸣》特邀从事家庭教育研究多年的专家与一线学校校长一道就家校联盟的相关问题进行探究,以期更好地搭建家校合作之桥,推动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合力的产生、形成与发展,对广大一线教师在利用家长资源进行学校教育方
一、“模块化”教学满足学生个性全面发展  《中国教师》:现在高中体育采取“模块化”教学,您认为在授课过程当中,“模块化”教学的效果怎样?学生对这种教学的反馈如何?  王若愚:第一,“模块化”教学更有利于学生熟悉、掌握某个体育项目。通过“模块化”教学,学生能够集中学习一个项目,向专业化发展。  第二,“模块化”教学给学生们提供了选择的权利。这样就让高中学生有了学好自己喜欢的体育项目的愿望,也有了集中
编者按:  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当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新一届政府提出要大力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复兴现代学徒制,职业教育界也在探讨关于普通本科转型职业教育的问题,这些都表明中国的职业教育正在走向一个改革与发展的关口。本期热点争鸣通过采访职业教育专家及一线教师了解目前职业教育领域的总体情况,以及大家对新政策的看法与意见,以便使职业教育更好地向前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