湍缓心魂的小溪

来源 :延河·绿色文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ouqiush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离开故乡的三十六年,是我思绪叠合的三十六年,一日一页地装订成册,每一次翻阅都有不同的印象在清晰。三十六年来,刘家畔村的记忆恍若幻影联播,时常萦绕在我的思绪中。难忘故乡五谷飘香的山,难忘故乡亲情难舍的人,难忘故乡错落有致的窑洞,难忘故乡炊烟冉冉升起的恬淡。最难忘故乡大沟里那条湍缓流逝的涓涓溪流,那一弯清泓一直流淌在我的心中,始终绵延着心灵的慰藉,让家乡的情结愈发浓郁而悠长,一如浓茶濯涤记忆,一如心泉滴灌乡情,绵绵不绝,余韵深远。
  今年夏初,缘于父亲迫切想回家看看的愿望,我陪父亲一起回到了久别的刘家畔村。离城大约一个小时的车程,便来到当年我乘车离开村里的停车点,抬望处,宁静的山村比我记忆里仿佛小了很多,沉寂得有一种令人窒息的感觉。当年与小伙伴儿们嬉戏的大榆树却丰茂了许多,绿荫如盖地伫立在村口的小道旁,婆娑的枝叶随风瑟瑟作响,好像惊喜小主人的突然出现,又或是诉说着憋屈多年的思念之情。树影下曾经不知坐等了妈妈回家多少次的石凳子还在,斑驳的光影游动在上面,仿佛为我们的归来清扫落尘,似乎邀请着我们稍作休息。曾经尘土飞扬的村里道路已经是混凝土路面,那些如诗如画的羊踪、鸡爪的印迹早已凝固在记忆中,难以寻见。几户留守家乡创业的村民们将自己的院落修葺一新,古朴的陕北窑洞在白瓷砖的装扮下虽说有失传统,但却略显时尚,给我的印象是他们的生活一定不似往年窘迫。在传统与时尚鲜明对比之下,生我养我的老窑洞看上去愈加的老态。大门口父亲亲手栽植的小松树早已高耸挺拔,翠色欲滴,唯独四方的小院还是那么的安静,静得能分辨出哪个方向是哪种鸟儿的叫声。推开家门,一股清凉迎面而来,夏日的燥热一下子消淡了许多。曾经被村民们艳羡了十多年的家具摆式原样未动,母亲经常留给我放窝窝头的木橱柜还靠着窗户,只可惜妩媚的油漆画被时光浸润出经年的积色,暗淡着岁月的沧桑。
  闻讯而来的本家二哥是留守故乡创业的能人。礼节性的问候之后,我邀着他说想去村前的大沟里转转,但几十年未曾再去过心里有些茫然,二哥满口答应,领着我走出村外。二哥说我九岁上离开故乡,回到村里的次数不少,但去到大沟里或许是第二次。我没有否认二哥的记性如此地好,但我能从他清楚的记忆中感觉到亲情的浓厚。我默默地感激道:二哥,谢谢你能记得这么清楚!
  顺着曲折的石砭小路,不觉之间就来到沟口,依稀中水流潺潺的声音漫过茂密的树林,韵合着林间的鸟鸣,和谐着山水融洽的优雅,说话间一条溪流映着阳光炫目地顺着沟谷呈现在眼前,好一派清溪石上、绿树成荫的乡村美景啊!二哥说,这条大沟现在看起来是绿色的,曾经是村里人离不开的蔬菜基地,但也是红色的!当年,村里有几位村民秘密参加了神府游击队,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反“围剿”中他们和战友屡次躲藏在这条大沟里与敌人周旋。
  曾无数次跟隨奶奶和母亲在小河边的石砭上洗过衣服,也曾和二哥的小伙伴们在小河边戏水玩耍。当年那块大青石早已是苔丝碧绿,苔花正艳,黄灿灿地孕育着顽强的生命力。我忽然想起了“苔花如米小,当若牡丹开”的诗句。在这个偏僻狭隘的沟谷中不仅蕴含着浴血烽火的阳刚之气,还潜藏着如此富于哲理的生命迹象,顿感故乡充满阳刚之气的神奇所在,也瞬觉故乡母性包容的伟大。仿佛挂着菜篮子的奶奶又颠着小脚前往菜园子,她额头渗着的汗水与忙碌的家务事儿一样稠密,一样琐碎地跌落在菜园里,跌落在灶台、牛圈、羊栏、猪棚前。
  奶奶出生于1919年,是村里远近文明的“三寸金莲”美人胚。十六岁参加神府特委南乡妇女会之后,于1937年经神府特区第一任党支部书记贾怀光介绍,和当时在神府特委保卫队工作的爷爷结了婚。1939年秋,因家庭拖累,奶奶回到村里务农,1945年多病的爷爷也复员回家。爷爷奶奶共生育了七个孩子,在革命战争年代,一家人的生活几度陷入绝境,村里的大沟就成了他们维系生命的依靠。山大沟深,温暖湿润,开春早立秋晚,仿佛与外界错了一个季节,及时的瓜果蔬菜每每使他们从饥饿中挺过来。1960年爷爷过世后,奶奶拉扯七个孩子硬是扛过了“六一二年”的饥荒,大沟也就成了奶奶抛挖生活、养育子女的重要依靠之一。虽说日子艰辛、命运多舛,但奶奶依然坚强乐观,她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子女身上,疼爱有加,慈中带严。四个儿子中老大和他相依为命在家务农维系生活,父亲排行老二初小毕业后先教书后参军成了干部,老三和老四一个是石匠、一个是木匠,成了当时远近闻名的手艺人。
  转过石崖顺着溪畔就来到了奶奶和母亲经常劳作的菜园子,自从我家于1985年搬进城里居住后,奶奶就一个人经营着菜园。土壤肥沃,水源充足,小小的菜园子年年收获颇丰,奶奶经常托人将豆角、杏子、土豆捎给我们。那年暑假回村,奶奶要我到大沟里摘金针,给我做金针面吃。寂静中,怡人的田园风光美如画卷,园陇上碧草丛生,金灿灿的金针花静静盛开着,沐浴在晌午的柔光里,一朵朵布满水汽,灿烂着生命的光泽,散发着诱人清香。奶奶说,这金针面极有营养,大沟深处有神府红军战士养伤的隐蔽之处,吃她做的金针面养好伤的就有十几个。1995年去世前,这一方菜园子一直是奶奶生活在农村的依靠,直到后来我才慢慢地理解了奶奶之所以不愿进城居住的原因。村里长眠着自己的丈夫,离他近点有情感的寄托,菜园子里有她养家糊口培养子女的成就感,那些石畔路有她给红军战士送医送饭的红色回忆,她是用一生的艰辛丰满着留守村里的情感与执着!
  二哥指着沟掌后面的山峁说,在战争年代,所有的村民都和爷爷奶奶一样拥护中国共产党,积极参加革命。村里先后有四人参军,其中刘六十二、吕面买子牺牲在这条大沟掌的后山上。解放榆林时,共产党员刘长科和吕根其带领村民支援了二十多双鞋袜,三百斤小米和一副担架,四个村民报名参加了担架队,随军参战抢救伤员。遥望处,满山的葱绿彰显着生命的永恒,枝干遒劲的松树迎风高耸,仿佛当年那些红军战士凝神远眺,瞭望敌情。冥想中红军战士在村民的掩护下,翻山越岭与敌人殊死战斗,白色恐怖下村民挺身而出誓死捍卫,烽火镜像在大沟里频然再现,小时候奶奶讲给我的红色故事愈发地真实而鲜活了起来。   大沟里流淌着的溪水依然清澈透明,轻轻地淌过菜园子的石砌墙脚,倒映的遠山近树静默着时空转瞬的急促,显意着岁月绵长的湍缓。弯腰浅掬,一份久违的清凉与甘甜轻触唇边,倍感清爽,远去的童年一如幻影历历在目。记忆里,大沟似桃花源一般美好,空旷的沟口处平坦宽展,田畴锦织,阡陌纵横,一片深沉沟底的江南美景,不仅是孩子们捉蝌蚪、捕小鱼的乐园,也是村民辛勤劳作养家糊口的理想之地。春到时,杏花吐蕊榆钱成串,掩映着高低不等大小不一的菜园子,劳作半天的村民们总会不约而同地来到悬崖下,喝着石缝里咕咕而出的清泉,分享着各自携带的干粮,然后在树影下或席地而坐唠家常,或安卧石板上畅快淋漓地午睡。精力充沛的孩子们则掐了柳枝做柳笛,含着柳叶吹口哨。没几天时间,村民们你帮我、我帮你,翻土,施肥,浇水,播下了豆角、萝卜、南瓜、玉米、白菜等种子,仿佛一年的希望尽在这大沟的菜园里。三十多年了,大沟的记忆宛若初夏生机勃勃的蔬菜激情地生长,又似温暖的溪水流过心间温情脉脉地绵延不绝。
  大沟的山屹立着刘家畔村几百年的风雨沧桑,大沟的水流淌着刘家畔人世代延续的乡土情感,大沟的故事演绎着刘家畔村每一位游子的心魂情魄。望着那一畦畦菜园,我想起了当年勤劳的母亲,多少个秋季收白菜的时节,母亲将一颗颗白菜心在小溪里清洗干净递到我的手中,多少根橘色的萝卜是母亲忍着饥肠喂到我的嘴边。那一片菜园子里生长了我们母女多少血脉亲情,那一颗颗蔬菜浓郁了母亲多少辛酸与汗水啊!当年父亲工作在外,一年四季很少回家,身体羸弱的母亲带着三个年幼的孩子,坚守着家园,孝老爱幼,无怨无悔。记忆里,母亲总是忙碌着,春播夏锄秋收冬藏,四季轮回昼夜不息,一把锄头抛出晓日离家去,两桶清水映着暮色回家来,一盏油灯照亮煮熟的饭菜,夜半缝衣三更纳鞋到黎明。柔情似水的母爱啊,有多少坚毅与隐忍交织成你的善良与慈祥。
  大沟里流淌的溪水,不仅徜徉着母性的温婉,也湍缓着父兄的阳刚。这一条养育刘家畔村十几代人的涓涓溪流,成就了当年集体农业的荣光,也成就着当下个体畜牧养殖的创业风采。二哥指着小溪旁边一个蓄水池说,这是贵堂哥每天进大沟饮羊子的地方。当年穷家薄业的贵堂哥从小体弱多病,但老实能干话语很少,一年四季赶着一群羊大沟里进大沟里出,似乎生活只给他安排了一份工作,那就是养羊。上世纪80年代,贵堂哥撂下给村集体放羊的活儿,自己干起了家庭养殖,靠着养羊的经验很快赚到了娶媳妇的钱,逐步过上了幸福的生活。几十年来,贵堂哥凭着一群羊供养出三个大学生,新修了自家的宅院,两年前又扩建了羊舍。村里人都拖家带口地进城谋求时尚生活,唯独贵堂哥与他的羊不离不弃。或许贵堂哥坚守村里的初衷是继承了奶奶的基因,或许他几十年与羊群为伍结下人与家畜的情感,或许还与与生俱来的秉性和追求事业的执着有关。
  这条独具魔性的大沟,不仅拴住了贵堂哥的心,也吸引着退休干部王成的魂。离开工作岗位后,王成瞅准刘家畔村大沟水源充沛、土地肥沃的区位优势,决心返乡创业。他成立奥塬养殖厂,平整了大沟里的十几亩坝地,种养殖、中药材综合发展循环利用,成为余光熠熠的致富带头人。是时代的号角吹醒了刘家畔人创业致富的梦想,也是惠民政策丰满了刘家畔人筑梦小康的翅膀。
  极目处,大沟充满生活的景色又勾勒出童年的印象,上一次回村看到的凄然也被乡村振兴的氛围所淡去,焕发出农村原本应有的活力与生机。回身大沟,转望村落,山环树拥下碧草离离,绿色森森,崭新的通村公路蜿蜒在修葺一新的民居之间,与大沟交织在村口处,地理形制与交通便利交汇出刘家畔村的时空框架,支撑着村民们不忘根本、眷恋故土的情感。一如大沟里潺潺不息的小溪,湍缓着我心中涌动的乡情,梦里萦回的记忆。
其他文献
含你入口  还要秘密抚育  此处的哈欠无声无息  小青又想起小辫子写的诗。从梦里挣扎而出,小青便听到苦恶鸟的叫声。她见过苦恶鸟,白色颈腹,黑色羽毛,被人们称之为水鸡的家伙,清晨或者傍晚都喜欢在淠河芦苇荡中拼命嘶吼。小青知道 “淠”字生僻,读“沛”读“界”都有。传的最开的笑话说,上任伊始的淠河化工厂厂长,面对“淠”字,脸呈难色,随后机智转头问身边的副厂长,叫“沛化”好呢?还是叫“淠化”(屁话)好呢?
期刊
神木古称麟州城,因城外东南约四十步有松树三株,大可两三人合抱,为唐代旧物,人称神木。它位居秦晋蒙三省(区)接壤地带,黄土文化、草原文化、黄河文化、长城文化在这里交相辉映。  神木的石峁遗址向世人展示着五千年黄帝城的史前文明;北宋名将杨家将英雄群体满门忠烈,戍守边疆,流芳百世;作为陕北革命老区组成部分,留下了张闻天、贺龙、刘志丹、白求恩等人的生活足迹;电视剧《平凡的世界》中的原西县因在高家堡古镇拍摄
期刊
本名包鑫,1998年生,山东临沂人,曲阜师范大学文学院硕士在读,发表小说等作品若干。  文学作品的多元化是时代之所系,是读者之所需,是作家之所求。  从作家方面来看,首先,不同写作主体之间在个人修养方面存在着种种差异。由于每个写作者在后天的学习、阅历等实践方面的不同,由此带来了其知识结构、文化品格、语言能力等方面的种种差异。所以,不同作家的得力点和擅长的领域不同:有的得力于自己的经历,有的得力于自
期刊
故乡偏居湘中一隅,小溪从遥远的大山里一路欢歌而来,沿河两岸峡谷里星罗棋布地散落着大大小小的村庄,勤劳的乡下人们世世代代在这里耕种劳作,繁衍生息。他们深谙农事,也熟知各种古老的奇巧手艺,在漫长漫长的岁月里,一代又一代的老手艺人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书写着属于自己的传奇。  一  父亲是个老木匠,不光会修房子,会砌亭台楼阁,还打得一手好家具。他一生醉心于打造各种精巧的家具,美名传遍了十里八乡,请他打家具的
期刊
把最绚丽的色彩,捧给春、夏、秋,陕北的冬天,便在高冷中就尽显土灰了。如果寒露能披着雨水,湿了霜降的身子,越过冬夜的寒风,就几乎卷不起沙尘。  天空水洗过似的,仿佛擦亮的眼睛,挺着胸膛的榆林,遠眺圣地延安,眼眸就会愈来愈亮。峁梁、坡洼、沟渠全是光秃秃的,荒落落的,干冷冷的,没有生命似的,榆树、槐树、杨树、柳树、臭柏、樟子松……都光着膀子,清冷地张望着,黄河、延河、无定河、榆溪河、窟野河……步伐一律慢
期刊
让时光倒流,我又溜回了老家的后园子。起风了,我听到金秋深处,花果敲打大地的声音。  老家的大院是典型的四合院,院子北面有一个后门连着园子,长着许多花果树。有桃树、梨树、桑树、核桃树,大人们叫它后园子,孩子们更喜欢叫它花果园。园子呈长方形,北依城墙,南靠大院的正房,东西两边砌了很高的墙,墙两边种着两排白杨树,俨然一个封闭的园子。像亚当、夏娃的那个伊甸园,总有人准备偷吃禁果。这是一个低于地面的园子,靠
期刊
一条河与一座城相伴了一千年,彼此守望了一千年。  黄河的一级支流窟野河,在内蒙古叫乌兰木伦河,蒙古语的意思是红色的河流,进入陕西才叫窟野河,它尤如一条脱缰的野马,奔驰在陕北高原上。一千年可能改变河床的位置,却很难让一条长河消失;一千年只是时间的一个节点,却可以让一个在高高山岗上、固若金汤的古城消失。杨家城为什么被废弃,城里的百姓哪儿去了,它曾经历了怎样的灾难,这已成为一个千年之谜。站在残砖破瓦的杨
期刊
都是一起写诗的朋友,突然成了书法家,而且不在少数,我选了两位书法成就高的,给您说说,都是真人真事,有名有姓的真人,信而有证的真事。这个故事在书界流传很广,早就对号入座,捆绑扎实,我已经不提它了。在诗歌界还鲜为人知,除了很少几位早已放弃了诗歌写作的人,他们也许略知一二,可是漠不关心。另外,就是与我走得近的诗友,的确少之又少,所以,在诗坛还具有陌生感,陌生感是写作的主要手法。我就是讲给那些继续写诗,永
期刊
城堡位于陕北神木县城二十里的北部,名字叫杨家城。从北宋开始,山顶上的那栋红楼就有当时的文人墨客登临。杨继业用一把闪着血色的长刀扫除来自北方的乌云,将亮丽的色彩刻印在塞外各民簇的心坎上。罩在苍茫大地弯弓射雕的图像,是一个王朝所有战马之蹄发出诱惑般的邀请。一个背影——白发飘飘的大汉城堡,矗立在胡人的眼里,他们目光如炬,看著烧杀抢掠不尽的惨淡血腥之宴,所有的口水和唾沫淌成赴难不悔的河流。窟野河作为黄河的
期刊
信天游,又称“顺天游”“小曲子”“山曲”“酸曲”,顾名思义,歌者放开思绪的骏马,一任感情自由驰骋,顺天而游。信天游因其高亢宽广的音域、粗犷奔放的曲调、起伏跌宕的旋律、包罗万象的内容、磅礴奔放的气势、真挚醇厚的情感而辈辈相传,经久不衰。  信天游的产生与生活方式紧密相关,在交通不便的时代,“脚户”“脚夫”为谋生计长期行走在寂寞辽阔、连绵起伏的山川沟峁间,顺其自然地以歌自娱。他们既是传播者,又是创造者
期刊